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戏曲头饰简介
1、笄;
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2、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3、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4、华胜;
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5、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6、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
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钿;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1)戏曲中大宋朝皇上戴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人类使用头饰的时间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装饰有关。中国汉字中的“美”字,其实就是一个戴着头饰的人。其头饰也许是一个羊头,有两只角;也许是两根长长的翎毛,因而有人说“美”字“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的舞人之形”。
其实,这种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现代少数民族中都经常可以见到。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头饰的历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到现代。
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县是佤族聚居区。就在这里的勐董河下游两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着我国最古老的崖壁画之一沧源崖画。沧源崖画共发现十个画点,清晰可辨的人物图像七百余个。
其中,凡是形体较为高大的人物图像几乎都有头饰(有的还有尾饰),而且头饰非常突出,有的头饰的长度甚至超过人体本身的长度。沧源崖画中的头饰,多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鸟羽等物,尤以牛角头饰为多。
这种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对云南少数民族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云南志》说;“望苴子蛮……衣短甲,兜上插牦牛尾,驰突如飞,其妇人亦如此。”《宋史·蛮夷四》说:“使者衣虎皮颤裘,以虎尾插首为饰。”
此外,明清时期编纂的多种志书,对基诺族、景颇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之类的记载。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头饰于此可见一斑。
❷ 皇帝的衣服上的颜色有什么讲究有黄色也有黑色的
5000年的服饰花色繁多,变化万千,数不胜数,应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成为贯穿数千年来礼仪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员礼服谈起。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帝王礼服的装饰品和专用花纹,大概也是从周代开始有了具体规定。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如有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纹、黻纹。这些花纹,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经过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装。秦始皇对旧礼制进行了彻底破坏,使得到了汉代初年仍没有统一的礼服、制服。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礼服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直至隋唐时期才有了一个重大改变。隋唐的帝王官员礼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备的,形成了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唐代则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共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为6种。群臣的礼服有10种。大臣们穿礼服时,除冕以外,还使用其它4种冠服。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以襕衫为主,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宋朝统一全国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到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 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头的幞头。唐代的软幞头在宋代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脑后有两根直尺一样的脚,水平伸出。开始较短,后来越伸越长,甚至有一丈长。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脚向上弯起的交脚幞头。
辽国在北方与北宋并峙,所以辽国的官员服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辽代官员分南北两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们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饰,而国王和南班汉族大臣们使用汉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后晋服式。它由圆领长袍、玉带和裤、靴所组成。
继辽国之后在北方兴起的金国,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这种制度较多吸收了唐宋时代汉族帝王官员服饰的特点,只是比较简单一些。皇帝的祭祀礼服采用通天冠、绛纱袍;朝服是淡黄袍,腰束乌犀带。官员们的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戴进贤冠;公服采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叶,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规定服色等级,严格了衣冠服饰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经规定了一种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乌纱弁帽、玄色袍、玉带和白袜黑履组成。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 ,叫作凉帽。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❸ 戏曲帽壳怎么做的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来定型
戏曲帽壳怎么做的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来定型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
现在制作,用毛头纸多层(农村糊窗户用纸),浆糊粘合晾干,做成帽子的内胎;
外面用黑绒布幔上去,而且纱帽是分为前后两个独立的部分制作的。
纱帽翅用细铁丝拧成弹簧,窝出帽翅框架,然后用细铁纱裁成大小合适的片,用骨胶粘到铁丝框架上,喷上金色或银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纸雕刻出纱翅内的花纹,染上颜色,同样用骨胶,铁丝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纠正一下形状,插在乌纱帽后面就行了。
其他盔头制作方法大概类似,王(皇)帽、帅盔、中军盔、驸马套、凤冠、大罗帽、大额子、小额子、通常,盔头全部是硬纸胎,没用纺织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纸雕出底板,用细铁纱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苏,都有专门制作戏剧的盔头、头面、脚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时间可以去参观一下学习学习,看一眼,就会一目了然。制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附录: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戏曲盔头
(图片摘自《网络图片》)
❹ 乌纱帽:从卑贱的草根玩物提拔成明朝统治阶级衙门的非卖品
导语常言道:“乌纱帽下无穷汉。”乌纱帽作为古代官员的标志性装饰,一直带有浓浓的衙门气息。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依然用“乌纱帽”来指代官位。几百年来“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的古代官员经典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戏曲中更是将这一形象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固化下来。而人们的思维常常会陷入“曼德拉效应”的假象,其实到了明朝,乌纱帽才被统治阶级从普通老百姓的头上强制摘下来,和官位紧紧绑在一起,正式成为官员专属的“非卖品”,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也从那时候起,一顶黑黑的帽子开始让天下人趋之若鹜,都想依靠他的“加持”,飞黄腾达。而“乌纱帽”也不是天生的“高贵血统”,甚至刚开始的时候被赋予的含义和今天截然相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怎样一步步从“草根”被提拔成“达官显贵”的经历。
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官员形象
“乌纱帽”在明朝之前的“生存”情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史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的成帝时期,而1972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一个西汉时期的漆纚乌纱帽,这就让之前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了。不过由于史学界现在没有给出定论,我们姑且还从东晋说起。
汉代 漆纚乌纱帽
东晋成帝时期,宫中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规定宫里做事的奴婢都要戴上一种黑色网纱,以此来区分阶级。因为当时受到玄学风气的影响,痴迷道教修仙、无为而治的贵族们都喜欢整一身素雅的衣服来包装自己,而为了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他们常常用白纱裹头。因此这个时候乌纱帽的雏形还只是一个卑微的标志,甚至带有一些歧视意味,不过这却是乌纱帽一个不算坏的开端。
到了南朝宋明帝的时候,有一个王休仁的政府官员平日就放浪形骸、我行我素。甚至传说他还是个“摸金校尉”。这里我大胆猜测,他是不是在哪座汉墓里看到类似乌纱帽的东西,才有了下面的所作所为。当时他为了给这个千篇一律的社会带来革新,就大胆的牺牲了自己,突破性的把黑纱加工成了不同于之前的帽子。然后堂而皇之的在最热闹大街上“走秀”,为自己标新立异的游戏之物“倾情代言”。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很多人与他“臭味相投”,争相模仿,然后随之一同洋洋得意的招摇过市。一时间这种制作简单、样式大方、穿戴方便的新型帽子风靡开来。而且时人还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更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很多不同造型的乌纱帽,有的被卷成了“菏叶”,有的则像高高的楼宇,有的还生出俩竖起的“兔耳朵”。
“另类的”乌纱帽
到了隋朝开皇年间,这顶流行于市井之间的帽子被曾经“羞辱”过它的皇家主动代言,并亲自示范,引起朝野一致追捧。《通典》记载:“开皇初,高祖常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君不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有了皇帝的号召力,你就是个“萝卜”都能给你炒成“人参”,更何况乌纱帽并不是徒有其表,兼顾了美观性和实用性,符合人体头部的需要。
乌纱帽实物
唐是隋的既得利益者,两家还是亲戚,因此在审美上也英雄所见略同。唐太宗李世民不仅鼓励贵族官员戴,还为其广而告之,号召天下人一同追逐这个时尚。根据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记载,唐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特意下诏:“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乌纱帽的“代言天团”又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在皇帝这个“带货达人”的引导下,乌纱帽被捧到了新的高潮,天下变得“黑压压”一片,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唐爆款。尤其在喜好与众不同的文人士子之间,更是“书算学生,州县学生,着乌纱帽、白褶裙、青领袍。”乌纱帽成为这些读书人求学问道,游历天下的“礼帽”。因而有了李白的“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相道宜。”的心满意足。更有了白居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的深切怀念。从这些唐人的作品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乌纱帽当时是“居家必备、走亲馈友”的不二之选。
李白画像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乌纱帽的追捧者,可他更是个严厉的“班主任”,为了有效制止群臣们在大殿之上无组织、无纪律的交头接耳。他经过苦思冥想,最终把主意打在了大臣们戴的乌纱帽之上,对其进行了暴力魔改,希望借助外物来对群臣进行有效“隔离”,让他们距离产生美,都在朝堂之上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他煞有介事的下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大约30公分的翅,并在帽上装饰不同花纹的图案以示区别群臣的官位高低。在这个“报警器”的监视下,只要大臣想要摇头晃脑的讲话,必然引起两侧软翅“噗嗤噗嗤”地震动。这样端坐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的皇帝就对大殿之上的情况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而他的继承者们,也对他的这项创造性的发明赞不绝口,因此这种制式的乌纱官帽就在两宋延续下来,成为宋朝一个独一无二的标志。而此时变装过的新款乌纱帽虽然被引进成宫廷,但在民间老款依然流行着,仍然是老百姓寻常可见的便帽。
宋朝官员画像
“欺负”到老百姓“头上”的大明朝廷,让其成为官员专属的“非卖品”明朝建立后,喜欢立规矩的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都立下了条条框框。甚至连老百姓平时穿的衣服的制式、颜色、材质都有异常严格的明文规定。最终,老百姓头上戴的寻常之物——乌纱帽,也被朱元璋“横刀夺爱”。《明史·与服志》记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而且明文规定除了在职官员以外,只有三类人员可以着乌纱帽。一是退休高级官员,以示尊重和嘉勉。二是侍奉父母的辞闲之官,以彰孝道。三是已经取得功名,待位补缺之人,以显其荣。
大明官员画像(一)
自此在民间流行千年的乌纱帽和官位紧紧的绑在了一起,成为明朝制度下的政府官员专用帽。乌纱帽再也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坊间百姓再想戴着他走街串巷,就需要寒窗苦读,进入大明官场。如果你私自戴乌纱的话,一旦被发现或者告发,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由于成了官场专属,为了保证它的威严性,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地位,明朝又再一次对其进行了改良。首先就是把之前宋朝那两对又长又窄的“翅”换成了类似蜻蜓翅膀的网纱“双翅”,而且制作工艺上也比之前更加精细考究。当时一首名为《折桂令·冠帽铺》的曲子就对其有详细描写,曲曰:“窄比宽量,轻漆慢烙,正剪斜裁,乌纱帽青添光色,皂头巾宜用轻胎。”
而且大明的乌纱帽的制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来说就是帽子的上半凸起的部分从明初的矮短到后来的高耸,这样的变化更能显示出统治阶级的威严和高不可攀。到了明中后期的正德年间,就有了著名的“三高先生”: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与用高杠。
大明官员画像(二)
特别强调一点,明朝的乌纱帽上没有“帽正”,即使你在一些明朝古画上看到时人戴的帽子上有类似“帽正”的东西,但那个东西更应该是绣在帽子上的“帽花”。
同时这种衣冠形式对越南和朝鲜等东亚文化圈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他们的政府官员依然遵循着明朝衣冠的旧制。
李氏朝鲜官员
明朝中后期乌纱帽渐渐“臭大街”明朝初期,由于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尤其痛恨。因而采用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方式来惩罚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这个时候官员的形象还算正面,相应的乌纱帽也只是官员的代称,还没有太多讽刺挖苦的意味。
孔府旧藏乌纱帽
明朝中后期,像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官员开始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鱼肉百姓,让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而这些作威作福的特权阶级除了“衣冠禽兽”之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那高高在上的乌纱帽了。百姓“恨屋及乌”,转而用“乌纱帽”来代指那些尸位素餐、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嘉靖朝的著名词人更是针砭时弊地讽刺到:“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部在贤愚上。新人换旧人,后浪推前浪,谁是谁非不用讲。”乌纱帽在问题官员的“不断努力”下终由明初的神圣不可侵犯变成了人人唾弃的代名词,开始“臭大街”。乌纱帽好戴,可必须要承受上面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后记乌纱帽随着清朝入关后的“剃发易服”成为历史,官位的代名词在官方也由“乌纱帽”变成了“顶戴花翎”。可是对于官位乌纱帽的叫法依旧很流行。清朝著名书画家郑燮辞官时在其《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中这样写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只清瘦竹,秋风江山作鱼竿。”身为大清官员的郑板桥依然习惯于明朝的叫法,把自己对于官场黑暗的愤懑都通过扔那别人趋之若鹜的乌纱帽来发泄出来。一顶乌纱帽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兴亡交替,身份和象征意义也不断变换着。可无论怎么变,也改变不了它是一顶帽子的事实,其它的权势地位不过是人们赋予它的内涵。
❺ 戏曲乌纱帽的制作过程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
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参考资料:http://ke..com/link?url=-y8xvQu9lM6ZI2i5wTHB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