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150多年來警隊制服已經經歷數次轉變。警員初期的制服由軍服轉變而來,即港人人所共稱的「大頭綠衣」制服,當時警察還穿著中式布鞋。
到了20世紀60年代,低級警務人員在夏天都穿上短褲制服,高級警官才穿長褲。
到了70年代,所有警員才統一穿上長褲。至1979年,香港警隊的制服開始定型成為目前軍綠色的制服。
「藍帽子」是警察機動部隊,他們負責應付突發事件;「飛虎隊」大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了,是「藍帽子」屬下的特別任務連,主要處理嚴重罪案、拯救人質、反恐等,隊員個個神勇,執行任務從未失敗。
(1)大陸交警制服直接被秒殺擴展閱讀:
香港警隊成立170年,至今約15%警務人員為女性,從1949年前只協助婦孺的「調查妹仔幫辦」,發展至2014年首名女性高級助理警務處長誕生。女警職能的改變,亦可見於制服的變遷。
據報道,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聯同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何家騏撰寫的新書《香港女警六十年》,介紹香港女警歷史。
書中指出,香港女警前身是殖民地時代隸屬華民政務司的「調查妹仔幫辦稽查員」(簡稱調查妹仔幫辦),專門調查被拐賣或虐待的婦孺,1949年起警隊才正式招聘女警。
初期主責文書 穿裙突出形象
何家騏稱,女警誕生和增加有兩個契機,一是二戰後大量女童及婦女難民涌港;其次是1960年代暴動和示威需人群管制,令女警派上用場。
何表示,基於「男人不打女人」觀念,女警處理收農地、示威等沖突會較容易,「男警甚至站在後面」。而1990年代初國泰工潮,示威者多為空姐,女警較適合控制人群,至2005年韓農示威、去年「雨傘運動」,亦多用女警維持秩序。
不過,女警初期其實只做文書及對女性搜查的工作,多穿裙,後期才要巡邏,參與機動任務。
書中指出,1950年代首批女警只穿警校的白衫藍褲,1952年才有卡其色恤衫、「A字」及膝裙制服,卻被批評欠美感和累贅,1960年代起改穿麻質裙,但物料太貼身易皺難走動,女警只能坐「四分一張櫈子」,免坐皺裙子影響外觀,亦有礙捉賊。
至1995年落實女警佩槍制度後,才改為軍綠色褲裝。
② 公安中穿白色制服的是什麼官
警監,三級警監以上才能穿白襯衣,有些地方警銜和行政級別掛鉤的話,要正縣級才能穿白襯衣。
根據《人民警察法》第二條第二款之規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管理機關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
除以上部門及其人民警察外,任何其他部門、機構、個人不得持有、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裝和標示有人民警察標志的物品,任何部門、機構、個人不得穿著類似人民警察警服的服裝。
歷史沿革
我國的警服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最終在1995年基本定型,95式警服在各方面已經非常的成熟。
肩章、領花、警號、臂章等應有盡有,已經與西方國家的警服非常接近。在《121大案》《燕趙刑警》《黑白大搏鬥》等刑偵電視劇中,警察們穿的都是95式警服。
但這4種警服都有一個問題,由於採用了草綠色的設計,與陸軍的制服顏色仍然很接近。對於那些不了解情況的人們,還是容易發生混淆。在世界各國中,大部分國家的警服都採用了藏青色或者黑色,例如日本、美國等國家,被稱為海洋系警服。
還有一部分國家採用軍綠色或者其他顏色的警服,例如法國、越南、俄羅斯等等,被稱為大陸系警服。但這些類型警服的國家不多,為了與世界潮流接軌,同時解決軍警制服過於接近的問題。在21世紀初期,警察隊伍開始換發99式警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警服
③ 為了追求美女交警,小伙天天跑警花面前違章什麼電影
《運轉手之戀》是由陳以文、張華坤聯合執導,宮澤理惠、屈中恆主演的愛情喜劇片。
影片講述了向父母宣布不結婚的計程車司機蘇大全,在對女交警庄靜文一見鍾情後,發起追求並最終贏得美人芳心的故事。[1] 該片於2000年11月11日在中國台灣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