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漢服圈的宣傳和推廣以及大家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的願意去進入漢服圈去了解漢服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少人更是因此而愛上了漢服成為了一名喜歡穿著漢服的「漢服圈人」
由此是在大學校園里,由於周圍都是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還有大學裡面那種高度自由的風氣讓很多同學都可以在大學期間盡情的發展自己的愛好。
比如漢服愛好這就可以在大學校園里穿上自己喜歡的漢服也沒有人會對於投來異樣的目光更有一些大學直接鼓勵學生們著漢服
可以說,現在的漢服在大眾的心理已經不是」奇裝異服」了,越來越多的人多支持多多宣傳和發展漢服。那麼這么好看這么具有中國特色的漢服為什麼中學都還不將這個做校服呢?明明很多中學都將校服改為了非常西式的好看的制服,那麼為什麼不能使用漢服呢?
原來是因為,由於漢服大多都是很寬松的,所以穿著漢服會讓大家行動不是特別的方便;而且漢服的價格大多比較昂貴,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付得起。所以才沒有將漢服作為中學的校服,畢竟是「破產三姐妹」的一員呀!
Ⅱ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不穿漢服了
漢服不只是衣,不只是繁瑣,厚重!漢服是我們華夏最為炫彩的文明之一,是我們的先祖智慧的傳承! 華夏,華夏中的華,指的就是華服,也就是漢服!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漢服,關注華夏傳統文明。 我們漢服同袍,應該去傳承和發展我們央央華夏的禮儀文明,將我們的漢服文化發揚廣大。漢服復興不斷得到國內外眾多愛國人士的支持與贊揚。 漢服的復興正是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順應這一時代要求,旨在宣傳漢服禮儀, 宣揚華夏文華。
Ⅲ 「把校服改為漢服」,為何大部分人不贊同
漢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來,很多年輕人喜歡漢服文化,將漢服穿出街。不少人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年輕人穿著漢服,曾經有一段對於漢服的描寫,雍容華貴。美麗無比,漢服是中國一冠上國,華服之美,禮儀之邦的來源之處。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沉澱,任何朝代的更迭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漢服成為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由此可見,漢服作為中小學生的校服意見,並不可行,在選擇校服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美觀、顏值,還需要考慮現實中的使用方便性,教育的目的,終究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不知道您認為將漢服改為校服,是否可行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Ⅳ 為什麼中國不推廣漢服
government提倡民族大融合,所以漢族是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的。
Ⅳ 為什麼中國不推行漢服文化
現在是不可能復古的,只能吸取古代的元素,創造出新的適合現代的服裝,而不是一昧的推崇和恢復漢服
Ⅵ 為什麼中國人不再穿漢服了,究竟有什麼貓膩
能有什麼貓膩?朝代更迭,文化不同,順應潮流,社會在進步人也在進步,自然就換了。
Ⅶ 為什麼中國人不穿漢服
1、因滿清的「剃發易服」,漢人與漢服隔代中斷了兩百多年。 滿清滅亡後,西方文化進入中國,西裝傳入中國,且滿清的長袍馬褂經過百年的洗腦,也已經深入人心,反而覺得長袍馬褂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
2、現代人對漢服比較陌生,最熟悉的莫過於滿式的唐裝旗袍。 對漢服的認識主要來源於電影,電視劇,認為漢服是演戲用的,是古裝。 所以嘛,就認為漢服不是現代人穿的,而是古人穿的,是古裝。
3、漢服就是漢服,不只是古裝。 它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裝,傳承千年,漢服的制式關乎禮制,是禮儀的體現。
(7)為什麼中國不用漢服當校服擴展閱讀: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 。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發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攝政和碩睿親王諭:「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有雖稱歸順而不剃發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 此後清廷多次就剃發易服頒發諭旨 。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剃發令,要求「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盡行剃發」,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
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江陰人民奮起抵制,堅持抗戰三個月,城破,全民死戰,男女老幼無一投降。嘉定民眾也堅持了兩個多月的斗爭,受到清兵的殘酷屠殺,演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殘暴的慘劇。
當時中國廣大地區,由於明朝末年封建統治者對農業、手工業的摧殘,以及官軍對農尺.起義的進剿,已經造成許多地方千里無人煙,滿目瘡痍的景象。
隨著這種殘酷政策相繼而來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強制漢族軍民一律改著滿族服裝。有些鄉間農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要被剝得全身精光,並且以能保全性命為幸。由此可見,改易冠服與剃發令一樣,都是通過強制辦法推行的。
漢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 。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參考資料:漢服_網路
Ⅷ 漢服如此好看,為何卻無法成為校服
中國傳統禮服里的漢服,是以前皇宮貴族裡妃子宮女都穿的衣服,雖然很好看,但是卻不能成為校服。
第一,漢服的樣式,不足以成為校服的標准。
因為漢服在樣式上比較長,而且學生們如果穿漢服不去上學的話會顯得比較不精神,比較拖拉校服的宗旨就是要精神,要像一個學生的樣子,如果說女孩子都穿漢服的話,男孩子是不是也應該穿漢服呢?這樣一來的話,整個學校可能像一個空調一樣,不再具有學校的氣氛了。
總而言之,如果把漢服當作校服實在不妥,校服校有校服的樣子,要讓學生顯得精神,是一個學生的樣子,漢服實在是不適合當作校服。
Ⅸ 為何漢服不能作為中國制式的校服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各個領域方面的文化氛圍時至今日不但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有深遠的影響力的。
今天要說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漢服為什麼不能成為中國制式的校服。
校服,是學校為了規范管理而統一的著裝。校服不但直接影響到學校的形象,也間接的反映著相應文化象徵所彰顯的一種底蘊。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校服大多為西裝革履,大同小異。在民國時期,校服還是很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但今日的校服大部分都是以運動服為主。也許,傳統的漢服穿戴起來是比較繁瑣和復雜,但可以根據時代的發展趨勢來定義和完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上圖就是幾經過加入現代風格而設計的漢服,既表達時代元素又不失時尚潮流。為什麼現在的潮男超女放棄自己的國粹文化非要去追隨日韓潮流呢。
這是中國某學校的校服,既代表漢服文化,又表現了現代元素。現在中國運動式的校服缺乏的正是時尚化款式的設計。
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發揚,重要的是從基礎國民教育體系中形成新思維。中國的運動裝校服真的得考慮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典的文化元素了。
Ⅹ 為什麼中國不推崇漢服文化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需要一視同仁,所以官方不能這么做,如果你這么做了,那麼少數民族的服裝文化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