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历史问题: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不可能穿的衣服是
你好!
选D
50-60年代是工业革命的时代,中国人都穿牛仔裤。因工作的需要没有人穿连衣裙
希望帮到你!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O(∩_∩)O谢谢~~~·
2. 中国从四十年代到现在人们在衣着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四五十年代衣服打补丁:
在过去的年代,物质非常的匮乏,买布要布票,布票按人头定量配给,一个人定额供应的布票做了外衣没有内衣,做了上衣没有下衣,没办法只能是充分利用,新衣服先给老大穿,老大穿后给老二穿,一直往下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走到街上随处可见穿着补丁衣服的人。
2、70年代穿解放装:
70的人们穿着不仅破旧,而且样式几乎一样,基本以学生装、解放装、中山装为主,很少夹克,更没有西装。裤子上下一样的大,走起路来连灰尘都能扫起来,系裤子用的不是皮带,而是腰带,大都是找根绳子能系住就行。
3、改革开放后种类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市场开始放开,布的种类也多起来,化纤、尼龙、涤纶等,服装也开始起了变化,夹克、西装、喇叭裤等开始流行。
(2)五六十年代裙子扩展阅读:
穿着虽说是外表,但最能体现生活水平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手中有钱了,衣着也就不同了。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以革命老区江西赣州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356元提高至2017年的29567元,百姓收入大提高,生活质量也大改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成为一种普遍。
3. 古代裙子
图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
1&pv=&word=%B9%C5%C8%B9+&z=0
民俗 中国古代裙子小史
裙子是从裳演变而来的一种服饰。古代\"裙\"、\"群\"二字同源,群者,多也,当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称。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大量资料来看,人们下体穿著裙子,大约是汉代以后才开始的风习,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狭裙,事事四五通\",都是汉代妇女穿裙的例证。形象资料中也有反映,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的壁画上,就绘有许多穿裙的妇女。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也没有缘边,当时称\"无缘裙\"。
《汝南先贤传》记\"戴良嫁五女,皆布裙无缘\",《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后)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指的都是这种裙式。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色彩愈加丰富,裙上的装饰也日益讲究,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一种名为\"间色裙\"的裙子,以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间隔而成,整条裙子在制作时被剖成数道,几色相间,交映成趣。开始时间色的布的色彩搭配有红绿、红黄等。后来,整条裙子被剖的来愈多,间色的布幅也相应地变得愈来愈窄,颜色也就愈来愈丰富。
甘肃酒泉丁家闸古墓壁画上的妇女,就穿着这种样式的裙子。南北朝时期的裙子也很有特点,最明显的特点是裙上的纹饰明显增多,唐代的陆龟蒙曾著有《纪锦裙》一文,对他所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一条锦裙备加赞叹,详细生动的描述:\"李君乃出古锦裙一幅示余:长四尺,下广上狭,下阔六寸,上减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则左有鹤二十,势如飞起,率曲折一胫,口中衔草?辈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又以花卉均布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细点缀其中,微云琐结,互以相带,有若皎霞残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坏墙?苔,石泓秋水,印丹漫漏,蕊粉涂染,綟亘环佩,云隐涯岸,浓淡霏拂,霭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别。及谛视之:条段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如此精美的精裙,简直成了一件专供欣赏的工艺精品了。
隋代妇女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妇女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妇女所采用,不过间色的道数越来越多,间道也更为狭窄,整条裙子常被剖成12间道,俗谓\"十二破\",\"破\"即\"剖\"的意思,据说这种裙子为隋炀帝时所创,在当时有\"仙裙\"之美誉。唐刘存《事始》中即有\"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记载。唐代妇女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裙裙曳地在当时是常见的现象。为显示裙子的修长,妇女着裙时多将裙腰束在胸部,有时甚至束至腋下,裙子的下摆则盖住脚面,有时在地下还拖曳一截。唐人诗文中常提及这种情况,如王建《宫词》谓:\"黛眉小妇砑裙长\";王翰《观蛮童为伎作》诗:\"长裙锦带还留客\";孟浩然《春情》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等等。形象资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簪花仕女图》、《执扇仕女图》中,都绘有穿曳地长裙的妇女形象。为不妨碍活动,当时妇女穿着这种长裙劳作时,多特地将裙幅撩起,并在腰间以带系之。这样一来,裙裾就不会拖曳在地了。作这种装束的妇女形象,在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以及湖北武昌唐墓出土的陶俑上也都有反映。
唐代妇女的裙子宽度,一般以广博为尚,大多数妇女的裙子,都集6幅而成,因而有\"六幅罗裙窣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形容。按《旧唐书》中所记载的布幅宽度推算,唐代的\"六幅\",相当于今3米以上,其裙子的宽度是可想而知了。唐代妇女除六幅外,还有用7幅、8幅为之者,如曹唐《小游仙诗》所称:\"书破明霞八幅裙\"。这类裙式,不仅影响到穿著者的活动,而且还造成了用料上的极大浪费,所以引起了朝廷的干涉。
如《新唐书·车服志》记:\"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超过三寸。\"唐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也非常丰富,年轻妇女最喜爱的是一种鲜艳的红裙。
唐人小说中的青年妇女如李娃、霍小玉等平时就一直穿着这种裙子。唐诗中对此也颇多述及,如元稹《樱桃花》诗:\"花(土+专)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万楚《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等等。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后来,\"石榴裙\"就被当作妇女的代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听到\"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茜草也是一种红裙的染料,因此红裙又被称为\"茜裙\",如李群玉《黄陵庙》诗:\"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李中《溪边吟》诗:\"茜裙二八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除红裙以外,唐代妇女也穿白裙,名\"柳花裙飞又穿碧绿色的裙子名\"翠裙\"、\"翡翠裙\"等等。红裙、翠裙虽然鲜艳,但毕竟都是单色,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的裙子也常被染成晕色,即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染成色彩相间之状,两色之间的交接部分无明显界限,过渡自然,呈现出晕染效果,因此被称为\"晕裙\"。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有穿这种裙子的妇女形象。这个时期的裙子装饰也名目繁多,各具情趣:有在裙上作画的,称\"画裙\";有在裙子上镶嵌珍珠的,称\"真珠裙\"等等。最为精美的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所创制的百鸟毛裙。
据《新唐书·五行志》记:\"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这种以百鸟之羽织成百鸟之状的裙子,在当时妇女中特别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杀殆尽,后来因为受到朝廷的干预,才被禁止。
宋代妇女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通常的裙围都在6幅以上,也有用12幅布制成的。随着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裥也就明显地增多。在裙上施以折裥的做法由来已久,相传汉成帝与皇后赵飞燕同游太液池,成帝令飞燕起舞,正当飞燕舞蹈时,大风骤起,飞燕飘然如仙,成帝担心她被风吹走,特叫侍从拽住她的衣裙。风停之后,在飞燕的裙子上留下许多绉纹,其他宫女看见后觉得十分奇特,于是就纷纷在裙子上折叠成裥,取名\"留仙裙\"。当然,这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事实上裙子施裥,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因为在裙上折裥之后,裙幅便可增加,裙围也可增大,这样对穿着者的蹲坐行走比较有利。从大量资料来看,裙上施裥是东汉以后出现的风习,在此以前,尚不见折裥裙踪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无裥女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到了东汉以后,裙上施裥已成通例。
南朝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中就有\"罗裙宜细简\"的说法。宋代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裙幅越多而折裥越细,因此有\"百叠\"、\"千裙\"的形容。宋人诗词中常有描述,如吕渭志《千秋岁》词:\"约腕金条瘦,裙儿细裥如眉皱。\"红衣宫女《裙带间六言诗》:\"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縰縰云轻。\"宋代士庶妇女出行,喜欢骑驴,《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乘驴出行的妇女,为了乘骑的方便,妇女多穿一种前后开衩的\"旋裙\",这种旋裙最初多用于女妓,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士庶妇女的一种服装。至于宫廷嫔妃,则穿一种前后相掩的长裙,走起路来裙裾扫地,名谓\"赶上裙\",因前后都可开合,有别于圆围一体的普通女裙,因此被示为\"服妖\"。流行于唐代的镀金裙、真珠裙等仍然存在,不过多用于宫娥舞妓。宋人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如欧阳修《鼓笛慢》词:\"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张先《踏莎行》词:\"映花避月上行廊,珠裙褶褶轻垂地。
\"富贵之家也有用郁金香草来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为黄色,在身上能散发出阵阵香气,俗谓\"郁金裙\"。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汉族妇女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至于少数民族女裙,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如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族妇女,多穿一种襜裙,颜色以深暗为主,上绣连枝花木,周身折为6裥,通常穿在团衫之下。
明代恢复了汉族习俗,女裙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曾风靡于唐代的红裙,到了明代则再度流行。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就作这种打扮:\"上着青织金衫儿,下穿大红纱裙。\"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辑当时流传在燕京的歌谣,也涉及到这方面情况,如歌谣所唱:\"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膹将儿女染红裙。\"宋代流行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偏废。至于裙子的长短、裙裥的多少,则随时而易。明初女裙喜欢浅淡,没有明显的纹饰。到了末期,则一改质朴、清淡风尚,追求起华丽的格调。最明显的是以缎裁剪成条状,每条绣花,两畔则镶嵌金线,因其造型与凤尾相似,被称为\"凤尾裙\"。
另有一种画裙,折成细褶数十下,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雅而淡,风动色如月华,取名为\"月华裙\",更有一种\"百花裙\",裙上绣织有大小相间、形态各异的花朵,深受年轻妇女的喜爱,成为明代礼服中的一种裙式。这些裙子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有相当多的描绘。清代初期的女裙,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妇女的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著为多。以后裙子的式样越来越多,随时有变,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使之叮当叮当的;也有裙幅下绣满水纹,随着人体的行动,一折一闪,异常美观。传统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经过了改制: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著鱼鳞百裥裙。
\"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制作是分为两截,上用红色或绿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细裥,所用纹样有严格区别:嫔妃以上可用龙纹,以下则用蟒纹。
4.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 儿童有没有像图片中的裙子
没有吧 这个裙子有点精致了偏现代
5. 裙子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世界各国的女士都是压根儿就不穿裤子只穿裙子的,女士也可以穿裤子反而是二战以后才逐渐兴起来的。而中国女士可以穿现代意义的裙子则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的,当然那时普通妇女的裙子是以旗袍为主的,女生则以学生裙为特色。后来随着历史的倒退,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女人几乎又退回到清朝去了,除了特殊需要以外,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人穿裙子了。但这个阶段正是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是国际上开放潮流大行其道的时候,包括超短裙、比基尼等服饰都是这个阶段流行起来的,而中国则与世隔绝,不但错过了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的大好时机,也错过了时尚潮流的与时俱进,直到二十年后的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女士才又逐渐恢复了穿裙子的正常状态,由于压抑太久,反弹也很明显,当时街上穿裙子的女士几乎清一色全部都是将将掩住臀部的超短裙,比基尼甚至包括情趣泳衣也开始有人在公共泳区穿出来了,大有一步跟上世界潮流的趋势。但好景不长,也就十来年的功夫,这一切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逆转,也都被一闷棍打了下去,现在你可以发展,夏天街头穿短裤的女生远远多于穿裙子的,裸露较多的泳衣也逐渐被覆盖面积更大的小裙式泳衣取代,直到今天,中国的政治形势如果不再进步,这一切状况也很有可能这样继续下去。
6. 建国初期人们穿什么衣服
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连衣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其中长期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且受多民族服饰影响的汉服大放异彩。
(6)五六十年代裙子扩展阅读:
中西当代和现代服饰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服饰款式不断翻新,追求品牌,高速淘汰,从而给经济资源带来巨大的浪费。这同反对奢靡浪费的伊斯兰服饰伦理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阅近二十年来中西各国时装杂志,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服装款式的平均寿命只有三至六个月,甚至更短。仅以裙子的款式为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中庸裙”、“密实裙”、“密摺把裙装”、“开裙”、“层叠裙装”、古典式裙装”相继问世。
许多服装设计师每年都要推出许多新的服装款式,在不断地人为地刺激服装款式高消费的同时也不断地刺激人们的其他欲望。
7. 五六十年代美国女人穿的那种很蓬的裙子下面的蓬度是怎么做出来的哪里有卖这种样式的裙子
有些事有钢圈撑起来的,如果蓬的在下边类似鱼尾裙的话就是一层层不了撑开的
8.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方面状况
下面就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生活;
看电影、听收音机、下棋、打牌。各个厂组织职工文体活动,如五一和国庆节的文艺演出,职工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等。青少年爱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许多中小学,中小学学杂费很低,学生课业负担轻,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学校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办学条件差,不少学校夏季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五六十人一个大教室,点炉子取暖。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很少。文革期间,教育质量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差。
就业:
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在国营单位工作,铁饭碗端一辈子。人们工作压力小,但是在大锅饭体制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问题。主席时代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劲和热情还是高涨的。
社会保障:
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个时代福利水平虽然较低,但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免费的医疗,看病三联单报销。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资。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后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学学费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长时间。农民享受合作医疗,看病比较便宜。县乡级卫生院建立起来。但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力紧张,农民比较穷困,农民养老依旧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乡居民电器较为简单。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四大件。俗称“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开始走入百姓家。农村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灯普及,每个公社都通上了电话、每个村都有广播站大喇叭。但是边远山区还难以通电。
人际关系:
文革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真诚关系,人们彼此互助,人们很淳朴。但是那个时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人们的舆论会让你无地自容,组织上也会严厉批判的。组织像家长,无处不在。你困难组织真管你。你不听话时,组织会揍你的。
文革发生后,起先人整人,人们之间的关系起了变化了,后来,人们都防着别人,怕被人打小报告。七十年代之后,人与人的关系不是那么热和了。
9. 调查50年代至70年代的衣食住行2000字左右 急要知道人请告知 谢谢
衣着:
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人们讲究朴素。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样式以中山装系列为主。
饮食:
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那个时候饭馆少都是国营的,人们那时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才会下饭馆,下饭馆对于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是奢侈的,农民那时候穷一般办喜事的时候吃大席。那个时候人们肚子素,没什么油水,讲究吃肉特别是肥肉,瘦肉对于解放前的老人们来说请人吃瘦肉太不讲究。
住宅: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不少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住宅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那个时候16平米的一间平房里,祖孙7-8口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晚上拉帘。生活多有不便。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公交车少很拥挤,火车也很拥挤,50-60年代社区基本没电话。1970年以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的部分社区有电话,大工厂工人打电话到厂里的电话室,打国内长途必须要去省城的电话大楼,达国际长途就得去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电报大楼这样的通讯枢纽。农村居民打电话理论上去公社,只有像大寨这样的村才有电话。农民进城要开介绍信公社盖章。
10. 女性裙子的来源
来源: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用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
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规定不同的地位的人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那时的“裳”,就是裙子。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10)五六十年代裙子扩展阅读: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因其通风散热性能好,穿着方便,行动自如,美观,样式变化多端诸多优点而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其中以女性和儿童穿着较多。
近代,西式裙传入我国,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重要服装,逐渐取代了以前传统的裙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影响,流行布拉吉连衣裙。文革期间,裙装受严格限制。改革开放后,裙装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带裙等纷纷传入中国内地,裙子的种类日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