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最沒的愛情文章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貳』 [女烈的研究]什麼情況下對女烈實施五花大綁
一、被剝奪人身自由 在第一種境況下,女烈大多處於被抓捕住、押解。囚禁的遭遇。在很多情況下,因為她們自身的力氣、體能都很難與敵人對抗,捆縛有可能很簡單,就是一般的五花大綁或反綁雙手。但她們如果是很強勢的角色或很重要的人物,被捆縛的方法就會很結實,譬如套臂的五花大綁外帶扼喉、勒胸,押解去牢獄的途中休息時還會捆住雙腳,或者被綁在柱子、樹上。被關進監獄後,她們被囚禁和押解去審訊則除了被捆綁,往往還可能被鎖上沉重的腳鐐,至於被綁赴法場則基本上會是套臂扼喉勒胸的五花大綁加沉甸甸的腳鐐,使她們根本無法掙脫捆縛去反抗或逃走。 二、折磨在第二種情況下,女烈們遭受的捆縛具有施與折磨的目的。無論是剛剛被抓住、押解入獄、途中休息、囚禁、押解過堂、押解上刑場,不僅都會被套臂扼喉勒胸五花大綁,而且還會有後觀音手的反綁,捆得很緊很難受,押解途中休息時,甚至在囚禁中都會被捆住雙腳,或是跪捆在柱子或樹上、或是盤腿而坐、或是四馬攥蹄、或是吊在房粱下。。。。。。將雙腳綁得結結實實,不僅難以動彈,而且象受刑一樣痛苦。敵人對待她們不僅僅是要限制行動自由,而且有借捆綁發泄怨毒仇恨的意圖。 有故事線索、背景環境,女烈不同被捆縛的形式會更鮮明、清晰地把人們導入其塑造的特定情景之中,其表情等形象符號不再是簡單的姿態,而是故事和人物聚焦、具體的內涵表現。 至於女烈被捆綁的手法,中國與日本、歐美有很大不同,前者更注重實效,基本上就是五花大綁等幾種方法,可繁簡之間卻透露出許多引發人們聯想的信號,甚至不用對手出現,就能反射出其性格、情緒、目的等等等等豐富的內涵,從而留給人們想像和品味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些捆綁的形式逼真,使這些想像和品味會更加生動而真切,為女烈形象的審美提供了更富有感染力的渲染。相反,當女烈的捆縛為了創新而愈來愈花樣繁瑣精妙,雕琢下人物的屬性會愈來愈分裂、蒼白和缺乏鮮活。她們也會變得穿著五四學生大襟黑裙、陰丹士林藍布旗袍卻變成日本繩藝的木偶,因為不真實而成了蠟人似的模特。
『叄』 五花大綁紅旗袍新娘用英語怎麼說
五花大綁紅旗袍新娘
英文翻譯_
The bride tied up red cheongsam
『肆』 中國的旗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有什麼區別
其實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是再唐朝時受到唐朝的衣服影響而形成的。初中歷史上有這一課。而旗袍是清朝人入關後,滿族人帶來的。
『伍』 五花大綁戴腳鐐是什麼感覺
內容如下。
『陸』 為何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戚薇穿旗袍
有網友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戚薇穿旗袍。”其實這句話是在贊美戚薇,因為戚薇穿旗袍簡直就是太漂亮啦,就像一個落入凡塵的仙子一樣,不食人間煙火。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戚薇穿旗袍的樣子吧~戚薇下圖的這件旗袍特別獨特,是一件比較貼身的奇葩,而且是短款的旗袍,在端莊的同時會給人一種特別性感的感覺。而且旗袍的顏色特別豐富,圖案也很多,但看起來並不凌亂,反而很有韻味。圖片中的戚薇拿了一把紅色的扇子,跟背景牆特別相稱,頭發也是盤了起來,頗有一種古代富貴少奶奶的感覺。不過我覺得就是眼妝的部分還不是很突出,不然會更加彰顯氣質。
看了那麼多套戚薇的旗袍造型,不知道你最喜歡哪一套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哦~
『柒』 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倫敦瑪莉蓮買了件旗袍送媽媽 莫斯科的夫 這是誰唱的
中國話
作詞:鄭楠、施人城 作曲:鄭楠
演唱:S H E
hebe: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she: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ella:倫敦瑪莉蓮買了件旗袍送媽媽
莫斯科的夫司基愛上牛肉麵疙瘩
s,h: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
ella:s,h: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
s,h:扁擔寬板凳長
扁擔想綁在板凳上
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
板凳偏偏不讓扁擔綁在那板凳上
到底扁擔寬還是板凳長
she: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著一隻鵝
坡下流著一條河
哥哥說寬寬的河
弟弟說白白的鵝
鵝要過河河要渡鵝
不知是那鵝過河
還是河渡鵝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ella:紐約蘇珊娜開了間禪風lounge bar
柏林來的沃夫岡拿胡琴配著電吉他
s,h: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
ella: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
s,h:有個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打了醋
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擱下醋
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跑了兔
灑了醋濕了布
嘴說腿腿說嘴
嘴說腿愛跑腿
腿說嘴愛賣嘴
光動嘴不動腿
光動腿不動嘴
不如不長腿和嘴
到底是那嘴說腿還是腿說嘴
she: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參考資料:
『捌』 硬糖少女宣傳新綜,全員旗袍亮相,一對比陳卓璇腰太優越,對此你怎麼看
硬糖少女303與張玉琪,秦小賢和董有林合作的新綜藝節目《姐姐妹妹的武館》。 我想知道您的朋友是否對這個綜藝節目感興趣? 我相信有很多硬糖女孩粉絲想要觀看,但是這次綜藝節目可以很好地展現姐妹們的表現! 硬糖女孩的姐妹們非常高興。 他們的綜藝節目可以與所有人見面。 每個成員都很興奮。 這不是宣傳方面。 他們是非常積極的。 硬糖女孩的姐妹們都張貼了新綜藝節目的視頻。
相反,陳卓璇的腰最細。 比較編輯器只知道陳卓璇的腰高! 在圖片中,陳卓璇的腰部完全是所謂的「螞蟻腰部」。 該腰圍似乎小於55厘米。 她的腰很細。 與其他隊友相比,腰部要細得多。 陳卓璇這條小腰正在搶眼! 在任務管理方面,宣姐真的很棒,我也非常喜歡她。 好的,這是本文的內容。 看完這篇文章你怎麼看? 請留言。
『玖』 滿族人有哪些習俗
滿族習俗
【語言文字】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以前的被稱為「無圈點的老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現在,只有黑龍江市愛琿鎮和富裕縣,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文。
【文化】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18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為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
【服飾】
「發冠」與「旗鞋」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發冠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同男孩一樣,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顱後發,編成辮子垂於腦後,一直到成年方蓄發留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發冠了。
【旗頭】
發冠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直筒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天足,著花鞋。但現今的「旗袍」並非歷史上滿族女子的服裝,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裝裁減方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圖為一位滿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結婚發式。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日常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民族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
③酸湯子9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梁、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拾』 我能嘗試被麻繩五花大綁嗎
你在什麼地方在成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