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更多的陪伴,信守約定的承諾
二、給足孩子安全感,即便離婚也感謝前夫。
三、細心發現孩子的天賦,努力培養,當孩子堅持不下去時,她這樣做……
四、孩子有問題時,永遠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給選擇的建議
五、帶著孩子一起做公益,從小教會他懂的愛
六、和孩子保持密切而真誠地交流,想一起長人不長心。
② 怎麼制服小孩小女孩
首先,你的出發點該是喜歡她的。
多觀察她,看她對什麼感興趣,你就做的很好給他看,讓她覺得佩服你。
這樣她才會尊敬你,願意聽你的話。
其次,你要放下大人的架子。
讓自己成為他的朋友。這樣他才會信服你。
對待孩子要有耐心。
那畢竟不是玩具。
③ 你有哪些制服不聽話的孩子的方法
用孩子最喜歡的東西威脅孩子,或者限制孩子的游戲時間等等,都能夠很好的制服孩子,不行的話就讓他鬧,然後按照約定做出懲罰。
④ 怎麼才能制服幼兒園的孩子們
你要在他們心目當中樹立威信。 因為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都被寵慣了 所以你要在他們心裡覺得,你才是「老大」 而且你要摸清每個孩子的心理,性格,習慣。這樣你就比較容易對症下葯了 其實孩子門很可愛的,用心去愛他們,他們雖然小,但是他們會明白的~!
⑤ 有什麼辦法可以制服孩子好動
面對好動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對自己也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堅信孩子能夠改掉好動的毛病。同時也要在適當的時候狠下心來,督促孩子嚴格執行所制定的改正策略和規則,從而幫助好動的孩子逐漸學著在適當的時候安靜下來。
第一,給孩子提供適宜的宣洩渠道。無論是觸覺型學習者的孩子還是被忽視的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在繪畫心理樂園,通過自己的自由表現,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和表達方式。父母們還要鼓勵孩子去學習一兩項他喜歡的運動,並經常帶著孩子去進行這些運動,通過這種長期堅持的運動,孩子可以發泄自己過剩的精力,從而逐漸學著安靜下來,並且對於被疏忽的孩子,也能通過這個親子互動,來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
第二,有規律地安排生活作息。父母要協助孩子制定每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表,要求孩子嚴格執行並在執行狀況好時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此外,好動的孩子往往在日常的生活有所變動時,症狀會變本加厲。所以,在規律的生活中有突發的新鮮事時,父母要先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備。例如,要帶孩子外出遊玩時告訴孩子要去哪裡、會見到什麼、有哪些注意事項等等,讓孩子有所准備,從而避免到時出現興奮過度的現象。
⑥ 怎樣才能制服不聽話的小孩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俗話說:七、八嫌。這時的孩子好奇心強,事事都想自己做主,去試一試,逆反心理也在逐漸增強,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如下著手: 一、冷靜對待,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 二、適當體驗,有時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是不正確的,這時,大人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可以讓他嘗試,當他碰壁時,在給他講道理,他也會樂意接受。 三、交流溝通,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一味的指責,要耐心的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幫他分析這樣做的後果,使他認識到嚴重性,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的問題,調控自己的情緒。 四、及時鼓勵,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良葯,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表揚,給他信心,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強化,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 五、榜樣作用,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從小聽話的故事,讓孩子說說你從故事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用孩子身邊聽話的孩子做榜樣,引導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邊的孩子,做個懂道理的孩子。
⑦ 怎麼樣制服小孩子
你是一個很負責任的家長。的確,教育是一個大問題,應該非常重視,特別是對於男孩子。
先和你老公溝通吧,兩個人必須統一認識,統一戰線,個人認為,那種所謂紅黑臉的做法是萬萬不可的。孩子都很聰明,很會鑽大人的空子,如果讓他覺得你兩人對他的要求不統一,倒給了他有機可乘的想法。
多看一些教育孩子的書,但不可太拘泥,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所以不是所有理論都適合你的孩子。我覺得,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才能對症下葯,而且,防重於治,當孩子的缺點剛剛有苗頭的時候進行教育,比他犯了錯再教育更好,比如,當孩子迷戀上網吧的時候,你再打他罵他,都已經不管用了。
教育的前提是相互信任,那樣才會良性循環,打罵等強硬手段,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不敢說心裡話,你不了解他,又如何教育他呢?比如說,等你的男子漢再大點,也許會有一天對你說他喜歡某個女生,你聽了是喜是憂,我覺得你應該高興,呵呵。
你老公有個做法很對,父親和兒子一起玩,就是對兒最好的教育。
⑧ 如何制服孩子的暴脾氣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好好進行自我反省,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得當。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毛病,往往是家長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的折射和反映。所以,不要一味責怪和批評孩子,家長做好了,就會正向引導和影響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家庭氛圍溫馨和睦的孩子性格相對會比較平和穩重。此外,家長對孩子溫柔關愛與呵護,遇到問題要幫助孩子一道分析問題所在,並想辦法孩子解決問題。要心平氣和,不要急躁,耐心查找原因解決問題;此外,平時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遇到問題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也不要批評和呵責,要及時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依靠和溫暖,給他支持,給他力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身後強大的精神支撐力量,因為父母親的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舞。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會是一個很自信陽光、有愛心的孩子,他會及時將自己的愛分享給身邊需要幫助的其他人,會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人。總之,無論何時,父母都是孩子最堅強的精神支撐!
⑨ 怎麼制服調皮的小男孩
1、影響親子感情 ·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恨父母; ·使親子感情疏遠,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跟父母講。 2、養成暴力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一個常被父母打罵的小孩,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3、傷害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個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時,他會覺得很沒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在他人面前時,也會因為害怕做錯了會招致父母的責備,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導致拘束、緊張情緒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6、學會撒謊 因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失,費盡心思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於是就有可能學會撒謊。 7、讓孩子失去內疚感 孩子犯錯後,如果他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父母卻沒有懲罰他,他心中會有一種強烈的內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會使孩子覺得一報還一報,挨完打便兩清了,心理也平衡了,於是失去內疚感。這種情形,在年齡稍大一點的兒童身上經常發生。因此,對一個比較自覺的孩子,犯錯後,激發他內心的道德自覺,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主打派主張:「打」也有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手段,盡管打孩子看起來很不人道,但也許它本身無所謂好壞。一種看似野蠻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圖,也可以實現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讓孩子迅速學會遠離危險物,避免肉體的傷害。 當孩子沒有學會避免傷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講的話,對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沒有記性,父母又沒有時間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的時候,就可以打孩子。這種懲戒方式,可以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他被燒傷、燙傷以及受到其他肉體的傷害。 2、避免放縱孩子做壞事。 孩子做壞事時,是為了得到一種冒險、刺激的精神體驗。如果這時不打他,那麼他做壞事時帶來的這種體驗就會成為唯一的體驗。一旦這種「愉快體驗」成為做壞事後的唯一體驗,或者因為父母的批評不夠,以至於這種愉快的體驗蓋過了痛苦的體驗,孩子就會把做壞事當成內心十分嚮往的事情,腦海中對於「不能幹壞事」就不會有深刻的印象。於是乎,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過錯,更不會痛改前非。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糾正任性。 現在,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及爺爺奶奶往往對孩子百依百順,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一旦孩子做錯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環境;即使知道孩子錯了,也會袒護他,認為這是一個「可愛的」錯誤,不捨得讓孩子暫時痛苦一下,不懂得「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會通過有效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犯錯後,對他進行體罰,可以讓他明白很多沒有道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提出無理要求不但父母不會幫自己做,而且自己也不能做,一旦做了,就可能面臨嚴重的後果,這種後果又必須由自己來承擔,無論是誰,都救不了自己。「慣子如殺子」,這句中國古訓,值得當今的年輕父母仔細品味。 4、學會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錯誤。 打孩子可以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讓他有一次面對錯誤的經歷。恐怕每個人一輩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懲罰。孩子在家中學會了正確對待父母的體罰,那麼他在今後遭到懲罰,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後,能夠採取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面對。不要像現在的有些被寵慣了的寶貝一樣,稍有不順,就認為世界末日到了,就學著電視里的樣子割腕跳樓、自尋短見。 5、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義的觀念。 在孩子做了嚴重的錯事後遭受體罰,可以讓孩子知道正義是不可改變的,犯了錯誤就應當承擔錯誤帶來的不良後果,只有做好事,才會得到積極的獎勵。在孩子做壞事後打他,可以讓他切身感受到,一種不良後果肯定隨著自己做的壞事而來,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產生一種碰運氣的犯規賭博心理。如果不打,其他懲罰措施很難保證一定會對他產生威懾力,他會想,反正你不能把我怎麼著,只不過嚇唬我而已。一旦不良的誘惑再次出現,一旦孩子的「自律之窗」沒有關緊,下次極有可能重蹈覆轍。 6種情況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泄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游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 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 ·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 ·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