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杭州虞美人4月28日被查
5月5日才開始對所有非浙A車工作日早晚高峰各2小時進行限行區域限行措施(含繞城內高架路)。4月28號周一對應1和9車牌,所以你盡管開。沒問題
② 誰能幫我翻譯一下蘇軾的虞美人
大好湖山的確是東南這片地域最美啊
一望去是滿滿千里的無邊視野。
陳襄太守能夠再來幾次呢?
到時就算在您面前醉倒了我也會更加來來回回的激動徘徊
沙河塘上是燈火初明,誰在唱著曲子呢?
夜深了,風靜了,該回的時辰了
只有一江水波映著明月如同翡色琉璃一般碧綠通透
②信——的確,誠然。
③彌——遍,滿。
④使君——指陳襄。使君,古時太守的別稱。太守、知州,官職相近,故稱。
⑤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錢塘江,宋時為杭州繁華地區。
⑥水調——曲調名,為唐代大麴。 ⑦夜闌(lán)——夜深。闌,盡,晚。
⑧碧琉璃——比喻江水碧綠清澈
【賞析】
此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年)七月。《本事集》雲:"陳述古守杭,已皮瓜代。未交前數日,宴僚佐於美堂。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後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即席而就。"
這是一首贈別詞,全詞緊扣"湖山信是東南美"一句,寓情於景,寫出了江南水鄉旖旎迷人的景色,充分體現了人物的依依惜別之情。
上闋先總寫湖山之美:"信是"寫美景的不容置疑,"彌千里"寫美景之廣闊。面對美景和陳公的感慨,作者自然想到其對湖山的留戀。且想到此番別離,恐難以再次如此相聚,故"便使尊前醉倒",也徘徊不肯離去。
下闋寫夜景。江上的燈火,動聽的水調,靜謐的夜晚,柔和的清風,皎潔的月光,清澈的江水。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的融合,光和聲、動和靜的滲透。景象由歡騰轉為寧靜 畫面色彩也由濃郁轉為恬淡,烘託了惜別的氣氛,令人回味無窮。
③ 《虞美人》原詩及分析
《虞美人》賞析及思索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徐州人。曾存詞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雖然存量不豐,但是李煜已可以憑這些不朽詞作流傳於文壇了。李煜的詞可分為兩個階段兩種風格,初期他的詞作極盡綺麗奢華之能事,可以說是柳永等人柔詞風格的始祖,但是當他淪為亡國之君被軟禁之後,李煜的詞風大變,此變並非形式之變而是內涵之變。這首《虞美人》便是作於他被囚之時,也是這種變化最顯著之作。
整首詞可分為兩段鑒賞,前三句為首,末一句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單是這四個字已足可引發多少詞人的無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詞首句卻直言到「何時了」,並用「往事知多少」來表達了對現時美景的不屑。次句先言「小樓」再憶「故國」,即便是報春信的東風,對於身在孤狹小樓身受軟禁的作者也不過是掠過心尖的一絲寒意,更是讓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國,自然想起當年「雕欄玉砌」的華美宮室和秀美「朱顏」,故國無恙可嘆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終生也無福消受了。前三句中,作者眼觀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國之嘆感慨之悲,但是仔細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卻盡是當年避居江南割據一方之時的奢靡享樂,他所惆悵的並不是國破家亡,而是無法再享紙醉金迷的榮華。一個亡國之君身處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國之痛卻是這些東西,李煜確實不是做國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藝上的天賦,怕是可與劉禪比肩了。
且不論他的思緒是否符合為君之道,此詞的最末一句可說是千古絕唱,此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涌而出的憂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於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於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對於李煜此人,作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敗,但是作為文學家他卻得到後世景仰,正如後人的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卻是政治與文藝的關系。李煜的詞,絕少有憂國憂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講求詞的本身的美感,斷不會為強言國事而打破詞韻平仄(這也是我不喜辛詞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詞篇篇美侖美奐,都是藝術上的精品。這種思想便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才應該是藝術者的最高理念。文為什麼一定要「載道」呢?藝術的歷史遠比政治要早,人類尚在朦朧時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達情感,說藝術出現是為政治服務那完全是狡辯。藝術的作用應該是表達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現代表著人性丑惡的政治,如果要在藝術中強加上沉重的主題,這「藝術」已不是藝術,而已淪為了醜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詞里通篇是悲亢亡國之痛或是感慨不能與天下爭,那麼今世藝術史上的李煜,就不過是一個三流的愛國詞人罷了。
這首《虞美人》是南唐後主李煜在被俘兩年後寫成的。相傳他作此詞後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復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後立即就賜酒將他毒死。�
作者能詩能畫,只可惜政治上無所成就。本是一國之君,只因一個黃袍加身的後周叛臣便落得個「肉袒以降」成為一介階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車水馬龍,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嘆道「問君能有幾多愁?」�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是作者慨嘆時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宮里浮華生活使他不思進取。�
「往事知多少」長嘆一聲,開始回憶往事的美好。李商隱有詩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只為慨嘆去日美好,來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為追憶,當時卻只是惘然虛度。�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陸游《釵頭鳳》)冰涼的東風吹破寄身的小樓也吹破作者思舊的美夢。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閃爍,人間歡笑何多。離開金陵(南京)來到汴京(河南開封),昔日貴為一國之君,而今只有抬頭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輪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鄉的人的詩詞中總因月而起思鄉之情。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李煜的「月明中」與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瀟灑,蘇軾豪放而豁達,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與無奈。他鄉與故鄉,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國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舉首見日,不見長安」和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有花紋。試想一下,漢白玉製成的台階欄桿,輝映著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麼冰冷的圖畫啊!作者回想故國的宮殿,卻再也回不去了,只能憑記憶來詮釋,這樣的痛楚,不是陸游的「中原北望氣如山」,不是岳飛的「怒發沖冠憑欄處」,只是獨屬於李煜的滿目傷懷,下闋主要寫對故國的追思和亡國的苦愁。「只是朱顏改。」物是人非,年華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宮女。古詩詞中有許多慨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雕欄玉砌」本是華麗的宮殿,「朱顏」本是多麼美麗青春的詞語,用在此處立刻就換了一種悲哀的意境。�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是全詞題眼,也是千古絕句,廣為流傳。李煜的愁只能自問自答,因為實在無人與他「對泣新亭」,足見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不是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也不是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周星馳那叫俗文化,像可樂一樣只有那麼一股子氣,後來啥也沒有。蘇軾此時「故國神遊」「雄姿英發」,這一江之水也充滿豪氣。李清照是個婦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絕佳。「春水 」帶點花瓣,有形有聲有色,把「愁」字立體化了。一個「向東流」,最近的聯想是《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但「向東流」含義更深了,東流之水可理解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會成「眼淚匯入長江」之意,可謂「千古一愁」。�
這首詞里看不出比較猛烈的反抗意識,沒有「長使英雄淚滿襟」,沒有「卷土重來未可知」,只有那種沉鬱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這樣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惱了宋太宗,招致殺身之禍,李煜這首詞的感染力可見一般。
④ 賞析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和李煜的《虞美人》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於皇祐二年(1050)夏從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的一首詩歌。那時王安石才三十歲,正值年少氣盛,抱負不凡之時,詩人在《登飛來峰》中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託壯志情懷。飛來峰,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全詩如下: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首句「飛來峰上千尋塔」,起句實寫飛來峰不但地勢高,而且飛來峰上還有千尋塔。「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據《杭州圖經》記載,此峰自天竺飛來,故名之。「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八尺。這句的意思誰說,飛來峰上矗立著千尋寶塔。這里,詩人運用了誇張和襯托的方法,描寫了飛來峰上更有千尋之塔。不但表明了塔身之高,而且突出了飛來峰之高,極寫登臨之艱難。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承上而來,虛寫飛來峰之高。「聞說」即聽說。「雞鳴」用了神話中天雞的典故。據《玄中記》中記載:「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出照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鳴。」這里說的是「桃都山」之高。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到:「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說的是「太姥山」之高。王安石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聽說天雞啼鳴就能見到旭日初升。「聞說」不僅表明飛來峰的來歷是聽說的,由此賦予神奇的色彩,而且與「雞鳴」典故自然聯系起來。詩人用此典意,不但說飛來峰聲聞遐邇,給予神話色彩,而且表現其雄偉的氣勢,間接地突出了飛來峰之高。第三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轉句直入情語。「浮雲」飄浮的雲彩。在中國詩文中,常用「浮雲」比喻姦邪之臣。如《新語·慎微篇》中說:「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望眼」遠望的視線。這句的意思是說,不懼怕浮雲遮住遠望的視線。詩句中,「不畏」不但表明了詩人的雄心氣概,也暗示了詩人「登」山的目的。浮雲再高,也擋不住詩人遠望的視線。尾句「只緣身在最高層」,緊承上句,不但回答了「不畏浮雲遮望眼」,而且集中表現了詩人思想情感。「緣」即因為。「身」即自身,自己。這句意思是說,因為我置身在飛來峰上千尋塔的最高處。這里,不但照應了詩歌前兩句所表現的「飛來峰」上「千尋塔」之高,而且也說明了在如此高塔上,不怕半空中的浮雲遮住視線,因為我比浮雲的位置還要高,看得更遠。詩歌總是有所寄託的。登高望遠,在開闊的視野中,自然界總會給人以觸動,「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因而「情動於中而行語言」 。就這首詩而言,前兩句著力於描寫飛來峰之高峻,登高望遠,情動於中,引出兩句。詩人王安石寫作此詩時,雖然從政不久,但目睹了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小人當道,民不聊生,積弱、極貧的不振現狀,立志變法革新,從而實現遠大的政治抱負來看,詩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就是詩人不畏姦邪小人,對改革充滿著旺盛的鬥志和搏擊的力量的表現。總之,這是一首哲理詩。詩歌通過「托物明理,借景寄意」的手法,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同時,以議論為詩,把形象性和雋永的詩韻相結合,寓理於事,寄理於形,不但表現了詩人的思想情感,而且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發。另外,典故的運用,不但增強詩歌的含蓄蘊藉之美,而且使詩歌更具形象感。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p>
⑤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蘇軾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
1.江面的月色由夜闌風靜而來,明澈如鏡,清輝萬里,溫婉靜謐,令人豁然開朗。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想像天地,想像詞人以此來象徵陳述古人高潔耿介,象徵他們友情的冰清玉潔,象徵他們前程的光明等等,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對即可) 2.上片以樂景寫憂思,寓情於景;下片因景寓情,由憂而樂。詞人把景物與情思交織起來寫,有層次地表現出感情的波瀾。(意對即可) |
⑥ 古詩虞美人
虞美人
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
誰教風鑒塵埃?
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後,於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後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河而上,經寶應至山陽,止於淮上,途程二百餘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卧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於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應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於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後溯汴水西行入應天府。
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後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會於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雲「竹溪花浦曾同醉」,當指此時情事。「酒味」,指當日的歡聚:「淚」,謂別後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後,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台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後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相見。「酒味多於淚」,當有感而發。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風鑒」,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餘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神交。三年後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後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
使君能得幾回來?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此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宴僚佐於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本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於他們志同道合。據《宋史。陳襄傳》,他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心則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調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飢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後進。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確實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如今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而想到杜牧的揚州詩,並把它與杭州景物聯系起來。想當年,隋煬帝於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於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後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藉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彷彿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徵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徵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徵。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作者: 李璟 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青霜殘雪思難任。
信息來源:
宋朝王銍《默記》稱太宗派徐鉉去看李煜,信有老卒守門。徐鉉說奉旨來見,「老卒往報。徐入,立庭下」。可見李煜住處實況。「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李煜賜第中還有故妓,能作樂。這首詞里正反映了這種生活。開頭稱春風又回到小院里來,院子里的草又綠了。院子里的柳條上新生柳葉,細長如人睡眼初展,這樣的柳葉在春天到來時,連續著生出來。這里寫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從庭草的綠色里,從柳葉的舒展和相續生出中看出來。「柳眼春相續」,寫得很細,是詩人的觀察。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來。他在《玉樓春》里寫在金陵時的春天景象:「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是盛極一時,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構成對照。想起當日的情況,靠著欄桿半天沒有一句話,透露他對故國之思的痛苦心情。這時想替自己排解,說風吹竹子的聲音和新月的照耀還象當年。想來小院中還有竹子,春風吹來,還有竹聲。不過跟《玉樓春》寫的「醉拍闌干情味切」相比,這時的「半日獨無言」又構成鮮明的對照了。下半闕寫他在賜第里還有故妓,還可以奏樂。笙歌未散,酒杯還在,還可以喝酒。春天到來,池面冰開始融化了。就他的處境來說,是否也象東風解凍呢?「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用「燭明香暗」來陪襯「畫堂深」,用「滿鬢清霜殘雪」的霜雪來反襯東風解凍的「冰初解」。「畫堂深」是深沉,看來故妓的奏樂也是寂寞中的聊以自慰,不能跟「鳳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相比,所以無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畫堂深沉的感覺。東風解凍透露春天的氣息,但對他說來,春天永遠過去了,這表現在四十歲光景的人已經是滿鬢霜雪了,這里含有對故國的懷念、亡國的痛苦難以負擔。這首詞,結合被俘後的生活來反映故國之思,寫春天的到來,東風的解凍,都無法減輕他的痛苦。(周振甫)
信息來源:老黃歷網 http://www.laohuangli.net/gushi/gushici/10639.html
⑦ 所有以《虞美人》為詞牌名的詞,要全,並附作品背景。
①李煜:虞美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台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經匆匆而去。
小樓晚來又春風吹拂,望著明月依舊,
傾覆的故國卻不堪回首,不忍再憶起。
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應該依然華麗,
但亡國的宮女,美麗的容顏不再美麗。
物是人非啊,我自問該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來滾滾的長江,東流無語。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葯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凄楚和無奈! 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里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 「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來後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簡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②虞美人 ( 晏幾道)
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
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園時候望人歸。
羅衣著破前香,舊意誰教改?
一春離恨懶調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為懷人怨別詞。詞中以淺近而真摯的語言,迴旋往復地抒寫了詞人心中短暫的歡樂和無法擺脫的悲哀,寄託了詞人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對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詞中著意刻畫的女子形象,隱然蘊含作者自傷幽獨之感。
詞的上片描述女主人公倚闌望月、盼人歸來之情。
起首兩句主寫倚闌,而寫今夕倚闌,卻從「昨夜曾倚」見出,同樣一句詞,內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連夜皆倚闌而望,當還有多少個如「昨夜」者!「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與清涼,可是其意不於寫天,而於以明凈的天空引出皓潔的明月。歇拍兩句寫女主人公的對月懷人。男子去後一直不回來,也沒說准什麼時候回來,她結想成痴,就相信了傳統的或當時流行的說法——月圓人團圓,每遇月圓,就倚闌苦望。詞中寫女主人公倚闌看月,從希望到絕望,有其獨到之處。「初將」是說「本將」,這一語匯,便已含有「後卻不然」的意味。下面卻跳過這層意思,徑寫「長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不言之中。「初」字起,「長」字承轉,兩個要緊的字眼,括凈時期以來望月情事,從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③虞美人
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
誰教風鑒塵埃?
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後,於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後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河而上,經寶應至山陽,止於淮上,途程二百餘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卧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於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應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於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後溯汴水西行入應天府。
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後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會於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雲「竹溪花浦曾同醉」,當指此時情事。「酒味」,指當日的歡聚:「淚」,謂別後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後,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台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後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相見。「酒味多於淚」,當有感而發。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風鑒」,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餘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神交。三年後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後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
可見文人高士之友誼實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
使君能得幾回來?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宴僚佐於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本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詞的下片抒寫女子不幸被棄之恨,與上片的真誠信託、痴情等待形成強烈的反差。過片兩句,從等待無望而終於悟知痴想成虛。「羅衣著破」,是時長日久:「前香」,則以羅衣前香之猶存比喻往日歡情的溫馨難忘,委婉表達對舊情的繾綣眷戀。「舊意誰教改」?問語怨意頗深。人情易變,不如前香之尚;易散之香比人情還要持久,詞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結拍二句,點出全詞的「離恨」主旨,以「一春」寫離恨的時間久長,以「懶調弦」、「兩行閑淚」形容離恨的悲苦之深,將愁極無聊之感抒寫到極致。
春日本為芳思纏綿之時,然而日日為離恨所苦,自然無心調弦彈箏,然而又百無聊賴,於是不得不對著箏弦黯然神傷。這種內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現得維妙維肖。陳延焯謂「北宋晏小山工於言情」,確然不錯。
此詞運筆有迥環往復之妙,讀之使人心魂搖盪,低徊不已。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於他們志同道合。據《宋史。陳襄傳》,他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心則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調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飢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後進。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確實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如今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而想到杜牧的揚州詩,並把它與杭州景物聯系起來。想當年,隋煬帝於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於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後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藉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彷彿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徵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徵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徵。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
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詞作鑒賞
此詞為詞人寄贈友人黃公度之作。詞的上片寫主人公傍晚小樓上欣賞秋景,下片寫作者冬日的長安,盼望老友送梅來到,字里行間隱晦地傳達出作者因觸犯當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職後既苦悶孤獨又渴望得到幫助的心情。
上片寫日暮登樓所見。「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盡,時當夏末秋初。秋風江上,日暮遠望,水天相接,煙波無際;客愁離思,亦隨煙波盪漾而起。這兩句視野開闊,而所見秋風殘荷、落日滄波等外景,則透示出一派蒼茫蕭索的情調。「背飛雙燕貼雲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雲邊飛去。「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台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雲:「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後即用來稱朋友離別。
「貼雲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准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是說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長安,借指京城。「雪滿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順勢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義詞,這里為隨時、每日之意。
這兩句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用情頗深。想像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里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見其情深而意切。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
平生個里願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詞為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後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民,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郁結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里,說是「天涯」不算誇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梅破知春」,這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重於地域的聯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系(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境比預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麼緣故,及至「曉來」才發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於「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夜闌(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雲「遲」。此處用筆細致。「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於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於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見於作者筆端。《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個里」,此中,這樣的情景中),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後,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用「願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鬱的人格風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
樓主,您可以參考一下哦。。
⑧ 請幫忙搜集詞牌名是《虞美人》的詞
虞美人
晏幾道
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
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園時候望人歸。
羅衣著破前香,舊意誰教改?
一春離恨懶調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為懷人怨別詞。詞中以淺近而真摯的語言,迴旋往復地抒寫了詞人心中短暫的歡樂和無法擺脫的悲哀,寄託了詞人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對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詞中著意刻畫的女子形象,隱然蘊含作者自傷幽獨之感。
詞的上片描述女主人公倚闌望月、盼人歸來之情。
起首兩句主寫倚闌,而寫今夕倚闌,卻從「昨夜曾倚」見出,同樣一句詞,內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連夜皆倚闌而望,當還有多少個如「昨夜」者!「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與清涼,可是其意不於寫天,而於以明凈的天空引出皓潔的明月。歇拍兩句寫女主人公的對月懷人。男子去後一直不回來,也沒說准什麼時候回來,她結想成痴,就相信了傳統的或當時流行的說法——月圓人團圓,每遇月圓,就倚闌苦望。詞中寫女主人公倚闌看月,從希望到絕望,有其獨到之處。「初將」是說「本將」,這一語匯,便已含有「後卻不然」的意味。下面卻跳過這層意思,徑寫「長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不言之中。「初」字起,「長」字承轉,兩個要緊的字眼,括凈時期以來望月情事,從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詞的下片抒寫女子不幸被棄之恨,與上片的真誠信託、痴情等待形成強烈的反差。過片兩句,從等待無望而終於悟知痴想成虛。「羅衣著破」,是時長日久:「前香」,則以羅衣前香之猶存比喻往日歡情的溫馨難忘,委婉表達對舊情的繾綣眷戀。「舊意誰教改」?問語怨意頗深。人情易變,不如前香之尚;易散之香比人情還要持久,詞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結拍二句,點出全詞的「離恨」主旨,以「一春」寫離恨的時間久長,以「懶調弦」、「兩行閑淚」形容離恨的悲苦之深,將愁極無聊之感抒寫到極致。
春日本為芳思纏綿之時,然而日日為離恨所苦,自然無心調弦彈箏,然而又百無聊賴,於是不得不對著箏弦黯然神傷。這種內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現得維妙維肖。陳延焯謂「北宋晏小山工於言情」,確然不錯。
此詞運筆有迥環往復之妙,讀之使人心魂搖盪,低徊不已。
虞美人
蘇軾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綉戶?
枉教人夢斷瑤台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蘇軾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閨怨的雙調詞,上片寫美人,下片掉轉筆鋒,專詠榴花,借花取喻,時而花人並列,時而花人合一。作者賦予詞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潔、自傷遲暮的品格和情感,這兩個美好的意象中滲透進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詞中寫失時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懷;以婉曲纏綿的兒女情腸,寄慷慨郁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為襯托,寫一位孤高絕塵的美麗女子。起調「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點出初夏季節、過午、時節、環境之幽靜。「晚涼新浴」,推出傍晚新涼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進而工筆描繪美人「晚涼新浴」之後的閑雅風姿。作者寫團扇之白,不只意襯托美人的肌膚潔白和品質高潔,而且意象徵美人的命運、身世。自從漢代班婕妤(漢成帝妃,為趙飛燕譖,失寵)作團扇歌後,古代詩人筆下,白團扇常常是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徵。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無人」的寂靜氛圍,這里又寫「手弄生綃白團扇」,著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內心一種無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時似玉」,實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運。以上寫美人心態,主要是用環境烘托、用象徵、暗示方式,隱約迷離。以下寫美人初因孤寂無聊而入夢,繼而好夢因風搖竹聲而被驚斷。「漸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處境之幽清和內心的寂寞。
以下數句是說:美人入夢後,朦朧中彷彿有人掀開珠簾,敲射門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陣興奮和一種期待。可是從夢中驚醒,卻只聽到那風吹翠竹的蕭蕭聲,等待她的仍舊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詩雲:「開門復動竹,疑是玉人來。」(《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東坡化用了這種幽清的意境,著重寫由夢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悵惘:「枉教人」、「卻又是」,將美人這種感情上的波折突現出來了。從上片整個構思來看,主要寫美人孤眠。寫「華屋」,寫「晚涼」,寫「弄扇」,都是映襯和暗示美人的空虛寂寞和嘆惋悵恨之情。
下片用穠艷獨芳的榴花為美人寫照。「石榴半吐紅巾蹙」,化用白居易詩「山榴花似結紅巾」(《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句意形象地寫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徵,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耐人尋味。「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這是美人觀花引起的感觸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開放的季節,又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它不與桃李爭艷、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
「穠艷一枝細看取」,刻畫出花色的明麗動人。「芳心千重似束」,不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徵,並再次托喻美人那顆堅貞不渝的芳心,寫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難展的情態。「又恐被秋風驚綠」,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遲暮之感。「若待得君來向此」至結尾,寫懷抱遲暮之感的美人與榴花兩相憐惜,共花落簌簌而淚落簌簌。
詞的下片借物詠情,寫美人看花時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時而觀花,時而憐花惜花。這種花、人合一的手法,讀來婉曲纏綿,尋味不盡。作者無論是直接寫美人,還是通過榴花間接寫美人,都緊緊扣住嬌花美人失時、失寵這一共同點,而又寄託著詞人自身的懷才不遇之情。
虞美人
蘇軾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
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於淚。
誰教風鑒塵埃?
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後,於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淮上飲別後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河而上,經寶應至山陽,止於淮上,途程二百餘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卧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於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應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於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後溯汴水西行入應天府。
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化了,可以載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後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
「西州」,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會於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雲「竹溪花浦曾同醉」,當指此時情事。「酒味」,指當日的歡聚:「淚」,謂別後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後,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台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後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相見。「酒味多於淚」,當有感而發。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風鑒」,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餘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神交。三年後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後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
可見文人高士之友誼實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
使君能得幾回來?
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時杭州太守陳襄(字述古)調任,即將離杭,宴僚佐於杭州城中吳山上之有美堂。應陳襄之請,蘇軾即席寫下了本詞。詞中以白描取勝,緊扣有美堂居高臨下的特點,把景物和情思交織起來,既描繪出杭州形勝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現了陳襄留戀錢塘之意和僚佐們的友情。上片寫攬景興懷,下片寫有美堂上所觀夜景。
上片前兩句極寫有美堂的形勝,也即湖山滿眼、一望千里的壯觀。此二句從遠處著想,大處落墨,境界闊大,氣派不凡。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這兩句反映了詞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時方能重來?何時方能置酒高會?他的惜別深情是由於他們志同道合。據《宋史。陳襄傳》,他因批評王安石和「論青苗法不便」,被貶出知陳州、杭州。然而他不以遷謫為意,「平居存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而蘇軾亦因同樣的原因離開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雖無術,心則民」。他們共事的兩年多過程中,能協調一致,組織治蝗,賑濟飢民,浚治錢塘六井,獎掖文學後進。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確實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如今即將天隔南北,心情豈能平靜?
過片描寫華燈初上時杭州的繁華景象,由江上傳來的流行曲調而想到杜牧的揚州詩,並把它與杭州景物聯系起來。想當年,隋煬帝於開汴河時令制此曲,制者取材於河工之勞歌,因而聲韻悲切。傳至唐代,唐玄宗聽後傷時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揚州》詩中寫道:「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風行民間。這種悲歌,此時更增添離懷別思。離思是一種抽象的思緒,能感覺到,卻看不見,摸不著,對它本身作具體描摹很困難。詞人藉助燈火和悲歌,既寫出環境,又寫出心境,極見功力之深。
結尾兩句,詞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綠清澈,生動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輝、碧光如鏡的夜景。走筆至此,詞人的感情同滿江明月、萬頃碧光凝成一片,彷彿暫時忘掉了適才的宴飲和世間的紛擾,而進入到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境界。這里,明澈如鏡、溫婉靜謐的江月,象徵友人為人高潔耿介,也象徵他們友情的純潔深摯。
此詞以美的意象,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詞中美好蘊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與外界景物發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詞人自我情感的象徵。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靈深處縷縷情思的閃現。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
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詞作鑒賞
此詞為詞人寄贈友人黃公度之作。詞的上片寫主人公傍晚小樓上欣賞秋景,下片寫作者冬日的長安,盼望老友送梅來到,字里行間隱晦地傳達出作者因觸犯當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職後既苦悶孤獨又渴望得到幫助的心情。
上片寫日暮登樓所見。「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盡,時當夏末秋初。秋風江上,日暮遠望,水天相接,煙波無際;客愁離思,亦隨煙波盪漾而起。這兩句視野開闊,而所見秋風殘荷、落日滄波等外景,則透示出一派蒼茫蕭索的情調。「背飛雙燕貼雲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雲邊飛去。「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台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雲:「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後即用來稱朋友離別。
「貼雲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准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是說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長安,借指京城。「雪滿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順勢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義詞,這里為隨時、每日之意。
這兩句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用情頗深。想像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里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見其情深而意切。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
平生個里願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詞為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後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民,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郁結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里,說是「天涯」不算誇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梅破知春」,這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重於地域的聯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系(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境比預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麼緣故,及至「曉來」才發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於「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夜闌(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雲「遲」。此處用筆細致。「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於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於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見於作者筆端。《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個里」,此中,這樣的情景中),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後,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用「願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鬱的人格風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