A. 求:含有“裙”(罗裙)的诗句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生查子》
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郎船安两桨,侬舸动双桡。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
李商隐《江南曲》
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
白居易《小曲新词》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孟浩然的《春情》
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红裙碧袖,歌甜舞旋,令人心醉。“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
杜牧的《偶呈郑先辈》里,少女淡妆婷婷玉立,款款动人,绣着双凤,散发着郁金花香裙子似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叫人心驰神飞。“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乔家那窈娘。”
李贺的《兰香神女庙》讲到一种“金丝裙”,它那样清雅馥郁,冰清玉洁的美丽,说明了当时裙子的新品繁多,美不胜收。“舞佩剪鸾翼,帐带涂轻银;......吹箫饮酒醉,结绶金丝裙。”
还有象“黄陵女儿茜裙新”、“女妆素面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白色罗裙翻酒污”、“榴花不似舞裙红”、“白妆素面碧纱裙”等诗句
B. 赞美女人穿红裙的诗句
1、《醉赠张秘书》——唐代韩愈
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
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只会醉倒在那些红色裙子的美女中。
2、《五日观妓》——唐代万楚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译文:眉上的青黛连萱草的颜色都为之夺,自愧不如,衣着红色的裙子让火红的石榴花都嫉妒而死。
3、《黄钟·人月圆》——元代赵孟頫
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想应如旧,春山澹澹,秋水盈盈。
译文:在一枝桂树下,闻着桂花的如玉香气,口念情人的芳名。想起那日轻敲象板为你伴奏,你身穿金色纱衣,轻歌慢舞,你的容貌天下无双。有段时间没见了,身着青绿衣袖红裙的女子,有多少闲情逸致。想想应该和以前一样,眉毛淡淡,眼睛饱含感情。
4、《自水口入茶山》——唐代李郢
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
译文:穿着鲜艳红裙的女子,相互依靠着看人来往。
5、《采莲子二首·其一》——唐代皇甫松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译文:荷花的清香飘满辽阔的湖陂,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的鸭子。
C. 描写裙子的成语
水裙风带 详解>>
【成语】:水裙风带
【拼音】:shuǐ qún fēng dài
【解释】:形容舞衣的飘动。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正清歌满台,水裙风带,三更未歇轻盈舞。”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裙布钗荆 详解>>
【成语】:裙布钗荆
【拼音】:qún bù chāi jīng
【解释】:钗:妇女的发饰;荆:灌木名。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散发归林》:“夫人是香闺绣阁之名姝,奴家�
青裙缟袂 详解>>
【成语】:青裙缟袂
【拼音】:qīng qún gǎo mèi
【解释】:青布裙、素色衣。谓贫妇的服饰。借指农妇,贫妇。
【出处】:宋·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之二:“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
【
裙屐少年 详解>>
【成语】:裙屐少年
【拼音】:qún jī shào nián
【解释】: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贵族子弟的衣着。形容只知道讲究穿戴的年轻人。
【出处】:《北史·邢峦传》:“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拾政务。”
【示
绝裙而去 详解>>
【成语】:绝裙而去
【拼音】:jué jū ér qù
【解释】: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出处】:
【示例】: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布裙荆钗 详解>>
【成语】:布裙荆钗
【拼音】:bù qún jīng chāi
【解释】: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旧时形容贫家女子服饰俭朴。
【出处】:南朝·宋·虞通之《为江敩让尚公主表》:“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钗布裙,足得成礼�
钗荆裙布 详解>>
【成语】:钗荆裙布
【拼音】:chāi jīng qún bù
【解释】: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
【示例】:因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
裙带关系 详解>>
【成语】:裙带关系
【拼音】:qún dài guān xì
【解释】:裙带:比喻妻女、姊妹的亲属。指相互勾结攀援的妇女姻亲关系。
【出处】: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三:“亲王南班之婿,号曰西宫,即所谓郡马也,俗谓�
裙布荆钗 详解>>
【成语】:裙布荆钗
【拼音】:qún bù jīng chāi
【解释】:以布作裙,以荆代钗。比喻贫困。同“钗荆裙布”。
【出处】:明·柯丹邱《荆钗记·议亲》:“贡元乃丰衣足食之家,老身乃裙布荆钗之妇。”
D. 古典诗词中除了石榴裙,绿罗裙以外还有什么裙子如题 谢谢了
裙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 历史上曾出现过 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这种以百鸟之羽织成百鸟之状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创制,并在当时贵族女性中广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鸟被捕杀殆尽,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奢华的贵妇毕竟是少数,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朴素的戴荆钗、着布裙。因此,“钗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普通女性的代称。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赵飞燕外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汉成帝与皇后赵飞燕同游太液池,鼓乐声中赵飞燕翩翩起舞,突然间大风骤起,飞燕在风中飘然若仙。成帝担心她被风吹去,连忙命宫女拽住她的云英紫裙。风停之后,飞燕的裙子上留下许多绉褶,宫女看见后觉得这样好看,于是就纷纷在裙子上折叠成裥,并取名留仙裙。唐代陆龟蒙曾写《纪锦裙》一文, 赞叹他所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一条锦裙:“…微云琐结,互以相带,有若皎霞残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涂染…及谛视之:条段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我们现代人看到即便仅是百年前的裙子何尝不是一样的感慨呢?没有哪种服装象裙子那样贯穿了整个服装发展史,从悠悠远古到工业化的今天,裙子始终在女性世界里摇曳生姿。 汉辛延年《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写的是一个汉代少女着裙的飘逸;唐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描绘采莲姑娘的裙子与荷叶同色,面庞与荷花共颜;宋欧阳修《鼓笛慢》词:"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和张先《踏莎行》词:"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都是写裙又写情,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更是通过裙子写出了一场难舍难分的别离,最后两句尤为动人。它引自唐人江总之妻的《赋庭草》“雨过芊芊草,联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郎君你瞧瞧雨后青草那嫩绿的颜色,就象我裙子的颜色一样啊! 清代命运多舛的女诗人贺双卿嫁给农夫为妻,在丈夫和婆母的虐待下仍一味地孝顺姑、夫。她在《和白罗诗》中写道“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互郎轻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留下丈夫的寒衣,而把自己心爱的裙子典当补租,这样无怨的柔情,留下丈夫的寒衣,而把自己心爱的裙子典当补租,这样无怨的柔情,贺双卿的丈夫却不曾理解,读到此处不禁使人掩卷叹息。 而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身处于千丈红尘与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树,仍旧没逃得过夜夜绵长的思念,又有谁能躲得过?
E. 形容穿白裙子女生漂亮的诗句
一袭春裙白如人。
F.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称,简单一些,像罗裙,襦裙之类的,最好还有描述,谢谢
1、汉朝的留仙裙—绉褶的裙,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
(6)写裙子古词扩展阅读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
石榴裙,其特点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华贵。
间色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千褶裙特指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折裥。裥多而密,故谓“千褶”,名称始于宋朝,也称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G. 古代衣着描写《不是裙子》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
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唐代的妇女,对裙子特别钟情。除石榴裙外,还有许多别致的款式。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间裙,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间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诸种。百鸟裙,用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故立体感强,“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穿上它“百鸟之状皆见”(《新唐书》)。
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而又半透明的“单丝罗”织绣而成,上面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花鸟等图案。百鸟裙和花笼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此外,还有百叠裙、画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画)等。 http://..com/question/68351506.htmlsi=3
披帛,中国古代妇女服饰。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唐代广泛流行。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多为未婚女子所用。
披帛,是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一般都是薄薄的纱罗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银线织就的图案。据专家们考证,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饰,可能是来源于西亚,更详细点,是来源于波斯,而波斯人披帛的习惯,则可能是受到希腊化的影响。
随着佛教东传,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已经出现了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唐代开元以后,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披帛开始出现在每一个追逐时世装的女性肩上。这样说来,一条条披帛,竟然也是国际化的成果了。自信开放的大唐女性们奉行服饰上的华丽精巧。“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花花草草们也可以一亲芳泽。《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而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美感。高髻、披帛、半臂、袒领服,少有地线条感和人体美相结合,它所依赖的不是传统的伦理规范,也不是公众社会对女性的戒备心理,那是在偶然性的因素之下,女人们短暂地焕发了审美想像力的产物。披帛这种“时装”,借鉴了当时风行的西域舞伎的舞衣。唐代的女子们从舞台服装中汲取灵感,而日常穿着也可以升华为表演服装。在后来的京戏《天女散花》里,梅兰芳舞动长长的飘带,那一定也是对披帛象征性地极端发挥。
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 “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这些繁琐的“服饰”也逐渐的消失。不过类似“帔子”的长、方围巾以其实用功能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开来。而“披帛”,人们只能从敦煌飞天画壁、出土陶俑、影视歌舞的古典剧目或满族传统婚礼中偶尔领略,欣赏其长虹绚霞般飘逸、浪漫、飞扬的神采了。
H. 描写裙子的优美句子
描写裙子的优美句子
1、她的雪白的长发和她的深绿色的衣裳在她的身上飘;她像瑞士最深的湖水那样收回光荣。
2、大概有五年没穿裙子了,最后一次穿的裙子是一条百褶连衣纱裙,粉红色的。当我衣柜里找不到裙子,首饰盒里找不到蝴蝶结的时候,中性风已经像一场浩劫扫荡了大街小巷。可是,裙角依然是女孩最美的语言,在最幸福的时候。
3、她从楼梯上走下来,轻盈的像一只蝴蝶。只见她身上穿了一件白色的晚礼裙,绸面的长裙轻裹着她纤柔的身躯,如水波般从身上流淌及地。抹胸的长裙上用细小的珍珠拼成一朵朵小巧的珠花,散落在裙上,淡雅而高贵。
4、我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它的裙边镶着紫色的纱在吊带上还两边各有一条蝴蝶结,在胸前还有一朵紫色的大花,裙子上到处都是镶着金片的紫色的花,可好看了。
5、波浪一般卷曲的头发,她的头发都是纯银的。柯德金看到她的头发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她的雪白的长发和她的深绿色的衣裳在她的身上飘;她像瑞士最深的湖水那样发出光彩。这个山中姑娘新鲜得像刚下的雪,娇艳得像盛开的石楠,活泼得像一只羔羊。
6、裙中宛如百花世界,姹紫嫣红和繁花似锦成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瞧!一朵姿色优美的牡丹映入眼帘,一摆一摆的,像是在炫耀着它那匀称的身材。叶先生和他的舞伴玫瑰小姐走入会场,它们宛如“热恋情人”,手拉手。
7、姐姐穿的纱裙刚好没过膝盖,腰间软软地系着一个丝质蝴蝶结。姐姐的头发很长,垂下来的时候可以到腰际,头发软软的,阳光照在上面可以折射出一缕缕金色的光。姐姐穿纱裙的时候,我会帮她把平时高扎的马尾放下来,用乳白色的绸缎给姐姐编两个蓬松的辫子,绕过耳朵,垂到前面,幸福在姐姐的眼睛里蔓延。
8、裙子是翠绿色的,远看好似一块碧玉,翠色欲流,轻轻渗入玉中,更似一个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化多端,令人难以辨认。正是这一点,深深的吸引了我。
9、通体的白色有轻盈的丝纱质感,轻盈如舞,薄如蝉翼。没有过多花哨的纹饰花样,却是有种春天的气息,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I. 关于裙子的描写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也传进外国,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男服服饰: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女服服饰: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男服服饰: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女服服饰: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男服服饰: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女服服饰: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男服服饰: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具服:亦称朝服。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女服服饰:大礼服: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常礼服: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男服服饰: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女服服饰: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男服服饰:冕服:天子衮冕服。皇太子衮冕服。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男服服饰: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均用到它。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糸统。女服服饰:礼服:褘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男服服饰:礼服外褂:因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衮服:为皇帝穿着。龙褂:为皇子所照。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典礼时穿着。常服:清代之服装制度,唯对常服,规定甚小。女服服饰: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J. 描写裙子唯美的句子
1. 在舞会上,唯独芙蓉最显得光彩夺目,所有的贵宾都陶醉在这优雅的曲中,渐渐的也迈出轻盈的步伐,和自己的舞伴跳起来,每个花儿脸上都洋溢出灿烂、会心的笑容。
2. 通体的白色有轻盈的丝纱质感,轻盈如舞,薄如蝉翼。没有过多花哨的纹饰花样,却是有种春天的气息,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3. 她从楼梯上走下来,轻盈的像一只蝴蝶。只见她身上穿了一件白色的晚礼裙,绸面的长裙轻裹着她纤柔的身躯,如水波般从身上流淌及地。抹胸的长裙上用细小的珍珠拼成一朵朵小巧的珠花,散落在裙上,淡雅而高贵。
4. 波浪一般卷曲的头发,她的头发都是纯银的。柯德金看到她的头发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她的雪白的长发和她的深绿色的衣裳在她的身上飘;她像瑞士最深的湖水那样发出光彩。这个山中姑娘新鲜得像刚下的雪,娇艳得像盛开的石楠,活泼得像一只羔羊。
5. 大概有五年没穿裙子了,最后一次穿的裙子是一条百褶连衣纱裙,粉红色的。当我衣柜里找不到裙子,首饰盒里找不到蝴蝶结的时候,中性风已经像一场浩劫扫荡了大街小巷。可是,裙角依然是女孩最美的语言,在最幸福的时候。
6. 姐姐穿的纱裙刚好没过膝盖,腰间软软地系着一个丝质蝴蝶结。姐姐的头发很长,垂下来的时候可以到腰际,头发软软的,阳光照在上面可以折射出一缕缕金色的光。姐姐穿纱裙的时候,我会帮她把平时高扎的马尾放下来,用乳白色的绸缎给姐姐编两个蓬松的辫子,绕过耳朵,垂到前面,幸福在姐姐的.眼睛里蔓延。
7. 今天,我穿了一件花花绿绿裙子,金光闪闪的绸缎腕成蝴蝶结,腰间的粉红腰带犹如一条红色的溪水,潺潺的向两边流淌,直到“相逢”,组成一条粉桃桃的腰带,真是般配了!
8. 裙中宛如百花世界,姹紫嫣红和繁花似锦成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瞧!一朵姿色优美的牡丹映入眼帘,一摆一摆的,像是在炫耀着它那匀称的身材。叶先生和他的舞伴玫瑰小姐走入会场,它们宛如“热恋情人”,手拉手。
9. 裙子是翠绿色的,远看好似一块碧玉,翠色可欲流,轻轻渗入玉中,更似一个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化多端,令人难以辨认。正是这一点,深深的吸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