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滑稽劇團哪位女演員以前是評彈演員
上海滑稽女演員以前是評彈演員是
B. 麻煩介紹一下「上海評彈」的發展史和藝術特點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一門古老、優美的說唱藝術。她起源於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於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據吳縣志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潘心伊在《書壇話墮》一文中介紹,清朝乾隆皇帝到蘇州時,曾把當地一位姓王的說書藝人召來,彈唱一段《游龍傳》。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創立了評彈歷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後,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藝,提高了評彈藝術的總體水平,也擴大了評彈的影響。
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演出已經不局限於蘇州地區。1846年,上海開阜以後,經濟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人口也日益膨脹。雖說這里五方雜處,但以江蘇人為多,其中蘇州地區人氏所佔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進入上海以後,落地生根,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愛。
這時,在蘇滬地區又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後四大名家為代表的一大批評彈藝術家,這是評彈藝術成熟的標志,並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評彈活動的中心,已經從蘇州轉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為中心,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輻射,幾乎涵蓋了整個江浙水鄉,還遠達北京、天津、武漢等地。以後的五十年,是評彈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好節目層出不窮。名家如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楊月槎、魏鈺卿、黃兆麟、蔣如亭、汪雲峰、周玉泉、許繼祥、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徐雲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蔭梅、 劉天韻、祁蓮芳、張鴻聲、張鑒庭、嚴雪亭、蔣月泉、楊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麗仙、等;好節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和蘇州市人民評彈團等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這些團體集中了當時評彈界的不少精英,他們編演了一大批轟動一時的好作品,進一步開拓了評彈市場,更把這門藝術的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後,由於各種原因,評彈經歷了艱難曲折,出現式微的徵候。但在二十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地區,仍然還有幾十個專業團體的幾百位演員,在進行演出。每天更有數以百萬計的聽眾,通過電視和廣播,在欣賞著這門被譽為「江南曲藝之花」的優美藝術 評彈。
她蘇州方言演唱,是蘇州的評話和彈詞的統稱。評話又稱說大書,以講歷代軍國大事為主,其演員多為單擋(一人),演出時講究說表、插噱、口技、手面和眼神等,一般具有較大幅度的動作。彈詞又稱說小書,大多演唱傳奇及野史中的悲歡離合故事,其演員由單檔發展為雙檔、三檔(男女兼有),以說、噱、彈、唱為主要藝術手段,吟唱時常用弦子、琵琶伴奏。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由於評彈的清潔曲折離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賞,故數百年來流傳於江、浙、滬城鄉,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
來歷: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特點:古典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D. 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聽書(評彈)的
1、鄉音書苑那裡可以
南京西路(地鐵二號線南京西路站對面)上海評彈團的鄉音書苑天天有
2、松江工人文化宮書場
這里剛開張的時候是以喝茶為主的茶室,後來搬到二樓後雖然空間小了,但評彈演出變得越發好了。為了調和不同聽客的胃口,書場每年會邀請長三角不同地區和不同所長的評彈先生前來演出
地址:松江區松江中山中路364號
3、青浦文化書場:每半月一檔書
地址:青浦區城中北路296號青浦老年活動中心
4、七寶書場
買票聽書的老人只需付2元,就可以悠閑地度過一個下午。上午書場里沒有活動,但是早早的清晨四點鍾就開門
地址:閔行區七寶老街南大街9號七寶茶館內(近富強街)
5、武定書場
在其二十多年的歷史中,搬遷了三次。而這最近的一次,則直接走進了這所位於康定東路上的老宅子。
地址:靜安區康定東路85號
6、梅文書苑
地址:徐匯區梅隴路415號文化館二樓
魯藝書場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緊挨著魯迅紀念館的位置,讓遊人還能順道一游,領略下中國文學泰斗的歷史點滴。
地址:虹口區山陰路132弄8號魯迅紀念館旁(四達路吉祥路間)
7、長藝書場
隱匿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三樓的書場。樓上是大劇場,樓下是虹橋當代藝術館,這似乎有些許的格格不入,可現今卻異常和諧地唱了一出又一出。從1998年書場開張到現在,書場規模可以稱是上海最大,200人的場子,每天都有八九成的上座率,但凡遇到好的書,最多能增加到280座。還有穿越大半個上海前來聽書的書迷,這里的高人氣可見一斑。
地址:上海市仙霞路650號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三樓
E. 評彈演員一年多少收入
青年評彈演員火速成長年入五萬只是保底,收入其實還可以。
日前,文化部出台相關政策,將花大力氣保護和扶持陷於困境的地方戲曲劇種。一直困擾地方劇團的創作和經營狀況將有望得到極大改善。在機制改革和劇目建設兩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地方戲曲劇種,雖然成績斐然,但在日漸式微的大氣候下,也難免遭遇到一系列的困惑和危機。
比如上海評彈團,目前30歲以下的演員多達37位,佔到了整個劇團演員數量的三分之二,而且這一換血過程是在近三年裡迅速完成的。演員年收入保底也有5萬元,而且150場演出之外,他們還有一些自己的空閑時間。可以說,隨著政府政策的扶持,年輕演員們迎來了一個好時代。
F. 上海有幾個評彈書場
心亭茶樓:位於豫園路257號,豫園的九曲橋旁。原名鳧佚亭,咸豐年間開設為茶室,更名「也是軒」,滬上習稱「湖心亭」,是上海最早的茶樓,有江南絲竹演奏,曾接待過伊麗莎白二世等許多國家元首和中外著名人士。
老上海茶館:位於上海老街,館內陳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地圖、民國期間老百姓的身份證和護照、電話號碼簿等,頗有有懷舊氣氛。
春風得意樓:位於上海老街,原在豫園內,可一邊品茗,一邊聽吳儂軟語的江南評彈,現遷此重建。堂口有碩大的老虎灶(因該灶具狀似老虎得名),樓上有落地紫砂茶壺,房樑上懸掛鳥籠狀燈,服務員穿布衣布衫,好似舊時茶館。
宋園茶藝館:位於閘北公園內,由於閘北公園原稱宋園,故冠名「宋園茶藝館」。1994年起,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開始,為期一周的「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就在此舉辦。館內設有名茶知識介紹,、茶史史料陳列、中外茶具展覽及茶藝術畫廊等。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茶藝館。
紅星書場:位於四川北路1357號,原為「紐約夜總會舞廳」,現為上海及外省市各評彈團體和演員的演出場地。
西藏書場:位於牛庄路704號,為配合市政、商業網點改建而遷於此。是上海設施較完善的書場,旨在交流藝術、培養新人、滿足熱愛評彈藝術觀眾的需要。著名評彈藝術表演家吳君安、陳希安、余紅仙、秦建國等均在此演出過。
雅廬書場
《滄州書場》(老滄州:原靜安寺路、現在的南京西路滄州飯店內。新滄州:原成都北路470號二樓。)、一九二零年六月創建的
舊上海直到解放初期上海的大大小小書場有數百家,現在上海的書場剩下也不多了,從《上海市評彈節目表》看大約四--五十家而已。因為市場經濟的原因不虧本算不錯了,能賺更是鳳毛麟角。不能象過去的《西藏書場》(原名:米高美書場、米高美舞廳)、六十年代初書場已有冷氣開放的《仙樂書場》(仙樂斯舞宮)、《大華書場》(維納斯舞廳《雅廬書場》(原位於柳林路48號,1959年6月遷至現在的順昌路315號至今)、《靜園書場》(原大都會舞廳江寧路56號對面是現在的美琪書場,當初美琪書場是沒有的)、創建1886年的《玉茗樓書場》(原福建北路2號老閘橋堍1958年遷至天潼路791號)、《紅星書場》(原為紐約夜總會四川北路1357號)、《蘿春閣書場》(位於浙江中路天津路口蘿春閣點心店樓上)不知現在的「蘿春閣生煎饅頭」可好吃?是不是象金聲伯老先生形容的那樣......。以上一時興趣講了與主題無關的羅嗦的話。當然過去評彈書場的繁榮不再有了,但是蘇州和上海的書場也不斷的正在改造提升,硬體也不錯。上海評彈團的《鄉音書苑》、上海的《美琪書場》和蘇州的《光裕書院》、《梅竹書場》,在硬體上可稱都是不錯的。尤其上海的《鄉音書苑》場內高大氣派翻板航空椅,台上香港張宗憲先生贈的全紅木的大型牡丹屏風、東西二側高紅木花架上放二座粉彩色瓷瓶,台中央端放紅木半桌,高腳紅木靠背椅子二邊分開,各自椅下有一紅木墊腳,中央空調凍暖夏涼堪稱評彈雅座。特別是《美琪書場》自從大修以後面目全非,航空靠背非常舒適,服務更為周到。我始終感覺與蘇州以上二爿書場相比缺少了些什麼。書台中央不是扇子,就是屏風,當然這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從以下可以得知是有所區別的。蘇州電視書場台前左右對聯:「胸中成竹評說今來古往」「舌底蓮花彈唱離合悲歡」。蘇州《光裕書院》台前對聯:「光前應種書中粟」「裕後宜耕心上田」。蘇州《梅竹書場》台前對聯:「忠奸賢良公道自在人心」「嘻哄怒罵是非出於眾口」。杭州《大華書場》台前對聯:「概談古往今來」「笑論前朝後代」。「
G. 上海評彈團的周紅到哪裡去了
徐惠新周紅不是夫妻,徐惠新和周紅都沒有向外界透露過自己的老婆或者老公。1、徐惠新:徐惠新1958 年2月出生,1979年進入上海評彈團,現任上海評彈團副團長。上海曲藝家協會理事。祖籍江蘇丹徒,師承彈詞演員劉麗華。演出長篇書目《玉蜻蜓》《顧鼎臣》《三笑》《雙按院》《王寶釧》《秋海棠》等。2、周紅:周紅是彈詞演員特邀台灣佛光大學駐校藝術家,1967年12 月出生。 籍貫蘇州。1984年進入蘇州市評彈團,1996年進入上海評彈團,是著名評彈藝術家余瑞君,余紅仙的得意門生,擅唱麗調 。(7)上海評彈團旗袍擴展閱讀:徐惠新1988年獲蘇州評彈團王如蓀先生授予的《秋海棠》劇本,經十多年的改編和藝術探索,書藝漸成風格,說唱儒雅、表演傳神。精通蔣月泉調和周雲瑞調,因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自1987年起,創作了二十多個中、短篇作品,屢獲國家和市級大獎。參考資料來源:參考資料來源:
H. 上海聽評彈該去哪兒
1、鄉音書苑那裡可以
南京西路(地鐵二號線南京西路站對面)上海評彈團的鄉音書苑天天有
2、松江工人文化宮書場
這里剛開張的時候是以喝茶為主的茶室,後來搬到二樓後雖然空間小了,但評彈演出變得越發好了。為了調和不同聽客的胃口,書場每年會邀請長三角不同地區和不同所長的評彈先生前來演出
地址:松江區松江中山中路364號
3、青浦文化書場:每半月一檔書
地址:青浦區城中北路296號青浦老年活動中心
4、七寶書場
買票聽書的老人只需付2元,就可以悠閑地度過一個下午。上午書場里沒有活動,但是早早的清晨四點鍾就開門
地址:閔行區七寶老街南大街9號七寶茶館內(近富強街)
5、武定書場
在其二十多年的歷史中,搬遷了三次。而這最近的一次,則直接走進了這所位於康定東路上的老宅子。
地址:靜安區康定東路85號
6、梅文書苑
地址:徐匯區梅隴路415號文化館二樓
魯藝書場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緊挨著魯迅紀念館的位置,讓遊人還能順道一游,領略下中國文學泰斗的歷史點滴。
地址:虹口區山陰路132弄8號魯迅紀念館旁(四達路吉祥路間)
7、長藝書場
隱匿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三樓的書場。樓上是大劇場,樓下是虹橋當代藝術館,這似乎有些許的格格不入,可現今卻異常和諧地唱了一出又一出。從1998年書場開張到現在,書場規模可以稱是上海最大,200人的場子,每天都有八九成的上座率,但凡遇到好的書,最多能增加到280座。還有穿越大半個上海前來聽書的書迷,這里的高人氣可見一斑。
地址:上海市仙霞路650號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三
I. 陸錦花的重大演出活動
2008年7月26日,參加蘭心大戲院《明日之星——評彈流派演唱會》演出;
2008年8月30日,參加藝海劇院《紀念徐麗仙80誕辰專場演出》演出;
2008年10月18日,參加蘇州開明大戲院《徐麗仙誕辰80周年紀念專場》演出,唐家璇、楊潔篪等出席觀看。
2009年2月15日,「2009評彈之春」系列活動之一《清韻漂流》專場由蔣雲仙、黃海華、陸錦花等專業演員和票友同台演出。
2010年1月11日至14日,由竇福龍編劇的新版評彈系列中篇《四大美人》在台北新舞台演出。分別為《西施篇》、《昭君篇》、《貂蟬篇》、《楊妃篇》,每天一篇。江浙滬眾多著名演員和陸錦花等青年演員參演。
2010年1月21日:2010評彈之春在上海逸夫舞台揭幕公演「京音吳唱」評彈新作品專場,由朱毓禹根據京劇經典劇目改編,高博文、陸錦花表演彈詞《鎖麟囊》。
2010年4月9日:上海評彈國際票房、月泉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黃海華評彈專場演唱會」在滬舉行。陸錦花、吳靜慧、王承、陸嘉樂、方晏磊等助演。
2010年4月18日:「懷陳說新——紀念《陳雲同志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在滬發行25周年評彈演唱會」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由吳宗錫策劃,上海市現代研究中心主辦。高博文、陸錦花等參演,表演《戰地之花·進排》。
2010年6月,「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05周年評彈晚會」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舉行。除了經典書目外,由上海市交響樂團伴奏、上海歌劇院合唱團伴唱的《蝶戀花》、《新木蘭辭》、《詠梅》,分別由顏麗花、陸錦花、周慧演唱。
2010年6月30日:蘇州團優秀青年演員傳承匯報演出系列,吳偉東專場在光裕書廳上演。王承、歸蘭、陳琰、陸錦花、毛瑾瑾等助演。
2010年10月29日:「江蘇省曲藝優秀青年人才作品展演」在蘇州光裕書廳上演,陸錦花表演開篇《黛玉焚稿》。
2010年10月30日:「正華雅集——黃海華評彈專場演唱會」在浙江省音樂廳舉行,陸錦花、吳靜慧、張建珍、吳靜、徐惠新、周紅、高博文等助演。
2011年5月,在上海評彈團鄉音書苑舉行《2011上海文廣演藝之星「錦綉江南花芬芳」陸錦花評彈專場》,身為80後的陸錦花和當下年輕人一樣喜愛追逐新鮮的潮流事物,但她在骨子裡,卻深愛著評彈藝術。這台眾星捧月的專場演出向老聽客們展示了她深厚的評彈功底,年輕一代的評彈新星給評彈注入了新活力、新希望。
2011年6月11日,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老鳳祥之夜——颶變」評彈專場在上海逸夫舞台舉行。演出了7個原創作品,其中,高博文、陸錦花表演開篇《覺民遺書》。
2011年10月21日,由蘇州市曲協等單位主辦的《清風麗音天籟仙音——麗調六十年演唱會》在上海鄉音書苑舉行。蔡小華、張麗華、姜嘯博、王惠鳳、毛新琳、程健、吳偉東、汪正華、王瑾、陸建華、徐紅、盛小雲、袁小良、張碧華、秦建國、陸錦花等參加。
2011年11月13日晚,上海評彈團建團六十周年慶典系列專場《海上吳音六十春》在逸夫舞台演出,老中青三代演員亮相,演繹了評彈各流派唱腔藝術。11月13日晚的演出內容分為《團慶序曲》《評話集錦》《經典回眸》《流派紛呈》4個樂章。首先登台的是上海評彈團的第六代演員周慧、朱琳、陸錦花、解燕、吳嘯芸、黃穎怡、胡文瑾、張艷、黎瑩等。隨後,評彈團眾多老中青演員齊聚舞台,這在評彈舞台演出中十分罕見。壓軸節目是全體評彈藝人合唱《詠梅》,精彩的演出讓全場爆發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2012年1月,《錦上添花——文廣演藝之星陸錦花評彈專場》在蘭心大劇院從成功舉辦。 這場名為「錦上添花」的評彈專場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評彈團主辦,以多角度、高水平展現了陸錦花這顆評彈新星的璀璨光彩,吸引了滬上眾多的評彈觀眾紛至沓來,天空雖下著點點細雨,但觀眾熱情絲毫不減,仍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空前勝景。
2012年11月30日,「古韻新聲」評彈流派交響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上演。此次演唱會幾乎把所有評彈流派唱腔的經典之作都做了一些新的配器嘗試,如蔣調的《庵堂認母》、張調的《望蘆葦》、祁俞調的《秋思》以及薛調、楊調、嚴調、琴調、陳調等代表作。演唱者也幾乎雲集了上海所有的流派傳承人,秦建國、徐惠新、郭玉麟、高博文、毛新林、周紅、蔣文都將登台演唱。陸錦花和章默然合作表演了蔣俞調《梁祝·秋思》。
2013年5月30日,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陸錦花和上海愛樂樂團鋼琴手李小倩,兩人攜手走進上海音樂廳的「音樂午茶」,奉上了一台鋼琴與評彈的對話。
2013年,上海評彈團主辦的「鄉音860金秋評彈演出季」開啟,主推新生代麗調傳人陸錦花《錦上添花》系列演出,時間安排為:9月28日、10月26日、11月23日、12月28日。上海評彈團優秀青年演員陸錦花曾榮獲「江浙滬評彈金榜十佳」,文廣演藝之星,是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陸錦花敏悟聰慧,既傳承經典,又思索創新,不斷將自己的藝術實踐和學習心得溶於表演作品中。在本次演出季中,她將給觀眾呈現對傳統經典和現代評彈的理解。在她的系列專場中,我們將欣賞到她演唱的麗調開篇《新木蘭詞》《紅葉題詩》《飲馬烏江河》《黛玉葬花》;也能看到她小試牛刀,演繹流派創始人蔣月泉、張鑒庭、徐麗仙等大師合作過的經典作品《王佐斷臂·策反》《羅漢錢》選回、《鎖麟囊·春秋亭》《杜十娘·歸舟》等。
2014年12月30日,上海民族樂團新年品牌音樂會「歡樂祥和中國年」精彩亮相上海大劇院,其中,蘇州評彈演員陸錦花為觀眾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彈詞《石庫門·外婆情》。
2015年5月,參與「新樂府」戲曲跨界演出。 還是那身粉色的旗袍,還是那把彈慣了的琵琶,還是那曲婉轉幽怨的《情探》,舞台上的上海評彈團演員陸錦花一如往常。只不過,她的舞台從上海的評彈劇場移到了北京的糖果——一個以演出流行樂而聞名的音樂廳。台下近千名觀眾和網路上兩萬多名觀看直播的網友,多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台上,她還多了兩位新夥伴——大提琴演奏家宋昭和音樂製作人、擔綱鋼琴演奏的吳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