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日本男生的校服是中山裝呢中山裝不是中國的嗎為什麼中國人不裝,日本人反而裝了
日本校服又叫詰襟和中山裝還是有區別的,日本的最多2個口袋,領子與領子之間挨的非常近幾乎看不到喉結
。
中國的中山裝。。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不過現代日本有些學校也穿中山裝了。。哎為什麼中國有什麼日本就有什麼日本就什麼?中國就有什麼?不過這次是冤枉日本了,日本的學生裝已經有了一百多年接近200年歷史了。還有英國儀仗隊軍服和中山裝也很像不過英國儀仗隊軍服是用的按扣,其實日本學生裝就是改自英國儀仗隊軍服
㈡ 中山裝和日本的校服有甚麼異同
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既然成功,便應該穿一些符合時代的服裝,但若改穿西服,似乎變成「抵制國貨」了。於是他提出「常服聽民自便」的原則,希望設計一種方便好穿、便於動作的服裝。他吸收了西服輕便、得體的優點,再參考日本學生的校服,授意中興會的成員黃隆生,創制出這種有中國特色的便服,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中山裝的造型特徵: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總的來說中山裝是吸收了西服輕便、得體的優點,再參考日本學生的校服,創制出這種有中國特色的便服。
㈢ 中國校服是源自中山裝嘛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各式校服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
民國時候漂亮的校服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在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加粗要考的)
中國的校服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看完有沒有感覺到絕望呢?什麼時候的都好看,就你上學的時候運動服統一天下(手動狗頭保命)但是國家有人似乎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校服改革
近日,民革中央就目前各省份對校服的管理方式不同、效果迥異,有地方出現「劣質校服」、「丑校服」問題,建議改進校服美感和舒適度。
發揮校服的與人與審美能力、
答案來自:」中國校服的唯美進化史「網頁鏈接
㈣ 日本男生的校服怎麼和中山服一樣
孫中山創制中山裝時借鑒了日本軍校的士官服的樣式,中山裝是在日本校服上做了一些改進,所以兩者相似是很正常的。
日本明治維新時,統一設計學生服,男生採用陸海軍軍校士官服樣式,而女生採用海軍水兵服樣式,以突顯對男性的服從。
日本校服又叫詰襟和中山裝還是有區別的,日本的最多2個口袋,領子與領子之間挨的非常近幾乎看不到喉結。中國中山裝樣式多種多樣,有斜領角立領,也有垂直的立領(不過領子與領子之間離的較遠)。
(4)校服是中山裝擴展閱讀
詰襟是最常見的日本男生的校服,目前有七成國中都採用黑色「詰襟」制服,高校則有兩成左右。西式校服最初在官立大學試行,率先引進西式校服的是工部大學校(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它在1873年開學時由校方分發像西式陸軍軍服的深藍色詰襟服,這成為日本校服的藍本。
學習院(舊宮內省設置的官立學校)於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帶頭指定的男生校服,七年後,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也指定「詰襟」為制服,其他中學或大學跟著陸續效仿,所以「詰襟」的歷史比「水手服」悠久,已有一百多年。後來成為了中山裝的藍本。
㈤ 每個學校都有校服,這種衣服款式是何時流行的
校服指的是,按照學校相關規定和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在某規定時間內穿上的服裝。在我自己的記憶里,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學校有重要領導蒞臨檢查的場合,或者某一盛大活動比如運動會或者校慶,在這些特殊場合里,全校學生穿上統一的校服,顯得整齊劃一,鄭重而又有氣勢。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為了方便管理,要求學生每天都穿上校服,而且某一行政區域,有時候校服款式一樣,顏色各異。這就是為了避免同齡孩子互相比較的原因,減少攀比現象出現。那麼,校服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起來的。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款式不一、顏色各異的運動服校服,則流行於九十年代,並延續到今天,經久不衰。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運動服方便舒服,跟我們的運動精神相匹配;第二個原因就是統一著裝,勝在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於樹立學校的形象。1993年,國家頒布了正式文件,開始要求學生統一著裝。所以說,校服的歷史很悠久,但是正式記載在文件里,始於1993年。校服的改良歷史,也伴隨著我國每一代少年的成長,在記憶長河裡熠熠生輝。
㈥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㈦ 中國學生校服為何不是中山裝 (求全面解析,會加分)
1.方便生活考慮:中山裝不如我們現在的運動服,不是適宜動,走路都放不考手腳;
2.製作成本因素:較好的中山裝對用料、裁縫都比較講究,陳本較高;而校服的磨損比較大,每天穿很容易破掉,破掉又要做新的,浪費錢,我們的運動服穿到爛遭遭的也還套在身上;
3.形象氣質考慮:中山裝過於嚴肅、莊重,不適宜小學生、中學生和他們的日常生活;
4.歷史原因:中山裝是島國根據德式校服改的,孫先生根據島國校服式樣設計的,島國現在的男子校服和中山裝比較像,因此我們不宜再用;另20世紀的中國歷史賦予了這套衣服特殊的含義
㈧ 中國校服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校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學堂,當時校方已開始發給學生統一的衣服、帽子、靴子,並從傳統服裝漸變為西式制服。1920年後,中國各地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校服,如北京大學明文規定必須穿長袍。之後標准校服演變為男生著中山裝,女生穿陰丹士林旗袍。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春潮熱力;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流動的風景。近百年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
㈨ 中山裝與日本學生校服到底什麼關系
其實不存在誰盜版誰,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頂多說中山裝吸收了它的樣式。
准確的說,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
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中山裝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具有近現代民主潮流的特點,是中國新的民族服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而日本的學生裝就只是學生裝,你說它像中山裝,我還覺得它像西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