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龍鳳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鳳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2-03-23 14:33:08

❶ 上海十大旗袍品牌店,上海最好的旗袍店在哪兒

摘要 5.蔓樓蘭旗袍店,地址:上海市盧灣區長樂路243號、盧灣區茂名南路70號 6.造寸旗袍店 7.龍鳳旗袍店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209 8.鴻翔旗袍店 9.上海灘旗袍店 地址:盧灣區太倉路181弄新天地北里15號 10.2002海上旗袍店 地址:盧灣區長樂路201號(近茂名南路)

❷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5項。

1、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鑼鼓書

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區流傳民間曲藝之一,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有著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堪稱曲藝的傑出代表。在當地家喻戶曉,影響甚廣。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錦細鑼鼓

是上海泗涇地區的吹打藝人們吸收了崑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不斷打磨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距今已近300年的歷史。於2008年6月成為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4、上海道教音樂

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並具有江南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餘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5、上海龍華廟會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6、嘉定竹刻

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點和傳統技藝。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徐行草編

徐行古鎮是江南著名的草編之鄉,黃草草編是上海嘉定徐行的傳統手工藝品,上海嘉定區勞動人民利用黃草桿莖編織成玲瓏精緻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為一方名產,其黃草編織歷史悠久,飲譽中外。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❸ 旗袍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一,目前旗袍還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申報並未成功。
二,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1,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❹ 什麼是旗袍文化,旗袍文化有哪些特色

旗袍文化是中國經典傳統文化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女士服裝,更是民國文化的縮影。她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典型代表。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現代女性身穿旗袍

一直到現在,旗袍一直是中國女性所喜愛的一種服裝。從旗袍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因此旗袍成為了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旗袍文化既保留了東方女性嚴肅、保守的文化傳統,又體現了東方女性思想解放、個性獨立的追求。可以說,旗袍文化就是女性解放的一個載體。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滿意請採納哦。。。

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三批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191項)
I-85天壇傳說
I-86曹雪芹傳說
I-87契丹始祖傳說
I-88趙氏孤兒傳說
I-89白馬拖韁傳說
I-90舜的傳說
I-91禹的傳說
I-92防風傳說
I-93盤瓠傳說
I-94莊子傳說
I-95柳毅傳說
I-96禪宗祖師傳說
I-97布袋和尚傳說
I-98錢王傳說
I-99蘇東坡傳說
I-100王羲之傳說
I-101李時珍傳說
I-102蔡倫造紙傳說
I-103牡丹傳說
I-104泰山傳說
I-105黃鶴樓傳說
I-106爛柯山的傳說
I-107珞巴族始祖傳說
I-108阿尼瑪卿雪山傳說
I-109錫伯族民間故事
I-110嘉黎民間故事
I-111海洋動物故事
I-112土家族哭嫁歌
I-113坡芽情歌
I-114祝贊詞
I-115黑暗傳
I-116陶克陶胡
I-117密洛陀
I-118亞魯王
I-119目瑙齋瓦
I-120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
I-121阿細先基
I-122羌戈大戰
I-123恰克恰克
I-124酉陽古歌
I-125諺語(滬諺)
傳統音樂(共計16項)
Ⅱ-140鳳陽民歌
Ⅱ-141九江山歌
Ⅱ-142利川燈歌
Ⅱ-143天門民歌
Ⅱ-144臨高漁歌
Ⅱ-145彌渡民歌
Ⅱ-146青海漢族民間小調
Ⅱ-147阿里郎
Ⅱ-148哈薩克族民歌
Ⅱ-149塔吉克族民歌
Ⅱ-150茅山號子
Ⅱ-151弦索樂(菏澤弦索樂)
Ⅱ-152納西族白沙細樂
Ⅱ-153伽倻琴藝術
Ⅱ-154京族獨弦琴藝術
Ⅱ-155哈薩克族庫布孜 (共計15項)
Ⅲ-97跳馬夫
Ⅲ-98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Ⅲ-99南縣地花鼓
Ⅲ-100跳花棚
Ⅲ-101老古舞
Ⅲ-102跳曹蓋
Ⅲ-103棕扇舞
Ⅲ-104鄂溫克族薩滿舞
Ⅲ-105協榮仲孜
Ⅲ-106普蘭果爾孜
Ⅲ-107陳塘夏爾巴歌舞
Ⅲ-108巴當舞
Ⅲ-109安昭
Ⅲ-110薩瑪舞
Ⅲ-111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 IV-139上黨二簧
IV-140醒感戲
IV-141湖劇
IV-142淳安三角戲
IV-143嗨子戲
IV-144贛劇
IV-145西河戲
IV-146鷓鴣戲
IV-147淮調
IV-148落腔
IV-149武當神戲
IV-150雷劇
IV-151關索戲
IV-152通渭小曲戲
IV-153弦子腔
IV-154西路梆子
IV-155淮北梆子戲
IV-156滑稽戲
IV-157張家界陽戲
IV-158海南齋戲 Ⅴ-97蓮花落
Ⅴ-98長子鼓書
Ⅴ-99翼城琴書
Ⅴ-100曲沃琴書
Ⅴ-101澤州四弦書
Ⅴ-102盤索里
Ⅴ-103永康鼓詞
Ⅴ-104唱新聞
Ⅴ-105漁鼓道情
Ⅴ-106三棒鼓
Ⅴ-107祁陽小調
Ⅴ-108粵曲
Ⅴ-109木魚歌
Ⅴ-110四川評書
Ⅴ-111洛南靜板書
Ⅴ-112南音說唱
Ⅴ-113河州平弦
Ⅴ-114端鼓腔 Ⅵ-56攔手門
Ⅵ-57通背纏拳
Ⅵ-58地術拳
Ⅵ-59佛漢拳
Ⅵ-60孫臏拳
Ⅵ-61肘捶
Ⅵ-62十八般武藝
Ⅵ-63華佗五禽戲
Ⅵ-64撂石鎖
Ⅵ-65賽龍舟
Ⅵ-66迎羅漢
Ⅵ-67摜牛
Ⅵ-68高桿船技
Ⅵ-69花毽
Ⅵ-70口技 Ⅶ-97棕編(新繁棕編)
Ⅶ-98苗畫
Ⅶ-99嘉興灶頭畫
Ⅶ-100永春紙織畫
Ⅶ-101平遙紗閣戲人
Ⅶ-102清徐彩門樓
Ⅶ-103上海絨綉
Ⅶ-104寧波金銀彩綉
Ⅶ-105瑤族刺綉
Ⅶ-106藏族編織、挑花刺綉工藝
Ⅶ-107侗族刺綉
Ⅶ-108錫伯族刺綉
Ⅶ-109寧波泥金彩漆 Ⅷ-187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Ⅷ-188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Ⅷ-189汝瓷燒制技藝
Ⅷ-190淄博陶瓷燒制技藝
Ⅷ-191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
Ⅷ-192藍夾纈技藝
Ⅷ-193 (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亨生奉幫裁縫技藝,培羅蒙奉幫裁縫技藝,振興祥中式服裝製作技藝)
Ⅷ-194鉛錫刻鏤技藝
Ⅷ-195烏銅走銀製作技藝
Ⅷ-196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
Ⅷ-197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
Ⅷ-198國畫顏料製作技藝(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Ⅷ-199藏族礦植物顏料製作技藝
Ⅷ-200毛筆製作技藝(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Ⅷ-201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Ⅷ-202古書畫臨摹復制技藝
Ⅷ-203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
Ⅷ-204仿膳(清廷御膳)製作技藝
Ⅷ-205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Ⅷ-206孔府菜烹飪技藝
Ⅷ-207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
Ⅷ-208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
Ⅷ-209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Ⅷ-210石庫門里弄建築營造技藝
Ⅷ-211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Ⅷ-212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阿依旺賽來民居營造技藝) Ⅸ-18壯醫葯(壯醫葯線點灸療法)
Ⅸ-19彝醫葯(彝醫水膏葯療法)
Ⅸ-20傣醫葯(睡葯療法)
Ⅸ-21維吾爾醫葯(維葯傳統炮製技藝、木尼孜其·木斯力湯葯製作技藝、食物療法、庫西台法) Ⅹ-122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
Ⅹ-123中和節(永濟背冰、雲丘山中和節)
Ⅹ-124俄羅斯族巴斯克節
Ⅹ-125鄂溫克族瑟賓節
Ⅹ-126諾茹孜節
Ⅹ-127布依族「三月三」
Ⅹ-128土家年
Ⅹ-129彝族年
Ⅹ-130侗年
Ⅹ-131藏歷年
Ⅹ-132舜帝祭典
Ⅹ-133祭寨神林
Ⅹ-134歌會(瑞雲四月八、四十八寨歌節)
Ⅹ-135尉村跑鼓車
Ⅹ-136獨轅四景車賽會
Ⅹ-137網船會
Ⅹ-138月也
Ⅹ-139婚俗(朝鮮族回婚禮、達斡爾族傳統婚俗、彝族傳統婚俗、裕固族傳統婚俗、回族傳統婚俗、哈薩克族傳統婚俗、錫伯族傳統婚俗)
Ⅹ-140徑山茶宴
Ⅹ-141裝泥魚習俗
Ⅹ-142苗族栽岩習俗
Ⅹ-143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Ⅹ-144塔吉克族服飾

❻ 旗袍是中國的什麼呢

摘要 旗袍(qipao)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❼ 旗袍文化是什麼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7)龍鳳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1、婉約美

作為典型展現女性婀娜身材線條的服飾,穿上旗袍的女人們渾身被緊緊包裹著,走路的時候不能大步流星,只能慢慢地扭動著纖細的腰肢,小碎步款款前行。

舉手投足間,屬於女性的柔軟與美麗便一覽無遺。在中國的歷史上,古典婦女們給人的印象都是柔到了極致,婉約清麗,含蓄內斂,十足水做的美人兒。

而旗袍的出現,則是讓這些弱質纖纖的美人們不露痕跡地將自己的美與氣質展現出來,或清純,或妖艷,或俏麗,或賢淑,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總之,旗袍演繹出了各種女人的美與婉約來。

2、曲線美

穿著旗袍對於女性身材的凹凸有致,呈現出一種玲瓏的曲線美。這對於嬌小的東方女人來說,塞進旗袍里的自己彷彿一下子變挺了,自信十足,因為不管是身材還是氣韻,都是這件或簡約或華美的旗袍給彰顯出來。

相較之下,外國的女人穿起旗袍來實在差得太多了,要麼肩膀過寬,要麼手臂太粗,要麼就是屁股太大,總給人一種那裡不對勁的地方,破壞了旗袍原有的美感。

旗袍在設計上遵循上緊下松的原則,既能展現出東方女人的體態美和精緻的臉龐,同時又很好遮掩了窄肩膀不夠圓潤等身材缺陷,對於東方的女人們來說,實在是難得的美衣。

3、含蓄美

看似緊實包裹著女性身體那神秘不可侵犯的旗袍,高貴又典雅,然而那一抹高開叉的設計卻泄露了人內心最隱秘的願望,將女性修長優美的腿部悉數展露。

伴隨著小碎步,那道若隱若現的美好風景也讓人不由得心猿意馬起來。旗袍將東方別具特色的性感與含蓄美演繹到極致,無時無刻不展現出女人們楚楚動人的身姿。

❽ 龍鳳旗袍的鼎盛時期是上世紀多少年代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原先是清代旗人的服飾。直到清末民初,旗袍仍然帶有鮮明的京派文化色彩。

彼時的旗袍大都寬大平直,並不太講究腰身的曲線,且內著長褲,旗女袍服其實是外套,強調防寒、遮體,其審美意味是傳統而含蓄的。

直到1840年上海開埠,華洋並處、五方雜居,開放而追求個性的西方文化與江南細致含蓄的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熏陶下,西式裁剪結構與中式精細零部件裝飾元素完美融合,造就了「海派旗袍」的獨特風韻,這種「中西合璧」的改良式旗袍兼具東方韻味,又能展示女性的嫵媚和個性,因此隨著女權意識的覺醒,一時間盛行全國。

上世紀30年代,無疑是海派旗袍最鼎盛的黃金時代。從十里洋場的摩登女郎,到書香學堂的女生以及上流社會的名媛,對旗袍都追崇有加。「當時人人鍾情穿旗袍,女性的服飾都以旗袍為主。」

龍鳳旗袍的創始人朱林清,即在1936年創辦了「朱順興」中式服裝店。

清乾隆末年,上海出現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以蘇州的精湛技藝和廣州的新穎衣式而著名。至1920年代,「蘇廣成衣鋪」已遍及上海,最多時有2000多家,成衣匠達4萬餘人。朱林清就出身蘇廣成衣鋪。從打雜工開始,朱林清逐漸掌握了各道裁剪工序,成為一名出色的裁縫師傅,並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和風格。除此之外,朱林清學習海外服飾的裁、縫工藝,並將西方剪裁工藝運用到海派旗袍之中,如今所見的旗袍樣式多出自當時的「朱順興」。

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大膽創新的風格,朱林清製作的旗袍,成為上流社會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徵,「朱順興」的名號開始享譽上海灘~

❾ 蘇州旗袍十大排名品牌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1

❿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10)龍鳳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與龍鳳旗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閱兵更帥的是制服 瀏覽:690
廣州十三行圍巾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48
貂衣起球怎麼辦 瀏覽:331
上海哪裡有賣第五街牛仔褲 瀏覽:507
童裝牆體展示架 瀏覽:985
北京奧萊大牌有童裝么 瀏覽:39
裙子不小心被卡住了 瀏覽:619
抗戰老兵歪戴帽子躲敵人 瀏覽:93
浙江湖州哪裡童裝批發好 瀏覽:357
卡其色風衣裡面搭配什麼顏色衣 瀏覽:947
丹陽丹陽市區孕婦裝多少錢 瀏覽:679
關於帽子和相字的成語 瀏覽:988
范斯經典配什麼褲子 瀏覽:975
怎麼鑒別菲拉格慕皮帶真假鑒別 瀏覽:621
中老年男裝富貴鳥橙色 瀏覽:101
女孩叫我給她買睡衣代表什麼 瀏覽:871
火車上推銷皮帶怎樣 瀏覽:606
gxg男裝正品廠家 瀏覽:662
濟南洛口童裝批發招聘 瀏覽:662
10歲兒童衣怎樣編織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