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些不明白的問題
回答1:
因和緣,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果,指的是因緣果報一個整體過程,在佛法中沒有什麼「註定」的概念,是個變化和無常的概念,由於緣(各種內外影響的條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響新的因。人的一生都是處在無數的因、緣、果的交匯中。因來源於自己以前的行為,或是前生,或是今生,但主要是今生的作為。因,只是以前的一切業行種下的推動力,只是一種發起的種子,沒有後來的緣(也就是條件),就不會有任何變化和發展、乃至成熟。緣來於自己和身邊一切偶然的變化,結合自己的內心意識而生起行為,成為促進前因得以成熟的力量。果是有因有緣而來,並對下一個問題、下一個情況形成新的因。因此一切果都可由於我們的主動作為而改變,也就是說,一切生活的順和不順,都是自己當下無知無明的結果,無論是遠親債主找麻煩還是自己的業障太深,其實都是這個無明煩惱能否產生結果的「緣」。
回答2:
在佛法正見中,並不在意鬼或是遠親債主之類說法,這些是佛教流行後與有些民間習俗結合後的產物。鬼道眾生只是受報,並沒有什麼能夠影響我們的特殊意識,一切意識感受不過是我們在人道這一生的妄念,是我們自己的恐懼,是我們自己的憂慮、對既往罪錯的畏懼。原因還是看第一點的回答,即,冤親或鬼道眾生,其實是我們自己思維的「緣」,而後才有了我們自我感受的種種所謂干擾和折磨。心不生煩惱,不產生妄念妄見解,那麼誰都不會去折磨你。
回答3:
這類真言的本意是提醒自己不要說錯經文、漏斷經文,並不是說做一個代替經文的偷懶方法。如果是正確的去讀誦,那麼多讀幾遍補缺真言沒有什麼關系,但如果是說以讀這個來代替學習佛經,或者是彌補自己的念經功課,似乎就有些投機取巧吧?關鍵還是在於發心。心中有正見正思維,讀經是為了自我的修養,則不在於讀多少遍經文,也不在乎中間是否脫漏幾句文詞;如果正確的認識並不清楚,讀的再多再好聽也沒有意義,頂多積些福德而已。
回答4:
精神分裂症等情感類疾病,既有前世的因,也有今世的因,更多的還是在今生,是自己不能應對外界無常的五蘊而產生的情志上的疑惑,疑惑加深則成混亂,混亂不絕則成疾病。正常人能夠不受干擾,是因為心志明確,外緣不生,自然後果不起。精神問題,與其他的病一樣,也是屬於五蘊盛苦,也是心生妄念而起。所謂的因,有前世業行的果報,更多的是今世作為在自己內心產生的矛盾沖突,因無法排解,而使無明煩惱產生,或嗔,或喜,或悲,或痴,都是心病。心病由心治,需要了解的其中的根源。或是有懼怕,或是有貪戀,或是有痴迷。心治需才佛法滅妄心執著來解。佛法講,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認識並除去心中是妄想雜念,就可以免除精神問題。排除的辦法就是一個:制心。只要能夠制服妄動的心念,就可以由靜生定,由定生慧,最後做到如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