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未知魚點民族服飾

旗袍未知魚點民族服飾

發布時間:2021-07-31 22:51:39

旗袍是由哪個民族的服飾演變過來的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❷ 旗袍起源於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源於是滿族服裝,由於女式旗袍婦女穿上顯得秀美窈窕,因此便成為全國各族婦女普遍喜愛的一種民族文化服裝,並且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於漢服(即華夏衣冠)體系。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

❸ 旗袍源於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一種帶有我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袍是滿族的民族服飾,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的盤滾裝飾。

❹ 旗袍起源於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在近三百年的時間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界限逐漸模糊。到民國初期,由於中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旗袍被作為中國的民族服飾繼續沿用,民國一十八年四月,國民政府正式將旗袍作為「國服」。之所以啟用旗袍,而不是明朝以前服飾,還有一原因是因為旗袍當時屬於各朝服飾中最簡化,且擁有輕便、易用省工、省料等優點,且紐扣的形式也便於穿著。這些都是適合當時歷史潮流的。爾後,長袍改短襖流行,其用意是漢人將旗袍的狹長剪除,和剪去辮子同理。領型也出現了前高後低的元寶領。男式旗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其流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之後,長袍作為日常服裝的使用變得稀少。例如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 女裝旗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經民國各界人士的使用過程中的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興起,女性接受維新思想,開始上學,於是旗袍作為輕便制服出現。 爾後,旗袍不斷被改良,加入了漢族服飾的元素.

❺ 為什麼旗袍不宜代表漢族的民族服裝

最近在國際大會上,中國的旗袍可所謂風光無限。旗袍現在為很多人喜歡,我也不反對中國做為什麼國服裝。但是對於漢族人來說,旗袍是不是自己的服裝。當今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可是漢族有什麼呢?不僅延續了清朝滿族的風采。而且在很多時候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民族服裝。現在的漢族人很迷茫。 什麼才是漢族的服裝,一個民族最可悲的是失去自己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朝鮮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他們很愛他們自己的東西。可是漢族那5000年的光彩的文化中閃光的一點,就是漢族的服飾。。首先,中國古代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文化還是佔主流。自古以來漢族就是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不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是個愛好和平不好戰的民族。由於生產節奏的需求以及氣候特徵的需要,產生了以寬衣大袖為主、緩慢休閑式的服飾特色。雖然有胡服騎射等那也僅僅限於軍隊,目的是為了便於打仗。貴族和廣大人民老百姓還是以寬大,舒適的裙襦為主,以符合民族習慣的生活節奏。因此,自古以來占國家主體的服飾還是漢族服飾。漢族服飾根深蒂固的文化潛在意識在我們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們之所以把傳統穿的東西叫衣裳(衣 上衣 裳 下裙)而不是袍。寬大的袖子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關於它的記錄,如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袖裡藏書藏物之類的典故。漢族服飾也是沒有像旗袍那樣的扣子的。據說扣子這個東西起源於西方、功效等同於當時的『領帶』,都是為了系住衣服的。古代漢族則不用扣子領帶而用裙子上的腰帶將衣服系住,因此便有了像「羅帶輕分 裙帶關系」這樣的詞彙。 現在南方很多地區也將穿衣服叫「扎衣裳」,可見不是「系扣」,而是用繩子或帶子扎綁。漢族的領子樣式雖然在歷朝歷代變化的比較大,但一般都較寬松不像旗袍那樣的領子緊貼在脖子上。主要是由於滿族長期在較寒冷的地區居住,氣候的差異而形成的,因此,明以前歷史上像旗袍這樣的服飾並沒有佔主流。 第二種觀點認為旗袍是滿漢融合的產物。不錯,旗袍確實經過很大的變革和改良,也容進很多漢族服飾元素在裡面,比如採用漢族的絲綢錦綉等華貴的面料、漢族的紋飾、刺綉技巧等等。但問題是旗袍的滿族服飾的本質沒有改變。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旗袍之所以叫旗袍而不是別的,旗袍的兩旁開旗、立領、盤襟、盤扣都是滿族服飾的最重要特徵,說是有漢族的服飾特色,就跟裝潢的不能再中國的餐廳裡面賣的還是賣當勞一樣。 其次,現在的中國除了服裝,主流文化上還是漢族文化。漢族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思想的民族,因此服飾里也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比如受儒家、道家的思想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追求那種平和、不於世爭、寬厚仁愛塑造了漢服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天人合一、飄逸灑脫也體現在漢服的樣式。感覺上,漢族女子更是深受禮教等道德的束縛與影響,以穿寬大隨和的裙子為主,不可能像最初的滿族婦女那樣穿旗袍是為了騎馬。因此,旗袍馬褂的樣式與中國自古的文明文化相悖,也無法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 現在旗袍也並不是純滿族的東西,而是滿族服飾與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因此,露出大腿、穿著高跟鞋的旗袍女未免會顯得不倫不類。 運用西方的剪裁方式顯得性感苗條與晚禮服無甚差別,失去了民族很多原汁原味的東西。民族服裝是需要原有特色的。 並不是成天的與時俱進,也不是盲目的追求西方去迎合西方人的審美觀點。否則的話,西方人回去欣賞本國mm的晚禮服西裝好了。 還用的著成天看你的『國粹』? 也許在他們眼裡看來,以著如此性感大方服飾的民族怎麼會是傳說中的含蓄、典雅的東方中國女性? 再加上短袖、無袖、露著大腿、幾乎半赤的民族服裝 會不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以前居住在類似非洲或熱帶地區的雨林里?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禮記》中那個記載服飾類型繁多 以莊重為主的民族會和眼前的這個民族是同一個民族。 也許有人會說我守舊,管他這么多隻要是美的服飾不就可以了嗎?但一個民族的服飾與其民族的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連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一個民族整體的素質。不管這個文化好也巴歹也罷,它畢竟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純粹的東西。 是這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縮影? 其實,漢民族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但包容性很強的民族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才能顯的其胸襟廣闊。拿來主義也要吸收好的,吸收伊優點。摺扇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中國人覺得它輕巧美觀逐漸的就發展成了扇畫。中國人主動西方科技是為了使自己壯大。 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也是要優生劣汰的。不可否認在歷史上漢族文明是燦爛先進的,有利於統一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 因此少數民族自身學習漢族很多習俗文化;同樣,漢族也有其不足之處,同樣也應該學習有些民族的熱情奔放、坦誠。 好客等品質 先進的方面融合其不先進的方面 只有這樣 各民族才能在交流 融合中取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同樣,漢服相比於旗袍,更具有文化底蘊、更能展示中國古老的文明,也更能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與面貌。

❻ 旗袍起源於我過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的大概起源——旗袍最早是滿族旗人的長袍,寬袍大袖,三百年來沒有改變。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說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歡迎。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當時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追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國內外通商交流的機會越來頻繁,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大量湧入,使得人們選擇的范圍廣了、著裝的觀念也改變了。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會名門閨秀追趕時髦、享受奢華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她們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騎馬、跳舞、打高爾夫球,這也就要求服裝更美觀、和體。加上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就更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從而符合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無所謂「海派旗袍」了。

❼ 這是什麼服裝了什麼民族元素旗袍還是什麼

旗袍,回紋

❽ 中國旗袍起源於哪個少數民族的服飾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都穿的一種長袍。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上個世紀20年代是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到了頂峰狀態。

❾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飾改良的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滿族的服飾改良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9)旗袍未知魚點民族服飾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與旗袍未知魚點民族服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老年男裝醋酯纖維2020年秋季 瀏覽:10
武警帶綠色帽子 瀏覽:366
紫色絲絨裙子穿搭圖片 瀏覽:945
搭配女裝的六個小招數 瀏覽:901
怎樣挑選和搭配新娘旗袍 瀏覽:428
趙本山裝睡衣 瀏覽:588
怎麼用環保紙袋做裙子 瀏覽:779
30碼牛仔褲臀圍是多少 瀏覽:888
穿校服小學生唱歌視頻 瀏覽:149
一字領的衣服搭配什麼文胸 瀏覽:795
褲子藍色上衣好看圖片 瀏覽:940
襯衫有哪些安全隱患 瀏覽:346
褲子里掉出香蕉 瀏覽:186
牛仔褲尺碼在哪裡看 瀏覽:523
黃色針織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555
情侶裝什麼主題好看 瀏覽:791
老人一個晚上尿好幾條褲子 瀏覽:953
女人裙子下水 瀏覽:886
紅色長衣服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61
中老年女裝服飾批發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