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诗经《子衿》的全文翻译、赏析
1,全文及翻译: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白话文释义: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2,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1)白裙子原文及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国风·郑风·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的华夏族民歌。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
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贰』 下着一条洁白的裙子翻译
这是英语
『叁』 谁氏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谁氏子作者: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这是一首叙事七古,从题注来看全诗讲的就是一个叫吕炅的人,抛妻弃母,去山中修仙问道.后来仙没修成,从山里出来了,被一个当官的叫李素给遣送回去了.
这首七古大体上采用的是先叙事后议论的章法.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全诗的结构并对做些赏析.第一联开头直接总括整个事件,就是说他要去当道士修仙了.谁氏子这里自然代指的就是吕炅,但现在看起来这个做了这样可笑的事,作者为什么不说他不正常,却说他“非痴非狂”呢?这和韩愈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有关的.唐代是李唐王朝,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就把自己说成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代,并尊奉道教为国教.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修仙问道之事在当时非常普遍,各种修仙的传说在社会上也流传甚广,于是社会上很多人都沉迷在当神仙的幻想中,形成迷信.韩愈这样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对当时这种社会风气的讽刺.明明本来一个正常人,在一个病态的环境里,也被“感染”而不正常了.二、三两联则是侧面描写,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伤心欲绝,也极力挽留,却仍然留不住他.这些侧面描写,不仅仅是衬托出了吕炅对道术的沉迷(竟然为了道术,不顾亲情爱情),更反映出了社会这种病态迷信的风气给人、给家庭带来的伤害.第四、五联可以看做吕炅的自述,反应出了韩愈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表现能力.其中第四联引用了箫史的典故(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数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归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偕随凤凰飞去.故秦人留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从这两联看,吕炅想成仙,但按我们的正常思维去看,成仙的人应该都是那种很清高很淡泊的人吧,而吕炅呢?修仙成仙的目的是什么?竟然还是庸俗的“取贵仕”,要功名利禄!多么可笑啊.诗人看似只是平白直叙的两句,却显示出极其强大的讽刺与揭露效果.暴露出了吕炅所做的这种当时社会上普遍的修仙行为的虚伪性.吕炅,以及像吕炅的这些所谓的修仙者,他们修仙,并不是真正想求超脱,而还是为了世俗的功名利禄,没什么过人之处.之所以修仙,一是随波逐流,二是不努力想走“捷径”偷懒.
接下来这首诗就转入了议论部分,韩愈首先阐明这种仙话仅仅是传说,不是真实的.并表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圣君贤相等是明白这个道理而不会被欺骗的(注意此两联联系社会实际来看韩愈隐有讽刺当朝统治者之意).接下来表达了因求仙行为与修仙风气而造成的家庭人伦惨剧的悲痛,并提出应该“罚一劝百”,采取强硬手段来制止这种迷信行为,肃清这种风气.
看这样一首叙事诗,我们决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这一人这一事上,而应该知道诗人写这首诗,是以小见大的.当时像吕炅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这种虚假的修仙,家破人亡,丧失性命,酿成无数的人伦惨剧.而吕炅仅仅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总的来看,这首诗在背后体现了韩愈的思想先进性.韩愈是一个大儒,坚持儒家正统思想,儒家不迷信仙妖鬼神,这是从孔子时就传下来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作者面对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以及这种风气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持批判态度且极其悲愤的.并且韩愈在诗中也反思了造成这种社会风气的原因在于统治者,遗憾的是并未深入.除了这首诗以外,韩愈还写过等类似的以批判迷信为主题的作品.
从艺术特点上来看,这首诗也是韩愈的诗风的典型.众所周知,韩愈的七言古体诗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语言险怪瘦劲,富有力量性.尽管他的诗不是那么的美,但却由于富有力量,而能够强烈地表达某种感情,或深入的揭示某种道理,或深刻的批判某种现象.在这首诗中,如第二、三联简单而富有表现力,以及第七联看似寻常的平铺直叙却内涵深刻,都是他这种诗风的体现.
『肆』 静女全文翻译及赏析
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
鉴赏一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渭“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伍』 钴鉧潭记 原文 翻译 赏析
一、《钴鉧潭记 》原文: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2自南奔注,抵山石,屈3折东流;其4颠委5势峻6,荡击7益暴8,啮9其涯10,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11,然后徐12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13。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14也,一旦款门15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16,既芟山17而更居18,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19。”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20,延其槛21,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22,有声潀然23。尤与中秋观月为宜24,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25。孰使予乐居夷26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二、《钴鉧潭记 》翻译: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三、《钴鉧潭记》以“钻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5)白裙子原文及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1、《钴鉧潭记 》创作的背景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
2、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陆』 琢冰原文注释及翻译
1、原文
琢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2、注释:
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
范:模子,用作动词。
宝:珍藏。
真:实际。
3、翻译:
从前京师有个将冰琢成人物形象的人,给它们披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数百人,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教授他我的技艺。”没有人答应的。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造琢金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成为宝贝还不会坏啊?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啊。”
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是否赞成这种看法:
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柒』 裙子的翻译
衬裙petticoat
长裙 long skirt,longuette
轻快长裙sportive longuette
喇叭长裙full flared skirt
半长裙long half slip
内衣,内裙underdress
连衣裙 dress
『捌』 第七条白裙子赏析
她知道别人都看不起她,她已经麻木了,任凭思绪从平静中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