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屬於漢服嗎
不屬於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而旗袍是民國時期漢族婦女製作的西服,但糅合了當時女性的服飾元素。由於那個時候漢族服飾文化完全滿化,所以糅合進西服中的是滿元素。滿是滿清元素的服飾怎麼能說是漢服呢。
旗袍的原型是源於滿清旗人的服飾進化改良而來,最早出現在舊上海,當時的上海可謂十里洋場煙花地,紙醉金迷黃浦江,三百六十行的各色人等出現在這里撈生活,所以自然也少不了青樓,但這行也是人滿為患,競爭激烈,就有一些青樓女子為了更好的招攬生意。於是將原本寬直的滿清大褂長袍改良成瘦腰效果,來更加突出女性身材的S曲線,一點一點發展到後面在側縫也開出了露至大腿的高叉,也就是出現了我們現代旗袍的雛形,可能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司空見慣不以為然,但在清末民初的那個時代,還是能驚煞一眾國人的三觀,但確實改良後的旗袍即美艷又動人,而且開始在工藝上大量使用像夾筋、鑲邊、包窄、盤扣、綉花等等這些復雜工藝裝飾,在面料上也開始多種多樣化,除了棉布還有一些收入較高的舞女之類也使用錦、鍛、絲綢這些華貴面料製作而成的,且手感、光澤及親膚效果更加出色。
『貳』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2)旗袍算是中國服飾嗎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叄』 旗袍是中國特有的服飾嗎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流行服飾,發源地是上海,並很快風靡全國。當時的旗袍在設計上要比現代旗袍更保守,對於身材的要求也沒有太高。不過在當時許多名媛們都鍾愛於旗袍,漸漸開始對它進行了改良,令到旗袍能夠突顯出女性的曲線身材。
『肆』 旗袍和漢服都是中國服飾,為何旗袍被認定為中國的國服
旗袍是在民國時期產生的,是新時代的象徵。旗袍是這些民國女子追求新思想的載體,具有非常大紀念意義。因為在漢代之後,古代人民認為只有男性才能穿袍服。但是當時這些民國女子接受了那些外國先進思想的熏陶之後就開始主動提出抗議說女人也可以穿長袍。旗袍其實更能展現出民國時期女子追求新思想的理念。要知道古代女子受傳統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往往都是比較保守的。但是到了民國時期,那些女性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的熏陶之後就逐漸追求平等自由的權利。在一開始其實只有男性才能夠穿長袍,所以在那個大環境下那些自由女性就開始提女性其實也可以穿長袍,於是就產生了旗袍這種服飾。漢服當時之所以不是國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清朝的時候漢服斷層了。
『伍』 為什麼說旗袍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
旗袍,這衣服的出現既有時間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現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出現的時間是在20世紀前的,按我們國家的歷史算是夠晚的了,若就因此說它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就會對漢服、唐服,不公了。因為它們出現的時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統治者本身不是漢族人,他們是除了元朝時期的統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備廣泛性,因為從古至今漢族人口都是佔中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沒排過第二的。最後,雖說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旗袍還是大多數人的常用服裝,但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它的來源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才出現的這一事實。它是滿族人為了既滿足他們的審美觀感,又能體現他們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貴,還有當時的統治需要——為了能和漢族人和平共處,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才有了旗袍的誕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頭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因為旗袍普遍都是價格不菲的。
『陸』 中國的傳統服飾是旗袍嗎我朋友說是漢服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旗袍者,旗人的玩意兒,當然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了。漢族的傳統服飾是自黃帝以來至1644甲申滿清入關漢族一直穿著的漢服,雖然布料,款式稍有不同,但是最根本的冠冕,寬袍大袖,束發右衽的特點是區分於其他民族的。同時漢服對小日本的和服,朝鮮的服裝也有深遠的影響。
『柒』 中國國服是什麼旗袍,還是漢服
中國國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裝簡潔、精煉、大方,中間一排中式綉花使其更加禮服化,也更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塊口袋巾,是借鑒西方元素顯示貴賓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場合表明對對方的尊重。
與傳統中山裝不同,中國國服把慣常的明門襟改為暗門襟,襯托本人大方、沉穩氣質。以中山裝為基礎的改良中式服裝場合適應性好,既「上得廳堂」,也能作為便服。
只要在顏色上稍作變化即可,還可用新式面料體現時尚感,年輕人穿同樣好看,老少皆宜,推廣性好。中式服裝比西裝更有特點,在國際舞台展現更加鮮明的中國符號和中國色彩,中國人看到也會感覺十分親切。
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歷史悠久的服飾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清軍入關後被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從此漢服走向沒落。 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
中山裝雖然在建國後並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其作為制服。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場合,許多名人仍習慣於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有人認為孫中山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設計的中山裝主要著眼於政治考慮,略顯簡陋,還不能完全展示中華民族獨有東方美學神韻,因而也就不能承擔新時期國服的重任。
『捌』 旗袍 是屬於中國文化嗎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不屬於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