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行业资讯 > 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

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

发布时间:2022-03-08 03:26:45

⑴ 乾隆皇帝龙袍现存于哪个博物馆

乾隆做了60年黄帝,龙袍很多。

故宫博物院有,民间收藏家有,国外流散的也有。

龙袍不止一件,也不止存放在一个地方。

⑵ 古代皇帝的帽子什么

冕旒 miǎnliú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冕(corona):恒星大气的最外层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⑶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为满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再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3)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扩展阅读

清代凡由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

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

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恭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⑷ 清朝皇帝龙袍在哪个博物馆展出

敦煌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一件清代皇帝的吉服,称之“青罗绣花袍”。它为国家二级文物,据了解这件吉服是皇帝赏赐给某位戍边官吏的,而吉服的拥有者具体是何人至今无考。6月16日,敦煌青年文史专家、敦煌博物馆副馆长李岩云首次向本报披露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件清代皇帝的“青罗绣花袍”极有可能为清代皇帝康熙当年西征时所赐之物,在省内都十分罕见。

⑸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征什么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征着后金的王权。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为“朝冠”,来自于女真蒙古族传统贵族冠帽,后来经过美化改造,变成了当时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5)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扩展阅读:

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冠服制度,故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自从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开始初步定制,历经变动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确定下来。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点为: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和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⑹ 司母戊鼎在哪个博物馆里

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后母戊鼎出土的地方:

朝代,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⑺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着的那个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么啊

古代皇帝上朝时头上戴的帽子,称为冕冠。

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视佩戴者的身份决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用。

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7)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扩展阅读: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赤舄,古代天子、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⑻ 故宫博物馆的24个皇帝分别叫什么急...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福临(世祖) 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24岁。 详细>> 玄烨(圣祖) 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卒于北京畅春园,终年69岁。 详细>> 胤祯(世宗) 年号雍正,1723年登基,在位13年,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 详细>> 弘历(高宗) 年号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89岁。 详细>> 永琰(仁宗) 年号嘉庆,1796年登基,在位25年,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 详细>> 绵宁(宣宗) 年号道光,1821年登基,在位30年,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30岁。 详细>> 奕宁(文宗) 年号咸丰,1851年登基,在位11年,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8岁。 详细>> 载淳(穆宗) 年号同治,1862年登基,在位13年,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19岁。 详细>> 载恬(德宗) 年号光绪,1875年登基,在位34年,卒于北京瀛台,终年38岁。 详细>> 溥仪 年号宣统,1909年登基,在位3年,卒于北京,终年61岁。

⑼ 皇帝的帽子叫啥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9)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扩展阅读: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⑽ 国家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陈列在哪

1、上海博物馆——上虞帖

三星堆古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三星堆博物馆就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这里不计其数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古蜀秘宝,给人以身临其境、故国神游的感觉。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八棵青铜神树,属夏代晚期青铜器。其中最大的一号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机甚至难以拍下全景。

与哪个博物馆有皇帝的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脸大的适合带帽子吗 浏览:875
童装装饰工艺 浏览:865
夏装批发夏装批发拿货 浏览:947
童装一件利润是多少钱 浏览:749
财神没得帽子 浏览:685
十岁穿多大的裤子 浏览:21
苏州西交大附中校服 浏览:837
9岁女孩童装价格及图片表 浏览:139
中式风格童装特点 浏览:38
对校服乱涂乱画评价作文 浏览:131
国产成熟男装品牌 浏览:74
童装订货会都在哪里 浏览:631
女人穿旗袍的7大好处 浏览:258
天猫睡衣男款冬季套装 浏览:466
泉州实验小学校服 浏览:185
阳光贝贝女童装 浏览:423
怎么用纸折一条裤子 浏览:238
服装店怎么做旗袍活动 浏览:410
中国制服波霸美女 浏览:818
日本韩国校服为何这么漂亮 浏览: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