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任務使聲望友善然後找軍需官花幾十銀買一件戰袍,銀色北伐軍需官在北冠冰川最右下角,龍眠在龍眠聖殿頂層飛行管理員邊上,肯瑞托在紫羅蘭城堡羅寧身後樓梯頂中間.黑鋒在北冠冰川暗影拱頂,要做任務激活.北伐軍好看
② 關於北伐紀念章,正面為天下為公大字,後面為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退伍紀念章
民國北伐成功退伍紀念章(銅鎏金琺琅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真品具有很高的歷史收藏價值。市場價1500元左右。不過目前市場造假比較風行,需要謹慎。
這枚紀念章系圓形銅質,直徑38毫米,重13克,圖案顏色有白、黃、藍三種顏色組成,正面圖案上方有交叉的兩面旗幟,一面青天白日旗為國民黨黨旗,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旗幟下方有一顆黃色的心形圖案,心內凸現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字,心圖左側有一斧頭,右側有一鐮刀;心圖下方自右向左寫有「北伐成功退伍紀念章」隸體字。
據史料記載,1926年北伐戰爭一開始,國共兩黨聯合一起作戰,最後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全面勝利。1928年北伐軍相繼退伍後,國民革命軍和我軍就相繼製作了1928年版和1929年版「北伐成功退伍紀念章」頒發將士以作紀念。兩版圖案設計完全一致,只有1928年版背面鐫有陰文「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退伍紀念章」的字樣和編號,而1929年版則沒有,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軍事大辭典》介紹,我軍建軍後第一枚紀念章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制發的「北伐成功退伍紀念章」。
從互聯網和《中國軍事徽章》等資料了解到,這枚徽章作為早期的革命文物,又是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物見證,在全國存量稀少,有極大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③ 北伐軍被洪水沖走,天賦異稟的陳慶之為何沒有輝煌戰績了
如果你一不小心穿越了。而且一不小心穿越回了536年南朝時期的梁國,那麼無論你是身處市井,還是身在朱門,你都會聽見那句形容梁國大將陳慶之的話"名將大師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歷史上的陳慶之確實能擔得起這句話,據歷史記載早年的陳慶之沒有任何帶兵得經驗,直到41歲時才得到第一個軍事要職,並被委以重任去接應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
同年五月,陳慶之就像開掛了一樣,以二千人擊敗了的兩萬軍隊,可謂出道即巔峰,在後來的一系列戰爭中,陳慶之更是爆發了驚人的戰鬥力,以7000人北伐,把北魏攪得天翻地覆,但可惜的是,本該有著更大功勛的陳慶之遠征軍卻在一場洪水後全軍覆沒,而他本人也在那場洪水過後,再也沒有了像之前一樣的戰績,鬱郁而終。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名將在一次慘敗後就像被上天奪去了所有天賦一樣?
陳慶之和他的北伐軍失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因為孤立無援,那麼為什麼會沒有援軍呢?傳統的史學家認為是受到了同行的元顥猜忌,害怕被他給撿桃子,於是沒有設法尋求梁朝政府的援兵。
除了國力較弱的原因之外,南朝的軍隊動員體制也是繼承了東漢末年的世兵制,軍隊自己種地養自己,但是土地兼並嚴重,不少士兵破產,這些破產的士兵要麼逃亡,要麼自殘身體。甚至在南朝梁國時期還出現過招士兵時要把他們鎖住避免逃跑。
所以梁國孱弱就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而且梁國政府財力本身就有限,無力供養那些世兵軍戶也沒有北朝那樣完備的軍事動員體系。所以這些也就註定了梁國根本無力在派遣大批軍隊支援陳慶之,這也註定了陳慶之在北伐軍全軍覆滅之後,再也無力組織北伐。
④ 笑尿了:北洋的軍服,國軍的帽徽,這是要鬧哪一出
不,還是有的
至少在北伐時期還是這樣的
第八軍(湘軍)鄂軍第一師,師長是夏斗寅。這是唐生智收編的部隊。
在整個北伐期間穿著的是舊式軍服,佩戴舊式軍銜軍兵種標志,摘除五色帽徽(但時間不詳),換上了國民黨的帽徽。
⑤ 北伐軍裝備
主要是漢陽造,駁殼槍,大刀,手榴彈。少量英式法式日式步槍。
漢陽造的原型是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該槍是德國在法國的1886式「勒貝爾」步槍(世界上第一種使用無煙發射葯的步槍)刺激下倉促研製成功的,其存在許多缺點如裝彈退彈困難、容易炸膛、抽殼可靠性不佳等,德國軍方在1898年就用毛瑟1898式步槍把它替換了。德軍淘汰的1988式步槍設計資料和生產設備,後來被德國商人欺騙式的賣給當時我國清政府。自1896年我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這種漢陽造步槍,一生產就是將近50年,是我國生產時間最長的武器。
盒子炮原名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它在我國的外號很多盒子炮只是其中之一,如還有大鏡面、快慢機、匣子槍、自來得等名稱。雖然該槍產自德國,但是對它感情最深的卻是我國。毛瑟手槍由毛瑟廠於1896年正式生產,有6響、10響、20響三種。可以單發射擊也可以連發射擊,使用一個木盒當槍套。如果把它的槍套倒裝在握把處(如圖)手槍就變成了沖鋒槍,這一做法可以大大加強它的射擊精度。毛瑟手槍的射速較高可達每分鍾900發,其有效射程為50-150m,口徑為7.63mm。雖然毛瑟手槍的樣子不好看,但是它有許多優點如威力巨大,使用方便等。
在20世紀上半葉,各方軍閥相互爭戰,我國武器急缺,而日本為控制我國又阻撓西方國家賣武器給我們。由於毛瑟手槍去作為手槍不在限制內,所以大量毛瑟手槍流入我國。
毛瑟工廠在近40年的時間里共生產了一百萬把,加上仿製的大概有150萬把,而我國就有超過40萬把的盒子炮
⑥ 謝雨時的北伐戰爭
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獨立第十三師少將參謀長。1928年3月2日在湖北應城與軍閥作戰中失蹤,二十餘天後,在戰壕中被發現。1937年,平型關戰役中,負傷犧牲。
⑦ 北伐軍軍官是一群黃埔學生,為何能打敗北洋軍閥
因為黃埔軍校是一所非常好的軍官學校。教育出來的都是軍事人才。
⑧ 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的軍裝上並無軍銜,那麼他們是如何區分級別的
北伐時期的國民革命軍軍裝上是有軍銜標志的,在當時各軍裝的軍銜標志主要有三類。
一、原本中華民國陸軍的軍銜標志,其實也就是日式小肩章。日式肩章其實也是仿的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軍服式樣,當時的北軍軍服就是立式肩章。民國陸軍的軍銜標志主要是第七、八軍和一些北伐後才附義的原軍閥部隊。
⑨ 北伐時有哪幾個軍
北伐開始時,國民革命軍共有8個軍。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總參謀長李濟深,總參謀次長白崇禧,政治部主任鄧演達,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揮師北伐。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黨代表李富春(中共黨員)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中共黨員)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黨代表廖乾五(中共黨員)
第五軍:軍長李福林、黨代表李朗如
第六軍:軍長程潛、黨代表林伯渠(中共黨員)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竑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
(9)北伐軍少校服擴展閱讀
1926年至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以國軍為主力,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一是直系吳佩孚、二是奉系張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8個軍,約10萬人誓師北伐,總司令是蔣中正。7月12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關於時局的主張》,14日國民黨發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兩黨一致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軍北伐。
北伐軍分三路進軍,在三個戰場進行作戰。初期,國民革命軍的四、七、八軍分別在湖南、湖北擊敗了吳佩孚,分別佔領了長沙、平江、岳陽,後又在湖北境內的汀泗橋、賀勝橋與吳佩孚主力進行決戰;一、二、三、六軍則在江西、江蘇一帶擊敗孫傳芳。
1927年國軍接管位於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國民革命軍從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先後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1927年4月26日發生寧漢分裂,北伐一度中斷。以蔣介石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漢政府對立,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將中共黨人從軍隊內清除,並取消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進行「清共」,史稱「寧漢合流」;
共產黨於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成立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8月蔣辭去總司令職。孫傳芳乘機發動的反攻被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在龍潭擊敗(龍潭戰役)。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聯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並入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開始進行「二次北伐」。國軍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蔣介石為總司令。
在四個集團軍的圍攻下,北洋安國軍政府敗退關外,至6月4日,張作霖撤退到沈陽時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閻錫山部進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
12月29日,奉軍總司令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北伐宣布成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原奉系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民革命軍
⑩ 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北伐軍有多少學生兵
幾乎都是,只有排長以上才不是,包括排長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