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下擺開叉處是否要訂扣子
當然不要,那還叫旗袍?
2. 一襲高開叉亮片裙裝扮的劉濤,是不是既豐滿又有韻味
劉濤依舊保持著姣好的身材,比起18歲的少女也不遑多讓,這來自於她堅持不懈的鍛煉,此次亮相活動身穿一襲嫣紅色液體長裙盡顯曼妙身材,時間似乎在她身上只留下了優雅的氣質,穿著高開叉長裙露出美腿,讓人移不開眼。
西服與裙裝單品也是十分相配的,很多時尚博主都偏向於用挺括帥氣的西服外套搭配質地柔軟的真絲長裙,把兩種不同風格屬性的單品融合在一起,更有反差的美感,劉濤的這身造型就應用了這個搭配方式,X版型的黑色西服外套搭配不規則褶皺下擺的孔雀綠絲質長裙,既有干練的美感,又不乏女性的柔美。
3. 許佳琪身穿旗袍,開叉下擺露打底褲意外暴露什麼樣的腿型
許佳琪作為新生代的女團成員可以說是各方面都特別優秀,尤其是她良好的衣品為自己爭取了不少關注度,不知道有多少漂亮妹妹是沖著許佳琪的好衣品而關注她的呢?近日,她也是再一次「美貌營業」,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自己的新自拍,這一次的新自拍可以說是完美地展現出了她的好身材以及好氣質,掛脖的改良旗袍讓許佳琪看上去「又欲又復古」而且她還有一些穿搭小心機就是沒有選擇太多的飾品點綴,讓造型變得更簡潔純粹。
不知道大家對於許佳琪的印象怎麼樣呢?隨著THE NINE的成團和出道,許佳琪應該會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希望她能夠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持續發光發熱。
4. 哪張圖讓你覺得這件旗袍穿的更為飽滿誘人
哪張圖讓你覺得這件旗袍穿的更為飽滿誘人
旗袍款式我們介紹的已經非常多了,想必小夥伴們對旗袍的美也了解的越來越深刻了吧。她的款式幾乎都是日新月異地在不停改良研發,不斷的推陳出新,旗袍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款改良版粉色長款旗袍裙,個人覺得非常修身好看,希望大家也能喜歡。記得看看你最喜歡哪張圖哦,告訴我們是不是感覺這款旗袍裙讓旗袍女神顯得更為豐滿了?
修身豐滿的長款旗袍裙
這款旗袍的穿脫是從後領中線部分隱藏的拉鏈開始的,從背面看起來簡直就是天衣無縫,設計的非常巧妙吧?一款好的旗袍就算從後面看也能顯得線條柔美,婀娜多姿的哦~~
5. 中式旗袍為何上面修身,下面開個叉
一般日常著裝的旗袍開叉是很適度的,不會過高暴露過多。如果開叉位不是太高沒必要將叉位縫合,因為旗袍著穿主要講求貼合身材,三圍的尺寸應該是穿下之後再闊餘2-3cm最恰當。現在的旗袍一般是肢胳位到腰身處有側拉鏈的,再配合下擺的開叉才能夠穿上,若是將下擺開叉縫合,就很難穿上身了。要是叉位開到大腿根部過於暴露的話,那最好還是拿到專業的裁縫店由師傅去修改,旗袍是精緻的,自行修改過於粗糙,有損衣服的優雅。
6. 旗袍開衩在左和在右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
7. 有一種夏天的女裝,衣服下擺連著褲襠,褲襠部位是一假內褲造型,檔部帶扣。我想知道淘寶網上哪裡有賣這樣
這叫波底衫,彎腰下蹲時衣服不會從褲裙里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