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惠安新娘「長住娘家」有什麼故事
在福建省東部沿海的惠安縣,至今為止在輞川、塗寨、東嶺、凈峰、山霞、崇武等沿海農、漁村尚可見到一種特異的婚俗——婦女婚後長住娘家不歸夫家。20世紀50年代初期,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曾深入當地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婦女在婚後第三天即返回娘家長住,直到懷孕臨產方才回歸夫家落戶,而這一長住娘家的時間由於當地相沿成俗,而變得十分長久,新中國建國以前一般都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長達一二十年,最長的有30年,幾乎一輩子長住在娘家。
關於這一習俗,在我國壯、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中可以找到類似的「不落夫家」現象,但惠安地區女子「長住娘家」期間不與男子(包括丈夫)交往,多視貞操如生命;而後者則不盡相同,男女交往較自由。
作為在漢族居住區流存的這一習俗,不但在福建省內僅此一例,而且在國內其他地區也是罕見的。因此,近幾十年來,福建惠安婦女「長住娘家」的婚俗愈來愈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和興趣,人們對它的來源、屬族、流傳原因都做了種種推測、考證和研究,但是由於缺乏有力的實物證據,兼之流傳久遠,內涵有所變化,因此至目前為止對於這一奇異婚俗尚不能有一個完全令人滿意的解答。
關於其來源問題,當地群眾有的認為是鄉村之間勞動力缺乏,為了留住婚嫁的女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成文的鄉規民約,即女子婚後必須長住娘家,要想在夫家落戶須待懷孕臨產。另有的人認為,這一習俗傳自明代周德興的軍隊,據說明代江夏侯周德興率大批軍隊在福建沿海建立衛所,惠安這一習俗就是這些士兵傳入後而流傳至今。
林惠祥先生等人不同意這些說法,他們從民族學的角度考證分析,認為這類習俗後世雖因地因人而有所變化,但溯其根源,他們都應源自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歷史階段。國內外許多類似的民族學資料以及與此類同的「搶婚」、「產翁」等婚俗都反復證明了這一事實。明代周德興率部成員據《明史》載多「楚卒」,當時楚地並無此類習俗,而至於鄉規民約,實為流傳至今原因之一,而並非產生之根源。
關於其屬族問題,至今流傳地區絕大多數居民都是漢族,因此許多人從現狀看認為其屬漢人之俗。
林惠祥、林蔚文等人認為其應屬於古越族。理由如下:一、福建等地土著居民是古代越族及其原始先民,他們在這里長期生活並完全形成本民族獨特的文化。二、古代越人留存著「不落夫家」等婚俗,這也為其後裔民族如壯、布依、黎、高山族等流傳至今的同類習俗所證實。三、古越人在漢代以後漸為中原漢族人民及其先進文化所融合,但在某一地區因某些特殊的歷史原因及社會條件,一個古老的民族消失了,但其某一習俗仍可紮根流傳於新住民族之中,這在世界許多民族中不乏其例,惠安此俗當屬此列。
關於流傳至今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林蔚文在經過調查後,基本歸納有以下幾種。
一、惠安此俗是在內涵發生某些變化後才在漢族地區得以流傳的。變化的主要內容是拋棄了原始古樸的男女交往自由等為封建道德所不容許的東西,代之而來的是男女絕交、保護貞操等符合封建道德標準的內容。由於有了這一關鍵的改變,這一習俗才能苟延殘喘。二、爭奪勞動力。惠安是僑鄉,又是石匠之鄉,明清前後,許多男子就大多相沿成俗浪跡異國或異鄉經商謀生,長久以來當地農事全由婦女包攬。已婚年輕女子的留住,當然有利於娘家,因此「長住娘家」習俗受到歡迎。三、早婚。當地長期流傳早婚習俗,對於十一二歲甚至更小的少年男女們,結婚只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這些童心未泯的少男少女們婚後都還需要各自父母的照顧,因此古老的「長住娘家」婚俗也恰好迎合了他們的胃口而得以流傳。四、當地婦女傳統的思想意識的需求。如當地已婚婦女珍視貞操,大多不願或懾於「社會輿論」而不敢與丈夫交往,新中國建國以前曾出現聯合抵制男性的「長住娘家婦女會」乃至夫妻相遇不相識的種種怪現象。
為了保護自己和不與男性交往,「長住娘家」婚俗則是她們最好的保護傘。此外,一些人還認為當地女子出嫁聘金少,婦女長住娘家可使娘家經濟得到補償等等,當然這些僅是次要的原因了。
與國內外類似的婚俗一樣,惠安地區殘存的「長住娘家」習俗對研究人類婚姻進化史及民族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是迄今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冥婚之謎
冥婚又叫鬼婚,是指未婚死人之間結為夫妻,後來發展到活人與死人結為夫妻。這一婚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周禮·媒氏》載:「禁遷葬與嫁殤者。」
說明先秦時期就有讓雙方合葬成婚和嫁死人的風俗。三國曹操想讓死去的愛子曹沖娶邴原的亡女,遭到拒絕後,又為曹沖娶甄氏亡女合葬成婚。到了宋代,冥婚大行,凡是未婚男女死了,父母都要托媒說親,媒人稱作「鬼媒人」。元、明時的冥婚更加荒唐和慘無人道。
《元史·列女傳》載,東平楊氏,其夫死後,夫家准備找亡女骨合葬以成冥婚,楊氏竟自殺與夫合葬。
明代形成了旌揚貞節烈婦的制度和風俗,《明史·列女傳》記載了許多未婚、已婚女子,因男方死了,自殺以成冥婚的事例。據《儒林外史》描繪,這種冥婚相當殘忍。有一14歲女孩,未婚夫死了,父親把她鎖在屋內,欲活活餓死她。
女孩餓得苦苦哀求,父親含淚勸解鼓勵。母親不忍心,要送給女兒毒葯吃。父親說,不行,死後官府要驗屍,不是餓死的不行。在這里,封建的禮教已將人間的親情扭曲為:親手毒死親生女兒,也表現了一種母愛。
清代則出現納采(六禮的第一步,剛剛提親,詳見婚禮)後,男方夭折,女方或自殺合葬,或者仍抱著未婚夫的木主(靈牌)拜堂成親,然後為未婚夫守節的風俗。
其中後者,稱作「空夫婚」。解放前,廣東的冥婚和空夫婚相當盛行。男方死或者在南洋不能回家,仍將媳婦娶回家,抱著木主或公雞拜堂。
60年代的電影《紅色娘子軍》,描寫吳瓊花參軍路上碰到一個婦女,丈夫是個躺在床上的木頭人。這不是編劇憑空虛構,解放前確實存在過這種滅絕人性的婚姻。
㈡ 誰幫我反應下惠安一中,沒經過學生同意就擅自定校服.我都高三了,還買幹嘛!再說每年都一樣
勸你一句,不缺這個錢就認了吧。
學校為什麼這么做,還不是為了那些回扣,不然怎麼會一年一次。這裡面利益說小不小,深著呢。你高三了轉眼就畢業,何必臨走的關頭搞事呢。這個東西要麼你豁出去了天天去上級機關鬧,要麼發動同學一起抵制,不過都是最後會讓自己倒霉的.....
㈢ 惠安第二中學校服,大家來評價。。。。。
發來看看呢
㈣ 『急』惠安崇武中學有自己的校服嗎怎樣收費的
有自己的校服,至於收費標准就不知道哦了!
㈤ 惠安女的故事
傳說是沒有的,但是,下面這首詩卻是幾乎人盡皆知的、、!
惠安女子》:
野火在遠方,遠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裡
以古老部落的銀飾
約束柔軟的腰肢
幸福雖不可預期,但少女的夢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無邊無際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並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
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裡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鹼灘和礁石
於是,在封面和插圖中
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福建惠安,歷史上是一個「十年九旱,十雨九澇」的地方,閉塞,貧窮,封建陳規陋習,給惠安女子帶來了許多苦難。早婚,長住娘家,集體自殺,歷史留下過觸目驚心的記載。惠安女子社會地位底下,生存環境惡劣,但外部世界看來,惠安女子裹方巾,戴斗笠,著短褂,束銀帶,古老而美麗的服飾,加上自然綽約的身姿,堪稱一道亮麗的風景,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驚異和贊賞,於是她們出現「在封面和插圖中間,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有著博愛情懷和敏銳洞察力的詩人,從人們普遍的獵奇心態下對惠安女子的淺表性的欣賞的背後,看到了世人淺薄。南國家鄉的姐妹的生存處境,普天之下女性的「並未苦難已經絕跡」的命運,激發詩人「為婦女請命」,抗議世人對惠安女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處境的麻木「忽略」。
「野火在遠方,遠方,在你虎魄色的眼睛裡。」詩人從現實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聯想到古遠蠻荒的野火,讓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產生疊加,在這種現實和歷史的聯系下,惠安女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而這種因歷史文化幽閉和與外界文明隔絕而形成的「古老」,在世人看來是「美」,是「風景」,但在惠安女自身則是一種沉重。「以古老的銀飾,約束著柔軟的腰肢」,詩中的「約束」二字,強調了古老傳統對現代女性的束縛,隱約透露出惠安女子的「憂傷和痛苦」。
「幸福不可預期」,幸福對惠安女來說只是曾有過的美麗的夢,但在冷酷的現實的面前,她們的夢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飄落在海面」,隨著「浪花」,消失得「無邊無際」。面對「並非已經永遠絕跡的苦難」, 惠安女默默忍受,夕陽晚照,洞簫、琵琶凄婉的樂聲,多少次喚醒過惠安女內心的憂傷,但她們只是默默忍耐,「把頭巾輕輕地咬在嘴裡」。惠安女內在這般「賢惠」,外表是這般的美麗,自然成了人們欣賞的「風景」。這種把女性視為「風景」,卻無視女性獨立的人格和生存環境的改善,忽略女性「美麗」下的憂傷,令詩人痛心疾首。惠安女子這一意像,是詩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發出嚴正的抗議,也是對我們社會尊重女性的人格獨立,關注女性的生存環境的真誠的呼喚
㈥ 惠安一中是不是一進學就馬上發校服。。
是的,馬上發兩套夏裝,然後穿著校服參加軍訓。
㈦ 惠安縣龍騰學校有沒有校服
有。。。。
㈧ 惠安女的故事誰知道
一位惠安女與「解放軍廟」的故事 在福建省惠安縣的崇武古城,有一座"解放軍廟",它的正殿、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亭與和寮公、觀潮亭等六個建築物座落在金色沙灘上,每天面向波瀾壯闊的大海播放《我是一個兵》的優美歌聲。 走進正殿,只見27尊身穿綠色軍裝的解放軍雕像神采奕奕地坐在神龕位置上,神龕上方高懸書寫著"英烈27君"燙金大字的橫匾。一位老媽媽正在拂拭台案,聽說是記者在"八一"建軍節特意前來瞻仰,熱情地拉著我的手說:"解放軍好啊!他們是我的救命恩人。"縣委宣傳部陳副部長介紹說:"這座'廟'就是這位曾媽媽帶頭籌資建的。她的名字叫曾恨。" 曾恨?一個奇怪的稱呼。她為什麼要為解放軍烈士建廟,而且把晚年時光全部用在侍奉烈士上?聽罷老人的故事,記者了解到一位惠安女報答解放軍救命之恩的動人事跡。 1949年9月17日,葉飛兵團28軍84師251團部分官兵乘6機帆船抵達崇武西沙灣,准備參加解放金門、廈門戰役。上午9點多,有幾架敵機突現崇武上空,為了掩護群眾,正在練兵的解放軍毅然向敵機開火,把目標引向自己。敵機掉轉方向,向解放軍陣地狂轟亂炸。不料,一個小女孩受驚了,一邊哭喊著媽媽,一邊從沙灘向農田奔跑,情況萬分危急,5個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地沖出掩體將小女孩壓在身下,用血肉之軀擋住飛迸而來的罪惡彈片。小女孩得救了,5名解放軍戰士卻壯烈犧牲。是日,共有24名解放軍為民獻身。當地群眾在附近沙地將烈士隆重安葬,按當地風俗在墳墓上搭起一個12平方米小房子以供紀念。因此,解放以來,當地民間稱呼他們是"24大人"。 被救的小女孩名叫曾阿興,時年13歲,前一年隨母親從新加坡回國定居。媽媽淚流滿面,深情地囑咐她:"孩子,是解放軍救了我們的命,你要一輩子記住他們的恩情。"從此,小女孩改名為曾恨。恨誰?恨殺害解放軍的反動派。半個多世紀以來,曾恨從為人母到當了奶奶,始終以惠安女虔誠的方式到"24大人"墳前祭奠。1993年,她帶頭捐獻省吃儉用積攢的6萬元,同時忍辱負重四處"化緣",一顆至誠擁軍之心感動周圍的企業家和幹部群眾慷慨解囊,很快湊足幾萬元蓋起正殿等建築,同時請進在崇武海域犧牲的其他3名解放軍戰士,正式命名為27君廟。 崇武古城是我國現存的四大古城之一。明朝隆慶年間,戚繼光於城內蓮花山中設中軍台,平息倭寇;清朝順治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將之作為麾師渡海,收復台灣的一個基地。改革開放以後,"解放軍廟"更是遠近遐邇,每逢重大節日,尤其是"八一"建軍節,惠安縣學生高舉紅旗前來憑吊。作為"住持",曾媽媽雖然忙得不亦樂乎,卻喜笑顏開,端茶倒水,歡迎年青一代了解解放軍的故事。她指著門前的一塊石碑,對記者輕聲吟誦上面記錄的民謠:"官兵奮戰壯成仁,同志於今成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眾敬功臣。"
㈨ 我和惠安女服飾的故事寫一篇作文
寫游記許多同學往往會純粹的描寫所看到的景物,我們說文由情而生,看到此情此景,你有哪些想法?你如何利用你的身體的各個感知器官去感受景物,並獲得了怎樣的體驗?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同一個景點,你描寫的感受與其他人肯定不一樣。在本文中,作者主要描寫了惠安女雕像的景觀。文章詳略得當,順序清楚,對重點景物採用自己看、聽別人說、自己想的描寫手法,使得文章內容比較豐富。
另外要提醒同學們作文寫好之後,要自己再讀一讀,這樣就會發現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巴金爺爺寫文章也是要修改好幾遍的哦。點評人:我是雨欣7月17日艷陽高照,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了惠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獨特的風景線:海的女兒——穿著很有特色服裝的惠安女。(直切要寫的景點,強調「特色服裝」引發讀者注意。)
你瞧:一個個年紀稍微大的婦女頭戴斗笠,還披著鮮艷花頭巾,那花花綠綠的小花在艷陽下顯得那麼與眾不同,花兒好像在說:「之所以我們的城鎮那麼有特色,是因為有我們才有特色的!」她們用那花巾緊緊地捂住雙頰,上身穿著藍色或紫色的襟衫,又短又窄,前面短,後面長,這樣就會露出肚臍,下穿灰色或藍色的褲子,又寬又大的打扮,好一個羞羞答答的惠安女的形象。(重點描寫「惠安女」的外相,突出服飾與裝扮,點出「惠安女」特別之處。)
有位長期在那裡的(當地)邊防工作的叔叔說:「這就是惠安女的傳統服飾,它的特色是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裳,浪費褲。用俗話就是說:『她們要臉皮不要肚皮。』」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引用介紹,加深讀者對「惠安女」形象的認識。)
別看她們這樣打扮,(但)她們可是非常勤勞的,(。據說,)她們(平時)忙裡忙外什麼事情都干,甚至有些事情比如(連)抬石頭,(、)鋸木頭……(等重活,)連當地的男人都做不到(如)她們都會,她們可真是勤勞的化身啊!(景區)路邊(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刻得栩栩如生,居然大多數是出自惠安女的手,(「她們可真是勤勞的化身啊!」)我心裡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慨,一種(與)激動,贊嘆惠安女的智慧!(不僅有看到的、聽到的,還有親身體驗到的,因此就顯得真實。)
要說活文物惠安女的服裝有特色(魅力),(但)我覺得她們(的)勤勞更有特色(感人心懷)!(文末帶總結性的抒情與全文的語言風格相協調,簡要而生動。)
㈩ 關於惠安三中的問題!!
回答。。。
1,記憶中惠安三中不是很要求必須穿校服,惠安的校服大都以深色為主,白色為輔。樣式你可以參照運動服,似乎現在的都是那個樣的。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螺城中學的校服就跟西服似的。。。
2,那個籃球場可以打。並不是所有的沙子都飛得起來。
3.三中有運動會。任何高中都有。
4,我沒聽說擇校的有一個班,沒那麼爽,擇校的人不是很多的。
5,三中軍訓就在三中本校訓。
6,三中的宿舍和食堂都是比較不錯的,沒聽說比其他中學差。但是它始終是公立學校。人家提倡簡約質朴。
7,三中外面好多地方可以租房子,有很多小居民區,那帶其實很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