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中國古代契約制服的四個階段

中國古代契約制服的四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1-08-06 05:10:43

Ⅰ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變化

中國古代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歷朝制度繼承與發展

中央集權脈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君主專制脈絡: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選官用官制度脈絡: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

1.夏訥時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諸侯,實行森嚴的等級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勢力逐漸擴大,在東周時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穩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用於加強中央集權。

4.漢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方式,封國逐漸強大,出現「七國之亂」。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國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5.隋唐朝時實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6.宋朝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把地方的財權、兵權、行政權收歸中央,削弱了地方權力。

7.元時建立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8.明時廢丞相,六部分權,加強中央集權。

9.清時設南書房,設軍機處,廢內閣,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使中央集權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Ⅱ 法律的四個歷史階段的主要特徵

早期的法律關系產生表現在下列方面:

(1)刑罰關系。隨著奴隸和奴隸主之間對立和矛盾的加劇,出現了旨在鎮壓敵對階級反抗的刑罰和刑法。同態復仇和承認「私刑」的氏族習慣被予以廢除,代之以規定一般刑罰制度的法律。這樣,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的罪罰關系,就變成了由國家介入的刑罰處罰關系。

(2)契約關系。契約,源於原始部落的物物交換。馬克思在評述這一淵源時指出:「還在不發達的物物交換的情況下,參加交換的個人就已經默認彼此是平等的個人,是他們用來交換財物的所有者。

(2)中國古代契約制服的四個階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並保護人民的利益。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既體現了國家性質,也反映了社會矛盾。

法律是最高的社會規則,掌控了法律就等於掌握了人類的命運。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由人民來制定,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應該被人民所掌握。如此才可確保國家性質的純粹性,調和社會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條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為了規范活著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法律工具主義者把法律當成了僵化的工具、不變的教條。它違反了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法律是人類社會創造的客體,也是人類解放自身的工具,它反過來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Ⅲ 中國古代契約中分股是什麼意思

分股又稱拆股,把公司已銷售的股票分成更大數量的股份。通常情況下,分股需公司董事會投票表決並取得股東們的贊同,分股後,股東在公司的股權比例仍保持不變。在一分為二的分股中,每名股東每持有一股便可額外獲得多一股。

Ⅳ 價值形式演變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出現商品交換以來,商品的價值形式已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有四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分別為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

1、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雖然是商品交換萌芽時期的價值表現形式,但是,一切價值形式的秘密,都已隱藏在2隻羊=1把斧子這一簡單的價值關系中。因此,考察價值形式必須首先分析簡單價值形式。

2、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這一價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擴大的商品交換關系。在這一價值形式中,處於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其價值被表現在一系列商品體上,使它真正成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與此相適應,處於等價形式上的商品,則是一系列的特殊等價物。

處於等價形式上的各種商品的具體勞動,現在成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各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各種商品交換的比例和它們包含的勞動量的比例已比較接近起來了。

3、一般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是商品交換的特點就是出現了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前兩個階段的商品交換,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交換,不藉助於任何中介物。而到了這第三階段,一般等價物成了商品交換的中介。

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發生價值關系,然後藉助於一般等價物的中介完成交換過程:例如,在羊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情況下,穀物與牛的交換便是通過「1擔谷=2隻羊=1頭牛」的形式來實現的。

4、貨幣形式

貨幣形式亦稱「貨幣價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來表現其他所有商品價值的價值形式,這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第四階段,也是最高階段。

與一般價值形式相比,它的進步在於原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時因地而異,每一交換區域都有幾種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般等價物最終固定在某種特殊商品上,並且最後固定在黃金身上。

貨幣的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

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

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Ⅳ 中國古代國體經歷了哪些演化階段

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制度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後是 共產主義社會 。

Ⅵ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高1歷史)

1.夏訥時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諸侯,實行森嚴的等級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勢力逐漸擴大,在東周時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穩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用於加強中央集權
4.漢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方式,封國逐漸強大,出現「七國之亂」。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國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5.隋唐朝時實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6.宋朝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把地方的財權、兵權、行政權收歸中央,削弱了地方權力。
7.元時建立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8.明時廢丞相,六部分權,加強中央集權
9.清時設南書房,設軍機處,廢內閣,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使中央集權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Ⅶ 列舉中國古代四個最重要的社會階層

中國古代社會階層之分析 古代中國,社會民眾,三教九流,有「官、民」之別,有「九儒、十丐」之分,有「丘八、臭九」之說,但細想大約可分成「士、農、官、商」等階層,其中,「官」為政治群體,「士」為文人階層,「農」以農耕為生,而古代中國尚未形成大工業機器化生產,「工」或許只是些手工業生產者,可與「商」者歸於一類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僧眾、軍隊什麼的。階層的劃分,或許可根據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界定,或許可根據社會地位和作用而細分,但無論何種分法,其對社會資源的取得和分配方式應該是「核心」了。 一、士人階層 古代中國的士人階層,有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的偉大作用,有著「為往聖繼絕學、開萬世之大道」的歷史意義……這些話對極了。而我覺得「士人」是在政治上具有依附性、在經濟上具有寄生性的階層。士人不耕不織,參與知識"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官僚預備隊。學而優則仕,士人是知識階層,他們學習知識,想利用知識,搏取社會及政治資源或養活自己之本錢,金榜題名可梯步青雲,久困屋場矢志不移,道不盡「紅道」滄桑。而從游說致仕到薦察徵召,再到科舉,殊途而同歸,大者可圖經世濟邦之志,小則做官可得官俸作稻梁謀,最不濟也可做人師取得一定束侑……以讀書換取功名應該是士人取得社會資源的主要方式,他們對政治或官僚階層的依附是顯而易見的。 古代中國"政府"對士人的驅籠之術,也是士人缺乏獨立性人格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機制,比如科舉取士的十年寒窗對志氣的消磨、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利祿化的引誘,比如政治清議(尚未形成組織化的協商制),甚至籠絡一些名流去修《四庫全書》什麼,讓他們老死或軟禁於文字間,哪有時間去放PP?……由此,古代士人只配做人臣,不能做人君,落第的秀才比不上流氓劉邦,並且仕途淹塞成了士人心口永遠的疼。這些士人窮則奮發,舒則苛安,志氣消殆,寒酸味起,思之多多,顧慮重重,前有誘餌,後有撫慰,寧願守株待兔,也不願辟道而行,缺乏大胸襟和鋌而走險的精神……他們習慣於攀龍附鳳,做個謀士,不敢獨樹一幟,逐鹿中原,最不濟附個風雅,自我陶醉一番。當然,話兒也不能絕對,中國士人中也有「士」之風骨,也有剛直不阿、疾風板盪之人,但曲學阿世之人更多。 二、官僚階層 在中國古代專制統治的權力生活中,確有部分官僚出於對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出於對儒學道義的信仰,為社稷民瘼而修身齊家治天下,但官僚的權力系統應該是其世俗層面的本義。中國古代有著「家天下」的體制背景,武王伐紂得天下後,大封同姓,同室子孫若非傻蛋便可封侯獲得領地,而古代中國同室操戈的兄弟政治、外戚入政的舅爺政治屢起,如漢之諸呂亂政……至今清宮戲還在被人津津樂道。而由士入仕者,多能熟練運作裙帶門生的馬弁政治,甚至政府(如宋朝)為獎勵朝臣也曾推出什麼恩蔭制度……由此可見,官僚階層對社會資源的取得大多因何而來,這是權力資源的獲得。而基於此,再加上士人階層的知識分子過剩(並非多而是擠於一橋),權力之爭成了中國古代官場的風景之一。比如頗為盛行的黨同伐異的黨爭,並且君子常被小人打倒,因為君子有所顧忌,小人不擇手段——這叫政治上的格勒善法則…… 而權力資本是可生息的。古代官僚們往往俸祿微薄,靠那麼點工資是無法過上維持其身份相應的生活的,因而貪污成風(高薪可養廉?),而基於權力的「官」成了一種極具升值空間的資源,比如賣官,政府賣私人也賣,如漢武時因國庫空虛而以官爵出售集資……當官爵可以用來投資生財時,「官」不是一種權力資源還能是什麼?——這並非一個"腐敗"所能了得! 此外,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中國古代官僚講權勢講德治不講法治,觀中國歷史,中國古代的所謂法律往往是帝王權力的延伸,從戰國李悝《法經》到《大清律例》,都是刑法典,是執行權力意志和維護治安的工具,而沒有基於平等、公正、契約觀念上的《民法》什麼的;中國古代官僚常常將道德上升到法的地位,以道德懲罰代替法律適用,以道德評價代替社會理性,重團體利益而輕個人利益,一遇到問題愛找陣營立場,愛說道德是非,不愛說理。 三、農民階層 農民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但過著最為貧苦的生活。作為與官僚體系相對立的群體,農民階層獲得社會資源與分配的方式主要基於土地,這有著某種根的寓意。古代中國是農耕之國,農業生產技術低下,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產工具和資源,因而,農民階層的生產無法擴大再生活,只在同一規模上,年復一年地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只是生存和生命的延續,只要「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就滿足了,而無發展及「申張權利」之願景。 民以土為根,於是,矛盾由此而衍生,多出身於官僚的豪族大行兼並土地之「圈地運動」,農民土地流失,甚至出現了「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地」的風景。豪族擁有土地而自己並不耕種,而將其租給農人(佃農),按時收租而已。由此,一方面政府改革往往從田地始,搞一些減田賦、井田制什麼的;一方面「有田可耕」的土地革命成了農民階層的最大的夢想,眾多起義者便祭起了「均田同耕」之類的大旗。農民缺乏資源,再加上水旱之災、賦稅之重,民生疾苦非可一言道盡。這種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成了欺騙農民階層最大的謊言。 農民階層對權力往往是敬而遠之的。在官本位的中國,農民養活了官僚階層卻被官僚而牧之,他們的民生權利始終缺席,總是處在被官僚階層愚弄、教化、忽視的弱勢位置上,甚至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木訥、順服、麻木,「民生」成了他們最大的悲哀。《秋菊打官司》與其說是中國農民 「官民」意識的覺醒的小芽兒,不如說是一幕黑色的幽默。 四、工商階層 可以說古代中國有的只是「賤商、官商」傳統,而遠沒有工商文明。據說中國商人是出於周武後殷商遺民失去土地,為生計不得不從事產品買賣的群落,古代「賤商」主要表現在:首先,政府對商人經濟活動的羈絆與利潤剝奪,如漢唐的坊市制度、鹽鐵等壟斷政策、「宮市率市」等稅收等;其次,在政治上的壓迫,如將商列為四民之末,不得與士大夫官僚同起同坐等;三是在社會輿論(道德)上的歧視,如說商人為奸詐之徒,「為商之人,心多巧枉,聚商之處,俗多淫靡」等……由此,一些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就步履艱難了,一些工商業從業者,只能總結些「旱則資舟」之類的生意經了,而真正的工 商文明哪兒有生長的土壤?——也就談不上什麼尊重財富、財產所有權、公平、契約什麼東東了。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商文化背景下,中國官商竟屢禁不止大為盛行。在古代中國,生財之道往往不是依靠經濟規律,而是依靠政治手段,比如官僚階層入商,這些官人剝削民膏而完成了積原始累,但當時中國產業幼稚,無法投資,於是官人開始放債生息了,於是受官僚公開或私下保護的民間高利貸風行,從而形成了頗具規模和廣泛性的的中國金融經濟形式……比如什麼紅頂商人、比如什麼權錢交易,官商使權力成為中國工商經濟中最大的資源,特權和壟斷成了其特色。 工商經濟,無法躲開財產所有權問題,財產所有權從何而來?是否受到合法的保護?……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古代中國只有一個字「政治」。漢文帝曾說:「能富通者在我也」……政治權力,使中國工商經濟在財產權上有著劫掠的色彩,並且,(富可敵國的商賈受帝王妒忌而慘遭收為國有的抄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的),權力使

Ⅷ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2020-02-25 11:15:18
文/葉丹
中國古代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范化。

歷朝制度繼承與發展

中央集權脈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君主專制脈絡: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選官用官制度脈絡: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

1.夏訥時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諸侯,實行森嚴的等級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勢力逐漸擴大,在東周時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穩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用於加強中央集權。

4.漢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方式,封國逐漸強大,出現「七國之亂」。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國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5.隋唐朝時實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6.宋朝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把地方的財權、兵權、行政權收歸中央,削弱了地方權力。

7.元時建立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8.明時廢丞相,六部分權,加強中央集權。

9.清時設南書房,設軍機處,廢內閣,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使中央集權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

下載本文word文檔
猜你喜歡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019-10-28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019-10-12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點
2019-11-01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2020-02-25

羅馬共和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2020-03-24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2020-02-26

漢朝繼承了秦朝什麼政治制度
2020-03-23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總結
2020-02-25

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特點
2020-04-11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標志
2020-04-11

相關文章

Ⅸ 歷史 分別闡述世界人權理論四個階段的發展特點

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
西方政治學最早發源於古希臘,創始人是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學》被公認為是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之作.從《政治學》開始,按照歷史順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學
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沿岸分布著數百個奴隸制城邦國家,這些城邦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血緣關系,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宗法關系,較早地建立了權利關系和契約關系,促成了城市文明、商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這些都為西方古典政治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沃土和搖籃.古希臘的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撰寫了《理想國》和《政治學》等著作,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
柏拉圖(前427~前347),古希臘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對「理想國」的描述,主要著作有《理想國》、《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三篇對話.他認為「最好」的政體是「正義之邦」,即「理想國」.在這個規模不大的城邦國家中,分為三個等級,即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哲學王是治理國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學家,武士保衛國家,勞動者進行生產,這是柏拉圖的理想政體.但如果這三個等級發生了混亂,理想政體的模式會被打亂,代之以軍人政體、寡頭政體,進而導致民眾革命,產生民主政體.柏拉圖後期的思想有了一些變化,他設計了「第二等好」的城邦:採用混合政體以取代有可能導致專權的哲人政體;以恢復私有財產和家庭代替了理想國的公產公妻制;按照財產的多少而非天賦劃分等級.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學生,代表著作是《政治學》.他考察分析了150多個不同形式的城邦國家,從倫理和利益的角度,研究了國家的基本理論,即國家的起源、性質、目的和任務;研究了國家的政治制度劃分的原則,並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國家等問題,奠定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基礎.具體內容有:①國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結合,是自然的產物,「早期各級社會團體都是自然地生長起來,一切城邦既然都是這一生長過程的完成,也該是自然的產物,這又是社會團體發展的終點」.「事物的終點,或其極因,必然達到至善,那麼,現在這個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該是至善的社會團體了」.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國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會團體.②他認為倫理學研究個人的善,政治學研究人群的善,國家這一社會團體的目的在於達到最高尚、最廣泛的「善業」.他指出:「政治學的善就是正義,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城邦以正義為原則……正義恰恰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③政治權力的分配製度即政體決定著城邦的異同.亞里士多德對各類政體進行了區分和研究之後,認為君主政體、貴族政體與共和政體能夠照顧公共利益,其差別只在於掌握最高統治權的人數不同;而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都只會為統治者謀利.④最好最易於實行的是共和政體,特別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最為穩定.⑤政體發生變革基於人們對「正義」與「平等」的認識的分歧.寡頭會認為基於財產多寡的政治權力不平等是正義的,平民則認為基於人身自由的政治權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義的.⑥私有財產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質,不能取消,但要避免財富的兩極分化.⑦城邦要實行法治,並由有公民權的人輪流執政.

與中國古代契約制服的四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色短袖t恤批發拿貨 瀏覽:994
衛衣線太長怎麼剪短 瀏覽:196
海福星時規皮帶 瀏覽:218
安慶安踏小童裝專賣店 瀏覽:606
童裝兒童保暖內衣套裝批發 瀏覽:358
濟南萬達有哪些女裝 瀏覽:939
呼和浩特羊衫批發市場 瀏覽:979
童裝內衣大品牌 瀏覽:367
冬天動物睡衣套裝加厚 瀏覽:649
selected襯衫簡介 瀏覽:748
美女脫男人褲子的電視 瀏覽:578
哪個牌子的男褲碼偏大 瀏覽:639
古色牌子女裝北京哪裡有賣 瀏覽:648
高新伊藤童裝 瀏覽:669
男童牛仔褲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624
泡泡袖校服怎麼畫 瀏覽:158
批發聖誕帽子 瀏覽:962
藏藍色風衣搭配工裝褲 瀏覽:648
襯衫totx尺碼3尺1 瀏覽:461
講一講大家覺得童裝行業如何 瀏覽: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