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色+白色:纯净的米色愈加映衬出白色的清澈雅致,打造明亮、清新的干净形象。
白色与米色都属于浅淡色系,白色更纯净一些,米色更朦胧一些,两者搭配,既协调又富于变化。初秋,天气早晚有些凉意,七分袖的衬衫正有用武之地。一件纯白色的米色印暗花衬衫,配一条米色的长直筒裤,再背一个米色的月牙形的软皮包,清爽宜人,休闲舒适,很适合出外勤的OFFICE小姐。如果伊是一位办公室里的文字秘书,在这个季节,不妨选择一身米色的套裙,袖子可长可短,可以是九分袖,也可以是长袖,配上一双白色的皮鞋,拎上一只精致的米色方形大包,打造出严谨、专业的职业女性形象来。然而,又因了米色颜色的浅淡,并不显得沉重。天气日渐凉爽,有时需要穿上外套了。一条白色的长裤,配上一件夏日的蓝色T恤,这是一身夏季的装扮。在办公室里这样穿着没有问题,只是早晚上班,以及出外勤的时候,多少有些不妥。解决起来很简单,只需一件米色的西装外套!无论在色彩上,还是时尚度上,这种搭配错不了。
2、米色+黑色:米色的柔和温婉加上黑色的干练洒脱,营造出线条明快、帅气十足的形象。
黑色是个百搭百配的色彩,无论与什么色彩放在一起,都会别有一番风情,和米色搭配也不例外!眼下,双休日逛街时,上衣可以还是夏季的那件黑色的印花T恤,下装就换上米色的纯棉含莱卡的及膝A字裙,脚上穿着白地彩色条纹的平底休闲鞋子,整个人看起来格外舒适,还充满着阳光的气息。其实,不穿裙子也可以,换上一条米色纯棉的休闲裤,最好是低腰微喇叭的裤型,脚上还是那双休闲鞋,依然前卫,青春逼人。在办公室里,用米色穿出一丝严谨的味道来,也不难。一件浅米色的高领短袖毛衫,配上一条黑色的精致西裤,穿上闪着光泽的黑色的尖头中跟鞋子,将一位职业女性的专业感觉烘托得恰到好处。如果伊是一位办公室主管,想要一种干练、强势的感觉,那就选择一套黑色条纹的精致西装套裙,配上一款米色的高档手袋,既有主管风范又不失女性优雅。
『贰』 格鲁吉亚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在高加索地区发生的众多恐怖袭击,绝非偶然,而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格鲁吉亚试图将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留在自己的版图内,而后者显然不愿从命,毕竟俄罗斯人占了
这两地居民的绝大多数。一旦格鲁吉亚挑起战争,俄罗斯自然会牵扯进去。因为它多次郑重声明,本国公民的权利不容玷污。
另一个问题是,车臣前总统卡德罗夫的统治遗留下众多的隐患。卡德罗夫政府与联邦官员起争执后,普京总统几乎每次都站在前者一边,这势必加深了卡德罗夫与联邦官员之间的积怨。他死后,其遗留下来的极权体制旋即瓦解。其结果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用人体炸弹取代了藏匿于山谷的“林间兄弟”,在俄罗斯的广袤领土上,尤其是在高加索邻近车臣的区域,撒下了恐怖袭击网。
目前的形势表明,北奥塞梯与印古什之间于1992年爆发的冲突可能再度上演。更何况在相邻的南奥塞梯,这样的冲突已经发生。再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为例,那里的冲突似乎已平息,但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仍天天枪战不止。卡巴尔达—巴尔卡尔也不太平。不久前,特种部门还在那里展开过专门行动,肃清那里的武装分子,卡拉恰伊—切尔克斯问题依旧。达吉斯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 种种不稳定因素的汇聚加上俄罗斯高层被其他国际问题所牵绊,令高加索的局势如脱缰野马般不可收拾。目前武装分子所选中的正是高加索地区最脆弱的环节———北奥塞梯,因为南奥塞梯爆发矛盾冲突,它难免会被卷入其中。直到9月1日人质事件发生之前,人们还以为南北奥塞梯的统一能够促进该地区局势的稳定,解决一切的纷争。所以武装分子占领学校的动机之一便是粉碎奥塞梯、印古什和车臣达成民族和谐的可能。其另外的动机则是打击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日渐增长的威信、阻断俄罗斯对南奥塞梯的援助。因为人质事件后,俄罗斯会将重心移到北奥塞梯。如此一来,格鲁吉亚就会抓住时机,趁虚而入,在南奥塞梯展开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但恐怖分子达到这一目的的代价是如此高昂,他们竟然没有考虑到后果,那便是西方对车臣的支持会因此次恐怖手段的残忍而消退。事实上,俄罗斯目前需要直面来自北高加索各方的多种威胁。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它如何及时有效地出台对高加索的新政策,而是它能否积蓄足够的军力及人员力量,并考虑在高加索地区博弈的各方的利益,将他们真正地联合起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积极的趋势。别斯兰人质事件在车臣以及印古什境内都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恐游行示威。南奥塞梯总统科科伊特、亚美尼亚具有威望的政治家(因为人质中有亚美尼亚儿童)都赶往北奥塞梯,希望作为中间人,协助问题的解决。所有这一切表明,该地区仍在作最后的努力,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其后果不只是导致高加索战争的爆发,而是如罗戈津所说,高加索将沦为第二个巴尔干。当然,俄罗斯积极参与斡旋该地区冲突显然比美国插手前南斯拉夫各民族和解要顺理成章得多。
国家战略研究所所长斯坦尼斯拉夫·别尔科夫斯基表示,不能忽视别斯兰人质事件与昔日的奥塞梯—印古什冲突之间的联系。以奥塞梯人为一方,车臣与印古什为另一方,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宿怨。一旦被新的导火索点燃,奥塞梯人的复仇是必然的,这将造成该地区局势的长期动荡。
俄罗斯政治趋势研究中心主席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说,武装分子选择北奥塞梯绝非偶然。由于宗教信仰以及种族的缘故,奥塞梯与车臣、印古什人之间的关系一向剑拔弩张。因此,在这一地区尤其容易挑起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间的冲突。恐怖分子策划此次行动的目的跟2000年进攻达吉斯坦不一样,并非只为使车臣深陷大规模武力冲突的泥淖,而是企图扩大冲突的地域范围,使之国际化。不妨回忆一下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不久前发表的声明,他说俄罗斯在用战争威胁格鲁吉亚,希望车臣与印古什人拔刀相助。他希望形成一道反对奥塞梯人的统一战线。这一愿望一旦实现,冲突就将蔓延到俄罗斯境外,更多的新力量将参与博弈。到时会上演最悲观的一幕,但目前还可以预防。首先,俄联邦政府对车臣的立场不能太过强硬,增加驻军只会遂了恐怖分子的心愿;其次,防止冲突升级为持久战,对奥塞梯人对周围民族的仇恨加以疏导,令其克制,防止他们各自组建军队,相互厮杀。(完)
『叁』 介绍一下关于钦察人的历史
钦察是古代中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历史记载他们。钦察人在11世纪中叶时曾经占据黑海北滨的草原,成立部落联盟,其中有些部落迁移到西伯利亚西部,后来蒙古所建立的钦察汗国,部分领土即钦察人的原居地。有些阿拉伯作家把钦察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库曼尼亚(咸海至乌克兰以北称钦察草原)。因为这地方几乎只有钦察人。在史集中,钦察解空心树。 “钦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时中亚地区的编年史里。库曼(Cuman)[3]人亦是钦察的一部,位于钦察的西部,即今日的俄罗斯南部。这部落是钦察部中最著名的,有些受蒙古人逼迫前往匈牙利,人数大约4万帐20万人,永久和马札儿人同化。欧洲人也因此以库曼称呼钦察人,匈牙利共党领袖贝拉是钦察人之后。但在俄罗斯及乌克兰却被称为波洛韦茨人(Половци)。“库曼”的意思,就是浅色皮肤的意思。他们夏季在保加尔汗国一带放牧,冬天在八剌沙衮(Balasagun)过冬。有不多的人种地。七世纪时臣服于西突厥。九至十一世纪臣服于基马克人。汗国瓦解后并入克普恰克汗国,以伏尔加河为界,分东西二部。东部包括葛逻禄、康里、黑契丹。西部包括保加尔人与巴什基尔人。钦察人祖先是迭列斤蒙古与乌揭与萨尔马特人等溶合而成,迭列斤原在奚地居住。在辽朝末年离开奚地,迁往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的玉里伯里山居住,打败当地部落,很快被同化,自称钦察,有四支十一部落。四支是哈拉钦察、契丹钦察、库兰钦察、托里钦察。十一部落是脱克撒巴(与突骑施有关)、叶迪牙、不儿只乌格拉、额勒别儿里(即玉里伯里部)、晃火儿乌格立、安彻乌格立、都鲁惕、非剌纳乌格立、者思难、哈剌孛儿克里。因部长亦纳思包庇蔑儿乞人首脑忽都,被速不台所败,其人多数逃亡俄罗斯。1237年,蒙古第二次西征,伏尔加河钦察斡勒不儿里克部落首领八赤蛮(Bachman)拒绝投降,被蒙古人腰斩杀死,钦察联盟解体,大部分国土并入金帐汗国,钦察人成为哈萨克人,其他的走投无路,逃亡匈牙利,钦察政权永久消失。一部分钦察人被编入忽必烈的钦察军,由土土哈统帅。在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前期,钦察奴隶大受欢迎,这些人中最著名的是拜巴尔。钦察部中的玉里伯里是相当著名的部落,德里苏丹国的首一个王朝的苏丹是出自此部落的奴隶。一般人有错觉,认为钦察人是穆斯林。有几方面看出他们不是: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说一个故事,元太宗时禁止穆斯林自行宰羊。有个回回人买了一头羊宰杀,一个钦察人从屋顶跳下把他送官。另一件事是巴托尔德提出他们与格鲁吉亚人联攻穆斯林。第三件事是鲁不鲁乞出使蒙古时,看到他们的坟地有一个雕塑,举起一个酒杯。说明他们不是穆斯林。真正的穆斯林是指在花剌子模国北方的钦察部落(urani),其他要等十五世纪才接受伊斯兰教。阿提拉军队的主力,其实是由钦察人与咄陆人,匈人与其他突厥人构成。现在钦察人分布在南哈萨克斯坦州与卡拉干达州,人口180万。钦察人操突厥语,最重要的记录是一部13世纪后期的库曼语辞典[4],是一本拉丁语与钦察语的词典。驻留在埃及、说突厥语的马木留克人的存在,也刺激了钦察-阿拉伯语字典的汇编和研讨,这对多种古突厥语的研究有重大帮助。根据《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著作里记载:基马克与乌古斯人的突厥语根其他地方的突厥语有一个显著的分别,就是他们会把字首的i,y读作j(即dj)。现在突厥语西北语支名为钦察语支,有些突厥部落是他们的后人:西伯利亚鞑靼人(他们是一部分蒙古时代的塔塔儿人与钦察及当地土著的混血种)、诺盖人、哈萨克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拉恰伊人、库梅克人、卡拉伊姆人 、卡拉卡尔帕克族、乌兹别克人 、吉尔吉斯人、喀山鞑靼人、巴什基尔人。哈萨克人认为他们是钦察人最直接后裔,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语言(哈萨克语是钦察语的方言),保留了最多钦察人特色。哈萨克人与吉尔吉斯人有钦察部落,克里米亚有一条村名为钦察,钦察一名也出现在乌古斯可汗传说的史诗中。蒙古有一部落哈剌赤,据说与土土哈的父亲班都察有关,他全部投降,这部落善于制做黑马乳,因此命名为哈剌赤。匈牙利现在仍然有一部落自称钦察(克普恰克)的后人,人数大约二十万。他们是当年随忽炭汗前往匈牙利的钦察人之后。四川西昌的部分俞姓被认为是钦察人土土哈之后,俞是玉里伯里的对音,但人数不详。钦察也是回族来源。 在准噶尔汗国时代还有钦察人生活在费尔干纳。在近欧的一些钦察人,于11世纪左右时由于曾与格鲁吉亚人联合来对抗伊斯兰势力的入侵,在格鲁吉亚人的影响下,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改信基督教。这些人在格鲁吉亚的建国者大卫四世的要求下受浸,而大卫四世本身亦迎娶了钦察汗Otrok的女儿古兰杜赫特为妻。从1120年开始,钦察汗国以基督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国家教会和神职人员。[5]不过,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伊斯兰势力已在花剌子模国北部钦察内深深地扎根了[6]。
『肆』 地球表面的溃烂
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人类以势不可挡之势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多亏了这些进步,人类的生活也变得更方便、更有意思了——越来越多的人用汽车代步,家用电器年年都在更新换代,人手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这些科技成果已然深深渗透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
然而,在给我们生活创造价值的同时,科技也给人类留下了不那么友好的“馈赠”。以毒为伴,与霾共舞,把这说成是现代城市人的生活写照一点不为过。各种环境污染物层出不穷——化学制品、核污染、电子废物、生活垃圾,无不一点一点地啃食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仰赖”于它们,地球上许多地方已经“溃烂”,要想在那些地方继续生存已然不可能了。比如,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就是最触目惊心的一个例子,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如今,那里已是残破不堪,偌大的城区荒无人烟,犹如一座“鬼城”。之前有科学家称,这里可能在2万年内都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
除此之外,在世界上还有几个 “毒名昭著”的地方,它们也可谓是地球的痛。
全球污染之最——中国临汾
临汾位于山西南部,堪称“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不仅如此,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中,临汾也位列榜首。
临汾坐落在产煤带上,当地的污染主要源于煤矿挖掘、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污染。据世界环保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那里,黑色的粉尘弥漫在空气中,其含量多得甚至呛人口鼻,人们光是一天吸入的有毒气体就相当于抽了三包烟;早晨出门晾在室外的白色衣服,到晚上回家就能变成黑色。
在临汾,即使上午十点也看不到太阳,水是棕黑色的,发出恶臭的气味,上面堆着大量的白色泡沫;耕地在持续减产,土豆变形,小麦绝收;民宅、公路和厂区底下,有可能就是危险的采空区;几乎每天都会有居民在煤尘中窒息死亡;多年来,这里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也是公认的举世之冠。
这样一个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却曾有着“天下第一都”的美誉,古帝尧正是建都于此。在中国文化界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而山西的历史文化在临汾集中沉淀。从“天下第一都”到“世界污染之最”,临汾的蜕变让人心痛。
这里的血最“脏”
和临汾比起来,拉奥罗亚只是一个位于秘鲁中部的小镇,人口仅3.5万。那里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然而,一项来自美国《时代》周刊的调查数据,使它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当地99%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过上限。不仅如此,拉奥罗亚成年人的血液中金属含量也都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倍。
是什么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血液如此“肮脏”?
问题的根源来自美国的一家铅生产企业——DoeRun。自1922 年以来,DoeRun公司就在拉奥罗亚兴建了大量金属矿物冶炼厂。90多年来,当地居民一直暴露于重金属的威胁之下 。调查显示,拉奥罗亚小镇所有儿童的血液中均有多项指标不合格,其中,铅的含量更是达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
另外,由于金属冶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面上,这一地区的植被几乎已被毁灭殆尽。不仅如此,由于土地被严重破坏,如今,拉奥罗亚的土地也几乎种不出蔬菜来了。
印度有条“垃圾河”
除了被污染的陆地外,“毒”也把魔爪伸向了河流。
说起全球最脏的河流,印度的亚穆纳河榜上有名,这条河上,白色泡沫和垃圾似雪一般覆盖,人们也给它起了一个贴切的昵称——“垃圾河”。
亚穆纳河流经印度首都新德里,是恒河的最大支流。对印度人来说,这条河可谓是“母亲河”,数以百万计的人都仰赖它解决生活用水。然而,受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污染,今天的亚穆纳河俨然成了一条乌黑、发臭的“垃圾河”,就连空气也因此受到严重污染。
从1993年到2005年,亚穆纳河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一倍多。据估计,新德里58%的城市废物都直接扔入河中。每天,仅排入亚穆纳河的“新鲜”污水就多达30亿升。曾有科学家对“垃圾河”的水进行取样化验,结果显示,河水里的细菌含量比安全洗浴标准多出3000倍!此外,由于污染严重,恒河的河豚已濒临灭绝。
全球最“毒”的湖
和亚穆纳河用肉眼就能看到的“毒”不同,在俄罗斯南部山区有一面湖,风景看起来如诗如画,然而,在平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暗藏着足以致命的杀机,它就是卡拉恰伊湖。卡拉恰伊湖的“毒”难以察觉,因为它的污染来自放射性核辐射,其强度之大,只要在湖附近站上一小时就有丧命的可能。
灾难的根源还要追溯到1940年代。那时,苏联在车里雅宾斯克盖了一座核武工厂,那里正是卡拉恰伊湖的上游地带。一开始,苏联把放射性废料放在核武工厂的密封桶里,没想到1957年工厂发生爆炸,有70吨的放射性烟尘喷发,使得方圆两万平方千米的区域遭到污染,27万人受到影响。接着,苏联当局便相中卡拉恰伊湖存放核废料。据估计,总计有45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放射性核素污染。
1967年,当地大干旱使得卡拉恰伊湖干涸,湖底放射性沉积物裸露,核放射粉尘弥漫到空气中,此后,当地血癌患者增加了4成,白血病发病率也提高了41%。另外,由于居住环境长期受到污染,当地每4个新生儿就有1个出现肢体缺陷,附近几个村落的河水由于受到严重污染,超过65%的村民都患上了辐射病。
1990年,卡拉恰伊湖测得的放射量是每小时600伦琴(用来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辐射剂量,即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受照射线的多少),这个强度足以使人类在1小时内死亡。
直到现在,车里雅宾斯克仍有很多地区不适宜居住。
更可怕的是,据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表明,卡拉恰伊湖的核污染正渗入到当地土壤和岩层中,并对其它河流造成威胁,甚至连北极地区都有可能遭殃。科学家预测,如果有一天,卡拉恰伊湖的“毒”蔓延到北极,下一步便是向世界各地扩散。
太平洋上的“垃圾洲”
除了陆地、河流、湖泊“中毒”之外,海洋也未能幸免。近年来,在北太平洋中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垃圾漩涡,它覆盖的区域超过340万平方千米,比欧洲三分之一的面积还大!因此,人们也把它戏称为“太平洋垃圾大板块”,堪称世界“第八大洲”。这个“垃圾洲”全由垃圾组成,据估计,这些垃圾重达350万吨。
那么,这个巨大的“垃圾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海洋专家称,“垃圾洲”主要是由来自陆地的生活垃圾构成,其中80%都是废弃的塑料制品。由于地球洋流呈循环式运动,因此在其不断作用之下,散落在全球海域的塑料垃圾便“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形成了太平洋上的“垃圾洲”。
据统计,在太平洋的这片水域,每平方千米海面就有330万件大大小小的垃圾,其中,塑料垃圾的含量比浮游生物还多6倍,而在这一地区的中心地带,塑料垃圾的厚度甚至超过了30米。尽管人们还无法在这个巨大的垃圾板块上行走,但在洋流不断地旋转运动以及垃圾数量的日益增多下,它也越来越紧实。
据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1997年至今,这一垃圾板块的面积增加了两倍;到2030年,这一板块的面积还可能增加9倍。按这样的趋势发展,说不定哪天,这个“垃圾洲”就真的成了一块稳如磐石,可供人类行走、栖息的“大陆”了。
除了污染海域、破坏美观之外,“垃圾洲”还有更加可怕的威力。海洋专家称,这些塑料制品不能生物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只能分解成越来越小的碎块,而分子结构却丝毫没有改变。一旦鱼、虾、海龟等海洋动物吞食之后,便会在体内沉积大量毒素。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目前至少有267种海洋生物受到这些废弃物的严重影响,它们病的病,死的死。更可怕的是,这些毒素将最终经由海洋生物、鸟类的身体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6年第2期文章)
『伍』 卡拉恰伊湖的简介
该湖曾是前苏联的核倾倒区,湖附近的辐射强度如此之高,即使在这里站一个小时都会中毒而死。根据其他世界核能资讯所述,该湖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车里雅宾斯克西北方约70公里处的奥焦尔斯克(1954年设市,1945年后称为车里雅宾斯克-40,1966年后称为车里雅宾斯克-65 )东南、是原前苏联玛雅克化学集团的RT-1再处理厂。这幅地图标注出车里雅宾斯克和卡拉恰伊湖的位置。现在的车里雅宾斯克仍有很多地区因严重核废料污染不适于居住。
『陆』 卡拉恰伊湖,如何从美丽湖泊,变成待一小时就会致死的死亡之湖
最后
作为一项国家机密所在地,雅宾斯克州在45年的时间内禁止外国人进入,世人并不知道这块土地上发生着何种危险举动。
就连附近因为辐射致病的居民的病历单上,医生也没有写真正的致病原因,居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病。
显然,在这项所谓的大工程中,有许多无辜的人成了牺牲品,当然,卡拉恰伊湖也是。
『柒』 天猫购买 Chance Chance 恰恰伊人长靴,寄来后发现左右只鞋,表面上有大面积磨损,这属于质量问题吗
新鞋的话应该算是,先问问客服吧。另外,这么高的鞋跟穿着对身体不好,容易造成拇趾外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