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復古氣息的高跟鞋,鞋跟不要超過五厘米。灰色或黑色的羅馬魚嘴鞋、圓頭有蝴蝶結裝飾的高跟鞋也適合旗袍的美
② 為什麼拉蒂邁魚被稱為「活化石」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一條漁船上,一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著海洋生物標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一條全身閃耀著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鎮上只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
在請求幫助都遭到婉言拒絕後,拉蒂邁找來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它將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於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認出,這是一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6500萬年前就同恐龍一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於留在岩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標本。遺憾的是,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一具剝制標本,只保留下來皮膚和內部骨骼,而內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入印度洋中去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這一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一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第一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葛摩群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葛摩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葛摩海域有近200條拉蒂邁魚被捕獲。葛摩政府贈送給中國4條,分別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1997年,在距葛摩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有關追蹤拉蒂邁魚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見過拉蒂邁魚的人,都會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邁魚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訴我們4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模樣,它們在水中是怎樣生活的。
大約4.1億~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鰭魚類與形態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鰭魚類,同屬於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鰭魚類雖然直接關繫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只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鰭魚類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支系,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一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並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
③ 拉蒂邁魚有哪些研究價值
拉蒂邁魚的發現如此重要。以致能轟動全世界的學術界?
人類是由猿進化來的,那麼猿又是怎樣來的?如此追下去就會一直追到最早的脊椎動物——魚了。在極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首先是由魚類當中的一種進化成為兩棲類。然後完全脫離水成為真正在陸上生活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最後才是我們人類本身。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這已由在格陵蘭地區大約在3.5億年前的岩層里所找到的魚石螈化石得到了證實。魚石螈具有魚和兩棲類的雙重特徵,也就是說,它是由魚類中的一支——扇鰭魚類里的骨鱗魚類進化而來的。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同屬總鰭魚類。空棘魚類比較保守,即使是在生活環境變得最壞的時候,它們也沒有離開水。拉蒂邁魚就是這一支的現生成員。從它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兩棲類遠房兄弟的特徵,這反過來也就更加證明了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了。
④ 拉蒂邁魚標本的簡介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靠近一條小河河口的海中,當地漁民捕撈到了一條「奇怪」的魚。這條魚身長1.5米,重58公斤多, 出水後只活了3個小時便死了。由於當時防腐技術不高,當該魚到達研究人員手中時,幾乎只剩下魚皮了。經研究,認為這魚應屬總鰭魚類的空棘魚亞目(Coelacanthini)。為紀念標本保管員拉蒂邁女士對標本的「慧眼相識」和精心保護,史密斯教授把這條新魚起了一個名字叫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
⑤ 「活化石」拉蒂邁魚是怎麼樣的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一條漁船上,一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著海洋生物標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一條全身閃耀著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鎮上只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
在請求幫助都遭到婉言拒絕後,拉蒂邁找來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它將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於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認出,這是一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6500萬年前就同恐龍一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於留在岩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標本。遺憾的是,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一具剝制標本,只保留下來皮膚和內部骨骼,而內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入印度洋中去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這一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一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第一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葛摩群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葛摩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葛摩海域有近200條拉蒂邁魚被捕獲。葛摩政府贈送給中國4條,分別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1997年,在距葛摩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有關追蹤拉蒂邁魚的故事很多,每一位見過拉蒂邁魚的人,都會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邁魚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訴我們4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模樣,它們在水中是怎樣生活的。
大約4.1億~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鰭魚類與形態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鰭魚類,同屬於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鰭魚類雖然直接關繫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只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鰭魚類中非常保守的一個支系,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一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並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
⑥ 拉蒂邁魚的體型是怎樣的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東倫敦港附近捕魚的漁民,在一條小河入海口外的海里,捕撈到一條從沒有見過的奇怪的魚。魚身長1.5米,體重達58千克。出水時魚體呈海藍色。經研究認為,它是早在1.2億年以前在地球上滅絕了的空棘魚類的成員,是一條活著的空棘魚。
這一發現曾轟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古生物學家和魚類學家對這一發現尤為重視。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一標本的收藏和保護者,就以保護者的名字給它取名為拉蒂邁魚。到1975年1月,在近40年裡總共捕獲了80多條,基本上都是在葛摩群島附近。葛摩共和國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曾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贈送給中國,現這一標本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陳列館內。
⑦ 東方女性的美很養眼,究竟東方女性的美怎麼搭配才能體現
東方女性的氣度和風骨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優雅與性感的,東方女性有著獨特的美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想要完美的體現出東方的女性美,旗袍是不錯的選擇,旗袍可以襯托出女性的美麗,優雅而又性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一雙性感的高跟鞋搭配旗袍是再合適不過了,穿上高跟鞋使我們的腿在視覺上顯得更修長,從而使整體身材顯得更高挑。與旗袍相得益彰,襯托的女子身材曼妙,前凸後翹。
但是要切記:不要穿跟過高或者防水台過高的高跟鞋去搭配旗袍,會顯得又笨重又輕浮。穿露腳趾的魚嘴鞋搭配旗袍時,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不要搭配有色的絲襪,要穿就穿肉色的絲襪。
黑白兩個顏色一直都是經典的顏色,如果你不知道你應該選擇什麼顏色的話,不妨就選擇百搭的黑色或者白色去搭配旗袍吧。
⑧ 夏天穿旗袍配什麼鞋子好看
就運動點好了,白色的板鞋我夏天就那麼穿的但是我的是屬於短的
⑨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⑩ 為什麼拉蒂邁魚的發現如此重要,以致能轟動全世界的學術界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東倫敦港附近捕魚的漁民,在一條小河入海口外的海里,捕撈到一條從沒有見過的奇怪的魚。魚身長1.5米,體重達58千克。出水時魚體呈海藍色。經研究認為,它是早在1.2億年以前在地球上滅絕了的空棘魚類的成員,是一條活著的空棘魚。
這一發現曾轟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古生物學家和魚類學家對這一發現尤為重視。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一標本的收藏和保護者,就以保護者的名字給它取名為拉蒂邁魚。到1975年1月,在近40年裡總共捕獲了80多條,基本上都是在葛摩群島附近。葛摩共和國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曾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贈送給中國,現這一標本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陳列館內。
為什麼拉蒂邁魚的發現如此重要,以致能轟動全世界的學術界?
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是由猿進化來的,那麼猿又是怎樣來的?如此追下去就會一直追到最早的脊椎動物——魚了。在極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首先是由魚類當中的一種進化成為兩棲類。然後完全脫離水成為真正在陸上生活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最後才是我們人類本身。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這已由在格陵蘭地區大約在3.5億年前的岩層里所找到的魚石螈化石得到了證實。魚石螈具有魚和兩棲類的雙重特徵,也就是說,它是由魚類中的一支——扇鰭魚類里的骨鱗魚類進化而來的。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同屬總鰭魚類。空棘魚類比較保守,即使是在生活環境變得最壞的時候,它們也沒有離開水。拉蒂邁魚就是這一支的現生成員。從它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兩棲類遠房兄弟的特徵,這反過來也就更加證明了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