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原縣掃墓《觀後感》300字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祭祀前輩,緬懷先烈的傳統日子。清明節馬上到了,我校組織去森林公園為先烈掃墓,為了悼念先烈。我們身穿校服,胸前佩戴著校徽,向森林公園進發。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邁著整齊而堅定的步伐,進入烈士陵園。森林公園是那麼庄嚴、肅穆,迎門兩側的松柏是那麼挺拔、青翠。我心想:革命烈士呀!我們來看望你們了。天上下起了蒙蒙細雨。在雨中我們也沒有躲藏,首先是一年二班的老師講話,然後學校領導;老師團支部委員,上前獻鮮花。然後是團支部委員宣誓。最後,我們把小白花別在胸前,為烈士們默哀一分鍾。同時,一曲哀樂悠然響起,柳枝不再搖晃、小鳥不再歌唱、河水不再流動,他們似乎都聽懂了這如泣如訴的聲音。此時此刻的我,也沒有了往日的高興,不禁想起了,周文彬、蔡德辰、劉玉林、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一個個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呈現在我眼前。彷彿我現在就在戰場,親眼目睹了他們的犧牲過程。先烈們這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能把祖國建設好。可是他們還沒有完成心願就永遠地倒在了祖國的大地上,不過請你們放心,你們沒走完的路我們接著走!書記致詞說:「在下雨天為這些烈士掃墓,沒有一個人抱怨老天,這是值得鼓勵的。如果沒有這些烈士,我們就沒有今天的幸福;沒有這些鮮血,今天就沒有這片遼闊的土地。」最後一項我們將一朵朵小白花小心翼翼地放在烈士碑前,你們的肉體雖然走了,但是你們的精神不會走,它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它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它將永垂不朽!走了一圈,在墓碑的後面,我發現刻著幾個鏗鏘有力的大字,使我頓時感到氣氛很莊重,敬佩之
情油然而生,是他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祖國的大地。
走在回家的路上,這時我們的身上都淋濕了,都已經疲憊不堪,再沒有來時的歡快,也沒有力氣說話了,這一路,我思緒萬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如果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呢?我們又能對得起誰呢?
㈡ 2019年海原縣回中小升初分數線多少
能進吧,回中分數線好像是239.5分,我是進不去了,我考了232,只能進三中了
㈢ 海原縣第一中學的簡介
海原一中創建於1945年。六十多年來,共畢業學生2.3萬余名,為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1.2萬余名,他們遍布全國,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
一中原址在縣城北坪下,辦學規模有限,為滿足新時期人民對優質高中的需求,2004年5月縣政府決定:一中和三中校址置換,在此基礎上做大做強海原一中。
新校建設時,為解決建校資金嚴重緊缺,2005年縣委、政府做出「舉全縣之力建設一中」的決定,各級領導親切關懷,縣直單位分擔建設重任,傾力合作,援建資金500萬,短短數月,新校拔地而起,8月如期遷入,這種舉全縣之力辦教育的壯舉海原史無前例。
一中現佔地150畝,總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設備齊全。有教學樓兩幢,教學辦公樓一幢,住宿樓兩幢,風雨操場一座,標准運動場一個;有標准實驗室10個,多媒體教室5個,計算機室、圖書室、學生閱覽室各2個,階梯教室、教師閱覽室、電子備課室各1個;教學班43個,學生2916人,教職工183人。
㈣ 海原一小簡介
一、起步期———海城縣高等小學堂時期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海城縣高等小學堂創立。創建之初的高等小學堂,位於縣城內東北隅(現海原三中的中心地帶),共有房舍 31 間,教習一員,學生十餘人。每年由各牙行籌款 940 千文作為經費,校長稱堂長,教師稱教習。在晚清社會急劇變革之時,海城縣高等小學堂為近代科學知識、先進技術、改良思想在海原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初步發展期———海原縣高等小學校時期
民國元年(公元 1912 年)一月,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十四條規定:「從前各學堂均改稱為學校。」據此,海城縣高等小學堂開始改稱海城縣高等小學校。與之同時,原堂長一律開始改稱校長,每級另設級任教員(兼管級務工作),酌設專科教員(主要擔任學科教學)。民國三年(公元 1914 年),因原海城縣名與遼寧省海城縣重名,海城縣改為海原縣,校名也隨之改稱海原縣高等小學校。從 1912 年到 1921 年,在共和體制與封建復辟體制斗爭的歷史條件下,海原縣高等小學校得到了初步發展。
民國九年(公元 1920 年),學校原有一切設施毀於震驚中外的海原大地震中。這次大地震,使學校原有校舍破壞殆盡,師生四散逃命,學校停辦兩年。
三、初步規范期———海原縣高級小學校時期
民國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從大地震中倖存下來的海原回漢各界民眾為延續被中斷的教育,開始於學校原址重新建立學校。這是海原民眾熱愛教育、崇尚文明的歷史見證,也是學校得以重生的艱難創舉。新校建成後,校名也隨之改稱為海原縣高級小學校。當時,新建立的學校,校園主體部分為四合院形式的校舍,正面為出檐(有明柱)五間大禮堂;南面一棟七間,正中一間為過道,左右相對為教室;東、西各有學生宿舍或其他用房七間。當時,海原縣高級小學校的門面相當講究,高約 5 米,磨磚雕砌,飾以鐵花。在校門兩旁有含義深遠、對仗工整的磚刻楹聯一副:「研究中西學說尊所聞行所知,培養純粹人才仰其根俟其實。」
這一對聯是這一時期學校辦學宗旨的集中體現,也是海原縣高級小學校開始執行「壬戌學制」(指 1922 年 11 月由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學校系統改革草案》。因是年歲在「壬戌」,故稱。同時,為了區別於民國初年頒布的學制,亦稱之為「新學制」)的必然產物。根據該學制的規定,初等小學 6 年,分為初小和高小兩級;初級小學 4 年,可以單獨設立,義務教育便以此 4 年為准;高級小學 2 年,不能單獨設立。但鑒於海原教育發展實際,學校仍以高級小學開辦。因此,直到 1936 年,學校仍只收小學高年段學生,而不收低、中年段學生,故學校雖在規模擴大上受到一定限制,但卻保持著較高的辦學層次,成為當時海原縣最高學府與人才成長的搖籃。
這一時期,海原縣高級小學校的辦學方向為:適應社會進步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加強對學生的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這一新的辦學方向,進一步規范了學校辦學行為,並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使海原縣高級小學校與海原教育逐漸走上了規范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