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記錯的話如來寫的應該是這個:卐譯音讀:wan萬佛教相傳的吉祥的標幟。來自梵文,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古代印度宗教的吉祥標志。顯現金光,如來佛胸前有卐字。中國唐代武則天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經中又寫作「卍」。說通俗了。。。如來身上都有顯示的顯然就是有法力的
2. 菩提祖師和能一招制服孫悟空的如來究竟誰更厲害
說起西遊記里的菩提祖師,總是能引起許多人的熱議。因為菩提祖師出場的次數實在太少,在西遊記原文的一百集里只佔據短短的兩集。
且這兩集里祖師露臉的次數還是屈指可數,這樣讓菩提祖師越加神秘。菩提祖師強不強?毋庸置疑,從他徒弟孫悟空的表現,我們就會發現菩提祖師神通蓋世。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如來佛祖趁孫悟空分神之際,急忙的一個翻掌,就將孫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可如來之前明明是這么和孫悟空說的:「你若能飛出我的手掌心,就讓玉帝搬出天庭;若飛不出去,就下界再修煉幾年,功成之後,再來爭吵。」
這樣一對比,各位就能發現菩提祖師和如來佛祖的差距了,一個正直信實,一個詭詐老辣。兩人無論是法術上還是品德上,根本不是同一個檔次,所以說,雖然孫悟空學藝十年卻被如來一招制伏,可是其中蹊蹺,大家是心知肚明了。
3. 如來為了制服孫悟空究竟付出了什麼代價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中當之無愧的主角一定是孫悟空,並且最受歡迎的也一定是孫悟空,而關於孫悟空的實力,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因為孫悟空剛出世的時候,僅僅學習了幾年的本事,就可以大鬧天庭,弄得天庭上眾多神仙焦頭爛額。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也就算了,我們再來看看如來回到靈山之後的描述。如來駕住祥雲,對眾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根本性原,畢竟寂滅。殄伏乖猴,是事莫識。名生死始,法相如是。之後還對異象進行了描述「放舍利之光,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這舍利是佛陀圓寂後火化所得之物,這說明了如來其實已經在這時候就死了,也可以說如來的本身死了,之後唐僧等人見到的不過是如來遺留在現世的幻化之象。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孫悟空的實力是多麼的強!
4. 萬萬沒想到,如來佛究竟用什麼方法制服了孫悟空
這天,如來給孫悟空出了一道考題,把趾高氣揚的孫大聖考蒙了,以至於乖乖地到五行山下做了五百年的學問,才基本有所明白。
原來,孫悟空逃出太上老君八卦爐後,乘勝追擊,大鬧天宮,把一班吃皇糧出工不出力的天將打得無影無形。眼看自己的凌霄寶殿即將淪陷,沒辦法,玉帝只得「割地賠款」,懇求西天大雷音寺如來佛祖前來護駕。
如來佛慈悲為懷,來到了作戰現場,叫停了刀兵。孫悟空不認識如來,心目中只有凌霄寶殿那個寶座,「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如來佛在沒有徵得玉帝同意的情況下,竟然拿玉帝的皇帝位子跟孫悟空打賭,雖然如來胸有成竹,但是旁邊觀戰的玉帝此時會不會手心冒出汗來?貌似玉帝是不流汗的。
聽了孫悟空的訴求後,如來呵呵冷笑說,你這個猴子成精的怪物,怎敢欺心罔上?你要知道玉帝是經過多少大劫才修出帝位的,如果你繼續狂言胡為,「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真是一語點破夢中人!此時的孫悟空還不知道佛祖在點化他,沒有靜下心來進行反省,而是繼續與佛祖打賭。大家都知道,如來的手心賭打贏了,玉帝也不要讓位,結果是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好好地反省,好好地做學問,尤其是要弄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在哪裡?沒有弄明白,這個「猴子」就白出世了。
這就是《西遊記》中最重要的「終極思維,神奇一問」!如果學禪的人,不知道本來面目,就等於還在外頭轉,需要跟隨唐僧師父去西天取經,沿途邊學習邊實踐,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算你學習再多的七十二變,最終只是一個凡夫俗子而已。
你要問,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問題非常難說,因為按照禪宗的學問,很多問題要靠自己去修證,自己去感悟。
有一次,雪峰禪師和岩頭禪師一起到了湖南鰲山,由於下雪只能停下來。岩頭整天不是閑散,就是悶頭睡覺。雪峰總是坐禪,還責備岩頭懶散。岩頭卻責備他不該每天只是坐禪,雪峰指著自己的心口說,「我這里還是不夠安靜,怎敢自欺欺人呢?」
岩頭看到機緣成熟,就慈悲地指導岩頭說,「既然如此,你把所見的一一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就把自己的修行經過說了一遍,岩頭聽後大喝一聲:「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就問:「那我今後該怎麼辦呢?」岩頭低聲說:「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一切言行,必須都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此時,雪峰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非常感謝岩頭的「當頭一喝」,自稱是「鰲山悟道」。
這一喝將雪峰震得清醒了,「本來面目」悟到了,是悟到個什麼呢?
六祖慧能在黃梅求法,五祖弘忍將衣缽傳授完畢,讓他連夜返回嶺南。同修們發現慧能走了,以為師父傳授了什麼超級秘訣,紛紛直撲嶺南,妄圖搶回寶貝。這些師兄弟中,有個叫慧明的跑得最快,追上了慧能,就誠心向他求法。
慧能要他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入定後出來,此時慧能就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據說「本來面目」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這里。
此時,慧明頓悟,終於一切都明白了,也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就這么神奇,當你真正放心身心,做到非常安靜之際,此時處於一種什麼狀態?可惜的是,沒有經過名師指導,以及勤苦的修煉,是很難達到這個境界的。關鍵在於名師知道你當下的狀況,只要輕輕地一句話,「不要思考善的,也不要思考惡的,就在這個清清明明的時候,什麼才是你的本來面目?」
這就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的作用。你如果一定要刨根問底,說「本來面目」難道沒有一種境界嗎?要不然即使你頓悟了,又怎樣證明你獲取的境界呢?這個問題,連以前西天祖師都很難回答,因為「禪」的問題,一旦有了思維,就不是「禪」了,所以一般真正悟道的人,會給你當頭一棒,或者就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的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這個經歷,說了也就白說,反而還會誤導。
用文字來說,「本來面目」有很多說法,它也叫般若,真如,佛性,法身,實相,名稱盡管多,意義只有一個。它只是從多方面來解釋我們的本來面目。等到我們的主人翁認識了,找到自己的老家了,也就認識自己了。當認識了自己的真如般若的時候,煩惱無明也就打破了。當打破了煩惱無明,也就解脫了因緣的束縛,生活就到了更高的層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來面目」,你自己無緣認識這個「主人翁」,是因為你被貪婪、執著、愚痴所束縛,總用一個分別的心理看世界。人一旦有了分別,即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苦的,什麼是甜的;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痛苦,等等。分別的心理就有善惡高低的分別,就有貧窮和富裕的分別,就會產生不快樂、不滿足,當自己的身心被這些煩惱所困惑時,你永遠處於無明——愚痴的狀態,怎麼能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呢?怎麼不會有了毛驢想要馬,有了官位想皇帝呢?
這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原因,也是如來佛給孫悟空的思考題。孫悟空在五行山下思考了五百年,基本是想清楚了,最後去了西天取經,也是印證這個感悟,就像雪峰在鰲山悟道一樣。
5. 西遊記中的如來,他用了什麼方法降服了孫悟空
孫悟空與如來打賭,跳出如來掌心就可以坐玉帝的位置,結果輸了卻不服,最後被壓五行山下500年,依然不服輸,他向觀音吐槽,說如來哄騙了他。
3、誘
如來審時度勢,見孫悟空仍不死心,於是就設了一個局,讓他自曝其短。
悟空一聽,心想:「我一個筋斗雲就飛出十萬八千里,還跳不出你如來不滿一尺的手掌嗎?」於是自信滿滿的同意了這場賭局。
後來,這個局就成為了《西遊記》的一個經典。如來一直笑著,看著悟空在他的手掌里倒騰,甚至撒尿。而悟空還興奮不已,以為自己已經飛到了天地盡,並且唯恐玉帝賴賬,特地做了記號,不知這記號剛好寫在如來的右手中指上。
6. 西遊記中如來僅用一隻手就降伏孫悟空,孫悟空知道嗎
西遊記中如來僅用一隻手就降伏孫悟空, 孫悟空是知道的。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其實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我們都知道孫悟空其實開始是一個猴子,但是它佔山為王,做了花果山的美猴王。也就是說他其實是非常厲害的,所以說我們都知道花果山其實是孫悟空的天下。
最後隨著唐僧一路西天取經,其實在唐僧一路西天取經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說西遊記中我們看到孫悟空一路西天取經,它是非常厲害的,但是他大鬧天宮並沒有成功,孫悟空知道了,他沒有逃出如來佛祖的手掌信後,他其實也是非常懊悔的,也就是說他其實武功非常厲害,但是最後也沒有成功,我覺得孫悟空這個角色在西遊記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7. 孫悟空怎樣被諸神制服
東天的眾神求助西天的如來,其實西天眾佛也懼怕孫悟空的力量。但他們合謀設計一個圈套,最終孫悟空在與如來打賭中被算計,壓在了五行山下。而後西天製造了一個靈蘊汲取裝置,吸收去了孫悟空的力量和記憶,500年內把孫悟空的靈蘊吸收的一干二凈。眾神則分享這些靈蘊。因此在西行的路上,曾經能讓眾神聞風喪膽的孫悟空,再也無法戰勝普通的妖魔鬼怪。--------出自《斗戰神》的背景,感覺更切合實際,能解釋西遊記中存在很多的疑點。
8. 孫悟空怎麼打不過如來佛祖一巴掌就被制服了
因為如來佛祖是極致。 而悟空才剛開始。。 境界不一樣。。
9. 用手制服孫悟空的如來,真的就沒有付出什麼代價嗎
眾所周知,猴哥當年大鬧天宮,被如來一隻手就按在了五行山下動彈不得,玉帝出醜的模樣和如來的威風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孫悟空大鬧天宮後,就被如來一隻手捉住,好像是成就了如來。那麼,如來真的只用一隻手就輕輕鬆鬆地把孫悟空給鎮壓住了嗎?沒那麼容易!真相是靈山都快破產!
如果此時有一定規模厲害的妖魔鬼怪進攻靈山的話,相信以如來佛祖目前這種虛弱的狀態,是難以應付得了的。因為如來幾乎把靈山最強大的寶貝都用在這猴子身上,可見,如來制服孫悟空遠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大家覺得呢?
10. 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制服並壓在五行山,也稱( )下
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制服並壓在五行山,也稱(兩界山 )下
兩界山,是小說《西遊記》中的地名,即如來佛祖封印孫悟空時的五行山。
西遊記原文描述:太保道:「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教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凍餓不死。』這叫必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