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军人的武装腰带分什么等级
07式军人武装腰带都一样。不一样的是裤要带。07式裤腰带分为,士兵和干部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还有将军腰带。还有一种武装腰带是白色的,白色腰带现于海军和部队纠察部门执勤时使用。
❷ 部队上发的将军皮带值不值1000元
真品还行。值不值主要看你的认识,单从皮革来讲是不值的,但加上将军两个字就值了。
❸ 将军 士兵 士官 军官的内腰带有什么区别
按照配发标准,没有区别
都是黑色皮革腰带,三军符号的皮带头
但是官兵可以在军人服务社自行选择其它品种,式样较多,这可能是楼主感到困惑的原因
❹ 军队用的 有一条杠 一拉就关 皮带身没有齿印的这种皮带叫什么皮带
这是87式军用皮带,这种扣头市场上基本上没有,这种皮带扣头很方便,但是偶尔会松。特别是吃饱的时候想松一下,需要先拉紧,有点不爽。现在07式军用皮带已经改成针扣的了。
❺ 将军腰带如何辨别真假
辨别方法:
一、看皮纹
真lv皮带的皮革纹路比较深,而且小水泡纹颗粒之间空隙比较分明,摸上去手感软硬适中。而仿造的lv皮带虽然压出的花纹大体看差不多,但用久了会出油,而且感觉发硬不舒服。
二、看色差
真lv皮带的花纹远看似乎是黄绿色的一整笔画成,但其实上面的印花是以小点组成的斜线条,而且近看的话真lv皮带地整体色调也非常分明。那么朋友们想要网上买的话,就会产生色差,提醒朋友们注意哦。
三、看五金配件
通常真lv皮带的五金通常不会是很亮的金黄色,而是稍暗的青金铜色,并且给人一种近似磨砂的质感,而且LV的五金配件通常很细,而且非常圆润光滑,而仿造的看起来的则较为生涩,而且看起来枯燥,感觉不一。
❻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式腰带叫什么名字
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叫带绔,也叫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就是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
玉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带扣:通过这个东西,把腰带固定在腰间,也就是相当现在腰带的腰带头;
带绔:唐代以玉质的带板为最高贵的象征,造型有方形、半圆形、圆角方形等等;
醒:皮质腰带,通常为黑色,相当于现代腰带的主体部分,长皮带子;
蛇尾:腰带末端的装饰品,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腰带头避免起磨损,另一方面也起到美观的作用。
❼ 中国古代盔甲腹部的兽面腰带是什么
上面的是兽脸,兽脸有很多种,在中国大多数都是一些神兽,至于是哪些我就不大出来了,那些字我大部分不会读。另外还有一些事比较凶猛的动物,比如狮子,老虎,之类的。大门上有兽脸是为了辟邪、驱鬼,相当于看不见的守门犬(看门狗太难听了,我很喜欢狗的说),腰带上、铠甲上有兽脸主要是起到一中威慑,看起来比较威猛,有时也作为一中地位的象征,比如皇帝的腰带上有龙,你不是皇亲国戚,而你的腰带上就不能有龙,不然会被沙头的
❽ 现代将军级别的腰带是什么样
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上等兵、列兵
将军戴金星,分别是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
大校两杠四星、上校两杠三星、中校两杠两星、少校两杠一星。
上尉一杠三星、中尉一杠两星、少尉一杠一星
六级士官全麦穗花三粗拐、五级士官全麦穗花两粗拐一细拐、四级士官半麦穗花两粗拐、三级士官半麦穗花一粗拐一细拐、二级士官无麦穗花一粗拐、一级士官无麦穗花一细拐
上等兵两个拐>>、列兵一个拐>
❾ 宋代将军腰带虎头的级别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我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点,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造成保存不易。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再加上现在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
这里推荐一本书,书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万里机构出版,在三联书店应该可以买到,港币是85元。书中以“斩”、“打”、“扎”、“射”、“城”、“火”、“暗”、“甲”八个类别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描述。书中对各种不同类型古代兵器的长度和重量数据描绘非常精确,长度单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