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袍文化的旗袍的傳說
從前在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她從小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臉曬得紅里透黑,人們都叫她黑姑娘。這個黑姑娘不光人長的俊俏,而且心靈手巧,炕上的針線活做的好,打魚的本事更是百里挑一。那時候,滿族的婦女都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魚常在湖邊上轉,樹棵子常刮扯衣服,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種連衣裙的多扣袢長衫。這種長衫兩側開叉,下河捕魚時可將衣襟起來夾在腰間,平時扣袢一直到腿彎兒,當裙子用,既合體又省布。這本來是件好事兒,哪曾想,這樣的長衫卻送了她的命。
有一年,皇上夢見先王告訴他,在北國故都有一位身騎土龍,頭戴平頂卷沿烏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十二扣錦袍的姑娘,能幫他治理天下。皇上就派欽差下去選妃。因此,八旗姑娘都被招進渤海故都坍塌了的牆圍子里候選。派來選娘娘的欽差,左挑右挑也沒選中一個。正急得沒法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臉蛋黑黑的姑娘,頭頂泥盆,手托一塊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長衫,站在一垛土牆上。這姑娘正是黑姑娘。她上姥姥家串門,穿著自己做的那件長衫,給姥姥買豆腐,回來時路過這古城,見人山人海,不知出了什麼事,也擠上前來,站在那土牆上看熱鬧。因是三伏天的日頭曬得人頭暈,黑姑娘就把豆腐托在手上,騰出泥扣在頭上遮蔭涼。欽差指著黑姑娘喊:「娘娘在這里!」
有人問欽差:「怎麼說她是娘娘呢」欽差說:「你們看她站在那土牆不正是一條土龍嗎?她頭上頂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頂卷沿烏盔嗎?她手托的那塊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嗎?她穿的那件十二個扣袢的長衫便是十二錦袍嗎?」
說完,欽差大人就吩咐隨從硬是把黑姑娘抬進北京。來到宮廷,皇上一看,這黑姑娘雖然黑一些,可長得很俊俏,又非常窈窕秀美。就土封她為黑娘娘。
黑娘娘是勞動婦女,過不慣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她想念家鄉父老、更留戀那真山真水的漁獵生活,進宮後整天擦眼抹淚的,皇上為了安慰她,拿來她家鄉產的人參、貂皮、鹿茸等,黑娘娘一見這「三寶」,想起了當初為了這些稀有的貢品,有多少家鄉父老冒著危險到深山老林里去採集獵取,甚至有人喪了命,於是她起了很多辦法使皇上把徵收關東的「三寶」由珍貴稀有的人參、貂皮、鹿茸改為隨手可得的草莓、湖鯽、煙袋草了。這一來可把關東的人民樂壞了,到處響起八角鼓,跳起滿族舞,來歌頌黑娘娘的功德。
黑娘娘在皇宮里運用她的智慧,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後來見宮廷空的山河地理裙又肥大又長,在地上拖拉半截,腳踩、鞋蹬的,實在太可惜,她就動手把這裙子剪開,改製成她從前穿的那種既節約又方便的衣裝。哪曾想這一來惹了大禍。那些娘娘、妃子們本來就很嫉妒她,這回一見她剪了裙子就一齊上殿向皇上告她的狀,說黑娘娘剪掉山河地理裙,這是有意剪斷我主一統江山。皇上聽了就把黑娘娘叫上宮殿來,對她說「穿上這珍貴的絲綢,是做娘娘的福份,節儉二字,在宮廷里用不上。你擅自改變宮廷服裝是有罪的。
黑娘娘不認罪,還提到她過不慣這宮庭生活,要求放她回家鄉打漁。皇上一聽氣得離開了龍墩,走到黑娘娘跟前,喊了一聲:「你給我滾出宮去!」
黑娘娘自從進宮以來,對皇上沒說過一個「謝」字。當她聽到皇上讓她出宮,她一高興說了一句「謝謝皇上」。轉身就要下金鑾殿,皇上罵了一句「真是個賤人」,氣不打一處來,上前就一腳,正好踢在黑娘娘的後心上。黑娘娘就這樣死在皇宮里。
關東人聽說黑娘娘慘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婦女為了紀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後來,這種長衫就被稱為「旗袍」了,非常神奇。凡是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秀美、漂亮,人們都說這是勤勞儉朴、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助打扮的。
B. 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的旗袍秀,是怎麼震驚世界的
中國的旗袍是非常好看的,它能展現出我們的氣質,讓我們看起來更加的高貴。並且,旗袍還是我國特有的服裝。那麼,以旗袍為主題的時裝秀,到底有多驚艷世界呢?
這個合集的名字是“絲韻”。它具有簡潔而優雅的設計和簡潔的圖案。搭配優質面料,以柔和的線條充分展現優雅高貴的女性氣質。
“我想通過這個系列強調中國元素,我選擇了絲綢,因為中國以優質的絲綢而聞名。而且,我相信絲綢作為一種面料,最適合展示女性的美麗和優雅, ”設計師於佳說。
第二屆沉陽國際旗袍文化節在沈陽故宮開幕。 身著旗袍的模特們在沉陽故宮和張將軍府參加走秀,展示沉陽的歷史背景。 節目以“旗袍之都”、“旗袍軌跡”、“旗袍魂”三段展示盛京旗袍。 旗袍節旨在宣傳優秀的中國服飾文化,展示沉陽作為國際城市的文化形象。
C. 旗袍的歷史文化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D. 旗袍秀的取消
浙江團女代表委員將身著定製旗袍亮相人大會議開幕式,消息隨即成為網路熱點話題。有代表稱由於非官方組織的旗袍秀在網上引發爭議,有關部門已經叫停2012年3月7日的旗袍秀活動,女代表委員也都已經確定婦女節都不會穿旗袍亮相。
浙江團人大代表曹棉英說,她尚未收到定製的旗袍。人大代表崔巍向記者證實,原定於今天上演的「華裝風姿」旗袍秀已被取消。崔巍說,浙江團工作人員通知她,由於非官方組織的旗袍秀活動在網上引發爭議,經綜合考慮,有關方面決定叫停此活動,無論是「百年旗袍展」,還是婦女節,女代表委員都已經確定不會穿旗袍亮相。 浙江省全國人大代表程惠芳:「因為浙江是一個絲綢大省,三八婦女節的時候,大家說能不能傳統文化的弘揚,後來覺得天氣冷也不合適。」
浙江省全國人大代表周曉光:「就是有一個傳統的絲綢的衣服服裝而已,而且我們說三八婦女節的時候我們自己可以統一為我們絲綢文化的傳承,可以亮亮相,只是這么一個定位而已。」
有網友也贊同代表委員穿旗袍體現東方美,但更多網友則關心服裝費由誰埋單。在被問道女代表的旗袍是由誰買單時,周曉光表示,旗袍都是女代表們自費購買。
網友們都期望代表委員們能不辜負責任,認真參政議政,用提案和議案說話,比旗袍秀來得更有意義。
E. 南海影視城旗袍文化節用英文怎麼說
南海影視城旗袍文化節的英文翻譯_網路翻譯
南海影視城旗袍文化節
South China Sea Film Festival
全部釋義和例句試試人工翻譯
F. 中國什麼時候設立旗袍節
一直以來都非常嚮往巴西的狂歡節,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站在里約的狂歡人群中感受桑巴女郎的迷人魅力,象普通的巴西人那樣盡情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我有幸也親身感受過泰國潑水節的激情,更被那全民參與的熱烈場面所感動……與巴西狂歡節及泰國潑水節的全民參與性相比較,感覺中國人的節日參與性還不夠,而很多時候「過節」更多地還是圍繞著「吃」而大做文章。 在過去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節日的想往似乎也總是物化到了吃的上面-尤其是小孩子,盼望過節的第一理由還是因為有好吃的可吃吧。再後來,國人對節日的要求不再僅限於滿足嘴巴的快樂而對精神層面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電視得到了極大普及的近二三十年,全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似乎成為了過節時一道必不可少的主菜,以至於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了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欣賞水平以及欣賞口味的分化,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節目的滿意度卻越來越低。吃(節日飯)和看(電視節目)的形式再難以滿足人們對節日的要求,再加上各地對燃放煙花爆竹的限制等原因,我們終於發現節日的氣氛與人們心底對它的期待就變得愈加遙遠了。實際上這種心理落差的產生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電視節目再豐富,節日的聚餐再豐盛也無法為我們營造滿意的節日氛圍,要想讓節日更加快樂、讓過節的氣氛更加濃烈必須要由人們的共同參與來完成。尤其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日益縮小,兩三口人實在無法在自家的房檐下營造什麼熱烈的節日氣氛,人們到了必須走上街頭的時候了。換句話說,我們是否也應該創造一個能讓全民參與的大眾節日呢?基於這個想法,我想到了這樣一個主題:旗袍節。 以中國人含蓄的性格我們不大可能引入巴西那樣的狂歡節,而旗袍節的設想正是充分考慮了中國人這種較為含蓄內斂的性格以及能讓盡可能多的人前來參與的考量。旗袍是中國獨具魅力的民族服裝,它的風采即使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受到推崇的。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中國女性擁有旗袍的越來越少,穿旗袍上街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為了弘揚寶貴的民族文化培養年輕一代女性的古典氣質乃至推動旅遊業的發展等等,我們完全有必要設立這樣一個全民參與的節日,讓更多的女性穿上旗袍走上街頭,讓滿街的旗袍在七月流火中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景,讓中國女性在全世界面前盡情展示東方的魅力和韻味,套用一個時髦的詞彙來形容,這也是增強軟實力的一種絕好方式吧。 上個星期,本人在北京電視台《天下天天談》節目中已經提出了關於在每年七月的第一個周末(周六周日兩天)設立旗袍節的設想並受到了節目組以及部分觀眾的充分肯定。我建議全國的婦女同胞們在七月第一個周末到來的時候請穿上你們已經壓在箱底很久的旗袍吧,穿著它去你們所在城市的步行街、商業區乃至代表性的古典建築周圍,用你們優雅的身段和端莊的氣質妝點你們所在的城市和鄉鎮,有可能的話再推舉出穿得最美的女性或是選出最佳旗袍設計師作為這個新興節日的高潮。我想,到時候男同胞們一定也不會閑在家裡,他們可以端著相機為你們拍攝、甚至穿起馬褂與你們呼應,而這樣的風景必然也會引起世界的好奇和注意,說不定幾年以後到中國觀看旗袍節會變成一個時髦的旅遊項目,這樣的話旗袍節豈不又變成帶動旅遊業的一步好棋了嗎? 世界盃快結束了,就讓我們期待著旗袍節吧……
G. 世界吉尼斯旗袍秀的活動意義
活動旨在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全世界了解欣賞東方女性婉約之美,了解中華旗袍文化的博大精深。挑戰「世界吉尼斯旗袍秀」活動在同一時間在全球范圍內舉行,並已申請吉尼斯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國旗袍會全球將近420個分會場、近15萬的女性身著旗袍走向世界。
據了解,中國旗袍會倡議把5月16日作為中國的「旗袍文化節」。每逢此日,該協會都將在全球舉辦與旗袍文化相關的系列活動,弘揚中華文化傳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