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伊琍演技不好評價,她的新劇旗袍造型你覺得漂亮嗎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中,由馬伊琍、高偉光主演的《旗袍美探》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部分人認為劇情緊湊、節奏輕松,很好看,但部分人卻覺得劇情敷衍、推理感不強,是在“毀經典”。而爭議最大的還是馬伊琍的演技,搖頭晃腦的“小作精”人設,分分鍾讓人出戲。
對於中年女人來說,傳統旗袍復古懷舊的氣韻,精緻奢華的綉花、釘珠等元素,氤氳出來的嫵媚與風情的女人味,最是恰到好處的彰顯這個年齡段女人的魅力,太年輕駕馭不起來,年齡太大顯輕浮。
馬伊琍也給很多想穿旗袍的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不僅旗袍要選擇得恰到好處,細節的搭配上也要追求精緻,還真是應了官方宣傳的“民國時尚情感劇”,探案?別太認真了。
2. 旗袍用什麼面料的比較好
尤其是近幾年,各類描寫是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歷史劇和諜戰劇在各大電視台熱播,也推動了新一輪的旗袍熱。可以說現在不是流行穿旗袍,而是非常流行穿旗袍。那麼如何選旗袍呢?小編有幾點小建議可以提供給你參考一下。 想知道如何選旗袍首先要知道自己身材的優勢在哪裡。因為旗袍對女性身材的要求很高,尤其是三圍的尺度,如果自己對自己的身材很有自信的話就可以買市場上的成衣來直接穿,如果對自己的身材有些小遺憾的話,小編建議你最好能定做一套旗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董仲平就說過:「一些小缺陷完全可以通過設計來補足,腰太粗的就把胸圍也擴大點,太細也不行,得把腰身放大一些。」所以說按照你自己身體條件做出來的旗袍才會最適合你。 如何選旗袍的第二點是要注意好自己的穿旗袍的季節和場合。一般來說女性穿旗袍都是在夏季,夏季天氣炎熱,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在夏季選擇透氣性好,又不易發生褶皺的布料做成的旗袍,像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都是很好的旗袍面料。如果是選春季穿的旗袍的話,小編建議你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做成的旗袍。這種旗袍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但是小編不太建議大家選擇人造絲面料旗袍,這種面料容易產生靜電,影響衣服的貼合性。至於真絲面料呢,其實本來柔軟高貴的絲綢是最適合做旗袍的,但是很多內行人都說,絲綢是最華而不實的選擇,因為絲綢很難保養,一坐就皺,洗了又易壞,色澤也不飽滿。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如何選旗袍的建議了,希望在這個夏天,穿旗袍的你可以得到身邊人的誇贊哦。
3. 冬季適合用當今哪些面料做旗袍,並分析原因
毛呢、羊毛、羊絨、絲絨等都可以作為冬季旗袍的選擇。當然,這裡面保暖效果最好的自然還是羊絨,保暖指數最高,面料薄而有型,是做冬季旗袍的不二之選。
絲絨:絲絨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對人體的摩擦刺激系數僅次於絲綢。良的耐皺性、彈性和尺寸穩定性、絕緣性能好。
毛呢:耐臟耐磨,吸濕性強、穿著舒適,彈性、抗皺性能好。
羊絨、羊毛保暖性就不用說了,應該基本都知道的,很多人會分不清二者區別:羊毛來自綿羊,羊絨產自山羊身上。羊絨衫的吸水性是所有紡織纖維中最強的,且羊絨保暖程度是羊毛的8倍,所以做好是選擇羊絨。
4. 那個品牌的旗袍是專門為給中年人定位的啊也就是30歲到55歲這個年齡段的
最受美女歡迎的十大品牌旗袍
一、江南憶旗袍品牌
雲南憶江南從創建開始,始終注重品牌的建設及維護,在全國第一家使用企業形象視覺設計系統,投入巨額宣傳費用,注重產品質量,被譽為「中國十大品牌國服。
二、吉祥齋旗袍品牌
是一家中國本土設計師品牌,以中國徽派建築為設計主題,手工大紅傘和荷花手繪屏風做點綴,大氣而不失女性風格,吉祥齋VIP會員多為知識形的專業女性,個人品味高,極具審美鑒賞力,並有一定社會地位,年齡層主要在30~45歲之間,對吉祥齋風格有著極強的喜愛和認知度。
三、陶玉梅旗袍品牌
"陶玉梅"品牌服飾致力於中式服裝的研究、開發和創新工作,實施品牌戰略,走品牌化之路。公司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意見反饋卡,把消費者的意見擺在第一位。每月都要推出10餘款新品,充分利用棉、麻、呢、牛仔、織綿緞、燈芯絨、爛花絨、化纖等面料,讓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都能在"陶玉梅"這個品牌中找到適合自己消費定位的中式服裝。
四、格格旗袍品牌
產品主要有中、高檔禮服、中式時裝、中式休閑裝、婚慶裝等,格格產品造型優美,材料考究,板型合理,做工精細。產品風格各異,色彩紛呈;或高貴華麗、或喜慶吉祥、或清新典雅、或端莊古樸,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格格人始終以弘揚民族服飾文化為宗旨,致力於傳統服裝的研製和開發,不斷追求產品的完美,保持品牌的獨特風格。
五、秀觀唐旗袍品牌
傳統與時尚的完美結合,典雅與賢淑的氣質展現。
秀觀唐品牌旗袍從創建開始,就注重品牌的建設及維護,特別注重提升產品的質量。設計師們將中國的傳統古典與現代的性感時尚完美結合,設計出的秀觀唐旗袍以濃郁的詩情、流動的旋律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秀觀唐旗袍以上等的質量、較低的價格和優質的售後服務,獲得了眾多顧客的青睞和好評。秀觀唐致力於打造旗袍的優秀品牌,是現代唐裝、旗袍的又一次質的飛躍。
六、夢至超旗袍品牌
時尚與古韻相結合的設計,傳統的工藝製作是夢至超品牌獨具的風格。並獲得「2003中國絲綢新產品金獎」和「2005年國際旅遊小姐冠軍總決賽指定服飾」等榮譽。通過產品向所有消費者傳遞世界流行的服裝文化,展現東方女性高貴、古韻、華麗的風情。
七、瑞蚨祥旗袍品牌
北京瑞蚨祥綢布店開業於清朝光緒19年(1893年)。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型大小,為舊京城「八大祥」之首。北京城流傳多年的歌謠中提到「身穿瑞蚨祥」就是對瑞蚨祥名滿京城的生動寫照。
近幾年來,瑞蚨祥已有了自己的「品牌」,以神話中形似蟬的一對母子"蚨"為圖案,申報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加工製作體現東方女性和中國絲綢特有風韻美的多款式的「瑞蚨祥」牌民族服裝。
八、上海灘旗袍品牌
香港著名唐裝品牌「上海灘SHANGHAITANG」,以中國文化為設計精髓,顛覆時尚傳統理念,樹立別具一格的「中國風」潮流形象。ShanghaiTang輸入了很多西方設計師,使得其服裝吸納了很多時尚元素,由原先的純粹中式風格轉變為中西合璧。雖然公司發展得已經很不錯,但是它的賣點還只是老上海的風情,基本上沒有明晰的市場定位,客戶喜歡什麼,便生產什麼。
九、錦衣閣旗袍品牌
錦衣閣旗袍服飾公司是手工製作中式服裝的百年老店,錦衣閣的手工刺綉旗袍(綉花旗袍)、國畫旗袍(手繪旗袍)、中國古裝堪稱江南一絕。本店的漢服、唐裝、旗袍、馬褂、婚紗禮服、民族服裝、民族特色的工藝品遠銷美歐、日韓、港澳台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質量第一、顧客至上」是錦衣閣公司的忠旨。
十、東方格調旗袍品牌
東方格調一直為弘揚中國文化而努力!東方格調(Touchoriental)是一家專業生產銷售旗袍唐裝,婚紗禮服的網站,直屬於上海拜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旗下。直銷旗袍、唐裝、婚紗、禮服,各類唐裝飾品,擁有強大的服裝製造能力和豐富的服裝行業運作經驗。並且由拜侖直屬廠家設計生產,新穎時尚而又不失古典風格的款式。
5. 真絲面料品種大致有雙縐、重縐、喬其爛花、喬其、雙喬、重喬、桑波緞、素縐緞、彈力素縐緞、經編針織
常見的真絲(桑蠶絲)面料品種大致有雙縐、重縐、喬其爛花、喬其、雙喬、重喬、桑波緞、素縐緞、彈力素縐緞、經編針織等幾大類。優秀的品牌在面料染整工藝處理中,均依賴於高科技的生產工藝流程,採用環保型染料,色牢度達3--4.5級。在讓人們欣賞絲綢面料獨特的色彩美感的同時,保持了絲綢面料的營養性和自然性。在面料後處理過程中還進行不同程度的預縮處理,以保證所用面料的成衣縮水率在0.5-3%。
1、雙縐:經絲用無捻或弱捻絲(每厘米10捻以下),緯絲用兩根或多根單絲並合後加強捻(每厘米20捻以上一般每厘米22-28捻)。分左捻和右捻兩種,並用兩根左捻絲和兩根右捻絲交替織入,織物組織為平紋。經高溫定型,抗皺性好。該面料組織穩定,印染飽和度較高,色澤鮮艷。
3.喬其爛花綃是絲綢新工藝的產物,通過葯水的作痛把絲綢上的圖案立體化,以突破以往的純平面的花紋,增強了美感,100%真絲低,爛花絨織物具有手感柔軟、身骨飄逸、懸垂性好、立體感強的特點!體現溫柔而精緻的女性氣質,給你點點的靚麗。
4.喬其是絲織品的一種,有薄而透的喬其和爛花喬其,也有厚而糯的重喬。喬其的優點在於飄逸輕薄;重喬的優點在於挺括、回彈力強、垂性好。
5.雙喬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面料,它適合一些客戶覺得素縐緞太亮了,而雙縐又太縐了,這個時候選擇的產品便是兩者的居中,為雙喬。
6.喬其是絲織品的一種,有薄而透的喬其和爛花喬其,也有厚而糯的重喬。喬其的優點在於飄逸輕薄;重喬的優點在於挺括、回彈力強、垂性好。
7.桑波緞屬於真絲提花面料中的一種,是指將經紗線或緯紗線按照規律要求沉浮在真絲面料表面或交織的錯落變化,形成花紋或圖案的編織方法,提花的圖案在真絲面料上面更能體現出美感。
8.綢緞。素綢緞屬全真絲綢面料中的常規面料,亮麗的緞面非常高貴,手感滑爽,富有彈性,組織密實;該面料由於緯線加有強捻,所以縮水率相對較大,下水後光澤有所下降。視覺上有很自然的光澤,在觸覺上手感柔滑、細膩,不會有毛糙的感覺。
9.真絲彈力緞就是彈力素縐緞,彈力素縐緞是一種色澤文雅、風格迷人的真絲面料,彈力素縐緞的原料以桑蠶絲2/20/22d(94%含量)氨綸(6%含量)組成,經緯密度為1280×530根/10厘米,織物克重為70米2,彈力素縐緞採用五枚緞組織法,在劍桿織機上交織而成。坯綢經過洗煉、染整處理後,正面具有緞面光澤,緯向富有彈性,既柔軟又透氣。適宜女士製作旗袍裙、圍巾等。成裝穿著舒適華麗,不但能顯示高雅灑脫氣質,而且能增添誘人魅力,符合當今衣著流行品味。特別是產品印花後,格外迷人,視覺效果更佳,該面料是時髦女性用來制緊身衣、時裝衫的理想面料。
10.經編織物具有一定的伸長性和拉伸性,盡管與緯編織物相比其值較低。影響織物拉伸性能的因素有:織物結構(例如單梳櫛、雙梳櫛經編織物,拉舍爾經編織物);織物的緊密程度(織物越緊密,其拉伸性能就越低);整理工藝(可以賦予織物良好的尺寸穩定性);機號(即單位寬度內針的數量);紗線的類型(例如彈力包芯紗、彈性小或較差的花式線,具有較好的尺寸穩定性的單紗或股線)。
6. 選什麼面料的旗袍比較好
絲綢的不錯吧
7. 真絲絨旗袍怎麼洗怎麼湯熨
本篇文章:來自旗袍會商城
一、清洗
1.、織錦緞面料的旗袍不宜水洗。
2、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未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熨燙的作用。
3、如果選擇自己手洗,洗前應全面檢查衣物,標記重點污染部位,入水前先對嚴重污染部位
進行預處理,可根據污漬種類採用濕毛巾沾不同的洗滌液輕輕擦拭以去除或者減弱污漬,去污後可在溶解了洗滌液的水中進行短時浸泡,時間不應超過5分鍾。
4、需要提醒的是,應使用絲綢專用洗滌劑或其他偏酸性的洗衣液,切不可使用通常的洗衣粉、肥皂等。因為常規的洗衣粉、肥皂等偏鹼性,而桑蠶絲纖維不耐鹼。
5、洗滌液應均勻溶解在水中後才可放入衣物。洗滌時水溫應控制在30℃以下,採用輕柔手法,小心抓洗,對污染嚴重部位可小心揉搓,切忌大力,也可使用軟毛刷順著面料紋路輕輕刷洗。
6、洗滌時間應控制在10分鍾以內。顏色鮮艷的旗袍還可在洗滌時加入少許食鹽,做固色用。洗後用清水進行漂洗,一般應至少漂洗兩次,直至將洗液漂清為止,最後一次漂洗可加入少許食醋,以保持旗袍的絲光。整個洗滌過程中應防止戒指、手鏈、指甲等刮擦衣物,引起勾絲。
7、漂凈後的衣物可擠壓脫水,不可大力擰絞或用機器脫水。去除多餘水分後的旗袍應簡單整形,然後在陰涼處平攤乾燥或懸掛晾乾,切不可暴露在陽光下或者烘乾。乾燥後的旗袍如有褶皺,可進行整燙。熨燙溫度應控制在165℃?185℃之間,可採用反面干熨或者墊布熨燙,切不可直接向衣物噴霧。熨後衣物應在通風處放置,直到濕熱散盡,否則易引起霉變。
8、化纖面料和棉布面料 既可選擇乾洗,也可水洗。一般來說污染嚴重或採用了提花工藝的面料最好乾洗,其他產品手洗即可。採用40℃以下水溫,常規洗衣粉或肥皂,揉搓洗滌,清水漂洗,擰干或機器脫水,然後懸掛晾乾、中溫熨燙即可。
三、熨燙
1、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熨燙所需溫度也不同。 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 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
2、區分面料,有針對性熨燙。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 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 燙溫度來確定。
3、應考慮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 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4.、注意熨燙的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 濕、膨脹伸展、較快進入預定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 進行定型。
5、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
6、 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8. 胸前開了個小口的旗袍是什麼旗袍,我怎麼不認識啊……
胸前開了個小口的旗袍叫滴水後開襟旗袍。
9. 請問那種清末民初的那種象旗袍一樣的襖叫什麼阿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男式旗鞋是滿族及愛新覺羅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獸皮或家畜皮製成。幫底相連,形狀前平後圓,口方,前臉上聚皮納褶,四周安有六個小耳,穿皮條或麻繩系緊。冬季鞋內放兀拉草,輕便、暖和。貴族則穿靴,上朝穿方頭朝靴,平時穿一種薄底短筒輕便靴,俗稱「快靴」,也叫「爬山虎靴」。還有一種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幫、圓口或方口式,鞋臉上鑲著皮條製成的單梁或雙梁。 旗袍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也有圓領的)捻襟、窄袖(也稱箭袖、馬蹄袖)扣絆、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不開衩的袍,俗稱「一裹圓」。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有單、夾、棉、皮等幾種。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邊鑲有彩條。另外,滿族坎肩的樣式也很多,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還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稱為巴圖魯坎肩。坎肩也正是以這種獨有的魅力,流傳至今,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服飾。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 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發垂肩,留腦後發」有一定承襲關系。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即將頭發夾於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後面余發 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滿族男子一般戴禮帽。大凡禮帽,一般都在頂珠之下裝有短翎管,用來佩飾羽翎。日常滿族男子戴的,還有圓形瓜皮便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