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美文旗袍

美文旗袍

發布時間:2022-03-11 12:31:33

㈠ 關於服裝的美文

幾年前,香奈兒藝術總監卡爾拉格菲爾德說,世界上只有兩個人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外套,一個是香奈兒,另一個是毛澤東。所有中國人都會覺得他說錯了,是孫中山吧? 這就是時差的奧妙,中國人喊了一百多年的中山裝,在西方被稱為毛裝中山裝是被毛澤東穿出來的..

㈡ 作文素材 旗袍

【旗袍文化概說】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但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這是一直存在的一個誤區。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旗袍文化故事】 辛亥革命後,時裝流行的中心由蘇州、揚州轉至上海。上海是婦女尋求解放的前沿陣地,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大方,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美和健康美。當時上海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化身,她們年輕、時尚,是旗袍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打扮。當時學生女裝流行上衣下裙式,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嵌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隨著「五四」運動推向高潮,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開展,進一步喚醒人們對美的渴望,提出自由、進步、民主的口號。與此同時,上海服飾首當其沖,走在時代前列,追求服飾的新潮時髦、改良與解放,成為當時的風氣。領子忽高忽矮,腰身裁剪合貼,無袖短袖,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面孔,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寬袍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和曲線美充分展示出來,把歷來飽受封建時代壓制的女性置於服飾藝術的浪尖上,同時非常明確地提出對於禁慾主義的一種反抗,為女性解放立了汗馬功勞。
1956年,據說蘇聯的某領導人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我們國家提出口號「人人穿花衣裳」,於是旗袍便一顯身手,但此時的旗袍不妖也不媚,不柔也不剛,增添了一種樸素、自然、健康的內涵,強調實用、大方的原則。爾後服裝設計師對中國的旗袍一直不斷地進行改良,使這種民族服裝既具有東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時裝的流行趨勢,具有優雅、賢淑氣質的旗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得到了國際的公認。
近年來,我們的旗袍深受國際時裝界的青睞,無袖、收腰、高開衩、超短、低胸、裸背等各種形式變化無窮。珠片、亮片、閃光、刺綉、緄邊、織物印花、扎染等工藝裝飾大放異彩,顏色濃烈、亮麗、跳躍、濃重、柔和、不對稱,大膽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時代創新精神,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展現了東方神韻之美。中國模特小姐選秀比賽,一般都有旗袍禮服表演。歌星影星,也紛紛穿上旗袍秀一秀美腿和窈窕的身段,美女鞏俐連續幾年穿著旗袍式的禮服出席國際影展,襯托出豐滿的身姿;劉嘉玲也在旗袍中演繹國際名牌大腕的豪華風韻;章子儀在穿膩肚兜之後,也開始做冷艷的旗袍造型;萬人迷陳好穿旗袍風情萬種,女人味十足;趙雅之把旗袍穿到極致;趙薇扎著兩根大辮子演繹清純的女學生,一大批明星竟相爭奇斗妍,來一場旗袍pk秀。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下一屆舉辦國,要表演一個節目。中方代表團派出的是——l4名中國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紅底白色大牡丹花為圖案的傳統花色,用傳統的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共同演奏了中國樂曲《茉莉花》——濃郁的「中國味道」,把「中國風」吹向全世界,東方的魅力顯示她獨到的韻味,全世界眼睛~亮,為之驚嘆、羨慕。
在2008年奧運會上,我們的禮儀小姐身著五色傳統禮服,既有時代氣息,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實在是相得益彰,絕美無比。你看粉紅色系列的「粉寶花」,用傳統盤金綉工藝製作的寶相花圖案腰飾,分割出完美的人體比例。清新淡雅的「玉脂白」系列,彩綉腰封和玉佩的設計,是中國玉文化的反映又是對傳統旗袍設計的一次創新。綠色與牙白色絲綢面料的完美搭配,突出了中國女性內斂、含蓄的氣質。自然和諧的「國槐綠」系列,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和鬱郁蔥蔥的環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望及堅守「綠色奧運」的決心。立體銀線綉制的吉祥牡丹與捲曲花紋,更顯女性娜多姿、柔美曲線的身段和東方女性的恬靜氣質。溫潤典雅的「藍牡丹」系列,中式的立領配以西式的肩部設計盡現中國女性落落大方的高貴氣質。圖案選用江山海牙紋、牡丹花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紋樣,蘊含了濃郁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情還有典雅端莊的「青花瓷」系列,一看就知道設計理念取材於世界聞名的中國青花瓷器。白底藍花,傳統亂針綉形象逼真地再現了青花瓷的暈染效果。「這不僅是奧運精神的風采,更是中國傳統服飾走向世界得到肯定的展示。
旗袍不僅深受國人青睞,現在旗袍已經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是中國旗袍與歐洲晚禮服聯姻的產物。
【旗袍文化思考】
一、旗袍文化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一)旗袍的婉約美
旗袍穿在女性身上,體現婀娜多姿的身段,加上袍裙包裹在身上,步子邁不大,只能小碎步走,配上優雅的手勢,扭動的腰肢,款款的前行,女性的柔美就表露無遺。就象水蛇舞動,柳枝飄過,古典婦女的婉約、清麗、內斂,實在精闢。外柔內剛也好,外剛內柔亦罷,都說女人是水做的,柔這一字是女人的專利,怎麼著也要在骨子裡透出那麼一絲絲的柔,才為之精品。而旗袍實在是女性用來表現女人味的絕佳武器,或清純或嬌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風范或小鳥依人,或時代感十足或柔情似水,總之,旗袍的美有目共睹,令人叫絕。
(二)旗袍的曲線美
著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該凸則凸,該凹則凹,太胖與太瘦都不適合穿旗袍,它特別適合東方女子的身材。因為東方女子身材嬌小,比起歐美婦女肥臀粗腰,要玲瓏精緻得多。水桶腰、肥屁股,斷然穿不出旗袍的風韻來的。看過外國女子穿旗袍,或是肩膀過寬顯膀,或是手臂太粗顯壯,又或是腿太長顯得突兀,總之不盡完美,感覺不到旗袍特有的美感。《苟子·君道篇》日「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漢人喜歡細腰曲折如此可見。嬌細婀娜的女性,窈窕淑女,長期以來一直成為男權社會的審美傾向。直到唐代轉而喜歡豐腴滿滿,「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煙」。而旗袍含有此兩種遺風,使得女子更加窈窕搶眼、曲線玲瓏。旗袍的特點是上緊下松,這樣的設計正好顯現了東方女人的體態美,又巧妙地掩飾了東方女子體型上的不足。高而緊的立領,突出了中國女子精緻的面龐,纖細的脖頸。而腰身處貼身的線條恰好隱藏了東方人稍窄的肩膀又突出了東方女人特有的圓潤。
(三)旗袍的含蓄美
旗袍的高衩,伴隨著輕盈的步履,搖曳生姿,若隱若現,有時露出女性優美的大腿,有時又象裹了一層綢緞,飄飄渺渺,通過未知使人產生各種奇妙的想像,東方的含蓄、內斂發揮得極致,處處顯得精緻、典雅、溫柔、飄逸,越發顯得神秘與高貴。旗袍看似密實,包裹著本應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經意地展現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盤扣,像一把把小鎖,鎖住了身體上的幾處禁區,彷彿在莊重地告知異性:這里是禁區,但卻又明明白白地顯示著它獨特的韻致,無時不透露出女子身體的楚楚動人。
二、旗袍的穿著要領
旗袍穿著既要光鮮亮眼,又要得體大方。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從頭談起。
首先脖子要細長,高立領襯長脖子,有一種娉婷的美感。其次肩膀要園溜,寬肩闊背穿旗袍會顯得雄壯、偉岸,有了陽剛卻缺少柔美,這是旗袍的大忌。胸部大小要合適,太凸與太平都不適宜,骨感是穿不出旗袍的味道來的。再次,腰身要細,腰身太粗的人穿旗袍不美觀,小肚腩厚脂肪是會影響旗袍的視覺美的。臀部要稍豐滿,略微有點翹才顯得女性的曲線美。還有,身高個頭要適中,1.60~1.70米最合適。過高過矮都會破壞旗袍的整體美及風韻。
三、時尚與古典並存
旗袍美是一種高貴而典雅的美,它以其流動的旋律、詩情的畫意與濃郁的柔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嫵媚、溫柔、清麗、婉轉的性情與氣質。這種美是由旗袍文化內涵品味所決定的,她對穿著的要求是那麼苛刻,這不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的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還對背景環境、氣氛的要求特別講究,也由此限制了普及大眾化。但不管怎樣,旗袍還是中國女人的最愛。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問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不僅深受國人青睞,現在旗袍已經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是中國旗袍與歐洲晚禮服聯姻的產物。
當今社會,女性在事業、工作上與男性平分秋色,共同承擔經濟建設的重任,女強人不乏其人,由於女性自身的身段優勢,現代女性除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之外,還應具備良好的形象與氣質,其中服飾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俗話說「三分相貌,七分打扮」,「人靠衣裝,美靠靚妝」。女性服飾除了上班著職業裝、正裝之外,在正式場合、晚宴、舉行盛大活動時,還可著旗袍展示其迷人的風采。特別是禮儀小姐,身著旗袍款款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吸引無數的目光。
旗袍在中國已有百來年歷史,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服飾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後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為時尚的領軍人物和東方璀璨的明珠。總之,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是一種靜止的不凡的美,是一種高貴的神秘的美。做為女性,不妨在時尚的衣櫃中准備一兩件旗袍,偶爾秀一秀你那典雅的風韻,那可是另一種獨特的女人韻味哦。

㈢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

㈣ 形容「穿旗袍」的美的詩句有哪些

1、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出自《文學作品》,作者:月色靜好。

意思:穿著青色衣衫的人,映襯著滿樹的碧綠。寬大飄逸的兩袖,是絕代的優雅美人啊。形容絕代風華,遺世而獨立,不染纖塵。

5、腰瘦襯裙袍,袍裙襯瘦腰。

出自《醉美旗袍美人》,作者:吳雨謙。

意思:腰身很小的人襯得旗袍很美,反過來,旗袍也稱的腰身很小。因為旗袍尤其能掩蓋掉中國女人腰長、胸部不太豐滿等身材缺陷,更能突出中國女性特有的風情與魅力。

㈤ 《綉在旗袍上的信仰》是講電影《風聲》的,誰能給我這篇文章的完整內容。謝謝。急!!

綉在旗袍上的信仰

●林文靜

我愛看電影,好看的電影看完以後,就好似趕赴了一個愉快的約會,能欣欣然一個晚上。而不好看的電影,看完後就會咬牙切齒,恨不得發明一個機器能立刻把導演揪出來,讓他賠我的票錢與時間。

近日看完電影《風聲》,以上這兩種感覺全都沒有。該片導演陳國富說「《風聲》始於黑暗,終結於光明」。說實話這電影很恐怖,很多場景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直到最後十幾分鍾,秘密揭開了,信仰的力量道出來後,才讓人平靜下來,帶著敬畏的心去品味一個花樣女子的心聲。

我總想知道那電影里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想知道那個叫做顧曉夢的美麗地下黨到底有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可有人說,歷史就像「風聲——遠處傳來的消息」一樣,虛實不定,真假難辨。不是有句話說「現實比小說更精彩」嗎?雖然電影只是改編自小說,但這種為信仰而獻身的人物,在那個「民族已到存亡之際」的年代裡,應該不乏其人吧。

顧曉夢在敵人的煉獄中,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用摩斯碼在旗袍上綉下自己的信念,傳遞出不滅的靈魂信息:「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在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多人問我們還有信仰嗎?或者說還能有那種令我們可以坦然面對生命得失的信念嗎?或許有,只是被淹沒在了喧鬧的現實中,我們暫時找不到罷了。因此我們常常悶悶不樂,易怒而不安,外表強硬而內心脆弱。《風聲》小說的作者麥家曾說人生多險,生命多難,我們要坦然、平安地度過一生,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讓這個你終生的信仰的東西陪伴你,讓你變得堅強,去挑戰,去贏得。

近日,《時代》雜志評出2009年環保英雄,27歲的趙中榜上有名,這名堅守環保信念的小夥子,在大西北成立「綠駝鈴」,關注和研究黃河沿岸生態,贏得全世界環保人士的關注和敬意。而不久前,在港大食堂當了44年服務員的82歲老太太袁蘇妹被授予香港大學「名譽院士」稱號,她的信念很簡單,就是照顧好住宿學生的生活。港大在頒獎詞里這樣評價道:「她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了大學住宿生的生命。」

英雄不一定都要金戈鐵馬,信仰也不一定都要關乎民族存亡。那綉在旗袍上的信念,告訴我們心懷信念可以讓我們內心強大而堅定。我們可以堅守一個簡單的信仰,一個可以靠近的信念,心懷良善與美好,擁抱當下和未來。

㈥ 一篇關於「旗袍「的文章 英文版的

CHINESE CHEONGSAM (QIPAO)

The cheongsam is a female dres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and enjoys a growing popular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of high fashion.
The name "cheongsam," meaning simply "long dress," entered the English vocabulary from the dialect of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Cantonese).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including Beijing, however, it is known as "qipao", which has a history behind it.

When the early Manchu rulers came to China proper, they organized certain people, mainly Manchus, into "banners" (qi) and called them "banner people" (qiren), which then became loosely the name of all Manchus. The Manchu women wore normally a one-piece dress which, likewise, came to be called "qipao" or "banner dress." Although the 1911 Revolution toppled the rule of the Qing (Manchu) Dynasty, the female dress survived the political change and, with later improvements, has become the traditional dress for Chinese women.

Easy to slip on and comfortable to wear, the cheongsam fits well the female Chinese figure. Its neck is high, collar closed, and its sleeves may be either short, medium or full length, depending on season and taste. The dress is buttoned on the right side, with a loose chest, a fitting waist, and slits up from the sides, all of which combine to set off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shape.

The cheongsam is not too complicated to make. Nor does it call for too much material, for there are no accessories like belts, scarves, sashes or frills to go with it.

Another beauty of the cheongsam is that,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to varying lengths, they can be worn either on casual or formal occasions. In either case, it creates an impression of simple and quiet charm, elegance and neatness. No wonder it is so much liked by women not only of China but of foreign countries as well.

㈦ 麻煩大家幫我起個題目,是關於寫旗袍的文章的

旗袍飄飄

㈧ 關於旗袍的唯美句子

1、我打馬走過江南,你一襲旗袍,一把花折傘,回眸瞬間,天地獨染芳華。從此,你在我夢里,不曾離開。
2、你我因旗袍相識、相知、相愛,可終歸是你心思太小,我對你百依百順,你卻當作理所當然,情依舊,卻不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3、旗袍可以在煙雨紅塵中寵辱不驚,風情萬種。它有著雲水禪心一樣的簡約,在眾芳國里行走的從容。
4、行走在芳菲的流年裡,身著旗袍的女子,永遠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5、旗袍,是一直想嘗試的服飾,卻一直沒有如願。
6、我那年還身著你常見的素色旗袍,而你一身紅火喃喃笑語,我想那一刻身著紅色旗袍,而不是祝福你。
7、旗袍是女人最美麗的相遇,是沉香水榭里的一簾幽夢;是流年渡口深情的叮嚀;是才情女子軟玉的人生。
8、旗袍,用細膩的曲線勾勒出女人的玲瓏體態,讓她們的氣質得到最大程度地凸顯。
9、旗袍是我落筆時的驚喜,在煙雨迷濛中書寫著厚重,它是曾經獨守的一豆燭火,一笑傾城。
10、一件實用的旗袍,不需要綉鳳描龍,也不需要鑲金滾銀,只要選料適當,剪裁得體,就可以襯出出水芙蓉的秀美了。
11、你說,你那麼喜歡旗袍,等我們結婚時,便以旗袍為幸福的嫁衣,可我突然不想了,不是不愛了,只是你不懂我。我想要的只是簡單的幸福和你的體貼,愛情里,不是一個人的唯一付出。
12、旗袍,是歲月深處的一株梧桐,等待著鳳凰的情有獨鍾。
13、旗袍是瓔珞搖動的春風,帶給人無限地憧憬;它是情人眼裡的朦朧,帶著微笑戲說人生。
14、旗袍在經典永恆的光華中,依舊未老。花樣年華,隨花開花落,寵辱不驚而典雅地走過一度度春秋。
15、那件青花旗袍,一直被我潛藏在箱子底下,也早已染上了歲月的味道。

㈨ 關於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關於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1、印象中的旗袍總是出現在江南的三月,那江南的女子,穿了絲綢的旗袍,撐著一把油紙傘,行走在白牆青石的小巷裡,有雨,絲絲細細地飄散著,朦朧中縈繞而來的是清香的紫丁和未名的暗香。

還若是在寧靜的午後,書房裡有著迷人的熏香,微風拂過,院中滿是紛飛的桃花,那穿了旗袍的女子,裊裊地從院中亭子里碎步到書房,打開線裝的唐詩宋詞。

4、旗袍留給人的是無言的背景,似乎誰都知道穿旗袍需要修長柔美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總是覺得東方的女子,都該著一身旗袍,卻又覺得不妥,因為不是所以的人都能穿出旗袍的風情。

5、一襲旗袍,邂逅的是一份平靜,帶給我的是優雅的閑情,是如同秋荷的心事,任月光灑落在小屋,流瀉在每個黑暗的角落,在這無聲無息的月色中清靜,就連思緒與意念都顯得多餘。

㈩ 唯美古風散文

煙雨深處,一枕藍夢獨自消瘦。
誰的畫筆,蘸了月色,將湄水彼岸渲染成一抹藍,疏煙輕裊,籠住水畔小院,也籠住一汪染藍的心事,雲煙散去,又聚攏,那些深深淺淺的藍,便濃了又淡,淡極反濃。
卻憶當年,同樣的藍月下,一襲青衫自萬水千山之外打馬而至,風塵起,竹簾卷,來不及抬眸的驚詫,在水意幽然的弦上,劃出一波輕顫,水藍點點飛濺,素白的裙擺上,芝蘭漸次開放。
月色叩窗而入,與燭影對舞。
菱花鏡中眸光流轉,羞紅了一闋婉約,黛眉描罷卻回首,笑問深淺入時無
桃木梳下,長發如瀑,皓腕輕舉,綰綠鬢堆雲,簪一支玉釵,款款間,搖落一地呢喃軟語。
簫聲自蒹葭深處踏露而來,清音綿長,繞著月色織出一方素箋,一筆一劃,書盡心暖,吟遍清歡。
以為這就是一世了,卻不知,月圓月缺幾度,掌心的時光如沙漏盡,秋深時,青衫已杳。
當歲月一遍遍碾過宋詞的韻腳,痛了的不僅僅是期盼。
淡藍夢語在幽怨的侵蝕下,一天天褪色,每當新月初升時,哽咽琴音喚不回逝去的似水流年,憂傷凝成霜花,一寸寸爬上青絲,老了鏡里眉彎。
月色輕寒,涼了書簡里的離愁別緒,沉默的辭藻描不出一城荒蕪。將錦書層層折疊,付與煙塵,只在青鳥眠去之後,用淚痕洗卻舊年。
此去經年,當陽光和細雨將最後一絲微藍抽離,純白夢境安撫著時隱時現的鈍痛。
有疏影斜逸入窗,映著閑置的書卷,在落寞的字里行間,圈出了點點暖意,細碎沾襟。
打開塵封已久的門扉,才明白,久違的晨曦把天際淬成了淡金。輕噓一口氣,睫毛噏動的時候,夢已經輕巧著陸,波瀾不驚。
簫音再起,卷一樹梨花飛雪,成冢,葬了月下的傷,和子夜的寒。
仰首,天的藍;低眉,海的藍。
剪一縷瑩藍在晨光中織夢,綴幾瓣白雲的寧馨和浪花的澄凈,藍底白花的夢帕上,無風也無月,無怨亦無嗔,從此寫滿塵世的安然。

與美文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色短袖衛衣怎樣配褲子 瀏覽:319
終於能開團這個超好看的童裝 瀏覽:659
上熱門女裝批發 瀏覽:1000
媛姿女裝旗艦店 瀏覽:569
圍巾怎樣弄才好看圖解 瀏覽:401
最性感校服美女 瀏覽:182
女款夏季睡衣可愛款 瀏覽:136
立烏帽子線大概在多少 瀏覽:9
衛衣搭配哪個裙子 瀏覽:369
藏青羊大衣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180
劍網三霸道女校服 瀏覽:818
抺茶綠裙子配什麼顏色鞋 瀏覽:345
有什麼東西長得像帽子 瀏覽:803
大號高腰牛仔褲批發商 瀏覽:949
哈爾濱哪裡有賣大號帽子 瀏覽:545
洛陽童裝生產基地 瀏覽:105
咱們結婚吧楊桃裙子 瀏覽:769
南京大學要穿校服 瀏覽:350
屁股大穿褲子什麼顏色 瀏覽:481
裙子腰帶長出來的那部分怎麼系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