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燕子李三 是誰 有什麼典故嗎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初,中國正處亂世,為江湖好漢和武林高人縱橫天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有關俠義英雄的傳說。而「燕子李三」,無疑是其中頗有名氣的傳奇飛賊,幾乎成了一個品牌。燕子李三是當時活躍在北方平津冀魯地區的許多飛賊共用的代名詞。
最接近原型的老燕子李三
老燕子李三,原名李鴻,字景華,1898年生於京東薊縣。幼時隨叔父到滄州落戶,艱苦度日。滄州習武之人眾多,他也跟著學了點武藝。因其稟賦較好,身體輕快,漸漸地,爬牆上樹易如翻掌,非一般人所能比。由於家境貧寒,及其年紀稍長便開始四處偷盜,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屢屢作案,有一次竟然偷了洛陽警備司令白堅武家的財物,名聲大振。
B. 燕子李三是怎麼被抓住的,輕功怎麼練
電視劇中燕子李三是被他的二師兄(李雲飛)設計抓住的;同為燕子門,知道底細。
C. 晚清十大高手的燕子李三
燕子李三(李雲龍),1837年生,河北滄州獻縣人。清朝末年中國正處亂世,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但這也為江湖好漢和武林高人縱橫天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有關俠義英雄的傳說。而盜俠 「燕子李三」,無疑是其中頗有名氣的傳奇飛賊。現在幾乎成了,一個品牌。
要了解「燕子李三」,首先必須弄清一個問題:燕子李三有不同的版本,各有各的傳說。也就是說,在那個歷史年代,曾經有好幾個人用過燕子李三的名號。而民間和官府又將各種無頭盜案歸結到其名號上,同時一些高來高去的飛賊也自誇是燕子。那麼到底誰第一個用了「燕子」綽號,誰才是最原始的「燕子李三」呢?
據史書文獻資料記載,最老的燕子李三是河北獻縣人。綽號「燕子李三」,本名李雲龍,乳名喚作「小龍兒」。因李雲龍兄弟較多,而其排行第三,又有「燕子」的綽號,所以又稱「燕子李三」。
《獻縣志》、《獻縣四十八村鄉土教材》中都有關於「燕子李'的記載。且其後人都還健在輕功亦有傳人。獻縣李二輝已將「燕子李三輕功」申請備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發表《關於近代武林人物燕子李三的幾個版本考》的學術論文。並多次被媒體采訪報道。
2014年11月李二輝出版個人專著《盜俠燕子第三及其輕功揭秘》
2014年12月」燕子李三輕功「正式列入滄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三,便於掩護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當一個燕子李三被官府擒殺後,往往在其它地區又出現了自稱或被訛傳的「李三犯案」。所以嚴格來說,燕子李三已經成了當時活躍在北方平津冀魯地區的許多飛賊共用的代名詞。
涿州的李景華不會有傳說中的「燕子三抄水」的輕功,不能在水面上點水而行。但他的武功確實非同小可。這可以從他的作案對象中看出。他的作案對象不是小家小戶,而是深宅大院、高牆阻隔、護衛森嚴的富家大戶。在這些地方,他能夠來去自如,這不能不說他有超常的手段。他可以頭朝下,藉助一些工具,身子像壁虎一樣緊貼牆壁往上爬;也可以將系有長繩的鐵爪拋於高牆或樹枝之上,然後攀著繩子爬上去:還可以用腳蹬牆,借勁使力,巧妙地越過障礙;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撬開各種鎖子……
李景華一直在平津一帶活動,曾在北平右安門外關廂居住。因身懷絕藝,再加上作案前周密細致地摸底,並配有特製的葯水等,李景華很少失手,作案無數。曾到臨時執政段祺瑞的府邸行竊,還偷過國務總理潘復、執政秘書長梁鴻志、愛新覺羅瑞仲家等人的財物,所以,名聲越來越響,轟動一時。每次作案後,為顯示自己藝高膽大,燕子李三還故意戲耍權貴,仿效傳奇小說中諸如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盜的做法,把一隻用白紙疊成的「燕子」插在作案的地方,顯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據說「燕子李三」的綽號便由此傳遍民間。
當時時局十分混亂,當權者即為國之巨蠹,為富者往往不仁。因此,老百姓對於專偷富人的李景華倒有一份親切感,把他看做梁山好漢時遷一樣的人物。李景華有時候也將偷竊的部分財物分給百姓,受到百姓的稱頌。有報紙就曾這樣報道:燕子李三「得贓數千元之巨,初冬往游城隍廟,見附近居民以貧苦者太多,遂起憐憫之心,每人一元或二元,任意施捨,遂為偵緝隊注意,跟蹤逮捕」。
D. 永不瞑目和燕子李三哪集露點啊
燕子李三
在56.com上有洗澡這一片段。好像是16集還是多少了,
E. 燕子李三到底指的是誰求解
燕子李三在民間傳說中有多個:一個是河北省保定市涿州的「燕子李三」,原名叫李景華,幼隨叔父落戶滄州由於他有時把偷來的東西分給窮人一些,算是個義盜;一個是山東禹城的李聖武,此人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強盜,後被槍決。但年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滄州市的李雲龍。李雲龍1837年出生,在家排行老三,最早使用「燕子」的綽號。
1)李雲龍
歷史上這位燕子李三是滄州人,系滄州獻縣城西臨河鄉東鎮村人,其第五代李書振先生於2013年去世,其第六代李連洲、第七代孫、第八代孫都健在,李家可謂人丁興旺,獻縣及周邊所有老人都知道此事。由縣志辦公室編纂的《獻縣志》、《四十八村鄉土教材》也有「鎮上出了個燕子李」的記載。
燕子李本名李雲龍,乳名喚作「小龍兒」。獻縣東鎮上村人。大約1837年出生。擅長輕功飛檐走壁。「燕子李」李雲龍就是最老版的燕子李三,也是就真正的燕子李三。
他當年活躍於京津冀及東北地區,俠名遠播,在老家更是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不息。
2)李景華
李景華,又名李鴻,1895年,生於河北涿州,幼時隨叔父流落到滄州。滄州習武之人眾多,他也跟著拜師習武,爬牆上樹易如反掌,非一般人所能比。由於家境貧寒,及其年紀稍長便開始四處偷盜,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屢屢作案,有一次竟然偷了洛陽警備司令白堅武家的財物,名聲大振。為了增強本領,李景華曾隱姓埋名到少林寺學藝,幾年苦練,功夫大進。此後,他沿著平漢鐵路線來到平津一帶活動,曾在北平右安門外關廂居住,放開膽子大量作案,不久以後便有了「燕子李三」的名頭。1936年1月9日,李景華因長期吸食鴉片造成的肺癆發作而病死在北平看守所,時年40歲。
李景華也被認為是正宗的燕子李三,理由有三:首先是緣於李景華首稱燕子李三;第二是當時北平的眾多報紙在各種關於李景華的報道中均稱其為燕子李三。1927年8月13日的《晨報》稱其「著名黑潛(錢)大盜燕子李三」。1929年7月3日的《益世報》在《飛檐走壁之大盜越獄復被捕》一文中,在李景華名字後用括弧註明「即燕子李三」……此外,當時警方、法院及監獄等在文書上也都相繼使用了「燕子李三(即李景華)」的稱呼。
李景華盜竊中極少失手,是因為每次作案前都要經過周密細致的摸底,並配有特製的葯水和各類鑰匙。作案中極少聲響,不留痕跡,是因為常穿五六雙布底襪子。李景華確有躥房越脊的本領,但飛檐走壁則多是藉助樹木、電桿,或蹬牆借勁,用手扒沿,不可能旱地拔蔥。
清末民初,燕子李三與霍元甲、黃飛鴻、大刀王五等豪俠齊名。鮮為人知的是,被稱為「燕子李三」的李景華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1916年,李景華隨賣藝的江湖班子來到洛陽,卻不幸蒙受不白之冤,被班主趕出藝班。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李景華與幾名年輕乞丐在洛陽結義,他因此得名「燕子李三」。
所謂真實李三,也就是史學界公認的燕子李三,即李景華。1895年,李景華生於河北涿州,幼時隨叔父流落到滄州。滄州習武之人眾多,他也跟著拜師習武,爬牆上樹易如反掌,非一般人所能比。其辯護律師蔡禮回憶:「滄州人練武的多,他在那兒學了點武藝……十八九歲時,跟著滄州一個走江湖的班子到河南洛陽賣藝。在洛陽時,班子住所里丟了東西,人家懷疑他,就把他趕出去了。他在洛陽人地兩生,沒有著落,便靠偷盜生活。」一次,他見洛陽警備司令白堅武橫行霸道,非常氣憤,便在夜裡偷偷摸進白家,將其隨身佩戴的左輪手槍偷走,用武裝帶把手槍吊在他家後花園,留下一張紙條,上書「『燕子李三』到此一游」。這令白堅武十分惱恨,可又怕事情傳出去有傷自己臉面,就沒有大動干戈。之後,李景華又在當地偷竊過幾家豪門,引起了當地上層社會名流的憤恨,當局到處抓捕他。李景華為了逃避追捕,隱姓埋名去了少林寺。
從少林寺出來後,李景華流竄到平津一帶活動。他作案有兩個特點:一是專偷豪門富戶,從不騷擾貧苦百姓;二是作案後總要留點痕跡,如仿效小說中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盜的做法,把一隻用白紙疊成的「燕子」插在作案的地方,或留下寫有「燕子李三」字樣的紙條,以表明明人不做暗事,好漢做事好漢當。這更使得他聲名大噪,「燕子李三」的綽號由此得來。
3)李聖武
山東禹城的燕子李三,叫李聖武。李聖武是禹城李家莊人,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而自稱「燕子李三」。他小時候練過一些拳腳功夫,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並不是行俠仗義之人,到後來發展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傳說李聖武曾潛入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府邸行竊,成為國民黨統治時期有名的飛賊。由於李聖武行蹤飄忽不定,又姓李,所以有人把他和享譽京津的神偷燕子李三聯系起來。
4)
由於清末民初,時局動盪不安,人們對俠義的一種心理追求,對行俠仗義的之人的渴望,把一些大盜,義士,所做的正能量的事情,演變成燕子李三。因為燕子李三來無影去無蹤,給這些人貼上燕子李三的標簽也算情理之中。民國年間,在以河北為中心的地區,號稱燕子李三的多達十幾個,有很多江湖大盜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常常頂著李三的大名到處行竊。
F. 誰知道燕子李三中的叫什麼碧牡丹的女人真名叫什麼 ,就是長的挺性感的那個女的,好像是個老演員了
何雨
圖片查看: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A%CE%D3%EA%D4%DA+%D1%E0%D7%D3%C0%EE%C8%FD&z=0&fm=rs1
G. 歷史中真的有燕子李三這個人物嗎
歷史上確實是有燕子李三這樣的人物,只不過他不像影視劇中說的那樣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而且最後的結局也並不是很好。
很多人對燕子李三這個人物形象非常的熟悉,根據一些影視作品的介紹,燕子李三是民國時期的武林高手,輕功非常的好,而且他是一位俠盜,民間對他的印象都很不錯,可是這只是影視劇中的介紹,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燕子李三這個人嗎,他是怎樣的人呢。
李景華偷盜來的錢財大部分都好活了自己了,吃喝嫖賭,後來還吸食鴉片,最後因此得了肺病,死在的監獄里。
H. 燕子李三露點是第幾集
第十六集。
I. 燕子李三講的什麼故事
老燕子李三,原名李鴻,字景華,1898年生於京東薊縣。幼時隨叔父到滄州落戶,艱苦度日。滄州習武之人眾多,他也跟著學了點武藝。因其稟賦較好,身體輕快,漸漸地,爬牆上樹易如翻掌,非一般人所能比。由於家境貧寒,及其年紀稍長便開始四處偷盜,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屢屢作案,有一次竟然偷了洛陽警備司令白堅武家的財物,名聲大振。 為了增強本領,李景華曾師從田盤山萬松寺師父石敢當,及其同道師弟五台山法慧。法慧因見他從小在山區長大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除教他刀槍劍戟斧鉞鉤等十八般武藝外,又授他八步登空和燕子三超水,傳說神奇。在地面上上竄下跳,在水面上可貼水面跳躍,宛如燕子掠水疾飛,因此在師兄中得名燕子李三。幾年苦練,功夫大進。 關於燕子李三的原型,還有一種說法。其人出生在當時的河北(現在的天津市薊縣上倉鎮的程家莊)。名字是李芬,他在家中兄弟排行老大,在當時的京東武界中排行老三,因此人們尊稱芬三爺,歷史上記載他是清末義士。李芬出生的村子為他立有碑文為證,在他健在的年代,因為武功顯赫、行俠仗義而被當地人把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編成評戲傳唱。李芬的武藝雖然高強,但並不象傳說中那樣有絕頂的輕功,是人們歌頌他的時候把武界排行老二的草上飛--梁英以及其它武林高手的故事都套編在他的身上,結果在後人不斷傳送演繹的情況下,義俠李芬變成了今天後人杜撰出的燕子李三。他不是被反動軍警設計逮捕殺害的,卻是因為義氣而吃官司,問斬刑,後因為光緒的一個皇妃久聞其大名,得知李芬因義氣而吃官司,便疏通皇上而將其赦免死罪,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美人救英雄」的佳話。李芬倖免於死,為了報答再造父母之情,便就地跪拜比自己還小的皇妃為干媽。到了清末民初的年代,在北方萬木枯黃的季節,皇宮里還會派人趕著四輪膠皮馬車給他們的干親--李芬家送黃瓜等夏令蔬菜。 李芬是在自己的出生地頤養天年而終,當時駐扎在那裡的大軍閥--吳佩孚久仰其大名,帶領軍隊將其發送,玻璃靈棚,長達百米。浩浩盪盪的出殯的隊伍為了表示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出殯的隊伍抬著棺槨在離墓地大約1.5華里的距離上前進一步後退三步,棺槨不落地的情況下,隊伍整整走了七天七夜,在當地轟動一時。50年代破四舊挖祖墳及後來文革的時候,李芬的墓地還受到當地人的保護。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他的墓地被其分田承包的人挖掘鏟平,據當地人講「在楠木的棺槨中,李芬的屍骨下面鋪墊大約有半棺槨的銅錢,經過日月的侵蝕,它們已經變成了巨大的一個整沱。挖掘者將銅錢當成廢銅賣掉。如今李芬的後人還生活在天津薊縣上倉鎮的程家莊裡面,村裡的賢人義士為了紀念先人而再次修碑立撰,告知後人。
J. 俗世奇人燕子李三簡介
燕子李三--河北保定李景華:
燕子李三,即李景華。1895年,李景華生於河北涿州,幼時隨叔父流落到滄州。滄州習武之人眾多,他也跟著拜師習武,爬牆上樹易如反掌,非一般人所能比。據其辯護律師蔡禮回憶:「滄州人練武的多,他在那兒學了點武藝。
十八九歲時,跟著滄州一個走江湖的班子到河南洛陽賣藝。在洛陽時,班子住所里丟了東西,人家懷疑他,就把他趕出去了。他在洛陽人地兩生,沒有著落,便靠偷盜生活。」
一次,他見洛陽警備司令白堅武橫行霸道,非常氣憤,便在夜裡偷偷摸進白家,將其隨身佩戴的左輪手槍偷走,用武裝帶把手槍吊在他家後花園,留下一張紙條,上書「『燕子李三'到此一游」。這令白堅武十分惱恨,可又怕事情傳出去有傷自己臉面,就沒有大動干戈。
之後,李景華又在當地偷竊過幾家豪門,引起了當地上層社會名流的憤恨,當局到處抓捕他。李景華為了逃避追捕,隱姓埋名去了少林寺。從少林寺出來後,李景華流竄到平津一帶活動。
他作案有兩個特點:一是專偷豪門富戶,從不騷擾貧苦百姓;二是作案後總要留點痕跡,如仿效小說中花蝴蝶、白菊花等大盜的做法,把一隻用白紙疊成的「燕子」插在作案的地方,或留下寫有「燕子李三」字樣的紙條,以表明明人不做暗事,好漢做事好漢當。這更使得他聲名大噪,「燕子李三」的綽號由此得來。
(10)燕子李三旗袍擴展閱讀:
燕子李三的徒弟:段雲鵬
段雲鵬,賽狸貓段雲鵬,又名段萬里,江湖人稱「賽狸貓」。一代輕功好手,活躍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初。
1904年生於河北省冀州市徐家莊,在家排行老四。1920年離家出走,跑到保定投奔直魯聯軍當兵。他個子不高,體壯如牛,性情粗野,在軍隊學了一些武藝,和別人摔打起來很少有對手,爬高越溝身輕如燕。在連年軍閥混戰中,他不斷升遷,1927年在直系第十二軍新兵司令部混得一個上尉副官,成了訓練新兵的教官。
1928年的春天,段雲鵬在軍隊里混不下去了,便回到北平。曾拜著名輕功高手,俠盜「燕子李三」為師(應為李景華),苦練輕身術並學會了不少偷盜作案的本事,也學會了不少江湖「術語」,如:挖洞叫「開桃園」,上房叫「翻高嶺」,夜間盜竊稱為「掐燈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