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男生短袖兩邊截掉的衣服,叫什麼完全露出胳膊的
1. 近期,2024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和上海時裝周落幕,其中「新中式」服飾成為一大亮點。這種服飾將中國傳統元素如盤扣、立領等與當代審美結合,使用了宋錦、香雲紗等面料。春夏季節,新中式服飾搭配如緞子坎肩、帽衫、宋錦外套、牛仔褲、刺綉襯衫、馬面裙等,成為流行的穿搭方式。消費者們青睞其美感與舒適度,認為適合多種場合穿著。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2023年新中式服飾市場規模達10億元人民幣,過去三年交易總額增速超100%。互聯網平台上,新中式」和宋錦」的搜索量也顯著增長。服裝市場和紐扣企業都感受到需求增長,例如廣州白馬服裝市場預計銷量同比增長15%,而浙江溫州的中式紐扣供不應求,廠家數量增加。
2. 年輕一代通過展示民族風服飾向全世界展現中國之美。在廣西慶祝民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時,人們穿上民族服飾,成為了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95後」設計師韋巾幗帶領其團隊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展示了28套民族服飾,這些服飾將民族風融入了新潮設計,受到了觀眾的喜愛。韋巾幗自大學時期起便開始拍攝民族服飾,並在2022年完成了中國56個民族服飾的拍攝,受到了廣泛關注。她回到家鄉後,帶領一支以00後」為主的團隊,專注於民族非遺服飾的設計、拍攝和推廣。他們已經收藏或設計製作了3000餘件民族服飾。為了迎合現代審美,韋巾幗對傳統服飾進行了創新,如將背帶改為坎肩,在苗族頭飾中加入流蘇等,使得作品風格年輕時尚,深受消費者喜愛。她的作品還被帶到世界各地展示,增強了年輕人對民族服飾的信心。同時,楊月,一位90後」河南姑娘,開著房車游歷了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在內的20餘個國家,她身穿壯族服飾走上街頭,與當地民眾互動,宣傳中國文化。楊月表示,民族服飾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能夠展現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藝術才華。此外,廣西桂林的00後」女孩鄧樂怡,利用自己在時尚美妝領域的知名度,拍攝民族服飾,傳播中國之美。還有來自印尼的Z世代」時尚設計師裴優術,
3. 旗袍、坎肩、褂襕、氅衣、雲肩、裙,清朝女子服飾究竟有多豐富?古裝戲備受青睞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其中又以清宮戲為最。早期的港台作品《戲說乾隆》,紅遍了大江南北;《金枝欲孽》被稱為宮斗劇的鼻祖;《甄嬛傳》更是將清宮劇推向了另一個高峰。清宮劇中最常見的女子服飾就是旗袍,其實清代女子的日常服裝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既有滿漢不同,又有相互影響的產物。滿式的服裝有褂、旗袍,而漢族女子仍然是上衣下裙為主,而坎肩和褂襕(gu ln)則是滿族受到漢族服裝影響的款式。旗袍是清朝婦女最主要的服飾之一,幾乎所有的清宮劇中最常見的就是旗袍配白圍巾」的造型。這個白色圍巾」其實叫龍華」,也被稱為領子」、領巾」,主要起明告到衣領的作用。除了夏天天氣太過炎熱之外,清朝女子普遍會佩戴龍華」。
4. 什麼叫坎肩 馬甲是什麼衣服?馬甲在漢語詞典當中的解釋最初是為了保護戰馬的一種工具,一般是皮質的上面還紋有一些圖案,但是後來逐漸開始應用到人們的服飾當中,一般來說它無領無袖這是馬甲的典型形式。到了現代之後馬甲主要是與西服相搭配起來的,一種服飾樣式主要起到的是束身或者是在禮儀活動當中它的一個重要的服裝的形式,現在馬甲的這樣一個樣式有多種多樣的,有的薄、有的是單的、有的是純棉的、也有羽絨的。坎肩是中國古代漢族比較普遍的一種,衣服的這樣一種形式它無袖也是開襟的,關鍵坎肩在過去的服飾當中,它還可以裝一些東西所以坎肩和馬甲容易造成混淆,到底哪一種是坎肩,哪一種是馬甲,在現在來說坎肩和馬甲沒有明顯的區分,但是在過去在歷史當中,坎肩和馬甲其實是有比較細微的一些差別的。
5. 藏服@僧侶服飾錫金隆德寺的僧侶藏傳佛教僧侶的服飾,都是按照佛祖釋迦牟尼的規定。南亞地區因氣候炎熱,所以法衣的材質大多是棉麻織品,而西藏和其他藏區,因氣候寒冷,又加上當地不生產棉麻,所以藏族僧侶大多穿著氆氌製成的法衣,後來,又因表示闊氣或彰顯其地位,所以又會在法衣上頭加上綢緞或是金飾等作為裝飾。僧侶裝一般由七件衣服組成,被稱為七祖衣,分別是俄連(汗巾)、堆嘎(坎肩)、麥耀(內僧裙)、香倒(外僧裙)、散薯槐大(袈裟)、曲貴(法衣)、達網(大麾)。
6. 初秋的第一套Look,當然是和坎肩最配。無袖坎肩,作為數豎無數潮人的必備單品之一,簡約且基礎的設計幾乎完美 hold 住大部分男性的穿搭風格。比起最日常的無袖背心,坎肩更能修飾身材比例,立體的裁剪也顯得挺括感十足。其實在很早以前,坎肩便開始在國內流行了起來,但更多的是以無袖馬甲、背心的搭配單品出現。早期,人們對於坎肩的穿著不僅僅知識單穿上身,也會疊穿在襯衣和便袍外,增加裝飾的效果。如今,坎肩的形式變得更加簡約,上身也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單穿舒適清爽,疊搭也能增加層次感。而它所能夠搭配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你可以是一位身穿條紋坎肩的法國田園男孩,也可以是一位身著純黑棉麻坎肩的酷拽潮男。在生活中,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坎肩,都能給你帶來一次不一樣的穿搭體驗。在秀場里,坎肩的運用和搭配也是十分多樣的。Burberry 2022的春夏秀場,將沙漠廢土風表達到了極致,也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作為內搭和外套,坎肩頻繁地出現在了此次秀場中。設計師 Riccardo 對其顏色的挑選,以及對版型極致的剪裁,造就了一個個如戰士般、鋒利的男士形象。此次,設計師依舊沿用了品牌經典的風衣元素,進行了一些創新,將其改造成了H型的坎肩和無袖馬甲。在服飾里,不僅增加
㈡ 陽朔三月三有什麼節目,陽朔旅遊推薦旗袍
陽朔三月三的節目以及陽朔旅遊穿旗袍的推薦如下:
陽朔三月三節目: 游龍船:龍船比賽是三月三期間的重要活動,來自不同社區和村莊的龍船會在灕江上進行激烈的競爭,觀眾可以在岸邊觀看這一盛況。 賽夔舞:夔舞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通常由男性表演。在三月三期間,陽朔的街頭和廣場上會舉行夔舞比賽,展示這種獨特的舞蹈藝術。 扭秧歌:陽朔各個村莊會舉行傳統的扭秧歌比賽,以慶祝這一節日。秧歌是中國農村地區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 燈籠節:節日期間,陽朔市區的街道和廣場上都會掛滿各種彩色燈籠,遊客可以在夜晚欣賞這些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精美作品。 其他活動:陽朔三月三還包括開秧儀式、快閃山歌對唱、黨建獻禮、旗袍漢服秀、舞獅表演等活動。此外,還有有情三月三·有緣人蛋碰蛋、吉祥三月三·如意五色飯、喜迎三月三·竹竿舞迎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
陽朔旅遊推薦旗袍: 文化融合:在陽朔旅遊時,穿著旗袍可以與當地的文化氛圍相融合。陽朔作為桂林的旅遊大縣,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底蘊。穿著旗袍游覽陽朔的西街、灕江等景點,可以增添一份古典與優雅的氣息。 拍照留念:旗袍作為中國傳統的服飾之一,其獨特的設計和剪裁能夠展現出女性的曲線美和氣質。在陽朔的美麗景色中穿著旗袍拍照留念,將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注意事項:在選擇旗袍時,建議根據當地的天氣和氣溫進行選擇。同時,穿著旗袍時要注意搭配適合的鞋子和配飾,以展現出最佳的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陽朔三月三期間有著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而穿著旗袍游覽陽朔則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
㈢ 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1、民居特色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南北兩大方言大致以鬱江和右江為分界線,延伸到雲南省文山州的廣南、硯山一帶。
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2/3,劃分為8個土語區,即邕北土語、右江土語、桂邊土語、柳江土語、桂北土語、紅水河土語、邱北土語、連山土語;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1/3,劃分為5個土語區,即邕南土語、左江土語、德靖土語、硯廣土語和文麻土語。
壯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根據1989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辦公室出版的《古壯字字典》(初稿)統計,共有10700多個字,其中定為正體字的有4918個。
壯族並沒有統一的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魏晉以後,隨著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信仰多神的「宗教」,並出現了半職業性神職人員——師公。
2、服飾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
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3、風俗習慣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
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愛吃胡蘿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4、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3)桂林三月三旗袍擴展閱讀
壯族的飲食: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稻,則以玉米為主食。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