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族知識問卷 答案
24、柯爾克孜族
1、填空:《瑪納斯》,有(20)多萬字。
2、判斷:錯的。
3、選擇:A、C
25、普米族
1、選擇:A
2、(四弦琴)
26、納西族
1、麗江
2、東巴經
3、農業、畜牧業
27、門巴族
1、7475人
2、藏族,門偶,門巴族
3、望果節,大豐收
28、裕固族
1、新郎向新 娘連射三支無鏃箭(不致於傷人),姑娘已經結束了天真爛漫 的少女時代,走向新的生活。
32、苗族
1.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48、藏族
1.佛教,黃藏歷元旦
56、漢族
1.龍
2.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⑵ 周禮上的一些禮儀 比如走路啊,跪坐啊什麼的。
按照周公的禮儀,不光磕頭有分教,連走路說話都有章法:你在尊貴者或長輩面前經過時要「趨」(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穩地邁著方步過去。在登上堂的時候,從東邊上先邁右腳,從西階上先邁左腳,每登一級都要稍停一下,讓兩足都在同一階之後再登。登堂以後(堂就是大客廳),由於堂空間比較狹小,所以不必趨,而要「接武」,「武」指足跡,「接武」就是後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跡之半的地方。如果手裡拿著貴重的禮玉,那無論是在堂上或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趨,因為怕跌壞了寶玉。
好,整套動作連貫地作下來,我們請未來的大聖人孔子給我們示範:孔子進入國君院子大門時,作出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似的,到處躲躲閃閃。孔子不站在門的中央,走過門的時候,不踩門檻——盡量顯得自己渺小,在尊長(國君)面前不是人。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走的時候,更是恭敬謹慎,好像憋住氣不敢放一樣。走近魯君幾案的時候,面色矜持莊重,腳步加快,言語拘謹,故意好像底氣不足一樣。這種拘謹的狀態直至拜見完畢(中間最難的是如何就座、如何磕頭我們待會再說)。孔子走出宮室降下台階,面色才開始放鬆。下完了台階,孔子再快快地向前急走幾步,猶如鳥兒展翅一般。但是,這也好不了多久,等到回到自己車上,孔子便又擺出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了。這簡直就是演電影或者跳芭蕾舞那麼復雜。
就座的程序也很麻煩,大周朝也不是直接坐地上,屁股下面有席子,按照規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兩重,席的花紋也有差別,顯示了等級差異,不可鋪錯了,即便是在家獨處。孔子有個大賢學生,死前發現躺的席子花紋超過了他的身價級別,嚷嚷著爬起來要換,換成低級的,結果沒等抻完席子就把他折騰死了。席子在屋內的擺設位置也有尊卑的差別,離開門的遠近,是東是西,都蘊涵著等級秩序。臣子不能和君主同坐一席,當然,男人和女人也得分開。入席時候應該從席的後面上去,誰從前邊邁上去誰是混蛋。坐下以後,膝蓋離席子前沿保留一尺間隙,以表示謙恭。若是在讀書和進食的時候,則又不要保留間隙,以免看不清書或者將食物落在席上,那就不乖了。
在席子上的坐姿,也有講究:不能叉開胳膊肘,以免妨礙同席的並坐之人,兩腿必須跪坐,屁股壓在後腳跟上。為什麼是跪坐,不跪不行嗎?這里就又有講究了。商周的人們都是兩截穿衣,上身的稱「衣」,下體的稱「裳」。上身的衣,是交領右衽的短衣,衣袖不算寬大,下擺比較長。下身的裳和後世的裙子有些相似,但卻是兩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後,左右兩側各有一道縫隙(類似旗袍),可以開合,這樣在便溺時就不必解開腰帶,直接褪下就可以了。穿著這種下裳,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十分謹慎,稍不留意就會有暴露大腿之虞。所以坐下來的時候必須採取跪姿,而不是兩腿朝前坐著——那將勢必泄露下體私處,是嚴重耍流氓姿勢,叫「箕踞」,像荊柯臨死時那樣,是對秦始皇的羞辱(殺不了秦始皇,就讓老秦看看我的下體,也算泄恨)。
跪坐的時候,當然也不能穿著鞋。只有資格最高的人才可以把鞋脫在屋裡,其他人必須脫在屋子外(就是堂下)。所以,如果看見戶外有倆雙鞋,則知堂上必有三人正在交談。你在那兒脫鞋的時候,不要踐踏別人的鞋。
脫鞋跪坐好了之後,下面開始吃飯,也是滿有講究的。天子吃飯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則用三鼎(這種鼎也不是很貴,現在值十幾萬塊錢一個,你可以去買)。鼎是放在地上的,里邊盛放不同的肉,這些肉還要搭配了調料分好,實行分餐制,放在進餐者在幾案的餐具里去。天子的案上,擺著的餐具至少有二十六個(吃不過來啦!),其它級別遞減。米飯則放在青銅簋里,天子用八簋、諸侯用六簋、卿大夫用四簋、士二簋,也是落在地上的。上述差異表明,「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至於屋子裡、院子里不同級別的人點幾根蠟燭,走下台階的時候,什麼級別的人從東,什麼人從西,也有詳細要求。總之,禮儀對於周天子、諸侯、人臣、士人至關重要。通過演習運用這些禮儀,使得下級對上級的服從被固化在日常生活行動之中,以至於從骨子裡都習慣了尊重君長,從而忘記造反了。也是啊,以當時幅員遼闊的中國,成百上千的諸侯,大周朝的三四萬常備軍哪裡看管得過來。禮儀可以起到千軍萬馬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啊。
⑶ 100分求一篇5—10分鍾紅色經典故事演講稿
紅色經典故事有很多,只要真實演講的有聲有色肯定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的。
例文如下: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期,瑞金兒女踴躍擴伍參軍,支援革命。當年在瑞金廣大鄉村,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戰場,這樣的感人場面隨處可見。瑞金沙洲壩下肖區七堡鄉第三村農民楊榮顯有八個兒子,一家世代遭受地主剝削,家中特別窮。
在參加「擴紅」動員後,他把八個兒子全部送上了革命戰場,沒有一絲的猶豫。在慘烈的革命戰場上,這八個男兒毫不畏懼,勇沖前線,最後全部英勇犧牲在反圍剿戰場上。毛主席聽說了楊榮顯老人快不行了,就帶上自己的兒子毛毛一同探望老人,希望能送老人最後一程。可是老人在他趕到之前就已經離開了人世。
楊榮顯一家八子參軍的壯舉,雖然只是贛南蘇區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戰爭的一個縮影。但是他們為革命做出的貢獻卻十分巨大。正是有了他們這樣無私奉獻的行為,才使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繁榮、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我們要繼續一同努力,讓無私奉獻的精神代代相傳。
(3)旗袍踐踏擴展閱讀
如今硝煙散盡,身處和平年代的人們已經很難想像當年戰爭的殘酷,但在前輩的講述中人們仍能感受到那份紅色力量。人們不會忘記像楊家八子這樣一去不復返的紅軍戰士,也不能忘記無數個像楊榮顯這樣,為支援革命送兒上前線的父母。
當年,「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戰場」這樣的感人場面在贛南蘇區鄉村時常發生。無數年輕人,為了國家利益背井離鄉去參軍,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
人們不知該如何對他們說聲謝謝,銘記、前進,便是我們最好的致敬。
⑷ 紅岩讀後感300字
要點:以主要人物江姐為描寫對象,以自己日常生活做對比,最後表達以江姐為榜樣報效祖國。
正文:
最近,我看了《紅岩》這部小說,讓我深有感觸,故事中有許多a愛國的英雄人物如:江姐、許雲峰、成崗、華子良.…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江姐。
故事中,江姐由於甫志高這個叛徒的告密,不幸被捕。在獄中受盡折磨,卻仍然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向瘋狂的敵人透露半點黨的秘密。當敵人用竹簽釘她的手指,她卻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是竹子做的,而共產黨員的意志卻是鋼鐵築成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江姐對祖國的熱愛,面對這些英雄人物,我感到深深的愧疚。在現實生活中,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會放棄或是逃避。記得我是那麼的不願意寫作文,每當老師布置作文時,我都會最後完成,明明知道是逃避不了的,但還是這樣做,和她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可當我讀了《紅岩》以後,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紅岩》給了我們力量,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想在今後,即使遭遇挫折,面對失敗,我們也要一如既往的走下去,要用優異的成績報效我們的祖國!
⑸ 民國絕非旗袍之歌,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是真史詩
⑹ 對於踐踏民族尊嚴的行為大家怎麼看
不管是踐踏自己民族尊嚴還是其他民族的尊嚴,這種行為都是人渣!
⑺ 魯迅文章 孔乙己主人公、中心大意
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真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網上的.....
通過對孔乙己後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當時的昏沉、麻木狀態。
⑻ 電影《風聲》里的刑法是真的嗎
《風聲》中最殘忍的5大刑罰是真的,分別是獸刑、繩刑、刺刑、電刑、辱刑。
《風聲》講述了汪偽政府時期的1942年,在發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殺事件後,日軍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找出代號為「老鬼」的共產黨員,日軍和偽軍對顧曉夢、李寧玉、吳志國、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進行了審問,過程中經歷的心理戰和酷刑。
(8)旗袍踐踏擴展閱讀:
電影《風聲》(The Message)是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的中國大陸首部諜戰大片,由華誼兄弟出品,馮小剛監制,陳國富和高群書聯合執導,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黃曉明領銜主演。
電影講述了汪偽政府時期的1942年,在發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殺事件後,日軍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找出代號為「老鬼」的共產黨員,日軍和偽軍對顧曉夢、李寧玉、吳志國、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進行了審問,過程中經歷的心理戰和酷刑。
影片於2009年9月29日全國上映,憑借著精良的製作水準、演員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的情節,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上映時收獲了業內外良好的口碑和商業上的成功,獲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李冰冰獲第4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國內票房2.25億人民幣。
參考資料:人民網-電影《風聲》資料
⑼ 郭婉瑩:住7平方米小破屋,穿旗袍喂豬、掃廁所,也能苦中作樂,你怎麼看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不懼風雨,挺起脊樑。郭婉瑩深切貫徹落實了徐悲鴻的話,她出身榮華,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仍能保持樂觀豁達的態度。
郭婉瑩小時接受的是貴族教育,有刻在骨子裡的堅韌,即使在生活最艱難的時期,她挺起脊樑,仍不忘保持優雅的姿態。
出身榮華的富家小姐
二十世紀初,當時中國正處於戰亂時期,無數商人選擇去外國謀求發展。郭標是一個倒賣水果的商人,妻子是富商馬氏的小姐。
在夫妻二人小有積蓄之後,舉家搬到悉尼。郭婉瑩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生的,而且為適應悉尼的生活,父親郭標給她取名戴西。
戴西在悉尼生活到六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對國語卻不甚熟悉。1915年,戴西告別熟悉的生活環境,隨父親回到上海。
她省吃儉用,早飯不吃,中飯在食堂吃最便宜的菜,晚上吃一碗8分的寡淡陽春面。她心中有一份希望,憂郁的日子總會過去。
多年之後,郭婉瑩終於平反,她被邀請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教英文。她已經白發蒼蒼,是一位精緻的小老太太。
只要有客人來訪,她必定要化妝待客以示尊重,她儀態優雅,舉手投足之間儼然是上海舊時貴族的姿態。
1998年郭婉瑩去世,她將遺體捐獻給國家用作研究。有人用「有忍有仁,大家閨秀仍在;花開花落,金枝玉葉不敗」來形容她的一生。
後世的陳丹燕專門為她寫了一本書,《上海的金枝玉葉》。在書中,陳丹燕稱郭婉瑩是上海最後的貴族,縱觀郭婉瑩的一生,她確實擔得起這名頭。
郭婉瑩對生活淡然處之的態度難能可貴,在她身上體現的是歲月與風雨沉澱過後的從容,體現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達瀟灑。
⑽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面貌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清政府腐敗無能,貪污受賄現象非常嚴重,普遍現象是「以黑養黑」,各人都在搞「收入」;
其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中國步入了近代史階段。英國人為了在中國開發市場大量引進貨物,奈何中國人根本就不買帳——人家對生活另有一套方法,根本用不到所謂的「洋柴」「洋皂」,無奈之下英國用鴉片撬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閥門,軍隊戰鬥力因此被迅速削弱,人民精神意識也在漸漸淪陷,成為了「東亞病夫」。林則徐虎門硝煙所以爆發了鴉片戰爭;(就算他不硝煙戰爭也會爆發)
再者,就是洋務運動。魏源提出口號「師於以夷以自強」,後期變為「師於以夷以求富」,大批學生往海外擠因而他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洋務運動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它為後來的新文化運動做下了思想鋪墊,當時就已經有一個民主共和觀念的的影子了,因而最後新文化運動成功的改變了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