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汉服的曲裾和直裾的区别是什么配图
1、裁剪不同
曲裾和直裾都属于深衣,曲裾的衣襟接长向后交掩,直裾的裙裾为直形剪裁。
2、衣襟长度不同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
直裾的衣襟不如曲裾的长,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3、发展不同
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贰』 淘宝上哪家汉服曲裾比较好,求科普曲裾知识!
衔泥小筑家的没有如入字底和八字袖,如梦霓裳的要敲客服告诉他们不要入字底和八字袖,定做的话佛伦汉服华裳版型很好。曲裾是一种礼服,不适宜日常穿,双手合起行礼时袖子是合拢的,下摆呈一字才是正规的,古代没有腰封这一说,一定要是腰带,商家买的是腰封,告诉她们改腰带。如图,然后就是曲裾的长度要到膝盖及以下,一般的汉服商家(不是影楼商家)只要提醒客服一字底和不要八字袖就可以了,腰封改腰带。
『叁』 曲裾和直裾从造型,功能和历史上有什么区别
“曲裾”和“直裾”的区别:
一、“曲裾”和“直裾”的造型不同。
1、“曲裾”是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有的只绕一圈,有的则层层缠绕,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
2、“直裾”是华夏衣冠体系中的一种,其短者谓之裋褕,衣襟裾为方直,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二、“曲裾”和“直裾”的功能不同。
1、“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
2、“直裾”早期的时候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正式礼服,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三、“曲裾”和“直裾”的历史不同。
1、“曲裾”到汉代时,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2、“直裾”汉代的男女均可穿著。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到了东汉,“直裾”的襜褕出现在宴会等正式场合。东汉的许多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中可常见罩住外衣的大袖襜褕的形象。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肆』 曲裾的介绍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或者说是受了十二单影响的一种设计,“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汉服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事实上,除了“马王堆曲裾”,市面所有“曲裾”都不是正统衣冠,它们或参考了严重抽象的俑像,或为黑心商人的发明。请新人格外注意这一点,先对此有所了解再做决定,以防上当受骗。
『伍』 汉朝的曲裾礼服有哪些特点穿着时要注意什么礼仪呢
特点: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
礼仪:注意一般曲裾作为礼服,必须搭两件中衣、一条中裙和曲裾,效果会成三重衣的效果
『陆』 汉服曲裾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被踢出群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汉服的一种常见形制——曲裾吧!
在开始介绍曲裾之前,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张图:
有的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有的长度拖到地上,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
常见款式有以下几种:
双绕长曲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下摆是及地的
双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单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两层绕一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垂胡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垂胡袖两绕长曲
穿着礼仪
曲裾深衣男女皆可穿着,在现代汉服体系中一般被当做礼服看待(当然,礼服和常服的划分还是要根据曲裾的具体款式进行区分的,但权威性有待考证),尤其是女式的曲裾深衣,比较庄重大气,确实很适合当做礼服。
(小羽要说的是:时至今日,没有人会约束你的穿着,我们只需要考虑我们的穿着是否得体,而不必像古时那般考虑是否违法,所以如果真的喜欢曲裾的话,小羽建议就不要太纠结这些啦。)
但是,有些十分明确的规矩还是要注意的:
曲裾深衣要符合深衣的礼仪忌讳,具体为衣缘部分: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
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即青衿。
如果是孤儿,以素色为衣缘。(注:三十不称孤。)
这种忌讳上的岔子大家可不要出哦!
最后一点,搭配问题:
曲裾一般外面不搭配其他衣服,顶多搭个斗篷。
『柒』 汉朝女性衣服从曲裾深衣发展到直裾深衣,有何区别
根据衣裾绕襟与否,深衣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深衣是中国古代汉族的上衣和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在古代的时候,诸侯、大夫、士家经常穿,这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通俗地来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一、汉服曲裾深衣
西汉时期的皇后非常喜欢穿裙装,有一天,她穿了一件漂亮的云英紫裙来到河池旁边,她在琴瑟之中中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她像风筝一样飘了起来,宫女们慌忙地追赶,去抓她的裙角,导致赵飞燕的裙子有了褶皱,谁知道赵飞燕穿上皱纹的裙子便更加漂亮了,从此以后,宫里便盛行穿折叠过有褶皱的裙子,有美名曰:留仙裙。关于“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诗词中。例如,张炎的《疏影》:“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 留仙裙褶。”又如朱彝尊《风怀二百韵》:“留仙裙易皱,堕马鬓交鬤。”
深衣是华夏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形式,相传起源于夏商以前的有虞氏部族中,历史非常悠久。深衣既可以作文服穿,又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仅次于朝服和祭服。
『捌』 汉朝衣服,襦裙和曲裾的不同之处
准确来说这两款衣服都属于汉服,而汉服并不是汉朝衣服,是汉民族的衣服,并非局限于汉朝。
先说二者区别————襦裙和曲裾分属于汉服的两个不同类别。曲裾有左襟续任后绕,裙在衣内,衣襟至少过膝,不可作短襦看待(曲裾有相对的长短,不可等同于“深衣”这个概念,但是的确有“曲裾深衣”这个款式)。襦裙的下裙无类似曲裾的绕襟式样。
下面详细介绍
先说曲裾。
『玖』 汉服曲裾的种类以及划分标准
汉服曲裾根据下摆绕的圈数基本款式可划分成单绕曲裾、双绕曲裾、三绕曲裾等。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广袖、垂胡袖。
双绕长曲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下摆是及地的
双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体系:汉服——深衣——曲裾体系
单绕三重广袖
特点:下摆两层绕一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三重广袖
垂胡袖
特点: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垂胡袖两绕长曲
『拾』 曲裾的基本介绍
曲裾,读音qū jū(音似“屈居”),可以直观理解为一种续衽绕襟的服装。 【曲裾深衣】 是汉服深衣的一种,秦汉时期常见服饰。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在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