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身都是虫救命呀,有没有专家看看这是什么东西的寄生虫!(有图有证据)
我也是和你差不多,去医生那,就说我是因为太紧张神经问题 ,我是八月份开始的,全身已经让我抓遍了,简直是毁容了,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明天我还要去医院,有结果我会告诉你的
② 肚里有虫,从眼中可以看到虫斑,虫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面部虫斑其实是指,出现在小孩子脸上的一片或一些大面积的色素减退症。虫斑其实是一种皮肤病,我们称之为单纯糠疹。家长们平时要多注意呵护孩子,只要提前预防,相信孩子们都能正常更加健康地成长。
我一个朋友最近一直发愁他孩子脸上的斑纹,斑纹大小不一,和皮肤的颜色不同,给整张漂亮的脸增添了不少瑕疵,让孩子的外观直接受到严重影响。朋友以为是孩子肚子里有寄生虫,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虫斑,那脸上的虫斑是什么样的呢?
面部虫斑其实是指,出现在小孩子脸上的一片或一些大面积的色素减退症,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斑片,初时为淡红色,后慢慢会转变成淡白色,而且边缘清楚,上面还会覆盖少量细小的鳞屑,并伴有轻度的发痒感。
一般虫斑不仅会出现在脸部,手臂及颈肩部等处都可见到。很多人认为这个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的标志,所以有虫斑之称。可其实并不是这样,这种表浅的干燥鳞屑性斑痕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我们称之为单纯糠疹。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而且营养不良造成的。
③ 这是什么虫
蠼螋qúsǒu
蠼螋,别称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二母夹子。为一种杂食性昆虫。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蠼螋虽然无毒,但略显“狰狞”的外表,确实会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如何防范?从事虫害灭杀的工作人员支招从四个方面来灭杀。1.保持干燥,尤其是卫生间、厨房、阳台,及时清理生活垃圾。2.用开水浇洒拖把、扫帚,清理墙角缝隙蠼螋产卵和栖息的地方。3.使用杀虫剂消灭。4.除花盆内蠼螋卵。
蠼螋在孕妇耳朵“安家”4天
小吕来到南方医科大学广济医院例行产检。在产检时,妇科医生询问她身体最近有无不适时,小吕想了想告诉医生:“耳朵里不舒服,好像有东西在爬,还会一阵一阵地痛。这种虫子名叫蠼螋,俗称耳夹子虫,性喜潮湿阴暗,习惯夜行。进入人耳内不仅会在耳内产卵繁殖,还会伤及鼓膜及耳内软组织。小吕在用水进行耳内冲洗时感到疼痛,
其原因就是耳膜发炎所致。夏季天气炎热,是昆虫繁殖的高峰季节。有人习惯开窗睡觉或席地而卧,导致小虫很容易在人睡眠时进入耳内;还有些人在出游时躺在草地上入睡,也很容易遭到虫子入耳。医生提醒,虫子入耳后切记千万不能乱掏,稍有不慎就会损伤鼓膜和耳道导致感染,因此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处理。
④ 人体内最大的虫子,是什么虫子
因为当时你太小了,所以会觉得虫子很大,其实就是蛔虫了,以前的孩子肚里长蛔虫很常见,家长都会给吃一些打虫药,所以很多孩子都会拉虫子出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⑤ 医生从其口中拔出15条"活虫"是什么虫子
蛔虫吗???????????
⑥ 什么虫子是医生
蚂蝗
在19世纪末期,放血疗法出现以前,医用蚂蝗(蛭)被用来治疗很多种疾病。
但是,现在蚂蝗又有了新的医疗作用。
它吸血的技能可以用来治疗被称为“HEAMATOMAS”的血肿症——蚂蝗被当作是一种颇具价值的治疗工具
它咬人的时候,麻醉的作用掩盖了疼痛的感觉。蚂蝗吸干净淤血,病人没有什么不良感觉。
蜜蜂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垫刺时由蛰针排出。
(一)蜂毒的来源
人工要集蜂毒,目前多采用电刺激蜜蜂取毒法,它靠电取蜂毒器来完成。
(二)蜂毒的理化性质
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反应,pH为5.0~5.5,比重为1.1313。在常温下很快就挥发干燥至原来液体重量的30%~40%,这种挥发物的成分至少含有12种以上的可用气相分析鉴定的成分,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因而通常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分时被忽略。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酒精。 在严格密封的条件下,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保存蜂毒的活性数年不变。
(三)蜂毒的主要成分
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它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苦干种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组织胺、酸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在多肽类物质中,蜂毒肽约占干蜂毒的50%,蜂毒神经肽占干蜂毒的3%。蜂毒中的酶类多达55种以上,磷脂酶A揽&127;2攭含量占干蜂毒的12%,透明质酸酶含量约占干蜂毒的2%~3%。
(四)蜂毒的生物学作用和毒性
1.蜂毒的生物学作用: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这只是蜂毒局部产生作用,一旦蜂毒被吸收后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
蜂毒及其组分蜂毒肽、托肽平和蜂毒明肽等具有明显的亲神经性。全蜂毒及蜂毒肽对烟碱型胆碱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蜂毒明肽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蜂毒具有神经节的阻断作用。蜂毒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约为消炎痛片的70倍。临床证明,蜂毒对神经官能症、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认为蜂毒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紧张度的作用,使大脑皮层活动正常化,调整物质代谢,从而促进神经本身的修复。
蜂毒对呼吸系统的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影响。被蜂蜇的人有呼吸加快的现象,一般认为这是血压降低引起反射性的反应。大量的蜂毒可使人或动物大脑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蜂毒可引起动脉血压降低的交应,主要与磷酯酶A揽2攭有关。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并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蜂毒中的心脏肽和蜂毒明肽有类似于异丙肾上腺素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作用的持续时间远较异丙肾上腺素长。
蜂毒的溶血作用很强,在极低的浓度(1/10000)下,就能产生溶血作用。其机制是蜂毒中的蜂毒肽和磷酯酶A能增强血红细胞壁的浸透能力,导致细胞内的胶体大量渗出,细胞内渗透压降低,致使细胞裂角产生"胶体渗出性溶血"。蜂毒在体内或体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蜂毒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减轻辐射损伤的程度,减少由于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频率,提高动物的成活率。蜂毒有保护和复苏造血细胞的潜在作用,防止因辐射所引起的骨髓和脾脏的退化现象。蜂毒抗辐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蜂毒肽、磷酯酶A揽2攭、透明质酯酶、酸性磷酯酶以及致敏原B和C。
2.蜂毒的毒性:蜂毒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
临床使用蜂毒的治疗剂量很少,因此,说蜂毒应用是安全的,但是每个人对蜂毒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有个别人对蜂毒过敏,表现蜂蜇部位局部红肿反应强烈,或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蜂毒时和青霉素一样,对过敏者采用纯净蜂毒涂作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大多数人会对蜂毒产生免疫力。常受蜂蜇的蜂农一旦产生免疫力,即使同时遭受数百只蜂蜇也不会发生任何中毒症状。
(五)蜂毒的临床应用
1.结缔组织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的基本病变是疏松结缔组织的粘液样水肿和类纤维蛋白变性,这类疾病中常见的是风温病和类风温性关节炎。
自18世纪以来,关于蜂毒对风湿病克有疗效的报道已屡见不鲜。1888年,特尔什报告了173例风湿症病人经蜂蜇而获得痊愈的事实。1912年,&127;鲁道夫·特尔奇用蜂毒治疗666例患有风湿症的病人,临床结果表明,有554人痊愈,99人有显著效果。我国医务工作者在用蜂毒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也获得理想疗效。
2.神经炎和神经痛:蜂毒对治疗神经痛和神经炎疗效显著。1960年波德罗夫用蜂毒治疗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全部治愈。1959年索科洛夫用蜂毒治疗51例脊神经炎患者,结果43名治愈,4名明显好转,4名症状改善。目前在临床中,蜂毒已应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背神经根炎等。
3.心血管疾病:蜂毒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内膜炎都有良好的效果。1958年科诺年科用蜂毒治疗830例高血压,&127;血压降到正常的289例,血压显著降低的420例,无效的121例,有效率为85%。
4.变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变应性疾病。阿列斯克1964年曾用蜂毒治疗此类病症患者140例,其中50例用蜂蜇治疗,90例用蜂毒注射。&127;结果多数患者疗效良好,哮喘发生停止,呼吸困难减轻,全部患者感觉蜂毒有祛痰作用,蜂毒远期有效率达80%。
(六)蜂毒疗法
将蜂毒导入人体内的方法有几种,但由于蜂毒对某些人有致敏作用,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均必须在治疗前进行过敏试验,观察治疗对象对蜂毒是否过敏,若不过敏,可采用蜂毒进行治疗。
1.蜂蜇法:这是最古老的方法,应用历史悠久。目前这种方法仍被广泛采用,由于蜂蜇法能使毒液全部进入体内,故而疗效显著。具体方法是:治疗前将受蜇部位用温水和肥皂洗净,然后用镊子夹住蜜蜂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使蜜蜂将蜇针刺入皮肤,待4~5分钟毒液排空后,取出蜇针。蜂螫虫治疗后应观察10~60分钟,看有无不良反应。治疗必须由医生操作进行。一般第一天用1只蜜蜂蜇,以后每天增加1只,至第十天用10只蜜蜂,此为一个疗程。休息4~5天后,可进行第二疗程,即每天用3只蜜蜂连续蜇刺42天。两个疗程后,若病情无好转,说明蜂毒疗法无效,应停止使用。
2.蜂针疗法:蜂针疗法是蜂蜇疗法与我国的传统针炙相结合,以蜜蜂的蜇针代替针炙中使用的钢针。方法是:按病人来诊时间,用ZW-82型子午流注计算仪求出该时辰应选的穴位或经络,然后用镊子夹蜜蜂在选定的穴位蜇刺。由于蜂针疗法对原始的蜂蜇疗法更精细,效果更好,所以蜂针疗法很快由我国传入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
3.蜂毒电离子导入法:蜂哲疗法和蜂针法虽然效果都很显著,但病人由于怕痛,加上活蜜蜂不易保存,故而有人发明了蜂毒电离子导入法。具体方法是:先将蜂毒冻干粉与生理盐水配成一定比例的溶液,然后将该溶液均匀地浸湿衬垫,并接通两极的电源,利用直流电通过无损伤皮肤将蜂毒离子导入体内。治疗后,皮肤略有充血、微肿和轻度的痒感。
4.蜂毒注射法:将蜂毒制成各种制剂,然后皮下注射,治疗疾病。此法简单易行,不受地区、季节、活蜂的限制。但由于生产蜂毒制剂时,挥发性物质易丢失,因此效果不如以上方法。
(七)蜂毒疗法应注意的问题
1.蜂毒的过敏现象:不同的人对蜂毒的反应有所差异。绝大多数人接受蜂毒治疗时,在受蜜蜂蜇的部位会出现局部的红、痛、肿、痒的反应,这种局部反应,过几小时或过几天会自然消失。但是极少数人在接受蜂毒治疗时,会发生呕吐、腹痛,或是出现全身皮肤潮红、骚痒、荨麻疹、紫瘢、怕冷、发热等反应。如有上述症状时应进行药物脱敏治疗,方法是服用扑尔敏(4毫克)和强的松(5毫克)各1片,若服用4小时后还没有好转,可继续按以上方法服用,直至症状消失。若3~4次后仍不见效,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鉴于人们对蜂毒疗法反应的差异,在采用蜂毒治疗疾病时,应先进行过敏试验,方法是:用1只蜜蜂在病人背部蜇刺,蜇后20分钟拔出蜇针,第二天在背部再做1次同样试验,每次按常规方法检查尿中有无蛋白质,若无蛋白质,则可进行蜂毒治疗。若蜂毒是针剂,可以进行皮下注射,第一次用0.25毫升,第二次用0.5毫升,第三次0.75毫升,每次注射后必须检查尿中是否有蛋白质。
2.蜂毒的禁忌症:蜂毒治疗的病种甚多,并且疗效确实不错,但不能说蜂毒是万能药。在临床中,对患有肝炎、肾炎、性病、糖尿病、胆囊炎、尿崩症以及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等应禁止使用蜂毒。对老年人、儿童要慎用。
3.蜂毒使用的剂量:由于蜂毒治疗各种疾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来鉴定蜂毒的效价。现在普遍采用将1只工蜂的排毒量(约0.2~0.&127;4毫升)作为一个治疗单位,治疗使用的剂量大小,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和病情的变化而定,一般每次使用1~4个治疗单位。
⑦ 医生,这是什么虫子呀。把它踩死了好像还有血
医生是神仙吗?还要知道是什么虫子,这不应该看看“动物世界”,或者“昆虫记”吗?
⑧ 小时候在医生在手指上挑出小虫子是什么啊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
(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
二、治疗机理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临床应用]
本疗法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一、疳症、虫积
取挑液法(针挑四缝穴)或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二、咳喘
取挑脂法。
1、取点方法: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大椎穴旁开1.5寸)、天突、膻中、中府、掌三点等,每次针挑3-4个穴点,隔日1次,轮流选点挑刺。
2、辨证加减:表证、热证,加挑风池、大椎。慢性期则应按所犯脏腑而加用相应之背俞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治喘五平穴。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
3、针挑方法:凡属热证、实主,均用泻法。即每次取点宜多,针挑提摆幅度大,用力强,创口较大,挑出脂多,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逆方向,总之刺激总量大。凡属虚证、寒证,宜用补法。每次挑点少(2-3个),针挑不提摆,用力小,挑时短,创口小而浅,脂出少,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顺方向。
[注意事项]
1、术者剪净指甲,用皂、刷充分洗刷干净,然后以2%碘酊涂擦拇、食指头,再用75%酒精擦净;最好能戴上消毒手套。消毒严密,可防止患儿及术者双方的感染。
2、针挑选点要准,手法要快,不能留针。患儿被挑疼痛,哭闹乱动,防其发生意外,术前将手法简要告知家长,征得同意后,请求协助,抱住患儿并固定其双手,方可行之。最好能安抚患儿,鼓励劝导,使其能与术者配合,情绪安定,保证针挑能顺利和安全地进行。
3、针挑时要注意避开小血管。挑四缝穴后24小时内嘱患儿勿玩泥沙、污物及金属玩具,以免感染。
4、挑疳积点术后,患儿应保持双手清洁,防止污染。发现包扎松散,应重新消毒包扎。
5、凡已生锈的针具均不可用,以免引起“破伤风”。
6、疳积患儿必须忌口1月,如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等,以免胀气。
7、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鱼肉以清蒸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营养,睡眠充足,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按语]
本疗法针具简廉,疗效显著,手法简便,安全可靠,因而历久不衰。只是对其治疗作用及机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整理、观察与提高。
⑨ 什么昆虫是医生
蜜蜂,专治不育(植物传粉)。
⑩ 医生,请问:牙虫长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大
牙虫是指蛀牙,也就是龋齿,龋齿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如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建议:初龋一般无症状,如龋洞变大而深时,可出现进食时牙痛,吃甜食或过冷、过热的食物时疼痛加重。这时可先用防酸止痛牙膏,温水刷牙,必要时用民间验方止痛,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是填补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