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80至90年代的百摺长裙
那个时候,人们都很保守
没有现在这么开放的。那时候是捂得越严越好,要不然会被人误以为是小姐之类的呢
只有那些高官贵族的人才会穿些裙子之类的
而且 裤子也相对比较方便
也可能有流行风吧。。 我看过的很多那时候的人都穿喇叭裤 而且是非常的打喇叭裤。
应该也有一定的关系吧
㈢ 80年代流行的连衣裙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说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因为服装是我们这个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它就像一个多棱镜,通过堆红叠翠的衣着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0年是多长时间?30年前我们是什么样子?从1978到2008年,30年间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70年代: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一群蓝蚂蚁”--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就是这样的。把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一群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几乎都穿着那个时代流行的蓝色服装。 30年前,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服饰颜色单一,样式简单。从50、6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以来,布料要凭布票买,买鞋也要凭鞋票。在那清一色的年代,没有人讲究服饰衣着。也许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人们对穿衣的普遍认识,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 80年代:色彩缤纷的时代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了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还有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喇叭裤几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 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它的轰动效应不亚于现在的裸奔。当时有一首流行歌曲《艳粉街》唱道:“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上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他游街……”尽管如此,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喇叭裤在中国的冒险。 喇叭裤作为一种怪现象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000902,股吧)的统一制,也逐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像体型裤、港裤等各种新潮的服装也开始相续涌现,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穿过。 后来一部叫做《霹雳舞》的歌舞片成了当代青年的流行风向标,剧中人身着蝙蝠衫,头上裹着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的样子,成为当时年轻人的追逐,于是蝙蝠衫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装,蝙蝠衫宽宽大大的袖子一改传统服装的样式,让人们耳目一新。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80年代流行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谁也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 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快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一年,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的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 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地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在过去二十年中,“LV”几乎是每个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梦想的、也是首选的奢侈体验。 除了对品牌的追宠外,服装的大胆尺度也开始挑战中国人的眼球。内衣外穿、露脐装、哈韩服等都站到了流行前沿。当露脐装、吊带装最早在中国出现时,让很多人的眼光无所适从。 天寒地冻的严冬季节,你能看到穿着单薄的美女掠过你的视线,保暖内衣的热销、私人汽车的普遍、办公条件的优越足以使更多的女性把夏天的轻衫薄裙一直穿到雪花纷飞。 21世纪:个性才是硬道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世界服装时尚进入中国、给中国人的服装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㈣ 最“开放”的中国民族,女性的“超短裙”长几寸
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同时又细分成了56个民族,除了人口数最大的汉族之外,剩下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正是如此,才吸引着许多人前往,今天要说的这个就是拥有九十多万人口的苗族,很多人对他们印象还停留在穿着非常重且漂亮的银饰上边,但其实苗族的内部也有不少风格和不同的分支。
㈤ 八九十年代的女人什么样
最近去我姥爷家,发现了一些80年代的画报吧(啥东西不清楚,带彩图)。看那些照片,突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女人都好清纯,眼睛里一点杂质都没有,穿的也好有女孩样,长长的裙子,白衬衫。虽然有些土气,但土的很舒服。现在满大街的短裙、热裤、黑丝,虽然我看的很舒服。。。。。但是,我还是希望能穿越,感觉那会真不错。
想问一下,八九十年代的少女或者女孩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的有我想的那么好么,和现在的女孩有什么不同呢?我80后,论坛里有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特别是刚刚改革开放,80年代初,最好是结合年代和图片。
㈥ 70.80年代女的穿的裙子很大蓬起的是哪个国家的人哦
若说是19世纪70、80年代,那是欧洲人,比如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资本主义欧洲国家,还有美国。但是那样穿着打扮只限于欧洲上层社会日常或参加舞会时。若说是20世纪70、80年代,那大概就是俄国吧,用于日常穿着。
㈦ 谁有八十年代女人穿锦纶丝袜的老照片
ZTMDBT
㈧ 八十年代的女裤是什么样子
喇叭高腰型
㈨ 中国清朝古代女子服饰,裙子前面有一条长长的布,还绣得很好看
这种叫做马面裙,汉族妇女有穿裙子的传统,起初清朝贵妇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参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满汉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满族妇女也开始流行穿汉族的裙子,马面裙就是其中一种,特点是裙子前后有平幅的裙门和裙背,两侧有褶,裙门和裙背可以刺绣各种纹饰(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单片,就是明朝命妇礼服中的蔽膝,会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镶嵌坠角。清朝礼服里是没有的,绣花部分其实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门)。
论理宫里的礼服是不含这种裙子的,晚清的格格们在家大概可以赶赶时髦,进宫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后的老照片是不是这样。还珠等清宫戏把裙子穿越了,是因为这样上面掐腰小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实在是很好看很显身材符合现代观众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腰身。清朝公主格格们穿照片上这样可爱的小短马褂,也要罩在没有腰身的长旗袍外面,当时汉族妇女才能穿短衫长裙,本来是歧视汉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满族mm的身材啊,民国以后,旗袍大褂有了腰身,并渐渐缩短,露出裙子,后来成了裙褂的习惯款式,就像图上这样,其实是经过民国时期改良过的褂裙。楼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别管古代人是不是穿过,现在就是个穿越的时代嘛。
㈩ 八十年代年代过年图片赏50分
怀旧网2006-11-249:06:10作者不详
过年可真是孩儿家的盛宴,不仅一年来肚中的饥懒之虫喂了个饱,口袋儿都连带着沾了光。那发红包的开场白通常是这样的:“哟,小孩子可真乖巧伶俐,来,红包拿好,快快长大。”这当口儿可是最见小孩家的功力,他会装出忸怩的样子,不情不愿地摆着身子。当大人的立马就急了,你不拿可不成,过年过节的,得有个好兆头。接着便是象征性地推推挪挪,一来二去的,搞得双方都有些不甘不忿。那可真叫高手过招,讲究的都是真功夫。最后,真金白银终于落到了孩子手里,当大人的总算松了一口气,很有面子地干咳两声。察言观色可是孩子的特长,他会甩出一大堆祝福的话,强忍住极大的喜悦,脸上依旧是不动声色。可当他慢慢地转过身去,便立马换了一个人,兴奋得涨红了小脸。这是小孩子特有的狡黠,以退为进,推脱中透着股机灵。压岁钱之于八十年代的孩子,就像冷冻的肥猪肉之于六十年代的青年一样,企盼与喜悦彼此纠缠。它们让无数孩子的荷包鼓鼓囊囊,流着香甜的口水做了一宿又一宿的好梦。可惜的是,那红包辗转了几天,还得落到母亲们的口袋里。她们准备好了一大堆酸水向你倾倒,把家里紧巴巴的财政开支一笔一笔地算给你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恨不能把心窝儿掏给你看。最后,你只能屈服了,乖乖地把压岁钱送上,就像看着隆隆的列车脱轨,你再不能螳臂当车地挽回一样。
收压岁钱之前全家还得张罗着年夜饭。男女老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做酸辣鱼汤,我就做韭菜饺子……1983年的时候,富强粉、小杂豆、花生米、黄油等都还是限量供应。那之后,便取消了凭票采购,老百姓年夜的餐桌开始丰富起来,糖醋排骨、酥红的扣肉、猪下水、粉条肠子……满满当当地摆了一桌。远游他乡的儿女,终于回家收割故乡的“麦田”,坐在桌前喜孜孜地望着年迈的父母,一杯杯烈酒下肚,呛红了彼此的脸。年夜饭象征着美满团圆,是心与心交接的所在。什么世事无常,盛宴必散被大家通通抛诸脑后,觥筹交错伴着焰火声声,酒杯一碰便又是一个人生。春联窗花贴上了,老人儿女团聚了,喜气在屋子每一个角落漾溢开来。大家伙儿交换着一年来的家长里短,不断蹦涌出来的新鲜事儿在一拨拨人的舌间上翻江倒海。年夜饭还是人性的复归,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多匆促,心里都割舍不了自己的家园。我们嚼着白米饭,用言语和欢笑互相温暖,肚子里的孤独和焦渴被饭菜填满了,喉头的哽咽也被一杯温酒稀释掉。那种家人间的体贴和感动,用任何语言来描摹都是苍白的。
在八十年代,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拿压岁钱可是一件都不能少。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现场直播,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之后,陈佩斯“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那会儿可不像现在,一家人上酒楼,吃吃喝喝,完事就拍屁股走人,没一点儿气氛。我们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春节晚会,瞅着屏幕上的曲艺明星直乐。这成了大伙儿约定俗成的过年方式,有学者还美其名曰“新民俗”。
可惜的是,如今许多城市里听不到鞭炮声了,过年也已变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习惯。物质把我们恒常的生活方式摧毁了,我们玩蹦的,吃酒席,看焰火,最终在繁华的城市里,走丢了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