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校服長的啥樣
二、報考條件 (一)考生原則上是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在招生省份就讀且具有正式學籍的少數民族初中應屆畢業生。(二)考生所學外語語種必須是英語。 (三)報考特長生的考生須在音樂、美術、體育等方面具有較好基礎。(四)考生能適應集體生活,能堅持住校學習、生活。 三、報名辦法 (一)報名時間 2010年4月25日至2010年6月25日(二)報名程序 1.考生可向學校索取或從學校網站下載招生簡章和《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招生報名表》(以下簡稱《報名表》)。 2.考生可直接在學校網站上報名、填寫《報名表》後確認並提交,同時列印一份留待資格審核時使用;也可下載《報名表》填寫一式兩份,將其中一份寄送或傳真至學校,另一份留待資格審核時使用。《報名表》必須如實填寫。 3.資格審核:考生於2010年7月5日、6日攜帶《報名表》、當地中考准考證、本人戶口本原件及復印件、體檢表(含胸透和肝功)、近期一寸免冠照片4張,到考點進行資格審核,同時繳納報名考試費150元,特長生另交專業加試費150元。領取准考證。四、考試安排 考試科目: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理化(200分)。 考試時間:2010年7月7日、8日兩天。考試地點:為了方便考生,今年全國共設20個考點,考生可以自主選擇考點就近 參加考試,考點分布見附件。專業加試: 特長生於2010年7月10日在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參加專業加試。 五、錄取辦法 (一)考生的錄取分數不低於北京市各市級示範校當年高中錄取的最低控制分數線,單科成績原則上應達到優秀。 (二)嚴格按照分省計劃從高分到低分的順序擇優錄取。 (三)特長生專業測試成績應不低於70分,且按招生計劃的150%劃定專業分數線;專業合格者按照美、音、體分別計50分、70分、90分加入總分,達到考生所在省區正錄分數線,按專業人數需要擇優錄取。 (四)定向計劃主要招收中考成績位居地、州、市前20名的優秀學生。若招生中某些人口較少民族出現空缺,將從達到當地地、州、市最好的示範高中錄取線且報考中央民族大學附中的學生中選錄(需提供有效證明和查詢方法)。 (五)擇校生執行國家「三限」政策,即分數線控制在各省正取線下降5分左右,收費標准按國家發改委的規定執行,比例不超過國家七部委的相關規定。 (六)招生計劃中的「其他」是指學校與相關單位進行共建及合作辦學。分數線原則上控制在各省正取線下降10-20分之內。 (七)初中階段不在戶口所在地就讀的學生,若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成績達到錄取條件,只能降一層次爭取擇校生或共建及合作辦學錄取機會。(八)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須提供有效證件)。 1.省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 2.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一等獎獲得者。 3.省級以上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4.偏遠貧困山區的農、牧民子女。 (九)因優質生源不足,未完成招生計劃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空出的名額,學校將調劑到其他省區。 (十)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錄取入學資格。 1.考試過程中有違紀、違規行為者。 2.體檢不合格者。3.冒名頂替者(依照國家法規,還要追究
㈡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在校生平常穿校服嗎,大學四年一直要穿著校服嗎可不可以穿自己帶的衣服
不需要。但是有些學校要求製作校服,在一些重要節日,學校活動會要求穿。知識延展:大學,泛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指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組織,包括大學、學院、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
㈢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的校服是什麼樣的
該附屬中學是我國的重點民族院校,為了展現學校民族的特點,學校不設統一的校服,學生的服裝為各民族自己的服飾,這也更好展現了我國多民族文化的差異性。 前身為國立蒙藏學校,成立於1913年,校址在北京西單石虎胡同。1918年改名為蒙藏專門學校,是我國最早開辦的民族高等學校,在我國現代民族教育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因生源、經費等問題,20年代末改為中等教育學校,1990年10月,校址搬至北京市海淀區法華寺路甲5號。2013年10月1日,在學校校慶之際,總書記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全校學生回信,熱烈祝賀學校建校100周年,同時殷切希望同學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並祝同學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2014屆高考,民大附中共錄取清華北大(包括北醫)47人,再創佳績。校訓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附中以此為校訓,意即促進各個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展現師生的個性氣質和獨特風采,進而促進各個民族融合,實現各民族和諧共存、共同繁榮的目標。
校風
為人為學,至誠至和。
教風
進德敬業,精益求精。
學風
好學好問,善思善行。
辦學成績編輯
㈣ 西安有個西藏民族大學的附屬高中,有校服嗎要照片,還有學校校風、治安、教學怎麼樣救急……快
西民大附中,校園建築布局科學合理,設施先進。學校地處千年古都咸陽,北依咸陽國際機場,南靠隴海鐵路,緊鄰西咸新區。 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附中逐漸發展成為如今擁有58個教學班(幼兒園8個班、小學12個班、初中9個班、高中29個班)、教職工249人(其中在編124人),2600多名學生,在兩省一市都較有影響的重點中學,先後被授予「西藏自治區重點中學」「陝西省標准化高中」「西藏自治區文明學校」「陝西省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陝西省基礎教育資源建設實驗基地學校」「陝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陝西省現代技術實驗學校先進集體」「教育部教育信息資源庫實驗學校」「 國家級特色項目學校」「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模範職工之家」「全國體育衛生先進集體」「成都軍區國防生源基地」等稱號,各項工作呈現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學校師資雄厚。高中部專任教師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18人,研究生班結業45人,特級教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42人,國家級骨幹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獲全國賽教一等獎3人,省級教學能手11人,省級骨幹教師6人,咸陽市知名教師2人,咸陽市學科基地專家8人,市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9人,區級教學能手、教壇新秀27人。
學校設備先進。所有教室均裝備了網路化電子白板,校園網、互聯網全方位對接,學校擁有學生機房3個,現代化的心理咨詢室1個,紙質圖書15萬冊、電子圖書20萬冊的圖書館一座,大口徑折射式望遠鏡天文台一座,全息數碼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機器人探究、汽車模擬駕駛、通用技術等18個實驗室。
附中確立的辦學思路和總體目標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穩步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突出「從嚴治學,從嚴治校」的原則,實施「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兩大戰略,追求管理水平、隊伍素質、辦學條件、教育質量四個提升,努力實現義務段形成品牌,高中段形成特色,藏陝兩線均衡發展,創建國家級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為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2011年,學校新的領導班子制定了學校持續發展的「1102」規劃,即一條道路,十個堅持,兩個追求:「一條道路」就是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十個堅持」就是堅持為西藏人民服務、為民院教職工子女服務、為屬地人民服務、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的宗旨,堅持發揚「校榮我榮、校衰我恥、團結奮斗、無私奉獻」的附中精神,堅持「從嚴治學、從嚴治校」的原則,堅持各部門各崗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原則,堅持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的原則,堅持學校工作以學生管理為基礎的原則,堅持以成效為標准來評價工作的原則,堅持講求工作的計劃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原則,堅持在職責明確的基礎上各部門相互協作的原則,堅持民主、求實、和諧、共勉的工作作風;「兩個追求」就是追求教學質量,追求辦學特色。2013年是這個樣子
㈤ 英倫風的校服有什麼特點
英倫風格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甚至在大陸和港澳台地圖的解釋也都不一樣。比較一致的定論是英倫風格的最大特點就是有英國君主制特點,也就是皇家特點。大陸地區來說,明顯的英倫風格的服飾主要集中在年輕人穿的英倫學院風格和英倫復古風格。前一個風格很明顯就是左胸有學院徽章,這個徽章一般都是領主徽章家族徽章演化或者是由當時的國王所賜。後者多半以在服飾上採用英國宮廷禮服元素的襯衫居多,而且因為沒有版權問題,基本所有品牌都有應用。
英倫學院風的牌子那就是eland 。雖然是韓國依戀公司的下屬品牌,但是他本身買斷了歐洲和美國很多知名院校的校服製作權,算是非常明顯的英倫學院風。至少在中國人眼裡算。我們常說的英倫風格其實很狹隘,就是指英倫學院風。歐洲的服飾風格其實很相近,雖然他們也有民族差異,但是畢竟都是拉丁語系,交流方便,皇族之間親屬關系也很多,風格都很相近。
與巴黎的雅緻、米蘭的奢華、紐約的簡約相比,英倫的時尚似乎總是帶有那麼點雙面氣質。理性中透著感性是英倫風潮的特質。一方面穿得比較保守和謹慎,注重細節但不繁冗。另一方面就是「英倫朋克」,在具有先鋒性的同時,又比「美國朋克」更干凈、利索,皮衣、窄腿牛仔褲,讓人看起來既消瘦又蒼白。
很多時尚品牌都很鍾情於英倫風格如Calvin Klein, Sportmax,cada,Moschino,Yohji Yamamoto,Bill Blass,paul smith等都有英倫風的產品推出,它們中性卻不失溫柔與嫵媚。為的是滿足那些雖是懷舊主義者或厭倦追趕張揚的現代派,卻需要表現貴族情結的女人。這系列通常採用粗獷的面料,藉以陪襯穿著者的書卷氣,或者也能應和殘留的野性,有一些神秘的味道。
創立於1856年的英倫頂級品牌Burberry是英倫風格的代表。它承襲了這一氣質,在以英倫文化為藍本的同時,不忘功能性及布藝技術的創新,時刻保持騎士精神。
英倫校園風大體上是指源自英格蘭牛津、劍橋等知名學府中的學生慣常的裝扮,這種服飾風格的主色調大多為純黑、純白、殷紅、藏藍等較為沉穩的顏色,有的還會配以少量黃綠色系作為佐色。在圖案花型方面,英倫校園風主要以條紋和方格為主,比較常見的有黑藍條紋、黑紅條紋、藍底紅格、藍綠底紅格等,黑、白兩色通常作為邊緣裝飾色出現,整體風格古典、優雅而沉穩,充滿學院派氣息。
塑造英倫風格必備的單品:
西裝外套、條紋襯衫、毛背心、格子裙、暗格紋褲子、系帶皮鞋、Burberry風衣、窄小的領帶等,服裝以合體為宜。大家不妨試一試。
㈥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校服是什麼樣子的多給幾張圖片。
孩紙你想多了~~,每一屆的校服都不一樣
㈦ 廣西民族高中校服校服圖片
有一件是這樣
㈧ 校服的歷史.
、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㈨ 那個品牌的校服比較耐臟,舒服好穿的
我們好多學校的校服都是喬治白校服做的,很耐穿,款式還新穎
㈩ 擁有4000年歷史的「漢服」,能否作大學校服
現代社會來說,在短視頻之中經常能夠看到有不少的人穿著漢服進行活動。而在現實生活中漢服的出現率也越來越多了,許多的大學校園里更是出現了不少的漢服社之類的社團。還有一部分人會把漢服當作是平常衣服來穿,在像烏鎮等比較帶有古老的氣息的古鎮也是能夠經常見到穿著漢服的小姐姐、小哥哥。那麼作為有4000年歷史的漢服能否作為校服或者是國服呢?
最後一個就是漢服的復雜了,漢服作為傳統文化自然有它的好處。而且漢服看起來就是那種仙氣飄飄的,但好看是好看,可按傳統的來說比較的長的麻煩。現代社會始終與古代不一樣,會不會引起一些麻煩事故,這也是需要考慮到的。
這個三個問題都是比較麻煩的,關於國服,葉宏明曾經給過建議說,可以在多種民族服裝中選擇元素,也可以從漢服體系中選擇元素,還可以汲取少數民族服裝和西式服裝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