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學校校服管理調研報告

學校校服管理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07-28 10:03:19

如何做好集團學校教學管理調研報告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⑵ 如何寫問卷調查 關於學校校服設計

問題要設計得一看就能夠馬上回答,選項要簡單有目的。比如關於學生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款式,價格,面料等。

⑶ 學校要做校服,調查同學對校服的看法和建議,用英語寫書面調查報告。

這個是不是練習裡面的英語作文題目啊~那就幫幫你啊

As a wildly requirement of schools,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chools requires students to wear coustoms, what's in addition , here are what us students think about wearing customs.
a mojority of students get the idea of regarding our customs to be neat and tidy ,which also gets a position of a symbol for students, they also maintain that when wearing them we would be happy and equal. At the mean while less than a quater percent of students are for the oppinion that customs are uncomfortable and ll which makes them very simple and of no ideas. Also a small amount of students think that customs are fishionale and nice.
as for me ,i think that as a student ,we each should wear customs and pay all our attention to our study and got a good access to a good colledge.

注意啊,版權所有,禁止抄襲~~
發揮自己的智慧,這個只能借鑒
還有什麼問題和我聯系

⑷ 國家加強中學校服管理

國家加強中學校服管理。是明智之舉。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希望的。因為中學校服存在亂收費現象比較嚴重。讓許多家長。非常有意見。正規的校服可以有。但是不能打著換校服的旗號,亂收費。嚴重形象了學校的形象。希望國家能早點動手。加強對中學校服的管理。

⑸ 關於校服的研究性學習的感想心得

"中學生校服的研究與設計"調查報告
課題產生背景:現如今學生對校服都有些不滿,提出種種理由.也只有在學校的嚴格要求之下才會形式化地穿一穿,所以導致了在升旗儀式或其他重要場合學生服裝不統一的問題,也給學校的管理增添了一點困難.學生對校服的頗有微詞主要是認為現在的校服穿上去並不好看,比如在顏色,式樣,材質,功能上都有不滿.

研究目的:希望能通過此次的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心目中理想校服的模式,並能把它(們)趨於合理化,有可行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可把他們的意見歸為幾類,盡量歸納出所 人都能接受的服裝樣式,讓學生自覺地在校內穿校服,有利於改善學生整體的精神風貌和學校管理.

研究過程: 1)在組內討論制定一份合理的調查問卷,把學生對現在的校服的看法作一個全面的了解,並把討論所歸結出的問題匯總起來再作刪選,最後制定出一份關於學生家長對校服意見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及所得數據如下)

⑹ "關於中學生服飾的調查報告"以此為題的作文

一、調查背景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自古以來,人們在穿著方式的問題上就很有考究,古代人重視的是色彩的鮮艷與綢鍛的質量,而現代人也毫不遜色於古代人。現代社會,對外交流越來越多,國內的、國外的服裝都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市場,特別的年輕人的服飾更是五花八門,他們追求的是時髦,是潮流、是前衛。受到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在中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重視的是獨特,他們穿的服飾講究別具一格,具有異域風情的,也有一小部分同學穿衣服很隨便,他們不重視獨特,只在乎朴實、干凈,但是在中學生中有較大一部分同學都熱衷於名牌,在他們眼中穿名牌衣服是最能體現出自己的品味、氣質與地位,他們認為,名牌的衣服就是現在無論是樣式、質量、顏色等等一切衣服所具有的性質中最最好的衣服。

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再加上每家都只有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是掌上明珠,對於孩子衣著方面的要求,父母一般都是不會拒絕的。於是,孩子們就三天兩頭地拉著父母往街上跑,因為街上有很多誘人的地方,那就是一家家琳琅滿目的服裝店,裡面的衣服五花八門、形式各異,而且基本上都是我們中學生喜歡的「名牌」服飾。因為是名牌,所以自然也就價格不菲,比如現在熱銷的「李寧」、「安踏」、「特步」……尤其是名人做代言的產品。是什麼使中學生不顧一切地去買這些名牌服飾呢?於是,我們組進行了中學生追求名牌服飾情況調查,對中學生與家長進行了詳細地調查,了解中學生喜歡名牌的基本原因。

二、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中學生追求名牌服飾這一現象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盡可能地消除中學生這種盲目追求名牌的意識,消除這種借名牌服飾來炫耀甚至攀比的心理,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繼承艱苦樸素的作風。

三、研究內容
1.中學生在名牌消費中的比例
2.商家及消費者對中學生追求名牌這一現象的看法
3.家長幫孩子買名牌的心理
4.學生談自己購買名牌服飾的心理

四、研究方法

通過市場調查、問卷調查、采訪、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搜集資料,並對搜集來的資料進行分析匯總,從而得出中學生追求名牌的心理基礎,端正中學生的消費觀念。

五、課程實施過程
階段一:分組確定研究項目
(一)分析當今社會上中學生穿著的流行趨勢,學生暢談自身的體會及認識
(二)學生自由選擇,成立研究小組
A組:張靜曄、李夢倩、瞿妍玲、顧萍
B組:張曉星、徐秋琳、趙玲吉、王迎倩、高玲娜
C組:劉怡、朱曉潔、王燕、唐靜怡、馬岑丹
D組:朱怡婷、龔夢晴、顧閔佳、曹穎倩、王雪倩
(三)討論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主要是對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
2.采訪(采訪對象主要包括學生家長、品牌服飾店的銷售人員以及中學生)
3.查閱資料(查閱這方面的圖書或者在網路上查找這方面的材料)
(四)制定研究計劃
潮流前線小組活動方案
周次 日期 活動內容
一 2/19 學生成立課題小組
二 2/26 活動小組生成課題
三 3/5 形成小組研究方案
四 3/12 開題論證與交流
五 3/19 設計問卷
六 3/26 問卷調查
七 4/2 市場調查
八 4/9 采訪
九 4/16 期中復習,暫停活動
十 4/23 搜集資料
十一 4/30 統計問卷結果
十二 5/7 對搜集的資料及調查采訪的結果匯總分析
十三 5/14 學生總結小組活動的收益感受
十四 5/21 小組總結反思,交流體會
十五 5/28 以論文形式展示成果

階段二:各小組按計劃進行研究
1.各小組圍繞問題,查找、收集相關資料。
2.各小組進行相關的訪問、調查等活動,並及時記錄所得信息。
3.以小組為單位,對所得資料、實驗結果等進行整理、分析,形成結論、成果。
階段三:信息交流會,展示研究成果
1.組織學生交流研究成果
2.學生自由暢談
A.如何消除中學生盲目追求名牌服飾的心理
B.如何端正中學生的正確消費觀念
C.談談自己的設想、各組研究過程中的收獲、體會等
3.小組合作、整理一份研究報告
六 、課程呈現方式
以研究報告或論文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七、活動延伸
1.在校舉行成果展示活動,活動方式有:黑板報、手抄報、電子刊物、圖片展、影像資料等。
2.主動幫助同學解除炫耀和盲目攀比的心理。
3.組織學生宣傳正確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念。

現在的中學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熱衷於名牌服飾,穿著的檔次也在不斷上升。這一方面說明了家庭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警示人們對盲目攀比、講排場、比闊氣的風氣不可輕視。中學生作為一個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崇尚時尚的消費群體,有自身的消費心理,同樣擁有消費名牌的權利,但他們在名牌消費上卻容易走入誤區。哪個名牌不誘人?哪個孩子不易被名牌所誘惑?然而又有多少孩子接受過日常消費的指導?又有多少學校、家長在名牌消費方面給過孩子明白的答案呢?我認為與其冷漠地指責孩子們名牌消費的種種不是,不如回頭反思一下,在引導孩子消費方面,社會、學校和家庭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孩子是平等的家庭成員,有權利參與日常家庭消費活動。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情況,明白名牌消費要比一般消費花費多,需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來支撐。自己家庭有沒有名牌消費的實力,孩子心中有數了,對該怎樣消費會作出正確判斷。有愛美之心是好的,但不可有虛榮之意。一個人既要注重外在美,更要追求內在美,用真誠、善良和智慧塑造自己。美好的心靈永遠勝過漂亮的外表。並非任何消費都要名牌,在名牌之外會有更多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給孩子講清楚名牌消費的是與非,他們就會少一些盲目,多一份理性。

⑺ 對校服的看法以及建議

1、校服是學校的象徵,但是校服的款式比較單調,仍可改進。

2、校服不能很好地體現現代中學生的精神面貌

3、校服能淡化學生的攀比心理,增強學生的團結意識

4、校服色調單一、沉悶的感覺,而且校服質量有待提高,不夠美觀。希望校服可以有所改良符合時代潮流。

中學生的校園是充滿活力和青春的氣息,無處不張顯這青春的餓、熱力,歡歌笑充斥這每一個角落,而校服——這正是表現飛揚的青春的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最亮眼的風景線,校服的變遷承載著每一個在少年時期的歡笑和淚水,是在記憶里永遠的光輝。

(7)學校校服管理調研報告擴展閱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學學生對校服的看法,我們小組調查中,75%的中學生表示對校服的支持和倡導學生形成學校穿校服的習慣,20%的高中學生不滿意學校制服和校服開始提出他的意見,心靈的顏色,他們認為校服應該變得更加多彩,風格是更多。

5%的中學生反對穿校服,認為校服不美觀,質量不好,不能體現中學生的性格。從調查結果,大部分學生同意穿校服,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校服是明智的,不再是過分強調在著名品牌,反映自己的追求時尚個性,減少競爭心理,校服使學生他們知道不再盲目跟風,盲目地追求名牌,能理解根據自己的需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

⑻ 關於學校形象調研報告,有沒有範文啊

www..com
2006「調研中國」復旦大學調研報告節選

書本外的天空 大山裡的世界

——來自青海化隆卡力崗農村社區的報告

復旦大學團隊:武世剛、王珂珂、張照奕、胡卉、周琳

張旭、石圓圓、顧晶霞

指導老師:葛劍雄教授

一、調查背景與研究目標

邊緣化的中國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區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由於他們人口少,長期與該地區占絕對多數的主體民族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相互通婚,在主體民族強勢文化影響下,接受主體民族的語言、服飾及生活方式,但仍保持了伊斯蘭教信仰,學術界一般稱他們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近年來對於農村社區的調研不在少數,然而管見所及,關於廣大西部地區多民族散雜居的農村社區的調研幾乎沒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口號很響亮,我們要把這個聲音帶到西部去,更要把行動帶到西部去。

青海化隆縣早在1986年就被定為國家級貧困縣,2001年又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化隆縣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貧窮落後,交通極為不便,有回、藏、漢、撒拉多民族雜居。本項目的調研之所以選擇化隆,是因為之前我們曾經先後做過兩次關於「邊緣化穆斯林族群」的調研,對傣回、蒙回做過深入調查,而青海化隆正是藏回聚居的典型區域,筆者希望通過實地調查、訪談,對該族群有個初步的認識,從經濟、婚姻、社會交往等方面透視這個獨特的聚居群落,分析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藏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是如何鑲嵌的?如何包容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和諧共處;探討在現代社會,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被市場同化,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希望通過一系列邊緣化穆斯林族群(傣回、蒙回、藏回、白回等)的研究,對於民族變遷演進、民族融合、各民族和諧共進的探討能夠更加深入、全面,這不僅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也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在之前進行「傣回」、「蒙回」的考察時,就不僅僅是單純把調查地作為民族融和的例子,而是把它當作一個社區,一個活的系統來考察的,因此調查時不僅關注民族問題,還要考慮經濟市場、宗教信仰、民族習俗、教育文化等因素的互動影響,尤其著重關注教育問題,民族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的基層教育,關系著整個民族地區長遠的發展繁榮,對民族教育的重視對於我們這么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本項目的特點是 「一個深入」:選取具體調研對象,深入典型地區,便於調研操作;「兩個綜合」:是對該地民族、宗教、習俗、教育、經濟及社區的綜合調研,是綜合了中文、社會學、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經濟學、信息學、新聞學等學科的跨學科調研;「兩條線索」:民族,邊緣化的穆斯林族群研究;教育,西部農村民族教育問題的調研。民族、教育問題都是當今熱點問題,然而我們選取的這兩個調研切入點似乎都少有人問津,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研究范圍

「卡力崗」是藏語山名,地處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西南,是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諸山組成的一個山系,這里分布著德恆隆、沙連堡、阿什努3個行政鄉。卡力崗地區居住著一支使用藏語安多方言、生活習俗同於藏族卻又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的特殊族群,卡力崗人,是多民族地區文化調適、整合的產物,也是文化變遷「正在進行時」的典型個案。卡力崗人所處的地區,是我國西部多民族雜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種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走廊,這么一個極富特色的區域,卻少有人深入調查研究。

該項目做的是農村社區的調研,而對於一個化隆縣來說仍然有很多個農村社區,科學的調查應該是選取盡可能多的對象去考察,但限於種種因素,也為了便於實地調查的具體實施,我們只選取了化隆縣德恆隆鄉的納加村、德一村和石合加村,德恆隆鄉位於卡力崗山區,是典型的「卡力崗藏回」的聚居地之一,位於縣城南部25公里,而具體的三個自然村還各有特色,方便對比研究。德一村為鄉政府所在地,也是鄉里規模較大的村子,是典型的講藏語的穆斯林社區,亦即「講藏話的回族」,該村新建有中心小學和初中部。納加村是德恆隆鄉為數不多的講漢語的回族村落,村民都是講漢語的,由於多和藏回接觸,也能講藏話,納加村是個行政村,規模較小,村裡也有一小學。石合加村則完全是一個藏族村,全村都是藏族,講藏話,信仰當然是他們的藏傳佛教。三個各有特色的村落,進行對比研究,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三、調查內容

西寧市宗教人士、民族學者、社會名流,化隆縣宗教局、教育局、化隆一中、德恆隆鄉政府,鄉文化站,青海、化隆圖書館,收集資料,與相關領導訪談。

卡力崗藏回農村社區,深入基層老鄉家裡,實地考察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從語言、習俗、信仰、建築、服飾、生產、文化教育等諸多視角考察這個民族的獨特類型表現,民族文化的異同比較;主要在選取的德一村、納加村和石合加村進行調查。

與傣回、蒙回進行比較研究,結合當地資料、相關訪談,從中勾勒當地民族民生的全貌。並且關注西部農村的民族教育問題,希望用我們的眼睛觀察一些現象,回答一些問題。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此次調查設計採用問卷抽樣調查和個案深度調查的研究方法,希望把把村子裡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的狀況反映出來,由於職業、年齡、經歷、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實現我們的調查目的,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問題時在保證大部分題目相同的情況下,有些題目會考慮到調查對象類型的不同而進行專門的設計。此外,對於從事民族宗教、地方史志、民族教育等工作的專業人員,不可避免的也是本調查的訪談對象之一,由於他們是相關的專業人員,所以對相關問題肯定有其更專業、更透徹的看法,所以對他們將進行深度的個案訪談,通過訪談的形式來記錄下他們的想法。所以本調查的研究對象分為兩大類,並且採取各有側重點的研究方法,爭取盡量真實反映當地真實情況。

報告摘要

本調查報告正文一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縣志沿革等方面介紹化隆縣以及卡力崗藏回的概況,調查之前首先了解該地的歷史地理概況極為重要;第二部分則以調研日記的形式介紹了整個項目的執行全紀錄;第三部分,卡力崗藏回社區調查的觀察、描述部分,重點選了典型的幾個片斷,各具代表性,希望能對我們調查的這個地方和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有個感性的認識;第四部分,分析歸納部分,整理信息,從經濟生活、教育衛生、宗教信仰、服飾、語言、建築、祖先來源等角度來論述,對於這個社區調研做更深一層次的思考;第五部分,分報告部分,著重從教育、宗教信仰和民族民情三個視角對這個特殊的民族社區作深度分析。其實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限於自己的學識和水平,只結合這次調查所得的有限資料進行了初步討論。

卡力崗藏回農村社區的多視角考察

近兩個禮拜的調研、訪談,走訪了很多地方,西寧、化隆、德恆隆鄉德一村、納加村、石合加村、宗教局、教育局、清真寺、學校、圖書館,也接觸了很多人,記者、學者、局長、主任、鄉長、村長、阿訇、教導主任、學生娃、大學生、文化站長、派出所長、普通村民,此一部分在觀察、描述的基礎上,從我們的調研初衷出發,作一些粗淺的分析、探討,可能並不成熟和准確,但還是希望分幾個角度闡述如下,請不吝賜教。

經濟生活:該鄉有耕地47311畝,其中水澆地2466畝、淺山地43568畝、腦山地1277畝。播種小麥1.22萬畝,總產406.7萬斤;青棵7800畝,總產245.49萬斤;豌豆6500畝,總產203.25萬斤;洋芋1500畝,總產51.74萬斤,油菜籽7000畝,總產120萬斤。產蘋果3.32萬斤,有林地976畝,草場30.09萬畝。有各類大牲畜4737頭(匹),綿、山羊17756隻,豬280頭。擁有各類農業機械總動力0.15萬千瓦。年農業總產值347.06萬元,人均年純收人233元。

德恆隆地處卡力崗山區,位於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近三千,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從圖表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草場在德恆隆的土地構成中占著很高的比例,耕地在歷代開發下也有13%,而林地則是微乎其微了。而這樣的土地構成也就決定了德恆隆的經濟主要以農牧業為主,而由於水資源的嚴重缺乏,極大限制了農牧業的發展。從作物的種植構成上,看得出主要為小麥、青稞、豌豆、洋芋和油菜,

目前,德恆隆居住著回、藏、撤拉、漢4個民族,其中回族8787人、藏族1963人、撤拉族157人、漢族17人。雖然回族占著絕大多數,但土地分配卻相差很大,一般來講,藏族村民佔有的土地遠遠多於回族人,而即使同是回族人,不同的村子土地佔有量也不一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個是歷史上,卡力崗原住民是藏族人,他們一直就佔有大量土地,只是後來搬遷走了,遷進來回族人,再加上藏民多營牧業,土地的佔有自然要比搞農業種植的回族多。據我們調查的德一村,回族家庭人均佔有兩畝土地,藏族家庭會有人均十畝土地。再有,即使同是回族村,土地佔有量也不一樣,再加上人口的數量差別,因此每個村人均佔有的土地面積也是差別很大。

由於嚴重缺水,只能維持人的飲用,連牲畜飲水都是問題,土地種植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基本保持溫飽,遇到年景不好,只能依靠國家補助,在化隆縣,在德恆隆,靠國家補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比如國家的鎮村推進扶貧項目,就是每家國家提供五隻羊或者一頭牛,價值2000餘元,再加一個蓄養池,1000餘元,這是國家實行的扶貧發展養殖計劃。比之以前單純發放救濟糧或補助金,這樣的措施更加合理,在「輸血」扶助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造血」功能,除去長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創造條件讓百姓們能夠自力更生。

缺水限制了工農業、畜牧業的發展,鄉里想搞項目也都無法上馬。而交通不便卻又限制了旅遊的發展,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東西,像德恆隆的油菜花、獨特的藏回風情以及附近的坎布拉森林公園、李家峽水電站,也是一條很好的旅遊路線,只是缺少硬體設施和經營運作。村裡人除了種地、放牧,好多年輕人出去打工,有的在化隆及其附近各縣以及西寧,離家近,一邊打工賺錢一邊還可以照顧家裡;還有跑運輸、搞商業,開飯館則多深入內地、沿海各省,或者自己開拉麵館,或者親戚朋友介紹給飯館打工,化隆縣的拉麵確實已經在拉動經濟發展上越來越看到成效,家裡每每掛著中國地圖,當我們家訪的時候,老人樂呵呵的在地圖上指指點點,「瞧,大兒子兒媳在沈陽開面館,小兒子在廣東,鄰居家孩子就在你們上海」。我們在德恆隆調研的時候,隨處能感受到拉麵經濟對於每個家庭的經濟影響。據當地媒體稱截至2005年底,化隆人在全國51個大中城市開設了4000餘家拉麵館,化隆「拉麵經濟」創收逾1.4億元,全縣長年在省外從事拉麵生意的有6300戶4.41萬人,創收14422萬元,佔全縣勞務總收入的80.5%。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化隆人當初出去開面館多是打著」蘭州拉麵「的牌子,因此可以說,目前「蘭州拉麵」遍布全國的局面,化隆人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到現在取得可觀經濟效益之後,才想到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品牌,這點也成了化隆「拉麵經濟」發展壯大的制約因素之一,也逐漸進入了化隆人的議事日程。

做生意是回族人的傳統,也是他們的擅長之處。在以往的采訪中,能明顯感受到,回族村落的經濟是要好於周圍非回族村寨。然而在德恆隆,我們看到的是一樣的貧窮,這個筆者認為,是由於語言障礙、文化教育落後制約了他們外出打工的腳步。德恆隆的回族人大多講藏話,不與外界交流,不會漢語,再加上沒受多少教育,更是限制。而我們調研的納加村就要好很多,據說是德恆隆鄉經濟條件最好的村子之一,原因就是納加村是講漢語的回族村,村裡的人外出打工與人交流不存在語言障礙,許多人都出去打工,據村長介紹,平時在村裡的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一半,很多都是拖家帶口出去打工,村裡家庭的經濟收入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外出打工。

教育、衛生:從整個化隆縣到德恆隆鄉的各個村裡,都能看到醒目的寫有「掃盲」、「普九」、「大力普及漢語」的宣傳標語,這個縣的教育落後情況可見一斑。尤其德恆隆這個國家貧困縣的山區貧困鄉,教育質量差、群眾觀念跟不上,環境惡劣,語言隔閡,都極大限制了德恆隆的教育發展。

在化隆縣,我們調查了化隆一中,是縣里最好的高中,但教育水平還是很低,1996年開始,化隆和遼寧鞍山市已經建立結對幫扶關系達十年之久,除了經濟上、物質上的支援,教育上「鞍山化隆班」在化隆縣甚至青海省,都是眾人皆知的。鞍山市為化隆縣扎巴鎮拉曲灘村、謝家灘鄉朱家灣村和阿什努鄉納哈隆村援建了3所「希望小學」,解決了近600名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並先後給這些「希望小學」捐贈了總價值達1.23萬元的圖書和電教設備,免費為化隆縣培訓教師35名,同時代培了七屆鞍山「化隆高中班」學生。化隆縣每兩年在其畢業的初中生中按中考成績優劣選拔前四十名到鞍山市高中深造,除了生活費其他費用由鞍山市擔負,據馬曉東講,他們為節省開支,都會帶足米面自己做飯,顧及到飲食習慣,還帶有專門的廚師給他們做飯。除了代培高中生,還派自己的大學生過來支教,像接力棒一樣,每年都有新的大學生來到這片土地把自己的認識和青春熱情奉獻給這里的孩子們。我們本想采訪一下這些大學生,可惜不湊巧,我們去的時候,學校放假,支教的大學生已經回遼寧了。

在德恆隆鄉,全鄉22個村,21所小學,兩個初中部,在亞曲村還有一個希望小學。一般的小學規模小,甚至是一個老師一個學校制度,老師負責教授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所有學生的所有科目,教室往往也很有限,不同的年級在同一間教室里分時段上課。現在教育改革之後,民辦教師都不幹了,上崗的都是師范學校出來的年輕老師,小規模的學校也慢慢撤並,實行寄宿制,零收費,只需要解決自己伙食。

這樣的教育還是問題很多,但我們問到教育的情況和老師、學生的狀況時,家長們無不充滿憂慮。說以前民辦教師還好,都是本地人,教育孩子有責任心,也有教學經驗,會藏話,也會安心工作,心無二志。上面調來的年輕老師則多不會講藏話,只會漢語,孩子們大多聽不懂,慢慢的產生厭學情緒。並且年輕人都嫌這里條件艱苦,不好好教書,總想著調出去,對教書沒有熱心沒有責任心。

德恆隆人們生活貧苦,學校和清真寺往往是村裡面最漂亮的建築,前者是國家援助,後者是宗教信仰。然而漂亮的教室沒有發展起很好的教育,除了師資安排上沒有考慮到這邊的實際情況,還有恐怕就是這邊的經濟和觀念問題了。經濟上的貧窮,使得村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其幹活、賺錢來補貼家用,雖然現在義務教育不要花錢了,但看著孩子讀書不幹活吃白飯是不情願的。再有就是觀念問題了,覺得讀書沒什麼用,不如早點出去賺錢,當我們問到「讀書讀到像我們這樣,不覺得很好么」,但對他們來說似乎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是顧及眼前為好。德一村馬爾沙家經濟條件算很好的了,大女兒現在19歲,老早不讀書到果洛挖蟲草去了,現在小女兒小學剛讀完,也不準備讓她繼續讀了,即將到果洛投奔姐姐,加入到挖蟲草的大軍行列,他們說挖一條可以賣到三四塊錢,大一點的還要貴。一天晚上,無意讀到小阿娜的一篇作文,不禁讓我痛心不已:

「我多麼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想讀書……求你們不要叫我去挖蟲草……」。

由於嚴重缺水,這邊的衛生狀況也是不容樂觀的,不知道這邊的孩子多久才會洗一次臉,蓬頭垢面洋溢著憨憨的笑容是他們的常態。到了這邊,為了不浪費老鄉的水,我們連刷牙洗臉都自動縮減為一天一次,水在這邊是很寶貴的資源。家裡的被褥換洗,恐怕周期更要長,只有天氣好的時候拿出來曬曬太陽,拍拍灰塵,一年最多洗兩次。公共醫療衛生,村裡面實施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每人按人頭繳納10元參合金,然後按一定比例可以報銷部分醫療費用。目前,化隆縣已有十多萬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繳納現金1165520元,參加率達到了73.15%。

宗教信仰:村民皆信仰伊斯蘭教,村裡的清真寺也已經有百年歷史,和富有濃郁阿拉伯特徵的穹頂、塔樓的清真寺建築不同,德恆隆這邊的清真寺遠遠看去更像佛教寺廟,也沒有絢麗的色彩,一律的土黃色,入到裡面才能看得出是清真寺。相比雲南省的帕西傣「傣回」,卡力崗藏回的信仰要更虔誠、更純潔一些。帕西傣的阿訇談到村民的信仰總是很痛心,村民很少有人很虔誠的每次都來清真寺做禮拜,每次都是推三阻四,找出各種理由,老人也不想來,冬天嫌冷夏天嫌熱,在阿訇看來,這種不虔誠,來自於他們對教義的認識不深,導致行動上的敷衍了事;並且大人的態度對孩子有著很深的影響,周末也經常不來清真寺上課。而在德恆隆,只要時間允許,每天都會准時到清真寺來作禮拜,不僅老人也有年輕人。著裝上,帕西傣人平時連禮拜帽都不戴了,只在遇有集體活動時才會戴,德恆隆人從大人到小孩都會戴,一看就是回民。每天的禮拜是這里的回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伊斯蘭教信仰支撐著他們的精神世界。

德恆隆的孩子們閑暇時到清真寺學習古蘭經的熱情也很高,我們調查的時候正是暑假,幾乎每個下午都有很多孩子到清真寺學習古蘭經,每個人捧著一本,有老師專門指導,朗朗讀經。有的孩子很小就來了,問他們經文里講的是什麼意思,都羞羞得搖搖頭。我想就和我們漢人以前私塾學古文一樣,剛開始也是不懂先背起來的。

村民在阿訇的主持下學習《古蘭經》、《聖訓》,一生要修五功:認、禮、齋、課、朝。一天要做五禮,即晨禮、晌禮、哺禮、昏禮、宵禮。每個星期五下午舉行聚禮,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舉行會禮,伊斯蘭教歷9月是齋月,齋月內要把齋。清真寺的高音喇叭每天都響5次,叫人們到寺中祈禱。

風俗習慣:卡力崗,系藏語音譯,意為「高山」、「雪山」。位於縣城南部,由尕加山、尕吾山等諸山組成,頂峰海拔3579米。阿什努、沙連堡、德恆隆三鄉均在卡力崗山上,故稱那裡的人為「卡力崗人」。由於歷史的原因,這里的大部分群眾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語言、服飾、生活、飲食習俗等方面,具有鮮明的藏族特色。

藏語是卡力崗穆斯林的母語,每個人都操一口標准、流暢的安多藏語,他們之間交談皆用藏語,以前就連阿訇講經也使用藏語,只是近年來,他們與外界交往頻繁,成年男子大都學會說漢話,但內部之間交談,還是用母語——藏語。而像小孩子、不出門的婦女,都聽不大懂漢語,更不用說讓他們講、讀、寫,因此這個語言障礙,也造成了我們的這次調研的最大問題。這里的人們仍然和傣回一樣,擁有三個名字,漢語名、教名和藏名,漢名書面用,學校用,公開場合用,經名清真寺禮拜用,藏語名則主要是乳名,用於口頭稱呼,因為聽不懂,為我們所不大熟悉。這個和傣回還不一樣,傣回的傣名是經常用在公眾場合的,漢名倒是不大常用。這可能和藏回的有意避免「藏名」有關。

在服飾上,過去他們一律身著藏服。要不是頭戴穆斯林白帽或蓋頭,定會把他們認成藏民。婦女的打扮更為別致:頭梳藏式小辮,其上裝飾著藏式銀質頭飾,然後戴上蓋頭。他們睡覺不用被子,皮襖解下便是。而現在,除部分成年男子冬天還有穿藏式皮襖者外,多已改著漢服。據德恆隆鄉德一村的老人們講,改著漢服是近50年間的事。相比傣回男士的漢化和婦女的傣式特徵明顯,卡力崗的藏回服飾則更接近典型的回族裝扮,男士頭戴白色禮拜帽,喜歡穿無袖坎肩,婦女穿著比較樸素,也少帶各種飾品。可能出於自發的抵制,短期內能改變的,他們都盡量改變以達到和藏族的區別。比如這服裝,但公允的講,尤其是女孩子的服飾,藏族的要漂亮很多,不說各種裝飾,單衣服的絢麗色彩也讓人眼花繚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然公眾的輿論在聯合抵制穿著藏族衣服,晚上看到小阿娜在偷偷的試穿姐姐在果洛給她買的藏族衣服,對鏡自賞,開心無比。說是只能到果洛那邊才敢穿,這邊是不允許的,也讓我別告訴媽媽。

卡力崗穆斯林的住房建築風格,原來完全保留著藏族村落特徵:單扇大門,屋內灶頭連著炕。改革開放後,他們生活比過去好多了,每年都有修新房或改造舊房的人家,那種藏式風格的住房建築越來越少。但從整體看,還是藏式建築群。因為限於經濟實力,新房屋的建造不是一時半會能達成的,因此在一些細部上還是能發現典型的藏式房屋的特徵,比如院子中間往往還放著一塊石頭,這本是藏族院落當中豎立經幡的旗桿石,只不過旗桿沒了,石頭還在,可能也沒有以前的功能了。還有院牆頭的四角,往往還堆著白石頭,這正是藏族的風俗習慣。卡力崗人居住的房屋與臨近農區的藏族的民居結構、布局也很相似,高牆深院,對大門的修造很講究,大部分有刻畫和雙層飛頭。就連卡力崗人的清真寺也受到了藏式建築風格的影響。

勞動分工上,卡力崗穆斯林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藏族傳統。比如背水、拾牛糞、晾曬牛糞等活計都是婦女們的專職,男人們從來不幹這類活。背水桶和背水方式,也具藏族風格。近幾年來,許多地方已改用毛驢馱水或人擔水,但還是由婦女們承擔。牛糞是卡力崗穆斯林的燃料之一,每當清晨牛群出圈後,每家的主婦便將圈內牛糞用背簍背到大門外,然後用手拍成餅狀貼在牆壁上,待晾曬干後取下,備做燃料。這種晾曬牛糞的方法,同藏族婦女的做法如出一轍。卡力崗穆斯林的婚姻程序、文娛愛好,也保留著許多藏族習俗。以前在婚禮上,要用藏語唱藏族宴席曲,送親、迎親等程序,都和藏族一樣。「拉依」是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情歌,這里的卡力崗穆斯林也愛唱「拉依」,卻不唱回族人民喜愛的「花兒」。藏族民間故事、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也在這里流傳。而現在,卡力崗的回族極力避免其藏族特徵,因此在這些習俗上也改變很大,現在婚禮就很漢化了,當然有其宗教特徵。在我們的一再要求下,文化站馬站長還是唱起了當年聚會的藏語情歌,很好聽。

藏族和卡力崗講藏話的回族由於信仰的完全不同,兩族的婚姻保持著嚴格的界線,幾乎很少有通婚現象。這個由於歷史背景不同,帕西傣是為維持本族生存發展和傣族通婚,而卡力崗藏回遷來這個地方,或者由於藏族原住民的外遷,或者由於部分藏族的同化而成為穆斯林,總之,很快,卡力崗的主體民族已經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了。當心民族存亡的應該是剩下的藏族才對。由於信仰相同,卡力崗藏回和撒拉族通婚是允許的,其次是沒有信仰的漢族,在遵守一系列的宗教禁忌的情況下也是允許通婚的,而信仰不同的藏族、回族通婚,確是很少有的。與外族婚配,卻又改變信仰的,會被家族遺棄,視為被叛。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0/221411481516.shtml

⑼ 求一篇有關學生對校服態度的調查報告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高二年級調查統計實踐活動主題關於高中生對校服的態度的調查報告調查時間:2009年4月 調查對象:平度一中學生共分發問卷數:64 收回問卷數:62小組負責人:李冬曉小組成員:尹君 李馬娜 禚江浩 張志剛 袁同同 於磊(一) 理論意義及現實背景現在中學生攀比之風盛行,大到MP3、MP4、手機,小到運動鞋等日常用品,而在衣服上的攀比更為嚴重:李寧、阿迪達斯、CBA、喬丹等名牌時常出現在學生口中,有些人甚至為了買一件心愛的衣服整天省吃儉用,弄得自己營養不良。而有了校服似乎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校服可以把學生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而且相同的穿戴也會使同學們找到更多的交往理由,增進同學們之間的友情。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小組開展了一項關於高中生對校服的態度的調查,期望可以引起學校的重視,並能引起大家對於校服的關注。(二) 社會調查情況1:問卷設置及目的面對中學生日益增長的穿衣消費,我們不禁會想中學生是否還希望有自己的校服。中學生追求個性,但有的學生的服飾卻過於個性不符中學生的身份。現在我們學校並沒有統一的校服,是不是有一些學生經常遭受教師或家長的責難呢?同時,校服在推廣過程中會有哪些問題介入同學們的視野,大家又對這些問題持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期望呢?以上諸多問題促成了我們的調查問卷。1:是否曾因服飾問題受到老師或家長的責難 A:經常 B:有時 C:從未2:你是否希望有校服 A:是 B:否(回答A者繼續回答3,5;回答B者回答4,5)3:你希望有校服的原因A:不用再買衣服,省錢 B:利於學生管理 C:可以防止攀比現象4:你不希望有校服的原因 A:面料差B:款式單一缺乏個性C:不好看D:經濟負擔5:如果學校統一服裝的話,你最能接受哪種類型的校服?A:西裝式,男生打領帶,女生穿裙B:中國古典型C:運動服D:其它2:數據統計 ABCD13.1%28.6%68.3% 235.9%64.1% 343.5%21.7%34.8% 411.1%48.9%28.9%11.1%539.756.3%46.1%7.9% 3:數據分析和結論從數據統計可知,只有35.9%的學生希望有校服,而有64.1%的學生不希望有校服。關於學生服飾穿戴方面有68。3%的學生從未受到教師或家長的責難,有28。6%的學生有時受到責難,而只有3。1%的學生經常受到責難。在希望有校服的同學中,原因比較分散,有43。5%的認為校服可以省錢,減輕家庭負擔;有21。7%的認為校服利於學校管理,利於學校整齊化一;剩餘34。8%則認為校服可以防止攀比。而在不希望有校服的學生中,有48。9%認為校服款式單一,缺乏個性。有28。9%認為校服不好看。各有11。1%的學生是因為經濟負擔和面料差而不希望有校服。關於中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校服,有46。1%選擇運動服,有39。7%選擇西裝式,6。3%選擇中國古典式,其它只佔7。9%。綜合各項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能正確掌握自己的穿戴,不會因服飾問題而引起家長與老師的不滿。中學生正在以穿著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風采豐富自己的生活,吸引同齡人的眼光。而校服的款式單一,缺乏個性,面料較差等原因似乎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代中學生眼中的校服一是比較個性、帥氣的西裝服式,另外就是運動的服式。因此,如果學校有統一服裝的設想,可以從以上結論出發構建。(三) 希望與設想中學生學的是知識與如何豐富自身的內涵而不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外形與服飾來展示自己的個性。眼一睜一閉,三年就過去了。所以我們應當將精力主要集中於學習上,而不要為了所謂的攀比而浪費時間與精力。中學生只要穿著得體、干凈,符合我們中學生的身份即可。有時,樸素也是一種美。學校對於校服如果有所設想的話,可以找設計師設計幾套不同的校服,展示給全校師生並調查學生的滿意程度,給學生一些自由的選擇,從而打消一些同學對於校服的各種顧慮,提高校服在中學生心中的受歡迎程度。

與學校校服管理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初中校服設計圖紙 瀏覽:549
裸粉色長款羽絨服配什麼 瀏覽:398
af童裝偏大還是偏小 瀏覽:298
男士針織刺綉外套的搭配建議 瀏覽:605
彪馬的褲子三包有哪些 瀏覽:317
女式白色半袖襯衫批發 瀏覽:621
襯衫迷彩故事羊 瀏覽:604
捐贈校服領導講話 瀏覽:49
frank大嘴猴童裝 瀏覽:238
如何給寶寶做小帽子 瀏覽:905
中原領航學校校服 瀏覽:86
不然就會拉在褲子 瀏覽:76
什麼品牌的真皮帽子好 瀏覽:772
廠家批發直銷真絲領帶 瀏覽:346
古馳男裝牛仔褲品牌及商品 瀏覽:767
深圳哪個校服網質量好 瀏覽:508
灰色圓領衣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254
褲子門禁的縫制步驟教程 瀏覽:905
微信童裝代理如何賺錢 瀏覽:99
女友穿著褲子摩擦我的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