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装,汉服,和服,韩服,这四个服装,你最喜欢哪一个服装
首先作为中国人还是对唐装和汉服比较感兴趣。其次还是比较喜欢汉服,但是就是价格偏贵一些。
Ⅱ 汉服和服和韩服的区别
韩服是受汉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传统服装。韩国成为明朝的附属国之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汉化,服装也受到明代服饰的影响,继承了汉服系统的右衽和襈(zhuan,衣缘),特别是仿照明朝袄裙的白色半襟和紟(jin,系带)。明朝灭亡之后即李氏朝鲜中期,汉服开始个性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现代韩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马甲和满族的马褂子,其他款式均学自汉服。
三国时期,日本平民和服收到东吴传来的纺织品和缝制方法的影响,故称为“吴服”。盛唐时期,正值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带回日本,其中“衣服令”就是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使之制度化,那时贵族的服装受唐朝影响很深,所以称为“唐服”。到了平安时代(相当于唐末宋初),中日交流暂时中断,日本文化进入一个高度本土化发展的时期,和服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Ⅲ 汉服与韩服有什么区别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基本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男装的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历史发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Ⅳ 汉服和服韩服都是中国日本韩国的古装吗
不尽然是,这三者的问题都很复杂,简略说说。
【关于汉服】在现代,汉服是糅合,涵盖了从中国已知历史到明清交替时的各类服饰特征,是一个广义定义。而非像汉朝那样是一种基于周礼定型,和秦朝发展而继承的冠服体系(狭义定义)。PS:见《独断》“汉服受之秦,礼无文”一段。
【关于韩服】现代韩服作为从民间服饰发展而来的服装,其历史十分短暂,而且受到很大外力因素的影响。
根据现有记载,早在新罗王朝时期,韩国便开始了“始服中朝(国)衣冠”的历史(见《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图见下方和服部分)。但是这种服饰的效仿,由于当时的内部贵族和庶民的差异而有着区别。而在更早的《后汉书·东夷列传》中,除了有三韩(马韩/辰韩/弁辰,之后为新罗/百济吞并),还有秦韩/夫馀/挹娄(古肃慎)/高句骊(又名貊耳)/南北沃沮/州胡/等多个小国存在。其民间服装或类同,或差异之处,难以一概而论,样式也就不得而知了。
在近代,说来有趣,在日据时期的前期,民间韩服的女装,胸口都是开襟袒胸,直到后期才因日本发布的禁令,从缠纱布逐渐衍变成为如今我们知晓的样式。但即使加上胸口开襟这段历史,可能至多只能追溯到李氏王朝之初。如图: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和服,大抵都出现在江户时代,尤其是后期的发展,也就是16-17世纪。当然,虽然这种服饰也受到宋代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影响,但它毕竟是定型并传承了近200-300年的产物,所以其历史还是有一些的,只是仍不能称为广义的“古装”。
Ⅳ 和服,唐服,宋服这三种服饰,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和服,唐服,宋服之间的差别为:
1、首先,是服饰的纹样不同;
唐朝的服饰纹样“大部分都以花卉为主,或是把花卉作为陪衬,图案规范、工整、连续、对称,部分形象趋于写实。”以大自然为对象的花卉写真本身就是美丽的图案,有着工艺的美与图案的美的双重语意,而且更具有生态中花卉的译音。
宋服,宋代的服装面料,讲究的以丝织品为主。宋代丝织品品种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缂丝等。
宋代织锦以成都蜀锦最有名。宋代织造的品种也与唐代有所区别,轻薄透气的罗织物是当时流行的丝织物。
Ⅵ 宋代官服和女服
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袭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饰没有定制,又受外来影响,所以曾出现过着"毡笠"、"钩(敦下+土)"(袜[衣旁+夸])的契丹服,人们称它为奇装异服。宋代官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民家着装也很讲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还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饰,而且更趋奢华。对于这些规定民间庶民置若罔闻,绫缣锦绣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贵族闺阁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
宋装继承唐装遗制,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都是命妇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仓山出土了一座墓葬,从众多的陪葬品中可以浏览到宋代女装的全貌。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价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难产而死的十七岁少妇,是南宋时期的贵族妇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上乘物品,出土的衣妆配件十分齐全。长衣、短衣、单衣、夹衣、棉衣其式样均具有宋代风格,每件还有不同变化。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重叠缝制着护领。所有服式均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出土的几十件文物中,按原料分可有两大类。一类是罗、绢质地的平展裙〈以二、三片面料缝制成),分上下两幅,上幅压下幅,裙腰上有双带,这种裙除少数几件为全素色外,大部分都有边饰;另一类是非常精美的印花罗百褶裙其原料既透明又轻薄,除裙腰和带子以外,全部是印金小团花纹。
文物中还有三种长裤,即开裆的单夹裤,开裆的丝棉裤和满裆的右侧开片裤。长裤是古代女子的内用服式,由于有裙遮盖,所以当时的裤子更强调实用性,全用素罗、素绢缝制,无花边装饰。所谓无裆或开片,主要是为使用方便而设计。这些长裤一般尺寸是:裤长为二尺三寸至二尺七寸;腰围为二尺至二尺四寸;裤口宽为七寸至一尺,开裆裤的带子缀在腰部正中,开片裤的双带缀在右侧,带长约一尺八寸。
该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袍、袄、裙、衫、裤、肚兜、绶带、鞋、袜、香囊、粉扑、裹脚布、荷包和例假带等数种。为后人研究宋代女子衣妆,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朝服是朱衣朱裳,内着白色罗中单,外束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佩、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着朝服时必戴进贤冠(是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祭服是参照汉代以后制定的形制。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是公服。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从隋代开始,帝王统用明黄色制衣,官臣不得乱用。据文献记载,由于朝廷内赐佩金银鱼袋的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级官吏不得乱用,而只可服用黑白两种颜色。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诗人陆游曾写道“业农……惟布襦裙,取适寒暑之宜”。襦袄有夹棉之分。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之人服用。由于这种衣服体窄袖小,故称之为筩袖的襦(即筒袖)。 “衫”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记载“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为“窄衫”。《清明上河图》中,有头戴帷帽乘驴之女子也披"凉衫"。由于凉衫大多以淡紫色为主,故宋考宗时曾规定以凉衫为吊丧之服。另外"毛衫"、"?衫"是以羊毛和麻葛原料而取名。
“襕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
“裳”是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以黄裳。燕居之时不束带,待客之时以大带束之。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鹤氅”有记载“又有大袖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纻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着裤质地也十分讲究,以纱、罗、绢、绸、绮、绫为多,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平民劳作时着裤质地比较粗劣。
1975年从江苏金坛地区,出土了一座宋代儒生的墓葬,该墓墓主是一位八品以下官职的庶人子弟,太学士周?。由于葬者地位低下,出土的文物,从质量到数量均较为逊色。从古至今男性与女性在衣着储备上生前自然有别,但在死后更明显不同,这位儒生的陪葬品就具有这种男性特点。陪葬物中有单衫、夹衫、丝锦袍、短衣和无底的紬袜裤等,比较简单。衣物大多是合领、交领和圆领式样。
Ⅶ 宋服算是汉服吗
汉服是汉民族服饰,包括宋制(宋朝的汉服形制)
显然是汉服啊~~~~~~~~~~和服和韩服都是在汉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可以说他们都是汉服的变体。相比于汉服,和服的线条直硬而不流畅,给人以滞涩感,尤其是下摆太紧,连步子都迈不开,太不方便了;韩服则过于松垮,由于布料硬挺,所以不显人的身材与线条,十分刻板。 (一)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饰,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因为是由当时遣唐使从吴越地区带去了当地服装的特点,所以和服也被称作为“吴服”。相较于汉服,和服有款式单一、穿着复杂等缺点。汉服和和服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依.线条 汉服的线条是流畅的曲线,显得婀娜飘逸。和服的线条是直线,像几个大方块组成的,显得呆板拘谨,上下一样粗,不显身材。 贰.领口 汉服的领子是紧贴颈子的,显得端庄,这是符合汉族对气质的要求。和服的领口比较大,后面向后翻,露出颈部。 三.袖子 汉服的袖子下边是弧形,长度能盖住手,弯臂时不露手腕,显得大气。和服的袖子是方形,长度不及手腕,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四.腰带 汉服的腰带系在腰上,是束腰的,一般在前面打结,多余部分自然下垂。和服的腰带又厚又宽,在背后打结,结很大,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是个背包。 5.下摆 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行动十分不便。 陆.衣缘 汉服的领口有衣缘,或者有镶边,衣缘上或绣有花纹,或使用锦缎,显得有层次感。和服的领口有衣缘,但使用和衣身一样的布料,袖口没有衣缘,显得缺乏层次感。 (二)汉服与韩服的区别 韩服,本作朝鲜服,是朝鲜半岛的传统民族服饰。最早的韩服是从三国时代演变而来,而后受到唐代服饰的巨大影响。朝鲜半岛长期是中国的属国,所以它的服饰特点也随中国各朝代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如今看到的韩服带有强烈的中国明代服饰风格。 韩服的发展趋势是背离汉服俊逸潇洒的特点,而逐渐丧失了其实用性,趋于装饰意味。韩服面料常有如纸折的,僵硬如雕塑,缺少汉服最基本的灵动的感觉。 韩服与明代襦裙十分相像,但明代襦裙有很多种的,以袄裙为例,韩服基本上只是将上襦缩短一点,在领口加上大蝴蝶结、下裙没有皱折。 【汉服与审美】 汉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说是贯穿了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汉服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庄重”,周的“礼序”,战国的“创新”,汉的“大气”,还是六朝的“清逸”,唐的“华丽”,宋的“理性”,明的“敦厚”,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丰富多样,具有极大的整体包容性,是一个互融互补的美学系统,并且在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各个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审美意识和趣味而言,我们主要讲求的是中和之美与素朴天真的审美趣味,即自然之美。汉服体现了我国古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诉求,汉服的审美观崇尚纯正素雅,艳丽而不媚俗,朴素而不暗淡,透过这种中和、自然的审美趣味来体现华夏服饰即汉服所承载的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意识。过与不及都不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不能完好的体现出汉服的神韵来。相对而言,不及总比过好。衡量过与不及的标准是人,“以人为本”是华夏审美意识人文意识的体现。所以,汉服的制作设计都应以人为本,服饰生产制作出来最终都是供人穿戴,为人服务的。(当然,如果是作为收藏投资之用的则另当别论。)一切应围绕人展开,以人为中心、为主体,最忌“衣夺人色”。衣与人主次颠倒,是分离的,而非一体的,这样有失中和,也无自然可言。如果整件衣服很漂亮,但缺乏内涵,即不能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传统,缺乏民族特色,体现不出国家民族意识,那么这件汉服不是一件纯正的汉服,严格的说甚至不算汉服,因为其只是形似而无内涵
Ⅸ 汉服是不是融合了韩服和和服和唐朝元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衣服
古代汉服确切来说是和服,韩服以及某些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衣服的祖辈!而现代汉服,大部分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改装,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有和服,韩服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子。
宋朝,明朝也属于汉服但是他们那个朝代的汉服,确认来说各个朝代除去元朝,清朝,民国和那些战乱时期。各个朝代汉服都是有所不同的。
个人感觉汉服还是称呼为华夏服最好了!毕竟很多人一说汉服都想起汉朝,其实汉朝时期服装也是有汉朝之前那些朝代的影子!只是统称了而已
Ⅹ 和服,汉服,韩服,哪个最好看
显然是汉服啊~~~~~~~~~~和服和韩服都是在汉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可以说他们都是汉服的变体。相比于汉服,和服的线条直硬而不流畅,给人以滞涩感,尤其是下摆太紧,连步子都迈不开,太不方便了;韩服则过于松垮,由于布料硬挺,所以不显人的身材与线条,十分刻板。
(一)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饰,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因为是由当时遣唐使从吴越地区带去了当地服装的特点,所以和服也被称作为“吴服”。相较于汉服,和服有款式单一、穿着复杂等缺点。汉服和和服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线条
汉服的线条是流畅的曲线,显得婀娜飘逸。和服的线条是直线,像几个大方块组成的,显得呆板拘谨,上下一样粗,不显身材。
2.领口
汉服的领子是紧贴颈子的,显得端庄,这是符合汉族对气质的要求。和服的领口比较大,后面向后翻,露出颈部。
3.袖子
汉服的袖子下边是弧形,长度能盖住手,弯臂时不露手腕,显得大气。和服的袖子是方形,长度不及手腕,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4.腰带
汉服的腰带系在腰上,是束腰的,一般在前面打结,多余部分自然下垂。和服的腰带又厚又宽,在背后打结,结很大,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是个背包。
5.下摆
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行动十分不便。
6.衣缘
汉服的领口有衣缘,或者有镶边,衣缘上或绣有花纹,或使用锦缎,显得有层次感。和服的领口有衣缘,但使用和衣身一样的布料,袖口没有衣缘,显得缺乏层次感。
(二)汉服与韩服的区别
韩服,本作朝鲜服,是朝鲜半岛的传统民族服饰。最早的韩服是从三国时代演变而来,而后受到唐代服饰的巨大影响。朝鲜半岛长期是中国的属国,所以它的服饰特点也随中国各朝代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如今看到的韩服带有强烈的中国明代服饰风格。
韩服的发展趋势是背离汉服俊逸潇洒的特点,而逐渐丧失了其实用性,趋于装饰意味。韩服面料常有如纸折的,僵硬如雕塑,缺少汉服最基本的灵动的感觉。
韩服与明代襦裙十分相像,但明代襦裙有很多种的,以袄裙为例,韩服基本上只是将上襦缩短一点,在领口加上大蝴蝶结、下裙没有皱折。
【汉服与审美】
汉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说是贯穿了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汉服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庄重”,周的“礼序”,战国的“创新”,汉的“大气”,还是六朝的“清逸”,唐的“华丽”,宋的“理性”,明的“敦厚”,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丰富多样,具有极大的整体包容性,是一个互融互补的美学系统,并且在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各个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审美意识和趣味而言,我们主要讲求的是中和之美与素朴天真的审美趣味,即自然之美。汉服体现了我国古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诉求,汉服的审美观崇尚纯正素雅,艳丽而不媚俗,朴素而不暗淡,透过这种中和、自然的审美趣味来体现华夏服饰即汉服所承载的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意识。过与不及都不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不能完好的体现出汉服的神韵来。相对而言,不及总比过好。衡量过与不及的标准是人,“以人为本”是华夏审美意识人文意识的体现。所以,汉服的制作设计都应以人为本,服饰生产制作出来最终都是供人穿戴,为人服务的。(当然,如果是作为收藏投资之用的则另当别论。)一切应围绕人展开,以人为中心、为主体,最忌“衣夺人色”。衣与人主次颠倒,是分离的,而非一体的,这样有失中和,也无自然可言。如果整件衣服很漂亮,但缺乏内涵,即不能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传统,缺乏民族特色,体现不出国家民族意识,那么这件汉服不是一件纯正的汉服,严格的说甚至不算汉服,因为其只是形似而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