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旗袍的歷史從1636年算起有根據嗎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這里所言旗袍是指滿族旗人的服裝,主要特點立領、長袍、馬蹄袖。
清朝初期,女性服飾可謂滿、漢並存,滿族女性以長袍為主,漢族女性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雍正時期最為流行;清朝中期,滿、漢互有仿效;清朝後期,滿族效仿漢族服飾的風氣更盛,史書中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女性服飾的樣式及品種呈現多樣化。
㈡ 華夏民族是怎樣的民族呵
華夏民族是指漢族的前身。而56民族的總稱是"中華民族",兩者不同。
㈢ 旗袍源自於哪個年代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㈣ 07年有一部旗袍的電視劇
是邱心志和田海蓉主演的《旗袍》,現在網上找不到可以觀看的視頻
邱心志-飾演林文宣
田海蓉-飾演秀秀
程前-飾演阿多
關曉彤-飾演葉雨稠
孟廣美-飾演楊青梅
孫晶晶-飾演秋海棠
馬季-飾演湯老闆
王雅捷-飾演葉雨稠
午馬-飾演葉順天
叮當-飾演少年阿多
民國初年的某一天,一群匪徒沖進江南烏澤小鎮的林家,以平判亂黨之名進行滿門抄斬,睡夢中的林家小少爺林文宣被—個大他十歲的童養媳秀秀冒死救出火海,並親眼目睹了父母被殺之場面......
在之後的流浪與乞討的生活中,五歲的林文宣又與秀秀失散,不得已被賣進戲班學藝,苦不堪言。
多戕的命運並不因他的苦難而停止。輾轉在餛飩店學徒的林文宣又被鄰家的旗袍店所吸引,之後遇上旗袍大師葉順天,天生聰慧的文宣對旗袍情有獨衷,終於大師收他為徒。在天份與勤奮中,林文宣成為了當年上海灘紅極一時的旗袍大師,也因此與秀秀相逢並得到過宋美齡親書牌匾獎勵......
至此,生意興隆的春水坊旗袍店,招徠同行的嫉妒,一封匿名信又將他推入生命的再次波折,逃回鄉下的文宣忍受著失去少年戲班之兩小無猜,而後在上海相遇相愛的小雪(秋海棠),忍受著已是姐姐的秀秀的再次失散,娶了葉師父之女,那個一直深愛他卻得不到父親支持的葉雨稠為妻......
在一場牢獄劫難之後,他攜妻回到鄉下,痛苦於失去親友的文宣不再做旗袍而是開了家餛飩店。抗日戰爭爆發,日本的鐵蹄踏進了烏澤,為了拒絕為日軍隊長小野之妻定做旗袍,文宣當夜砍斷手指明志。聞訊而來的小野急將他送醫院救治,但為時已晚,小野對此很懊悔。憑借小野對文宣的愧疚和好感,文宣為已是游擊隊長的秋海棠提供日軍情報......終於在一次拔據點戰斗中,小野和其妻被秋海棠部所殲,小野夫婦臨死將其子託付文宣,在沒有選擇的前提下,他收養了日軍孤兒......
抗美援朝時,文宣領導的被服廠為前線立下大功......
文革中,遺孤因揭發家藏四舊「旗袍」而使文宣失去了深愛他的妻子雨稠,精神崩潰的雨稠裹著紅布以為旗袍而投河自盡......
深愛文宣,又做過歌女的抗日英雄秋海棠在文革中因歷史原因而遭迫害,最終身著珍藏的文宣當年親手做的白旗袍跳樓身亡......
文宣再次被勞改......
解放前與阿多陰差陽錯前往美國的秀秀已嫁大衛、瓊斯。因其中國情結,女兒在改革開放時,專來大陸尋親林文宣,終於在新疆某農場,已是暮年靄靄的文宣依然用當地一種韌草編衣,被艾麗婭發現,此時,當日本遺孤得知自己身世時痛悔不已,雙膝跪地,深深懺悔......
往事如煙,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已被歲月送走......
上海隆重舉行時裝發布會,身著各色旗袍的模特們向人們展示著中國旗袍的高貴、內斂、挺拔而又含蓄的東方之美。
而一代大師林文宣在演繹旗袍之中,付出了自己對美的嚮往與體現,對愛的詮釋與執著,對情的深沉與奉獻,對義的秉承與堅持的中華男子之美......
㈤ 旗袍發展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㈥ 關於鳳凰的傳說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龍。羽毛美麗,雄的叫鳳,雌的則叫凰。常用來象徵祥瑞。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又叫不死鳥、火之鳥、長生鳥、火烈鳥。
鳳凰的形態
據《爾雅�6�1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6�1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風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風」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關於其他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瑞鳥,象徵美好與和平,與龍、麟、龜一起被人們美稱為四靈,相傳,每當鳳凰出現的時候,百鳥就會群集左右,一起應聲鳴唱。後來,人們多用百鳥朝鳳來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許氏的《說文解字》(漢許慎撰)卷四上,七九頁碼,釋鳳字,註:「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鹿後,蛇頸,魚尾,顴顙,鴛思,龍文(紋),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僅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說文解字》中又有「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是有「鳳為百鳥之王」一說。讀之有趣。明朝醫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將鳳凰和孔雀並列為山禽。它如果真的存在過的話,應該是屬於鳥綱雞形目。《爾雅》註:「鳳凰,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五彩色。靈鳥仁瑞,雄曰鳳,雌曰凰。」依現在所見的鳳凰畫像或者雕刻像來說,它具有雞頭,鶴頸和腿,鴛鴦的翼羽,孔雀的尾屏等,由不同的鳥類的特徵綜合而成,推測它是自古以來傳說中的一種形象。
㈦ 鳳凰的傳說
有關於鳳凰的傳說2006-11-10 14:34有關鳳凰涅磐的傳說似乎在世界上各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記載,中國有,印度有,似乎歐洲也有這種鳥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埃及人的書中是這樣說的:
它們擁有富麗堂皇的身姿,如同女神般美麗,也像法老一般威嚴,他們是歐西里斯在世間復生的象徵,每過一定年限,他們就會在燃燒的火焰中復生,如同冥王復臨天下。
赫里奧泊里斯神學體系中,所有「重生」的過程都集中在一起,只用一種形象來概括和表達,那就是本努鳥——傳說中的鳳凰。
這只鳳凰在一個個相隔久遠的年代裡「用芳香的粗樹枝和香料做成一個巢穴,然後付之一炬,它將自己在烈火中燒成灰燼,接著,一直新的鳳凰從燃燒的火焰中飛翔而出,它將死去的『父親』的骨灰裝進一隻塗著『沒葯』的蛋里,並帶著這只蛋飛來赫里奧泊里斯,將它放入太陽神的聖壇之中。」
這個故事還有另外一種講法:「這只即將死去的鳳凰飛來赫里奧泊里斯,它投身於燃燒的太陽神聖壇,結果一隻新的鳳凰就從聖壇中飛翔出來,在埃及人看來,鳳凰是不死的。」
另外,所有金字塔頂部所放置的頂石或小金字塔在古埃及語中都被稱為「本本」,也被認為是代表本努鳥的一種象徵[因此也被看作是永生和再生的象徵]。這些頂石是仿照最初的本本石製作的,應該是一種圓錐形,「被擺正了方位的」隕石。據說「它是從天而降的」,那之後一直被保存在赫利奧泊里斯,它就被放置在赫利奧泊里斯「鳳凰塔」的頂部。如今大金字塔的頂石已經盪然無存[自然侵蝕所至],而赫利奧泊里斯的本本石在希臘人統治時期也從世界上消失了……
查看文章
傳說中的鳳凰2006-11-10 14:35因為這本身就是傳說,所以說法就有所不同。就像觀音在印度是男的,傳到中國就成了女的了。
一般來說,如果把鳳和凰放在一起,則鳳為雄,凰為此雌。如果把鳳和龍放在一起,則龍為雄,鳳為雌。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
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
「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
相乘匹。」我們注意的
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案「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
)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
當讀作「舞」字(儀、
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
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
·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
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
鸞鳥,一曰鳳鳥。」(
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
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
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
鳳與群飛。《白虎通》
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二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
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
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
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曾
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
。「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
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
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
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
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
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
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
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三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
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
,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
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
黨字。」《爾雅翼》解
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
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
,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
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
。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
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
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
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
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
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
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
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
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
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
「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
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
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
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
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
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
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㈧ 台灣梅花王旗袍香煙多少錢一盒
香火因小米這兒(ⅤⅩ)
稳定三年~ xmw793
"
"
"
日常拍攝,輕便是最大的優勢,這也是 Osmo 相比於市面上其他穩定器的最大亮點。但小巧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性能的妥協,當 DJI 的消費級無人機被越來越多的管理政策所限制,入門級影像設備絕對算得上是 DJI 的下一個金礦。
不過看看 GoPro 的境況就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小眾和難搞。直到今天 Osmo Pocket 發布,往回看之前的一些曝光就會發現,大疆從去年甚至是前年就開始做輕便穩定相機的嘗試,直到 2018 年年底才推出,可見他們內部其實也經歷了不少像我上面文章說的那些爭議。
㈨ 丹鳥的簡介
(1).鳳的別稱。《三國志·魏志·管輅傳》「來殺我壻」 裴松之 注引《輅別傳》:「 文王 受命,丹鳥銜書。」 南朝 陳徐陵 《丹陽上庸路碑》:「天降丹鳥,既序《孝經》; 河 出應龍,乃弘《周易》。」
(2).鷩雉。詳「 丹鳥氏 」。
(3).螢的異名。《大戴禮記·夏小正》:「丹鳥羞白鳥。丹鳥者、謂丹良也;白鳥者,謂蚊蚋也。」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螢火,一名丹良……一名丹鳥。」 唐 駱賓王 《螢火賦 》:「伊玄功之播氣,有丹鳥之賦象。」
(4)繼承了貓頭鷹與蝙蝠的雙重邪惡,丹鳥成為了南方諸國政治生活中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根據戰國早期成書的一本動物分類學著作介紹,丹鳥每年有四個月會離開櫃山的巢穴,外出遊歷。而它的出現,會讓所到之地發生政治動盪,賢良的貴族會被驅逐,野蠻的土人則進入朝廷,混亂綱紀。
㈩ 旗袍劇情介紹,電視劇旗袍,旗袍DVD版,旗袍高清,旗袍優酷地址
電視劇 《旗袍》 地區:內地 類型:劇情 愛情 導演:李舒 演員:馬蘇 飾演 關萍露 王志文 飾演 丁默群 李幼斌 飾演 錢鵬飛 《旗袍》全集下載地址 http://www.yslang.com/view/25721.html 《旗袍》全集高清觀看地址 http://www.meng77.com/gc/qipao/ 劇情介紹 淞滬會戰後,上海淪陷。民眾生活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黃浦江畔滿目蒼痍,一些年輕學生狂熱投身於反侵略革命浪潮中,一部分人犧牲了,一部分人在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本片講述的就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為革命理想而奮斗不息的故事。 旗袍 海報(5張) 吳春艷和李芬芳、胖子,小王,趙世傑等是上海某校同班同學,吳春艷是學校才女,性格倔強。李芬芳性格外向,說話像開機關槍一樣。趙世傑是富家子弟,革命熱情最高漲。五位同學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想用自己的青春報效國家。吳春艷編的進步話劇在學校禮堂上演,李芬芳還是主演。吳把心愛的惟一的棉布旗袍借給了李芬芳當道具。演出結束後,他們從學校出來,恰逢新四軍鋤奸隊,在一條弄堂除掉一名漢奸,同時殺死了一名日軍憲兵。而這五個人無意中幫了他們的忙,其中一名鋤奸隊員王炳南受了刀傷,吳春艷撕開隨身帶著的那件旗袍替他包紮。五個人因為這小小的成就而顯得興奮無比。大批軍警趕來,小王被流彈擊中死去。鋤奸隊長老宋記住了吳春艷。四人出席了小王葬禮後,面對小王的突然夭亡,從此明白革命不僅僅是演話劇發傳單,更不是兒戲。趙世傑聲明無論受到何種磨難,哪怕拋卻生命,都將革命到底,他們都想去心中的聖地延安。 吳春艷在報紙上開的專欄較受歡迎,她寫下了許多進步文章,引起了日本要員的不滿,命令設在上海的特務機構梅機關的木村准尉調查此事。熱愛詩歌的木村卻在調查過程中翻閱吳春艷專欄文字時被迷住。吳春艷和胖子等人參加遊行集會,吳春艷上台演講,有十數名學生被剛剛設立的汪偽特務分支機構,十六鋪萬定路一號的特務頭子行動隊隊長範文軒下令逮捕。他竟然曾經是吳春艷學校的校長,但他並不認識吳春艷。後因趙世傑的富商父親周旋,以年輕人涉世不深,被誤導為由,他們被一同保釋。趙父恨鐵不成鋼,一定要將趙世傑送往南洋。趙世傑心儀吳春艷,偷偷在暗夜約出吳春艷,要和吳春艷互許終身。定情物是為她定做的真絲旗袍,吳春艷情急之中慌亂異常,不知所措地收下旗袍。趙世傑當著父親的面在十六鋪上了輪船,卻偷偷在開船前溜了回來。此時,趙又和送客人離碼頭的王炳南巧遇。 趙世傑帶吳春艷、胖子、李芬芳走近了王炳南。王炳南是某報編輯,也是地下黨員。不久,王炳南正式介紹趙世傑加入共產黨,令另外三人羨慕不己。四個年輕人的蓬勃熱情被點燃,在王炳南的指引下,他們積極投身到抗日活動中去。同時,王炳南的成熟風采,以及對文學的熱愛,也吸引了吳春艷,更巧的是王炳南家竟然是裁縫世家,專事旗袍。吳春艷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因答應趙世傑在前,只好硬生生把情深藏心底。 萬定路一號的特務機構分為行動隊和特務隊兩組,分別受劉不群和範文軒領導,各有分工,職位相當,都受當時的汪偽特務總部「七十六號」特務頭子李士群指揮。組織上決定由酒坊老闆老宋物色,並以單線聯系方式一名絕對可靠的進步青年,以 「旗袍」為名打入萬定路一號。在酒坊,老宋悄悄為她舉行了入黨儀式,為防止人雜的酒坊有人偷聽偷看,老宋和吳春艷用對口型的方式舉行了宣誓儀式,連王炳南和趙世傑也不知情。組織上讓她學會了跳舞,搓麻將等交際手段,沒有經費她就向趙世傑借錢,在趙世傑和李芬芳等人眼裡,吳春艷突然之間變得開始追慕虛榮了。她想方設法利用組織為她設置的所謂親戚關系搭上了範文軒的妻子趙麗敏,想要在萬定路一號找事做,卻被範文軒拒絕。吳春艷在範文軒家邂逅了木村少佐,木村送他回來時,趙世傑和他大吵一場。木村愛上了吳春艷,經常向吳描述他心愛的日本。而李芬芳也把深藏在心底的愛向趙世傑表達。 吳春艷設計,在一次槍戰中救了趙麗敏的命,從此趙麗敏稱她為妹妹,自此吳春艷可以隨意進入范家。吳春艷的變化令趙世傑、李芬芳、胖子等都和她反目,趙世傑痛苦異常,甚至還找王炳南喝酒訴苦。王炳南猜想吳春艷一定是受到了上級的指令才這樣做的,但又不能完全確定。不久王炳南被組織派往延安學習,王走前向吳春艷表示愛意,吳痛苦異常。王勸導吳不要再這樣下去,應好自為之,並送上親手做的旗袍盤扣作紀念。 旗袍 劇照(7張) 王炳南在十六鋪碼頭上船時,吳春艷正陪範文軒跳舞,在范妻趙麗敏不在場時,范有些蠢蠢欲動。為能送王炳南,吳春艷借機從舞場抽身,前去送行時,吳春艷遇到了同樣來送王炳南的趙世傑等人,趙等逼問吳春艷如此墮落這是為什麼,吳不能回答。氣憤的趙世傑當場表示分手。而特務正在逼近船上的王炳南,情急之下吳春艷沖上未離港的輪船,設計救下了王炳南,但是卻引起了行動隊劉不群的懷疑。王炳南知道趙吳分手後,堅決要求確立戀愛關系。吳春艷考慮後答應,從此,兩人苦藏相思,都盼著能在革命聖地延安見。 「隱形地下黨員」吳春艷開始了她不為人知的「孤單英雄」斗爭生涯,她按組織部署執行任務,接近範文軒。趙世傑發現了範文軒和吳春艷常在一起,舉止曖昧,盡管他已和吳分手,但仍妒火中燒,想要刺殺範文軒,自民反倒受了重傷。吳春艷前往趙家探視,結果被趙家罵成狐狸精並趕出。此時範文軒的同黨,行動隊劉不群開始緊盯吳春艷,吳春艷四面楚歌。範文軒按汪偽政府指示辦了一張反動報紙,對抗當時的進步報紙。吳春艷按宋方春指令,為更好地打入敵人的最核心機構,讓她開始撰寫傾向性明顯的文章,小有名氣的吳春艷終於被文學界罵為漢奸。不久,吳春艷被汪偽點名作為作家代表團人員去日本訪問,並作為作家代表發言,回國後即引起了民眾憤怒,她的門口倒滿垃圾,走在街上有人向她扔菜葉。心力交瘁的吳春艷處於崩潰的邊緣,不但放棄了自己的文學理想,而得不到民眾理解。一氣之下,她傾所有瘋狂地定製旗袍。老宋出現,想方設法讓她重新上路。因為她的親日,卻受到了汪偽政權的干將周佛海的接見。在她最艱難無依而又和黨暫失聯系之時,自己都差點忘了自己究竟是共產黨還是漢奸,只有趙麗敏一直在幫助安慰她。為方便工作,吳春艷勾起了劉不群和範文軒之間的權利斗爭,製造了轟動一時的「百樂門」事件。吳春艷坐收漁利,革命工作慢慢變得輕車熟路,不久,吳春艷接到為江蘇新四軍籌集葯品的任務。他認識了一名大葯材商胡四海,胡四海對吳春艷有意,令範文軒不滿。範文軒對富商不敢輕舉妄動,而劉不群卻想到了另一層,吳春艷為什麼要接近一個葯商?劉不群派出特務跟蹤吳春艷,吳春艷借和範文軒幽會之機巧妙避開。範文軒得知吳春艷被劉不群手下跟蹤窺探,這是對自己的極大不尊。範文軒大怒,和劉不群矛盾更深,鬧到了七十六號總部李士群那兒。範文軒不怕丟官,據理力爭。趙麗敏終於聽到了風聲,又氣又恨認為自己招賊進門的趙要全力對付吳春艷時,範文軒卻全力護住吳春艷。範文軒甚至願意和吳一起逃往香港。吳左右為難,舉棋難下。 劉不群仍然緊盯吳春艷,吳春艷巧妙利用範文軒和劉不群的矛盾,在重重危機中籌到了葯品,並且順利交給了老宋。老宋找到已經病癒的趙世傑,讓他負責運送葯品,趙世傑卻不知道葯品的來源。 終於,吳春艷接到了上級命令,刺殺罪惡累累的範文軒。按照上級通知,協助她的人竟然是胖子,趙世傑和李芬芳,而此時的李芬芳已是趙世傑的未婚妻。趙世傑終於明白了吳原來一直在忍辱負重,深入敵後進行著最艱苦的斗爭。他想要回到她的身邊,卻被吳春艷堅決拒絕。而李芬芳卻因此而和吳春艷發生誤會。其時範文軒有離滬赴重慶任職的機會範文軒卻因種種原因沒有離開。吳春艷決定實施刺范行動。 刺殺歷經數次風險,都被老奸巨猾的範文軒識破。在最後一次行動中,吳春艷引出範文軒,李芬芳和胖子卻在伏擊中犧牲了,趙世傑被活捉後叛變。知道真相後的範文軒忍無可忍,要讓手下除掉吳春艷的時候,因范得罪了日本人,卻被憲兵分隊長澀谷准尉在寓所內毒殺。不久,日本兵敗,梅機關的木村少佐來和吳春艷話別,送給她一襲從日本國帶來的日式旗袍。當吳春艷在收音機里收聽日軍小分隊和梅機關部分人員集體剖腹自殺的新聞時,知道木村必已死。 抗戰勝利,吳春艷為自己倒酒慶祝,認為所有的委屈都可以化解了,認為終於能去延安和王炳南團聚了。王炳南卻從延安回到了上海,因為內戰即將爆發,他領受了新的任務。此時的吳春艷已經是眾人眼中的漢奸,宋方春轉達了組織上給吳春艷的又一務之後,在執行鋤奸任務,殺趙世傑的時候,自己也壯烈犧牲。組織上只知有一個代號叫「旗袍」的女人,可老宋犧牲,吳春艷的身份又該由誰來確定?她以自己的堅強與執著,忍辱負重地努力去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此時王炳南卻給了她一封絕交信。任務仍在繼續,最後,吳春艷憑著一己之力鬥智半勇,在除掉已從汪偽投靠中統的劉不群,同時為了掩護剛剛新婚的王炳南時犧牲。在她的貼身處,珍藏著王炳南送的旗袍盤扣。她留下的最後財物,僅為一襲襲華麗而孤獨的旗袍。用她如花生命的華麗謝幕,向黨交出了最後一份答卷,奏成一曲獻身新中國解放大業的凄涼曠美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