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個節目曾講過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故事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劇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經歷坎坷,於1977年卒,終於台灣。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出版的《孟小冬》演繹了她坎坷而又傳奇的一生。
這樣說——在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問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關於《梅蘭芳》或者《杜月笙》的傳記中偶爾出現。但現在,通過陳凱歌的那部電影,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開始注意到這個閃耀著奇異光輝的名字。她的絕世唱腔,她與梅蘭芳、杜月笙纏綿悱惻的動人愛情,她的真性情與絕世的美貌,讓她註定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園的「冬皇」,她就是絕世名伶——孟小冬!
孟的美在天生的純凈,雖自知麗質,但並不以此媚世,身上有仙風,而絕無半點狐氣。因此,她贏得了梅蘭芳。梅愛她,也因她傑出的京劇藝術表現。可惜,他們只在一起生活了7年,1927年,兩人結婚,1933年離異。看來,那時就有所謂「七年之癢」。從史料上看,梅先生似乎責任大一些,他不能處理好家庭關系。
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首先是二夫人福芝芳對孟小冬的排擠,這件事到梅蘭芳訪問美國的時候已經鬧得不可開交,福芝芳最後不惜墮胎相逼,梅蘭芳不得以隻身赴美。這件事,足見福芳芝手段之彪悍,梅蘭芳處事之軟弱,更能體會出孟小冬內心的委屈。這之後,梅蘭芳剛從美國回來就出了所謂「戴孝風波」,這場實為名分之爭的鬧劇,更使孟小冬心灰意冷,再到後來鬧得滿城風雨的「李志剛案」,(追星族李志剛,早就開始追捧孟小冬,由於愛屋及烏,得到梅、孟結婚的消息,受到刺激,於1927年9月14日持槍往見梅蘭芳,開槍打死了從中斡旋的《大陸晚報》經理張漢舉,軍警則把李志剛亂槍擊斃後梟首示眾。)家事演化成刑案並公開化到了社會新聞的程度,兩人的壓力可想而知。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梅蘭芳完全身不由己,他非但不能保護孟小冬,反而被眾人和輿論裹挾到了她的對立面去。他們只好選擇了分手.
受傷遁入空門
與梅蘭芳分手後,1932年正當孟小冬專心致志地投師深造之際,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天津一家大報上忽然登出了連載小說,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說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詐大洋數萬,並把5年前發生在東四九條馮宅的綁架殺人案重新提了出來。
社會上一時謠言四起,輿論沸然,越傳越離奇。因為是小說體裁,還作了種種虛構,但由於並未指名道姓,也無法予以評理。小冬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心灰意冷,對於舞台生活,深感厭惡。她來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為師,舉行了皈依三寶典禮。自此以後,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凈。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齋念佛,對戲劇界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要求孟小冬復出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時,有人向她陳述厲害:你自暴自棄,脫離舞台,無聲無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別人詭計,反而使人對報上的小道消息信以為真,日子一久,觀眾逐漸把你遺忘,最後毀了自己的才華,豈不可惜。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頓開,她寫了《孟小冬緊要啟事》,於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報》頭版上連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處提及梅,只有開頭一處直呼其名,而其他五處均客氣地以「蘭芳」二字相稱。其中責梅措辭,最重的也不過是說梅「含糊其事」、「足見毫無情義可言」等語而已,找不出一句攻擊性的詞藻,有理有節,富於人情味。在談到與梅分手原因時,也只是用了一句話:「是我負人?抑人負我?」到底是誰錯了?沒有明說,也不便明說。孟小冬把這個問題最後留給讀者去評判了:「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小冬之所以要將苦惱的身世向世人「略陳梗概」,說明她和梅分手以後,幾年離索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暗喻自己備受侮辱和「復遭打擊」的悲慘處境。從「啟事」中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當初孟小冬嫁梅時,苦苦追求的是「名分」。半個月後,孟小冬抖擻精神,東山再起,重返她酷愛的戲曲舞台。
剪綵再遇大亨
1937年5月1日,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金大戲院舉行開幕典禮。由大亨杜月笙揭幕並致開幕詞。開幕行剪綵禮的是3位年輕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陸素娟、章遏雲。
孟小冬這次到上海剪綵,受她結拜金蘭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蘭的邀請,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對孟有意,又念孟已屆而立之年,還無家可依。此外,姚雖已嫁給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對,尚未搬進杜公館,又因杜的前3個太太都是蘇州人,而姚一個人是北方人,感到勢單力薄。所以剪綵之後就把孟留在身邊,明是陪她,實則從中撮合,自己也可以藉此壯壯聲勢。
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一天晚上,姚玉蘭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間,讓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過後,方朦朧入睡。不知過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覺得姚玉蘭起來了,還以為她是去上廁所,不一會,孟小冬發現回來的卻是一個男人——杜月笙,她嚇了一大跳!此時,經歷過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難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時也想到這幾年來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種種好處,恩猶未報,因此不再拒絕。翌日一早,姚玉蘭對小冬說:「小冬,你留下來吧,咱們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幾個蘇州女人斗,把家產都奪來,我們兩人平分。」打此以後,孟就留了下來,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婦了。
不久,因日寇侵佔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暫回北平。過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龍,在杜家盤桓數月後,仍經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為師。入門以後,小冬悉心侍奉師父,並且嚴格按照師父的要求,在這五年的深造期間,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間余叔岩幾次手術,小冬更是不離左右,情逾骨肉。最後她終成余氏衣缽的唯一傑出傳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無心唱戲,當時北平正處敵偽政權時期,小冬乃以「為師心喪三年」為由,謝絕歌場,隱居不出。直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方與程硯秋合作,通過廣播電台向全國播唱《武家坡》以示慶祝。
同居沒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頭,1937年由於日寇來勢兇猛,淞滬防線於當年11月12日全線崩潰,日軍佔領了上海。半個月後,杜月笙擺脫了日軍的威逼,逃離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蘭和幾個子女亦先後到達香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這時杜月笙剛好飛往重慶向老蔣匯報工作。隨後香港淪陷,無法復返,杜月笙從此困居重慶。一個多月後,姚玉蘭及子女等也輾轉千里,由港安全到達重慶。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上海老巢,這時姚玉蘭和幾個子女還都留在重慶,一時還回不來。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時隔多年不見,她現在可好?想到這里,他趕緊讓總賬房黃國棟寫封掛號快信,叫她速來上海。孟小冬從北平來到「18層樓」公寓706號時,杜月笙已等候多時。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於常年嗜食鴉片,加之經常生病,身體欠安,臉帶煙容,顯得消瘦,但依然還是那樣年輕。杜月笙顧不上寒暄,一把將小冬拉進懷抱……
從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開地過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蘭拖著幾個兒女,回到了上海。姚玉蘭回到上海後見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愛理不理的了,十分傷心。孟小冬看在眼裡,便決定向杜月笙告辭,借口老母年邁放心不下,暫時回北平住一段時期。
義演破鏡難圓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歲生日,當時,恰巧兩廣、四川、蘇北等地發生水災。杜月笙決定來個祝壽賑災義演,將演出收入全部用來救災,而義演的一切費用由自己承擔。杜月笙最為關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這次能不能來。
小冬到滬後,為了便於排戲,即寓華格臬路杜公館。按預定計劃,演出從9月3日到7日,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薈萃,特別是梅蘭芳抗戰期間蓄須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觀眾渴望已久的余派嫡傳,有不少外地戲迷遠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台灣的觀眾,聞訊乘坐飛機趕來觀賞,戲票不夠分配,黑市票翻了幾倍,還是一票難求。為滿足觀眾要求,這樣才決定大部分戲碼連演兩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贈送給孟小冬的花籃排在戲院門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華里長。孟小冬兩場《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萬的觀(聽)眾,被內外行人一致譽為前所未有的「廣陵絕響」。一出余派名劇,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無瑕,無疵可剔。小冬演出那兩天,很多參加祝壽演出的名演員都站在後台,屏息靜聽。
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梅蘭芳和孟小冬
不過人們沒有見到梅蘭芳在現場看戲。事後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說,梅先生在家聽了兩天電台的轉播。現今廣為流傳的孟小冬這出戲的錄音,就是那時用鋼絲錄下的。孟小冬真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終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冬皇」地位。但這次竟是她最後一次與觀眾的見面,成了「後會無期」的絕唱了。
孟小冬這次來參加義演時,曾想到梅蘭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會登台,開始有些顧慮。萬一被派到一個戲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戲,也會抬頭不見低頭見,總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畢竟老於世故,似乎早就考慮在先了,把他倆的戲碼岔開,10天戲中,兩人分演大軸,梅8天,孟2天,並不見面。
偏偏有些小報上流言蜚語,亂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類的「對兒戲」,企圖通過戲台上的陰陽顛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溫舊夢,以達到台下的破鏡重圓。這件事弄得梅蘭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狽。
不過,以梅之持重、孟之孤傲,他們不會被那些小報或其他什麼人牽著鼻子走。事實上也是如此,梅蘭芳先後登台各演4天,孟小冬推說自己無戲,不去戲院;中間兩天輪到孟小冬出台,梅也同樣避開,於馬思南路寓所聽電台實況轉播。每晚散戲後固定在南洋橋金府的夜宴,孟也未出席。
這樣,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見過。就連最後一天杜月笙親自參加的全體合影,因有梅在場,孟也推託疲勞而辭謝了。對孟來說,也許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間男女之情,不願意再重建那種徒有虛名、明誇暗棄的表面上的愛情。
戰後顛沛流離
小冬在義演結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裝,向杜月笙和姚玉蘭提出急欲北返。理由是:來上海4個月了,思念高堂,杜、姚也不好強留,杜讓姚出面送上珍貴金銀首飾,作為酬謝。此時的小冬心中隱然有種不快之感,謝絕了。
小冬行前,只保留了一件這次演出程嬰穿的褶子,它只有七八成新,並不太值錢,但大小長短正合身,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選購的,特別喜歡,暫時留作紀念,其他帶來的所有行頭,全部送了人,大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味道。這就表明小冬今後不再打算登台了。
有人問她為什麼年紀輕輕就要退隱,她無奈地搖著頭和擺著手說:「您瞧,我這么個樣子,可怎麼還登得了台呀?」據此可知,小冬不再登台的原因,是體質太弱造成。她後來曾對其弟子說過這樣的話:「一戲之耗費精力太多,非體能所勝也。」她回到北平不久,就表示從此要學陶淵明,隱居山林,不再唱戲了。
小冬離滬返平後,杜月笙日夜牽掛,總覺得這次很對不起她,小冬臨行只拿了一隻金錶,其他什麼也沒要。他隨即派了個得力的門徒,專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義替她買了一處房子,算作對她的酬答。其實這幢房子孟小冬並沒有住過多少時候。
1948年,孟小冬孤身獨居在這幢房裡,身體還是常鬧胃病,瘦弱欠安。她突然接到她的結拜姐姐姚玉蘭的掛號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暫居。孟小冬到上海後,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這次來了就不要再走了,千萬莫要見外,往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不另眼相看。孟小冬聽了熱淚盈眶,幾乎要哭出聲來。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來,與姚玉蘭果真誼重骨肉,親如一家。平日里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體,不離左右,儼然成為杜家的一員了。
只是「好景」不長。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勢「吃緊」。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隨著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蘭「寶樹雲」號客輪匆匆駛離上海。
去港補行婚禮
到香港後,一年多來,小冬又像當年侍奉師父余叔岩一樣,整天為杜的病體操持,煎湯熬葯,不離左右。雖然杜月笙對自己倍加憐愛,但至今沒有一個名分,眼看著杜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一旦倒下,如何是好?她是名伶出身,生就一副孤傲的性格,因此平時很少見到她的笑容。她和姚玉蘭的關系後來也逐漸顯得有點緊張起來。彼此房門一關,互不往來,每天吃飯也不同桌。
1950年,杜月笙不顧家人的阻撓,堅持要與孟小冬補行一次婚禮。婚禮當晚,形銷骨立、63歲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穿起了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坐在手推輪椅上被推到客廳,由人攙扶著站在客廳中央,42歲的新娘孟小冬著一件嶄新的滾邊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將在港的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全部叫來,命他們給孟小冬行跪拜禮,以後都要稱呼「媽咪」。而對姚玉蘭一律尊稱為「娘娘」。因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兒女們稱呼孟小冬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乾脆連名帶姓稱呼為「孟小冬阿姨」!後來杜月笙聽了也覺得別扭,就叫他們不要加上「孟小冬」三個字,一律都叫「阿姨」!那麼從今天起,就要改為「媽咪」了,而「媽咪」送了他們每人一份禮物,兒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兒、兒媳則每人一塊手錶。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終於如願以償,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歲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萬美元,以「先內後外」為原則,全部分給了杜家和與杜家有關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萬美元。孟說,這怎麼夠……
小冬的下半生,就靠這筆錢養老了。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於台北逝世,享年70歲。
Ⅱ 《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穿的旗袍是什麼款式的啊
旗袍
旗袍作為最能體現女性完美身材的一種服飾之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影視劇里。你所說的《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所穿的是一款紅色的七分袖斜襟旗袍。從電影畫面的感覺來看,旗袍可能是真絲的或者是模擬絲的。
其實旗袍的款式有很多種的,比如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而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等,你所說的旗袍美女被殺時所穿的旗袍在民國的時候還沒有,不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旗袍的樣式也在不斷翻新,現在的旗袍越來越貼合女性的身段,也將女性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也正因為旗袍有如此多的優點,所以即使它的製作工序很復雜,也有很多電影願意花重金來讓女主角穿著美麗的旗袍來面對觀眾。據介紹,在旗袍盛行的民國年間,裁縫製作一件純手工旗袍,多達一百多道工序,目前的旗袍製作,已經簡化到十幾道工序而已。王家衛轟動一時的電影《花樣年華》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元素之一,就是張曼玉在全片中換的17身妖嬈萬分的旗袍。但金梅指出,樣式越簡單的一件旗袍,如電影《梅蘭芳》里飾演孟小冬的章子怡身上所穿的那種,顏色越雅靜、綉花針法越質朴、越看不出更多工藝的雕琢的,做起來最難。《梅蘭芳》里的8件旗袍造價已超10萬元,而《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所穿的紅色旗袍是比較簡單好做的一種,不過應該也是價格不菲。
旗袍出現在銀幕中總是能讓觀眾們眼前一亮,像《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那些顏色各異的旗袍,像《三個傢伙》里旗袍美女被殺時的紅色旗袍,都為影片增色不少。小編也期待著能在銀幕上看到越來越多的旗袍美女。
Ⅲ 孟小冬是誰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劇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經歷坎坷,於1977年卒,終於香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出版的《孟小冬》演繹了她坎坷而又傳奇的一生。
Ⅳ 民國戲子孟小冬,在青幫大佬杜月笙去世後,其生存境況究竟如何
孟小冬的感情生活其實頗為坎坷,與梅蘭芳的感情使她痛苦了半輩子,與杜月笙走到一起前後也花費了近二十年時間。雖然後來孟小冬成為了杜月笙的第五個老婆,但是妻子這個名分也只持續一年時間,杜月笙就死了。好在杜月笙留給了孟小冬一些錢,使得她在生活上至少是沒有大困難的,最後她在台灣去世,享年七十歲。
而事實證明,盡管孟小冬愛梅蘭芳,但也正是因為梅蘭芳,她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這一段感情給她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喜歡的未必就是好的,不喜歡的未必就是壞的,但你選擇的一定要是適合你的。
Ⅳ 孟小冬的作者簡介
花映紅,德籍華人。中國復旦大學學士,德國萊法州立專業大學碩士。
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浦江。在德國生活十餘年,碩士畢業後就職於德國KCH公司,繼而被派往該集團公司下屬的武漢合資企業擔任高管職務。2001年武漢電視台將其豐富感人的生活經歷拍攝成紀錄片《中國角·德國角》。
遷居北京成為孟小冬故居女主人後.她致力於國粹文化和四合院人文故事的保護與傳承一花映紅精心主持的轎黃府(孟小冬私宅)重建修整,充分展示了一代中國京劇女皇的古典院落神采之美,該建築自2005年起被《北京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
《孟小冬》的作者和內容本書作者——德籍華人花映紅女士,她斥資千萬重修孟小冬故居,並成為故居的新女主人。她一直致力於研讀京劇余孟流派藝術,多次采訪孟家後人和余家後人,因此本書也首次披露了許多孟小冬不為人知的經歷和故事。
Ⅵ 孟小冬為何在杜月笙病重之時,還要嫁給他,是真愛嗎,結局如何
杜月笙的五夫人即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因於農歷臘月十六所生,所以取名叫小冬,受家世影響,從小就開始學習唱戲,又拜京劇“四大須生”之一的余叔岩為師,最後成為女老生魁首,當世人稱“冬皇”。
其實孟小冬是愛杜月笙的,杜月笙也非常憐愛她,相比梅蘭芳,杜月笙應該是更加具有責任感,這一切孟小冬也自然看在眼裡。在婚後,她依然照顧杜月笙,寸步不離,直到杜月笙去世,她收弟子,打麻將、遛狗,唯獨就是不唱戲,之後孟小冬也並未一直待在香港。
1967年,孟小冬因為親友都在台灣,最後選擇前往台灣,在這里修身養性,度過了十年的時光,古稀之年的孟小冬於1977年病逝,安葬在台北縣樹林市凈律寺佛教公墓,墓碑上寫著“杜母孟太夫人墓”。
Ⅶ 旗袍承載了多少女人的千古情愁夢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1]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2-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5]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6-7]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8]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9]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10]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4] [11]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2]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13]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4]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Ⅷ 杜月笙去世,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不多,孟小冬怎麼謀生
孟小冬在嫁給杜月笙之前是京劇名角,雖然杜死後她已不適合上台唱戲,但是她可以開班收徒,再加上她手裡有一些積蓄,所以她的生活並不凄苦。六十多歲的時候,她應四姨太姚玉蘭之邀,到台灣居住,安度晚年,最後因病逝世。
孟小冬的一生是梨園的傳奇,首先是和京劇大師梅蘭芳心生愛慕而不得,之後跟了上海青幫頭目杜月笙。在杜月笙死後她潛心教學和收徒,為梨園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雖然她膝下無兒無女,但是有好朋友姚玉蘭守護她,才不至於晚年凄苦。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因病逝世,一生完結。
Ⅸ 杜月笙是如何霸佔的孟小冬的
根據歷史,杜月笙霸佔孟小冬純屬無稽之談,不僅杜月笙沒有霸佔孟小冬,反而是孟小冬主動委身於杜月笙。歷史說來話長,就簡而言之,當年孟小冬是京劇大師,京劇名角,以唱腔厚重自成風格而聞名於世,杜月笙酷愛聽戲,是孟小冬的戲迷,故而對孟小冬多是尊敬和敬重。當時孟小冬也有丈夫,故而杜月笙並沒有做出任何出格舉動。
孟小冬和杜月笙二人之間是感情的結合,從來沒有強搶霸佔一說,兩人之間兩情相悅,故而最後杜月笙在落難時孟小冬仍然不離不棄,如果僅是霸佔?孟小冬為什麼一直守護在杜月笙身邊?所以顯而易見,杜月笙霸佔孟小冬之說是為污衊。
Ⅹ 杜月笙去世後,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並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
杜月笙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在他的為人做事中透著一股子精明。他有著過人的投機本領,對權術的玩弄也入木三分,在他打過交道的人中,有前清貴族,有政客軍閥,有政府高層,有社會名流,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他覺得錢這種東西會貶值,但人情不會,所以對於各色人等都執理甚恭,傾力結交。
在香港孟小冬大約住了15年後,她應姚玉蘭之邀移居台灣。在台灣的孟小冬逐漸閑了下來,打太極拳、遛狗、看電視占滿孟小冬的決大部分生活。也許是「冬皇」的名頭太過響亮,在台灣時許多人都找上她希望她能出來演出或者指導一番,不過這些人都遭到了她的婉拒。此時的她不愁生計,於是便不願拋頭露面,她說,杜月笙對她情深義重,是對杜月笙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