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哥特式建築的描寫
這些建築大多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繁復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花窗玻璃造就了其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使整個建築看上去線條簡潔、外觀宏偉,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Ⅱ 求一些唯美的哥特式或者歐式建築描寫好句
浪漫與庄嚴的氣質,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盡顯雍容華貴。清新不落俗套,白色灰泥牆結合淺紅屋瓦,連續的拱門和迴廊,挑高大面窗的客廳,讓人心神盪漾。文雅精巧不乏舒適,門廊、門廳向南北舒展,客廳、卧室等設置低窗和六角形觀景凸窗,餐廳南北相通,室內室外情景交融。
平實而精緻,顯得自然、輕松、休閑、質朴,與庭院的親水平台、泳池、迴廊相結合,呈現一種美國鄉村風情的生活格調。 浪漫與庄嚴的氣質,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盡顯雍容華貴。 古典、開朗兩相宜,尖塔形斜頂,抹灰木架與柱式裝飾,自然建築材料與攀附其上的藤蔓相映成趣,經典而不落時尚。 清新不落俗套,白色灰泥牆結合淺紅屋瓦,連續的拱門和迴廊,挑高大面窗的客廳,讓人心神盪漾。 簡潔對稱突顯...
明亮的街燈與天上的群星遙相輝映,整個街市都沉浸在一片珠光寶氣之中,人眼目。
沿著大道向遠看,一盞盞路燈雪亮雪亮,像是一條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火龍。
遠遠近近的路燈已經亮了,起先像一個暗紅的水果盤,漸漸變成了明晃晃的大銀球。
馬路兩側的街燈亮了,遠遠看去,像一條波光閃爍的長河。
那圓球狀的街燈,像是一顆顆放大了幾萬倍的珍珠;它們結集在一起的時候,又很像一串葡萄
那一根根燈柱上高擎著一盞盞球燈,像盛開著一朵朵紅荷。
向遠處伸展的兩排明光閃閃的街燈,活像是蜿蜒飛舞的火龍。
相距很遠的路燈,投下一束束光圈,雪花像螢火蟲似的在燈光下飛舞著。
一兩點沒精打採的燈光,彷彿是瞌睡人的眼睛。
Ⅲ 關於哥特和朋克的服裝風格
現在所說哥特風格有點歐洲古典的意思,大概和洛麗塔風格很像,有蕾絲,蓬蓬裙,但是以黑色居多。
朋克punk是跟搖滾樂的發展有關的,比如皮衣,鐵釘的衣服,代表品牌有vivien westwood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彙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哥特人的來源:
哥德人是日耳曼的部落,從公元第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居住在多瑙河的邊界地區。當匈奴人從中亞往西邊遷移時,哥德人因為受到壓力而從該地區撒離。他們向西遷徙到歐洲,並越過多瑙河以逃離迎面而來的游牧部落。自羅馬衰落之後,中古早期的哥德人就與其他蠻族爭奪西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土地。
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哥德人來自波羅的海的葛蘭島,當他們南渡至中歐時分裂為兩個群體。西哥德人在公元第二世紀時,定居於今天的羅馬尼亞;東哥德人繼續往東遷移到黑海的西北岸。在376年,西哥德人在匈奴人的壓迫下,從今天的羅馬尼亞南渡多瑙河。合計男子與婦孺的人數約有六萬人。他們打敗來自君士坦丁堡的羅馬軍隊,一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後向義大利挺進。409年時,西哥德人在國王阿拉烈的領導下劫掠羅馬城,然後往北遷徙到高盧。羅馬人只好讓出西南部的高盧,其勢力最後擴展到今天的整個西班牙。
東哥德人在匈奴人的統治下撒離,跟隨同族人(西哥德人)曾走過的路線,於第五紀後期進入義大利。這項入侵行動乃受到東羅馬帝國的聳恿,因為東羅馬帝國想藉此消耗這些族群的力量,然後以總督的身份去統治義大利。在狄奧多里克(今天瑞士和巴爾乾地區的國王)的指使下,哥德人在488年進入義大利,並在493年完全征服她。
狄奧多里克在526年死後,王國並沒有維持多久。拜占庭以爭取王位繼承為藉口於536年派出由貝利沙魯斯將軍指揮的軍隊到義大利。拜占庭希望重奪義大利,並恢復古羅馬帝國在西方的領土。戰爭一直持續,加上瘟疫和飢荒,鄉間地區遭到嚴重破壞。在552年,東德人終於在義大利戰敗。在公元第六世紀的後期,當義大利被新來的蠻族倫巴底人入侵後,東哥德人就被消滅,倖免於難者崩散為小群體。
西哥德人在西班牙的王國就維持得比較久。在公元第五世紀後期,法蘭克的克洛維把西哥德人從法國本土驅趕到庇里牛斯山以外的地區。隨著克洛維去世,其王國也出現分裂,使西哥德人暫時得以喘息。711年,新的威脅來自南方。回教的軍隊從北非渡海而來,僅用了四年的時間就把最後一個哥德王國消滅。
哥德人是史上首批能夠劫掠羅馬城的武力,光憑這點便令後世難忘;而古代世界的秩序也因而開始在歐洲瓦解。他們很欣賞羅馬城並企圖加以維護,讓許多羅馬文化得以留存下來。例如,現代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羅馬尼亞的語言都是起源自拉丁語,然後受到這些地區的居民影響而形成這些國家的語言,情況與日耳曼語在英格蘭流傳下來類似。
【哥特文學流派】
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安妮·萊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這一時期許多哥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哥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哥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來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還有埃德加·艾倫(Edgar Allan)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安妮·萊斯(Anne Rice)的《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布萊特(Poppy Z. Brite)的《勾魂時分》(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到了20世紀的70年代,朋克作為一種亞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領域。原始的朋克來自於暴力和強大的顛覆。而原名為「華沙」(Warsaw)的「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出現,無疑將這場充滿了破壞慾望和無政府主義的朋克運動帶進了後朋克(Post-Punk)時代。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類型,歷史上還有許多更好的作品,
【哥特音樂流派】
早期的哥特式音樂代表有如蘇可西與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包豪斯(Bauhaus)等等。它們充斥著沉鬱厭世的情調。音樂往往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一切傳統音樂極端的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激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可西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包豪斯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 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艷無常的雙性吸血鬼?這種對性別的顛覆與反轉,還表現在對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狂熱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幾個愛好中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的反扼,一度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愛特利奇(Andrew Eldritch)一語道破歌德搖滾樂團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早期的後朋克對於生命的詮釋往往飽含著沮喪與絕望。例如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主音歌手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於80年的自縊身亡。那些耗損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快樂分裂(JoyDivision)的不朽經典,見證著整個低調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離的人生觀,隱藏著陰郁的遺傳因子,將整個後朋克文化盡染成深灰與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樂里構築了一個悲觀的年代,至少在英倫及歐陸地下文化的層面上來說如此。在當時的獨立音樂圈裡,趁勢湧出一大批黑暗病態、風格邪異的樂隊,他們的音樂源自於無盡的壓抑,以及對生命的詛咒。如教會(The Mission),所有的夏娃(All about Eve)、列伏林之地(Fields of the Nephilem)、祭儀(The Cult)等等。這些被視為絕望、邪氣、頹廢的樂隊/樂手,從朋克那種過激的破壞意識,反方向潛逃往一個內斂而黑暗的世界——這就是那個占據了搖滾樂大半個八十年代的低調音樂時空。哥特搖滾在英國地下音樂圈的形態與演進,正猶如一派邪教降臨大地時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過難以想像、天馬行空的邪異素材來悅納聽眾,這就不僅包括了在音樂領域聖靈齊放的空前創造力,也包括了在視覺造型上,所給予人們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濃妝艷抹的打扮,這些並非新浪漫一族的專利。哥特彷彿是新浪漫的個性相反的孿生兄弟,是華美艷麗背後黑暗病態的一面。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哥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於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 Body Music)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
EBM創始樂隊之一Front242以低限化的節拍,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的裝束被大家認識。The Klinik,Insekt,Dive,Click Click,A Split Second還有後來的Suicide 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樂隊。Dive和Klinik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冷的外太空氣氛。Suicide Commando則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類似的樂風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Instrial,象Front Line Assembly,Skinny Puppy等樂隊。他們製造出的合成音樂和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Front Line Assembly的經典專輯Classical bumsare Caustic Grip(1990)和Tactical Neural Implant(1992),值得每個喜歡EMB的人去收藏。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 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哥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輯《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 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 me to the 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 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 Wolf這些樂隊通過添加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 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 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y Nada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哥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
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數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如今哥特范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陰暗民謠(darkfolk),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 June,Sol Invictus還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 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向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in 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後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World Serpent,一個卓越的音樂廠牌,上面的提到的幾支樂隊均在其旗下推出過作品。對了,還有一支義大利的組合Ordo Equitum Solis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許多哥特樂隊都有著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著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著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 Spielleyt等。在義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Camerata 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這類組合不僅僅有哥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 Moonlay Hidden Beneath a Cloud和Rosa 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界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 Kirlian Camera,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 FORM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性虐待),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d 'Arnell 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 the 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 Meat Instry這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 Death Now和Deutsch 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d '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 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Stoa這些代表樂隊。
而在哥特音樂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細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愛、死亡、絕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虛無論語句,這些都是哥特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環,Gothic Rock,這覆蓋在影像模糊、虛無飄渺的外在軀殼之下的音樂,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哥特搖滾的風格,可說是繼承自Joy Division的遺傳,尤其是那種把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後哥特朝代仍無法完全擺脫。那些抑壓著低沉聲線或扭曲的人聲,沉重如郁結般的貝司,迷幻的吉它聲,充滿控訴力的鼓擊,偶爾發出鬼哭神號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離析的曲式,還有一張張Rock Music蒼白的面孔∶當你對生命感到茫然無助時,你會想到在它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嗎?是心靈的孤立無援?是死亡陰影的籠罩?還是人世間的悲劇?Gothic Rock,是建築於無意識的抽象表達而多於刻意性的音樂顛覆行為。如同面臨一季暗晦的寒冬氣候,我們被哥特文化侵佔,在非人化的後工業現代社會裡面,追逐著一種活著死亡的體驗。同樣存在著Barry的音樂先覺,除一貫本色的Rock Music在那個悲觀的八十年代裡,Gothic這種棲身於主流文化的陰影里的次文化,其影響力早已越過音樂的界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態度,一個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國度。度過模糊的九十年代,下個世紀今天的哥特搖滾已被解構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這些昔日的哥特守護神也早已離棄了他們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陰暗樂派(Dark-Wave)運動中,在死亡民謠(Death Folk)、後工業噪音(Post-Instrial)、陰暗氛圍音樂(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這些形式主義的風格外殼之下,我們仍然欣喜地發現Gothic依然是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遺傳基因。在這場突破和沖決了情慾與性別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成為了砸碎禁錮的美麗武器。看吧,以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勇敢地擺脫了蒼白的天堂,絞碎天使的面孔,抵達永遠無情的慾望。
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 Punk 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如果說早期的PostPunkCool對生命的詮釋是沮喪與絕望(比如Ian Curtis——Joy Division的主唱——的自殺),那麼「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樂隊比如「教會(The 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 about Eve)」、「涅浮林之域(Fields of the Nephilem)」、「祭儀(The Cult)」等樂團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於現實中的種種煩俗,企圖推翻假惺惺的教條,抽取反對與不滿的精神,化為音樂的「反面傳教(negative preach)」。在「教會」的專輯《上帝自己的葯物》(God's Own Medicine)中,開宗明義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諷地唱出「我還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經不信仰我了。」這等堪稱冒瀆的宣言,呈現出駭人的事實:原來長久以來,神與人的權力結構恰如性愛結構的主體與客體。在這張專集中,反復推敲著在推翻信仰的同時,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脅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烏托邦。如同在《愛我愛到死亡》(Love Me to Death)一曲,美妙地鋪陳情慾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從」(Dominance-submission)關系所固置;也就是說,在死亡(曠缺)的領域,致命的陰性激情並不受到掌管與壓制,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 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 Theater of Pain)、《天使的狂怒》(The Rage of Angels)、《鐵面具》(The Iron 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 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 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 in 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 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麼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 Also the 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 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份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說自己是歌特族的那個,你難道是日耳曼人的後裔嗎?你們都補補課吧
Ⅳ 什麼是哥特服裝風格
哥特風格深深的影響了中世紀法國的服裝的服飾審美及服飾創造。在男女服飾的整體輪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現出銳角三角形的形態。
哥特時代早期的法國女裝主要表現為下幾個典型:
科特(Cotte):緊身外衣,古代地中海國家男女皆宜的基本服裝。兩塊亞麻布相疊後,留出鑽頭伸臂的位置,把兩側和頂部的其他部分縫起製成。衣長及膝或膝以下,袖子可有可無,腰間束帶,兩肩用扣子扣住。它主要用作內衣,外面通常還罩上斗篷。但也可單穿。這種服裝在天主教主教的祭服和司鐸、牧師所穿的白長袍一類的教士衣服中保留了下來。科特由過去的束腰緊身衣(Tunic)發展而來,較之原來的樣式有所加長。女裝從軀干到袖子上半部為寬松形,從肘到袖口則緊箍並有紐扣。[3]
Chemise:白細麻布制的內衣,緊袖口。袖口有刺綉和美麗的系帶,領子下方有幾排凸條紋和金銀絲裝飾。在哥特時代到來之前稱為Chainse,改名之後,服裝在形式上並無大的變化,僅僅是名字變了。
Surcot:是穿在科特之外的外衣。據說原是罩在鎧甲外面防銹的外套。絲織或者毛織物,從胸部到裙舒暢寬大,有無袖、半袖、長袖式樣的,一般似乎以無袖為多。領、袖、襟有用有色絲線刺綉的裝飾。[4]
Cotardie:也是一種外衣,連衣裙式樣。似乎發源於義大利。從軀干到腰部緊貼身,在前中央處或者腋下置紐扣、或是系帶子。大的卷領翻到肩部,緊袖口,寬袖子。袖子的肘部垂著不同顏色的名為Tipper的裝飾布,有時Tipper垂的很長。材料多採用呢絨、織錦、絲綢、毛皮等,寬三英寸、長五英尺。為了不使Tipper出現褶皺,日常要使用扳子夾起來保存。
Surcotouvert:這是從14世紀發展起來的Surcot的變形。一般穿在Cotardie外面,純為裝飾而用,因此大量使用貴金屬、寶石和毛皮進行裝飾。特徵是大開著的捲袖。前中央有裝飾寶石紐扣的,裙子部分寬綽有摺垂於地面,還有使用毛皮作為鑲邊。
哥特時代早期的法國男裝款式較女裝要少,樣式也較之樸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典型:
科特(Cotte):男子的Cotte一般是素底的毛織物,在中上層階層中,它主要穿在外衣裡面,因此裝飾很少。形狀比女子的短,袖子也細。
Surcot:其樣式基本與女子相同。在Pourpoint出現之前,它是相當常見的外套。
Pourpoint:第一種男子專有的服裝終於出現在14世紀的中期。所謂Pourpoint原來是衲衣的意思,即把多層布衲在一起之意。原來是士兵在穿在鎧甲內保護身體的緊身衣。其特點是緊身,前開式,胸部用羊毛或者其他碎織物填充的鼓起來。袖子貼身,並從袖口到肘部都有紐扣。下擺僅到臀線,較以前的任何一種衣服都短。Pourpoint是第一種正式與長褲相搭配的男裝。其基本樣式一直延伸到路易十四時代。與Pourpoint搭配的長褲在這一時期變的非常貼身,在一些極端的例子上,幾乎連肌肉的紋理都表現了出來,並且流行左右褲腿異色的搭配。
哥特時代早期的鞋:這一時期的鞋為尖細形,鞋的寬度細的裹住腳的程度。在尖頭的長度上面則還有一定的規定。如王族的鞋尖端長度為在腳的2.5倍以內,貴族2倍,騎士1.5倍,商人1倍,平民為1/2長度。
到了公元15世紀的西歐,哥特時代轉入了哥特式後期,這個時代被稱為後哥特時代(Post-Gothic Age)。
後哥特時代的法國女裝主要表現為:
14世紀末期開始,一種新的服裝類型成為了這一時期服裝的主要式樣——胡普蘭衫(Houppelande)。這可以說是西歐的最後一款男女通用式樣的筒形衣服。女裝的胡普蘭衫特點是高位腰身的寬松裙子,帶一些曳襟,袖子寬大可達地面。這種衣服的另一個特點是裝飾豪華,使用白貂皮領子和花樣繁多的邊緣裝飾。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身製作的更為貼身,袖子也改為緊袖,配以帶有輕薄型面紗(這類面紗實際只起裝飾作用,幾乎是透明的)的尖頂高帽,名為埃寧帽(Hennin)——和我們以前很熟悉的紙糊高帽子幾乎一模一樣)。在許多描寫中世紀的電影里公主和貴婦都戴這種Hennin,但實際它的流行是在中世紀後期了。尖頂高帽這類服飾的出現使的哥特式服裝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哥特式建築從神似到達了形似。
Ⅳ 描寫哥特式禮服的片段
可以試參考丹特麗安的書架里描寫達利安的服裝及外形
【少女年紀大概十二、三歲。漆黑的衣服下是她小巧的身體和清澈潔白的肌膚。及腰的長發也是黑色。瞳孔更是如深夜一般深邃的黑色。
少女的黑衣被好幾層蕾絲和花褶撐得膨起,將那輪廓包裹的,是金屬的手甲和粗獷的腰鎧。大概是中世紀騎士的典禮服裝,既不能說是禮服長裙也不能說是甲胄。而且她的胸前,還有一個代替蝴蝶結的巨大金屬塊。】
Ⅵ 哥特式風格鑒賞作文200字
哥特式文章注重環境描寫,其環境往往朦朧如仙境,表現出哥特文學固有的凄美。多數寫凄慘的愛情、恐怖的犯罪以及怪異的現象,充分地、淋漓盡致的表達出哥特文學的主題思想。而哥特文章多以短篇小說居多,如愛倫坡的《黑貓》、霍桑的《裹壽衣的老小姐》。哥特短篇文章表面上並不多麼恐怖,它的深層意主題往往需要不斷地發現。所以說,哥特文章是十分神秘的,你永遠看不透,它似乎總會更有深意。
Ⅶ 求哥特式服裝的描寫【女生】 因為看的都是漫畫…所以不會怎麼形容哥特式的服裝【求大神】
首先要說的是哥特式服裝的造型是起源於中世紀的哥特式風格建築,而當時的服飾在經過現代人的加工和時尚演繹後所誕生的就是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哥特式服裝了,在我們動漫圈子裡常見的就是哥特式蘿莉裝和女僕裝了。
從面料上說,哥特式服裝多為蕾絲、皮質和柔軟的棉、麻、絲質,顏色則以黑色為主,像大紅、暗綠等顏色也是經常使用的。造型上永遠也離不開多褶皺的花邊和網狀花紋,體現出一種鏤空效果,其中漏出的蒼白的皮膚與暗色調的主體形成鮮明,給人以視覺的沖擊。
在中世紀的束胸衣已經成為過去的現在,哥特式服裝仍保持著緊身、束縛的主題,上裝經常緊束身體,下裝則寬大並加以褶皺及花邊等修飾,既體現出女性的身材曲線又有一種高貴、古典的氣質。而像漆皮、皮帶、金屬制紐扣和飾品等緊縛式等帶有SM意味的元素則體現了哥特風格的中性和虐戀的主題。
黑與白,緊縛與飄逸,性感與典雅,這些元素的沖擊和融合都在哥特式服裝上體現出來,
而這種對比性就是哥特式服裝的魅力所在。還可以在看看動漫里的哥特蘿莉偵探薄 黑執事 丹特麗安的書架 你也許會有靈感的
Ⅷ 哥特式服裝描寫(要快!) 1.晚禮服,婚紗,衣服褲子,裙子。 2.女生。 3.靴子描寫。
晚禮服:暗紫過膝蛋糕裙,裙邊紫荊花海藍蝙蝠紋樣,蕾絲莎勾腰,金絲邊抹胸,
婚紗:純黑拖地長裙,白色彼岸花底紋收腰,配紫荊花鉑金項鏈及頭飾耳環
裙子:短裙,哥特式紅白條紋,加暗紫色露臍衫
靴子:高跟紫水晶,魚嘴,暗藍色紫荊花花紋打底,蝙蝠寶石鑲邊
Ⅸ 高分!求哥特式風格描寫
FLOWER ON THE PRECIPICE 懸崖上的花朵
我々が岩壁の花を美しく思うのは
我々が岩壁に足を止めてしまうからだ
恐れ悚れ無き その花のように
空へと踏み出せずにいるからだ
我們之所以覺得懸崖上的花朵美麗
那是因為我們會在懸崖停下腳步
而不是像那些毫不畏懼的花朵般
能向天空踏出一步
WHITE TOWER ROCKS 撼動的白塔
軋む軋む 浄罪の塔
光のごとくに 世界を貫く
揺れる揺れる 背骨の塔
墮ちてゆくのは ぼくらか 空か
凈罪之塔,吱嘎作響…
就像光一般,貫穿世界
背脊之塔,搖搖晃晃…
不斷往下墜的是我們還是天空
MALA SUERTE 厄運
俺たちは滝の前の魚 俺たちは籠の中の蟲
俺たちは波濤の殘骸 髑髏の錫杖 力の奔流 それを呑む鯨
俺たちは五本角の雄牛 俺たちは火を吹く怪物 泣き叫ぶ子供
ああ 俺たちは 月光に毒されている
我們是瀑布前的魚 我們是鐵籠中的鳥
我們是波濤的殘骸 骷髏的錫杖 力量的涌動 將其吞噬的鯨魚
我們是五支角的公牛 我們是噴火的怪物 號啕大哭的孩童
啊啊,我們都中了……月光的毒
KINGDOM OF HOLLOWS 虛之國度
腐敗は我が友
夜は我が仆
鴉にこの身を啄ませながら
楡の館でお前を待つ
腐朽.即是我的故人.
黑夜.即是我的仆從.
即使在烏鴉啄我身體之時
我仍在榆木的宮殿等候你.
HOWLING 仰天長嘯
王は驅ける 影を振り切り
鎧を鳴らし 骨を蹴散らし 血肉を啜り
軋みを上げる 心を潰し
獨り踏み入る 遙か彼方へ
王者在追趕,割裂暗影,支離破碎
鎧甲在震響,踏散骸骨,噬飲血肉
吱嘎作響時,心卻在崩潰
孤獨地踏入,遙遠的彼方
FIRST
1523年,斯特拉福德。
華麗銀白,一輪殘月,懸掛在東歐式塔樓尖頂之上,灑下幾米皎潔神秘的慘白光華,將沉睡著的大地點綴的斑駁陸離。
月明星稀,在如同上等天鵝絨般漆黑的夜幕中,明亮優雅的殘月似乎是在上演一場復雜而幽靜的獨角戲,盡管她的觀眾也許只有那些低吟贊美詩的知了。這些虔誠的殘月之仆,被主人鍍上了一層華美的白銀。
坐落在靜謐唯美的艾馮(Avon)河畔之旁,沃里克郡鄉間的夜晚顯得那麼安詳
。輕輕拂過臉頰的微風,席捲著田園特有的濕潤泥土味,以及田邊野花草木的清馨。月光似水,虛無漂緲,撒在這片恬淡閑適的土地上。
青色的布滿裂痕的石頭橫在土地里,上面潦草地刻著一個名字,簡單到根本看不清那究竟寫的是何人。四周凌亂的花草橫倒一片,彷彿剛剛經歷了什麼劫難。寒風中有著一絲絲凄涼德爾味道。破碎的枝葉延伸向的,是不遠處的一幢別墅。很大,卻無法稱之為豪華。
青色紅色的牆磚和反射耀眼陽光的金色門把手無不暗示著這里主人顯赫而高貴的身世,但是卻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只因為那樣龐大的建築竟然是一片死寂,停在白色大理石尖頂上的烏鴉嘶啞著嗓子。
空氣中若有若無浸潤著濕氣和腥味。
>>>
土紅色的高牆,套索一般圈住了裡面的建築物,只能看見白色的建築露出一個尖頂,十字架彷彿一個歷經滄桑的老者俯瞰著牆里牆外。
守門人恭恭敬敬地拉開沉重的鐵門,碾過地面沉悶的聲響。
教堂般的建築,純白的牆面,碎石的小徑一路蜿蜒,彩色的玻璃窗反射陽光有著寶石般的色澤。走下車來的中年男子冷笑了一下,一揮手就趕開了走過來想要領路的護工們。
月色果然很好。
落地窗能看到的庭院里,雖然櫻花早已落盡,枝條間傾灑下的柔光溫和地在地上畫著大小不一的圓圈。沒有休憩的昆蟲或者鳥類藏在暗處時不時發出低鳴。草坪上打上的白霜,隱隱約約。手指劃過樹干,粗糙和微微的痛感。整個身子的半邊有被月光浸濕的涼意。風打在臉上,打在披在肩上的外套上。
蝴蝶?
純黑色的,小巧的輕盈的翅膀。淡淡的紫色的花紋。
在黑夜的背景下旁若無人的飛過。
清晰地在眼底浮起隱藏的冰霜。
一個人的感覺。好像相隔自己太遠了。
又好像從來都是近在咫尺,一個轉身,就可以觸碰到沒有溫度的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