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走秀的基本手勢
1.叉腰
叉腰可以說是旗袍走秀的基本手勢,有單手叉腰或者雙手叉腰,不是為了叉腰而叉腰。或者是雙手交叉,右手放於左手上。叉腰的一隻手要放在身材最細的部位,才能更有曲線感,背要挺直,稍微向後仰,顯出端莊大方。
叉腰這個動作雖然模特的經常性動作,但絕不是隨意發揮的,為了展示服裝,最重要的是要顯示服裝的特性。
❷ 舞蹈入門手位斜下,旁平,斜上,前平位怎麼解釋
舞蹈入門手位斜下,手臂伸直,手指尖指向左右斜下方的位置,胳膊位於身體兩側,注意手臂與身體之間保留一定距離。
手位的基本訓練
(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張開,四指並攏與大拇指分開,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緊,拇指向中指靠攏,但不要貼緊。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兩臂弧形側舉,高度與肩平,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裏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於身前,臂成弧形稍低於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對前斜下方,從肩到手形成一個弧形。
3、托掌位:手臂舉至頭,手的位置在額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對眉梢。
4、單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右手由下經身旁向上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雙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左手做單山膀動作,接著,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這時軀乾和頭都微向左側,成雙山膀姿勢。
6、順風旗:一手做單山膀,另一手做托掌。
(3)手臂的基本動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頭上方的動作,用手帶動,動作時,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側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狀。
3、分掌:手由胸前經過頭上方至側或側下方的動作,做動作時,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與分掌動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處,在分手時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頭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後手心向側分開,還有一種是指尖向上,從身體側邊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側經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動作為「端掌」。與按掌位置相同,但與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雙手臂與肩同寬,手心向外,兩臂形成圓弧形,在體前做上左下右的劃圓晃動。
7、雲手:先站好丁字步,擺好雙膀,然後,左手擺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時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與左掌心相對成交叉狀。眼看右手,接著兩手臂同時經斜上方繞至頭前,相繼翻掌於頭兩側,掌心向下。再經右側繞至左側,左臂於左側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經胸前,服視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視前方,兩手交叉在胸前劃圓。
(2)旗袍秀培訓手位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舞蹈專業術語
[舞台方位]舞蹈場記(舞蹈者的位置和走向、路線)專用以明確方向的名稱,共八個方位。即舞台正前方為第一位,右側前方為第二方位,右旁為第三方位,右側後方為第四方位,正後方為第五方位,左側後方為第六方位,左旁為第七方位,左側前方為第八方位。為敘述方便第一至第八方位,依次簡稱為第1、2、3、4、5、6、7、8點。
[人體方位]舞蹈動作多採用此種方位。即以身體本身的前、後、左、右為定位:分為正前,正後,左旁、右旁,左側前,右側前,左側後,右側後。為敘述方便可簡稱為前、後、左、右、左側前、左側後、右側前、右側後。
[對稱動作]左、右相對的同一動作。如右「按手」的對稱動作即左「按手」,右腳起做「平步」,對稱動作即左腳起做「平步」。
[動作的左與右]單一舞蹈動作一般均有左、右面,常常是以動作腿(或動作臂)來區別左與右。例如,用左腿向前「踢腿」,即為左「前踢腿」;右腿後撤成「踏步」,即為右「踏步」;左手做「按手」的動作,即為左「按手」;右手做「盤手」的動作,即為右「盤手」等。所以舞蹈訓練中,經常簡稱做某動作為左「XX」、右「XX」。例如:左「虛步」、右「端腿」、左「山手」、右「搖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腳、腿、手、臂)為動作腿(或動作臂)做該動作。它是一種習慣用的、某動作略稱的術語。
[動作的單與雙]某些動作,有時以單腿(臂)或雙腿(臂)來做。單腿(單臂)做該動作時,多標以左或右(見上條)。雙腿(臂)同時做該動作時,多標以「雙」字,例如:「雙山手」、「雙盤手」、「雙踮腳」、「雙腳轉」、「雙起雙落」等。
[主力腿]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支撐腿」。顧名思議是指做舞蹈動作時支撐身體重心的那條腿。
[動力腿]舞蹈訓練中的專用術語。又稱「動作腿」。是在舞蹈時正在運動著的那條腿,一般不擔任支撐身體重心的任務。
[身向]、[面向]身體正面所朝的方向稱「身向」。在中國舞的動作中,常常有身體朝一個方向,而面(臉)卻轉向另一個方向,即「面向」。例如:「身向」1點,「面向」8點。如果「面向」和「身向」是一致的,則只說「身向」。
[視點]眼睛的視結,它是中國舞以「手、眼、身、法、步」突出舞蹈神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傳情達意的窗口。「視點」方向以舞台方位(點)標記,如:「視8點」,即向8點平視;「視8點上方或下方,」即向8點的高處或低處看,當視點和身向一致時,則不再說明視點。
[眼視]眼睛所看的方向。在中國舞蹈的「身韻」中,往往眼視某個方向時,也略帶動頭(臉)轉向或甩向眼所看的方向,以此加強動作的「精、氣、神」。
[平圓]與地面相平行的圓圈路線。如右手在頭上方順時針劃一「平圓」,即右手在頭上方經前往左,再向後至右劃一個圓圈。
[立圓]與地面相垂直的圓圈運動路線,也稱「豎圓」。如右臂經右「旁平位」、「上位」、左「旁平位」、「下位」劃一圓圈。
[上弧線]手臂的運動路線,不是動作名詞。「上弧線」是指手臂劃「立圓」的上半圓運動路線,如:右手臂由左「旁平位」經「上位」到右「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即稱「上弧線」。
[下弧線]與「上弧線」相對稱的下半圓路線。如:右手臂由右「旁平位」經「下位」到左「旁平位|」,這個運動路線稱「下弧線」。
[雙起單落]「跳躍」術語。雙腳同時向上跳起,一隻腳落地,另一腿停在任何姿態上。
上肢動作
[垂手]手腕放鬆,手自然下垂成指尖向下。
[提壓腕]手腕上提,同時手指放鬆下垂為「提」,然後手腕下壓、手指上翹為「壓」。上提下下壓時,肘的位置要固定。
[推指]先在「按手位」十指交叉手心向上(見21頁圖20),然後小臂內轉「手心向外推出,肘伸直(見21頁圖21)。可向下或向前、向上」推指「,這是使手指柔軟的練習。
[繞腕]「里繞腕」:先手心向上,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下。「外繞腕」:先手心向下,然後五指主動踡起,同時「轉腕」成手心向上。
[立掌折腕]五指並攏,指尖向上,掌心向旁,手垂直。臂不動,腕轉動,手做「切」物狀。
[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下位」與「前平位」之間的位置,兩臂間距與肩同寬。
[單托手]手臂上舉,手的位置在頭頂偏前,掌心向「前斜上位」,中指尖與眉梢垂直。
[雙托手]雙臂都在「托手」位上,兩手手指相距約一拳余。
上體動作
[晃頭]做法同「傾頭」。「傾頭」連續做,動作幅度縮小。
[含胸]「勾腳旁開腿」位上低頭弓背,上體前屈,腰椎形成弓形,背似「上弧形」,骨盆固定,眼視腹部。可訓練脊椎松活。
[展胸]「對腳盤坐」位上雙肩向後掰,胸前控,頭微仰,上體的肩、胸完全展開,骨盆固定,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也稱「腆胸」,「展」與「含」往往是連在一起應用的。可訓練脊椎松活。
[提腰]上體由下至上向右、向左交替晃動,同時將腰椎、頸椎拉直,眼視前方。
[松腰]經低頭再「含胸」使頸椎、腰椎依次放鬆,背似「上弧形」。
下肢動作
[對腳盤坐]盤腿坐地上。腳心相對、相貼,膝外側部貼地,大腿與小腿的彎曲度為150度左右。「上體」直立,略前傾,以保持平衡。
[雙跪立]屈膝跪在地面,腳背綳直與小腿貼於地面。大腿與「上體」成垂直,小腿與大腿成90度角。雙腿可根據動作需要或並攏或分開,分開時雙腿相距同肩寬。
[旁雙吸腿]「仰卧」,屈膝,雙膝向旁打開,腿外側盡量貼地。「綳腳」腳尖相靠,腳心相對。
[踮腳]也可稱做「半腳尖」。腳趾踩地,腳跟最大限度提起。
[碎步]「正步位踮腳」用腳掌著地交替快速地移動,可以向前、向後、向旁。做「碎步」移動時,腿部不要僵直,膝微彎,舞步碎小,上身平穩不要跳動。
[踵步]「勾腳」腳跟著地,可向前或向旁。
[蛙跳步]一種是「大八字位蹦跳步」,另一種是「雙起單落」跳落成一腿是「勾腳旁吸腿」,另一腿著地並微屈膝。
[跳踢步]「正步位」站立,雙腿交替做「後吸腿」,落地時支撐重心腿微屈。在做跳踢過程中,雙腿膝部始終靠攏,上體略前傾,以保持平衡。
❸ 芭蕾手位腳位基本功介紹帶圖片!
芭蕾五個基本腳位:
一位腳:基本站姿站好,雙腳腳跟並攏,腳尖呈一字形打開,並與肩平行。
起源: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
芭蕾舞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
芭蕾舞形式:
1、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
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
2、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
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
3、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芭蕾的發展: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
芭蕾成長史上第一部斗勁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蜜斯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曲譜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❹ 旗袍手位是右手在上還是左手在上
旗袍的拉鏈應該是在右手上。因為我們習慣於右手做事情比較多。這樣我們穿戴時比較習慣。
❺ 南京中老年模特旗袍走秀培訓哪裡有
我也是南京的43歲氣質還是不錯的,比同齡人年輕十歲左右120斤,身高170年輕的時候做過模特,,現在老了也沒什麼愛好,想參加南京市區內專業的中老模特隊,誰知道在哪裡有招的,
❻ 蒙古舞的基本手勢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並攏、伸直,拇指向正旁打開。
勒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個關節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開。
平的鷹式位:平手,雙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鷹式位:在平的鷹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開,叉於腰間。
勒馬位:勒馬手呈下弧形狀,向外伸出。
單手為單勒馬位,雙手在外稱雙勒馬位。
(6)旗袍秀培訓手位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蒙古舞風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
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
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四是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博教曾為蒙古族所長期信奉,但自藏傳佛教傳入後即日漸衰落,僅有少量殘存,主要流傳於科爾沁草原。
博舞保留較完整的是興安盟和通遼市。博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態,由於其自身的豐富內涵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不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科爾沁地區的行博,主要是用來祭祀求福和驅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驅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徵。
❼ 南京旗袍秀培訓班具體地址在哪裡
南京有很多旗袍秀的培訓班,至於具體的地址的話,要看你在什麼位置,如果想搜索你離你比較近的話,建議使用網路搜索,或者說是高德地圖都可以進行搜索,離你比較近的旗袍培訓機構,在選擇的時候建議選擇規模比較大的,有一定的師資力量的機構進行學習。
❽ 南京中老年模特旗袍走秀培訓哪裡有
南京中老年模特旗袍走秀培訓的地方比較多,如果你想去參加比較專業的,我認為直接到人民路那邊去會比較好
❾ 旗袍模特基本步要點
1、腿的發力點:首先是模特一位站姿,起步發力點在股直肌,也就是大腿前側的這塊肌肉,先由它發力,帶動大腿起來,再由大腿帶動小腿,經過屈膝、掩膝,大腿小腿向前邁出,當你的動力腿(也就是腳抬起的這條腿)邁出後,後面主力腿的腳一定要登直,這樣走起來比較秀美。
2、腳位:因為旗袍叉開的比較高,所以抬腿的時候,腳離開地面最多一寸左右,不要抬的太高,也不要順著地面拖過去。
3、手形:旗袍步的手是修長形的,三指合攏,食指稍稍分開,姆指內靠,這樣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手形都顯得修長。
(9)旗袍秀培訓手位講解視頻擴展閱讀:
一、身高是模特所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女服裝模特一般身高在1.72~1.83米之間,如今世界的幾位超級名模,如辛迪.克勞馥(Cindy crawford)、何穗等人,身高都在175厘米左右。
二、女廣告模特一般身高在1.65米以上。男性模特的身高一般在1.80~1.90米之間,胸圍95~110厘米,腰圍72~80厘米,臀圍92~105體重在70~80公斤之間。
三、和諧的身體比例是模特重要的生理基礎,對於人體形式美的體現者模特來說,在評判他們的體形是否和諧時,我們可以以「黃金分割律」來作為參考。
四、對於模特的身材比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1、上下身比例——對模特的要求是下身長於上身。
2、大小腿比例——小腿與大腿比例接近相等或略長於大腿。
3、頭身比例——頭長為身長的七頭半是達芬奇擬的黃金比例,所以現模特比例最好在七頭半至九頭身為最好,較小的頭顱會使身材顯得更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