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傣族人的帽子怎麼做

傣族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5-10-14 03:33:15

⑴ 雲南傣族的服飾與環境有什麼關系

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市。 傣族男子服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短衫,下著長褲,以青布束腰,紅、白布或藍布纏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的服飾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婦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藍色或緋紅色緊身內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對襟的圓領窄袖短衫。這種短衫獨具特色,袖管又細又長,緊貼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細又短,腰背處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擺較寬而大。下身穿顏色艷麗的筒裙,長及腳面。過去,筒裙上有花條數道,花條的多少,表明所屬階層,規定極其嚴格,任何人不能違反。在這一地區,婦女有穿鞋的習慣,常見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們一般都將長發盤結於頭頂,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還戴上一塊花頭巾,形象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包頭巾。有時采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的服飾還有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們的腰際都系一根精緻的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一)著裝不同

雲南各地傣族婦女的服裝服飾,因地域差異,著裝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從服裝款式看,可歸納為短衣長裙型、長衣長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類。

服飾是民族的表徵,它表現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又是一種民族自成體系的符號系統,它的形成與發展,積淀與延續,都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神話、宗教、歷史、藝術等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俗話說的「觀服知俗」,便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大表徵。

(一) 神魚幻化的靈物——大姚傣族服飾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長期以來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壩及金沙江沿岸一帶,其河谷地勢低凹,氣候濕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來受周邊彝族、漢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帶的傣族服飾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性特徵。這里的傣族長期以來經過與周邊民族的互融、互滲,其服裝款式、文化特色、審美內涵與西雙版納、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別,至今生活於河谷地帶的他們仍保留和延續著許多百越民族原始文化的遺跡。據漢文史籍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縣志》等書的記載,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雲南永昌(今保山一帶),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詔年間受戰爭影響從景東遷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這一帶定居的,從此開始了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間才開始與彝族、白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接觸,並受其習俗、宗教、信仰的影響,反映在著裝上其服裝面料主要吸收了彝族、僳僳族服飾的古樸與厚重,款式上仍承襲和保留了傣族婦女服飾傳統的短衣長裙風格,集傣彝文化為一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服飾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傣族服飾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審美情趣和受當地彝族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服裝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堅實耐磨、禦寒透氣的棉、麻及動物皮毛和經久耐用、柔軟舒適的火草纖維植物混織製作服裝服飾或衣物挎包及鞋帽,並以富有山林氣息及蘊含有彝族文化和圖騰崇拜的馬纓花圖案及代表彝族傳統的陰陽八卦的四方八角圖案和以代表象徵神魚即魚鰭紋等動植物圖案紋樣構圖裝飾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飾的造型來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飾與人們傳說中的一個關於兄妹二人為民獻身化作紅色神魚的傳說故事及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聯。

1. 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

「圖騰」一詞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他的親族」,是一種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又稱圖騰信仰和圖騰主義,是人類最早的一種原始的崇拜意識形態,也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現象。它產生於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圖騰崇拜時代,以某一圖紋或符號作為某個氏族的圖騰旗幟或標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圖騰可以是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與圖騰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從而成為一種保護神。

民俗信仰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其信仰觀已深深植根或涉及於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區民俗信仰的內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災。傣族作為雲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觀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內容不乏存在於傣族的社會生活中。總之,在今天的傣族社會生活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常常看到無論是一塊腰帶、一個香包、一條織錦、一雙綉鞋,還是各種金銀飾品,無不薈萃、融入了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護身內涵。眾所周知,許多藝術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淵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如民間藝術形象中的魚、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黃帝時代圖騰崇拜形象的遺存。民俗中求吉的行為儀式,同時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動儀式的承傳發展。故而在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圖騰形象中的動物或植物作為先民們在生產力落後、認識能力還很低的情況下被幻化和賦予靈性的文化現象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可見,雲南傣族的圖騰崇拜,實際上是動植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相互結合的一種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對象是一種動物或是水中的龍魚、螺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觀念則飽含著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

2. 自然崇拜的象徵——水崇拜

一般來說,自然崇拜就是對某種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現的是對水即潑水節的崇拜和對水生物即龍、魚、螺、貝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區,常年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水民族之稱」。作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長期以來過著漁獵和種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熱愛水,水是傣家人聖潔、吉祥、美好的象徵。潑水節,作為與自然物有關的雲南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來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節日所蘊涵的文化和內容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並以男女老少相互潑水的形式祈福納祥、清除污垢、消除災難和疾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類生殖繁盛、人丁興旺。總之採用這種潑水或沐浴的方式來表達傣族對水的熱愛和崇拜。眾所周知,潑水節實際上是東南亞各國和雲南各地的傣族對從旱季進入雨季而全民狂歡的民俗活動。大家知道,潑水節最為隆重、最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是:無論男女老幼潑水之前必須祭拜佛主後向象徵著神力或權威的木製雕花龍頭魚腹造型的吉祥物潑水祈福後才能互潑的傳統習俗。而流傳於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潑水節所舉辦的民俗活動及活動的內容則與雲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動有所不同。在大姚灣碧鄉的傣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七這一天,都要與來自毗鄰的賓川、永勝、華坪、永仁等地的彝、僳僳、傣等民族歡慶窩巴節(潑水節)。潑水節在楚雄大姚灣碧這里稱為「窩巴節」。「窩」是傣語聚集的意思,「巴」是魚的意思,而「窩巴節」也就是魚的聚會。所以在金沙江邊歡度傣族潑水節,其最隆重、最神聖的活動內容莫過於潑水之前舉行「祭魚」儀式。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舉行開節儀式。儀式開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揮下,由當地的兩名傣族青年抬出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為紅色,一條為青色)佇立於潑水節會場的中央。忽然,炮鳴震天,會場肅穆。待三聲炮響過後,手抬木魚者繞場一周,然後嗩吶開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魚引到金沙江邊的沙灘上。眾人尾隨其後,並在傣族長者的指揮下,大家去江邊打水潑灑木魚。然後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祝福吉祥,大家這時才可以自由潑水。儀式結束後,人們吹著嗩吶,再把木魚抬回村來,然後嬉鬧、飲酒和對歌。那這里的傣族為什麼潑水節要以「祭魚」的形式和向特製的「木魚」潑灑聖潔的水而作為潑水節潑水儀式的開始呢?傳說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綠拜王為反對異族侵略,不幸戰死,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兄妹二人誓死為捍衛傣家人的利益和尊嚴與敵人展開了抗爭,但終因寡不敵眾兄妹二人相繼被俘。群龍無首的傣族人被趕離家園來到金沙江邊,傣家人心想這總該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吧,可沒想到敵人又要借金沙江邊懸崖中的妖怪石,將傣家人鏟草除根。此時走投無路的傣家人再也沒有力氣逃生了,疲憊的人們躺在沙灘上等死。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江水暴漲,只見電光閃過,接著一陣轟鳴,人們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懸崖危石固住了。然而,死裡逃生的傣家人發現在江崖石上,有一條紅魚。紅魚張著大口,聲嘶力竭地叫道:「水,水……」於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來水,給紅魚一口一口地喂水。紅魚睜開了眼睛,鄉親們發現,那魚的眼神最像紅妹公主。參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頁。從此以後,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為挽救傣家人逃過劫難而幻化為紅色神魚的傣族傳說中的青哥和紅妹兄妹倆。從這個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魚」在這個傳說里,因偉大或有恩於傣家人而獲得了神性,並從此作為傣家人心目中一種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話形象,千百年來始終貫穿於傣族的整個創世過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識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會生活中偉大的創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於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婦女常常以穿象徵神魚的著裝為識別民族或氏族的標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語——魚崇拜

魚崇拜,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自古以來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記載的歷史。魚,作為一種水生物,在民間傳統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魚的繁殖力很強,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於受信仰、習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反映在服裝服飾、原始祭祀、生殖崇拜、節日文化中對動物崇拜的觀念尤為突出。龍作為一種中華民族在綜合各個氏族現成生物崇拜對象特徵的想像化神靈,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護神。其圖騰護符在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與魚這種水生物的互換變化中得到精彩體現,並成為許多民族以形象記載的一種闡釋和文化符號。源於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邊的傣族,一直視龍與魚為吉祥物。魚作為民間象徵陽性與多子的生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青睞和關注。魚紋,早期專系女性,這在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磚漢瓦的「鳥啄魚」和「雙魚圖」等紋飾中得到體現。聞一多先生曾在《說魚》中通過考證指出,中華先民素有以魚象徵兩性匹配交好的風習;而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進一步指出,魚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物。可見,時至今日想像豐富的雲南少數民族借「魚」的內涵特徵及象徵性賦予圖騰對象「魚」予神性或靈性。生殖崇拜,作為一種對母體的崇拜即崇拜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傣族崇魚尚魚,視魚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環境再加之常年生活於水邊並從水中得益又不時被水所害的原因,魚超強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對傣族來說更具現實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崇魚的觀念始終貫穿於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文身習俗,祭魚、食魚習俗,佩戴鑲刻有魚形圖案的金銀飾物,穿織綉有魚形紋樣的服飾鞋帽等種種觀念、習俗、信仰,就是圖騰崇拜即魚崇拜的遺跡在傣族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再現。文身作為傣族源遠流長且最先是一種以功利為目的在人身上刺繪吉祥圖案或圖騰形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龍,二曰別氏族,三曰主裝飾,四曰示年齡。總之較早的說法是生活在水邊的越人,為下田勞作時「避蛟龍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魚龍之紋作為偽裝。傣族認為腿部刺了亦龍亦魚的鱗紋或水紋、蚯蚓紋等紋樣的圖騰形象、圖案,下水勞作不僅能迷惑魚、蛇、螞蟥、蚊蟲等物對身體的侵襲和傷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對圖騰物即水生物「魚龍」的崇拜。可見,古人以文身避「魚龍」之患,不僅包含著傣族先民模擬動物情態以壯自己威儀的原始觀念,同時也包含著百越民族濃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觀。(楊德鋆:《傣族佛寺壁畫中的文身》,載《傣族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頁。) 雲南各地傣族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仍沿襲和保留著中原地區古老的「祭魚」、「食魚」、「造魚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魚形紋樣」圖案等等與魚有關的習俗和文化現象。如從大姚婦女著裝與腰間圍系用火草纖維及羊毛混織編制的紅色仿「魚鰭」圖案的腰帶作為記錄或紀念為拯救傣族人民為民獻身化作神魚的兄妹倆的故事來看或是從大姚傣族造魚形船來祭魚,還是從不同地域的傣族的著裝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飾、馬關黑傣女性服飾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飾中使用金銀飾品為魚形造型的佩飾物、綴飾物品和耿馬傣族童帽帽頂刺綉有魚形圖案等文化現象及種種食魚的習俗來看,魚作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觀念是普遍存在的。遠古人類將食魚與生殖聯系起來的認識,源於將食與生命聯系起來的經驗。她們認為,吃魚下肚,便可獲得魚一樣旺盛的繁衍能力,魚的生殖能力便會「長在」自己的身體上。總之,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原始先民採用類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徵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轉換和取代。因此,千百年來,受中原漢文化及周邊等民族文化的影響,世居雲南各地的傣族婦女服飾在魚紋樣圖案、造型中的運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餘」、「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魚和螺貝是雲南很多民族崇拜的靈物,作為一種寓意吉祥的象徵物,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追崇和喜愛。據史料記載,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歷史上也曾經盛行過以戴用黑色或黃色棉布仿「魚尾」造型而制的魚尾帽作為象徵子嗣繁衍及取義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遺跡。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飾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傣族服裝造型、佩飾物、銀飾品、刺綉品等飾物的構圖上,多取反映有審美意識和特定的生產生活狀況下以魚與水、魚與稻作等為內容的服飾內涵。以神話故事中的神魚形象作文化符號貫穿於傣族服飾中,從而同服飾上運用的魚紋圖案、銀魚飾品造型的相互對應,可窺見魚飾作為動物崇拜而形成的紋樣在服飾文化中的一種載體、標識,其寓意以指魚是性與生殖力的象徵,是生命與創造、死亡與再生等象徵意義的文化積淀。

作為一個民族來說,對生殖文化的頂禮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發生過。生殖崇拜作為生殖文化的一種強化形式,在人類歷史上曾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來源於圖騰生育信仰。遠古時代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後的性生,是遠古生育觀的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既有發展的階段,又有滲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較復雜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頁。)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方式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總之,在原始社會里,人類自身的發展及生產(即種的繁衍)資料的生產顯得更為重要,女性在當時的社會里或多或少地承擔著繁衍種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為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中最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圖騰物寓物,以魚紋造型幻化為神魚的靈物或是以魚形圖案護佑人的種種文化現象闡釋了傣族婦女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遠古人類以魚象徵女陰,首先表現了他們對魚的羨慕和崇拜。這種羨慕不是一般的羨慕,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總之,遠古先民通過對魚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產生的一種祭祀禮儀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種族人口繁盛的魚祭、食魚等傳統古樸的形式來表達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實為崇拜其生殖力。可見,在雲南少數民族豐富的圖紋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紋樣都不是隨意創作的,是經歷了圖騰的演變、歷史因素的匯聚,加上每個民族不同的審美趣味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融會貫通綜合形成的。

生存與繁衍是人類亘古不變的主題,希望自然界萬物興旺發達,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取寓意多樣、內涵豐富的圖案,如花草、鳥獸、蟲魚等造型結構的紋樣來裝飾衣物鞋帽,已不僅僅只是少數民族婦女用來裝飾美化的象徵,而更多的卻是傣族人民用來紀念或祈求平安無災,得到神靈庇佑的護身之物。總之,這種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符號形式或思維闡釋方式。人們擬形為飾,往往是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獲得所擬之物的「靈氣」或「護佑」。

(二) 以黑為美的審美內涵——黑傣、花腰傣女裝

服飾色彩不僅標志著某一民族個體族屬及不同性格、年齡和婚姻的群體關系,同時,還具有驅邪消災、祈豐求吉之意。傣族服飾的顏色、款式、飾物等形式因素展現了傣家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飾內涵具有一定社會文化中的地域劃分、等級區別的標志和性質。在雲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飾類型中,以黑為美的文化理念作為族群穿戴的審美表徵反映在服飾中尤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散居於文山馬關縣的黑傣婦女服飾和聚居於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飾,其服飾特色別具一格,服飾色彩均以黑色作為主色調,再搭配以紅、綠、白等色做輔。馬關黑傣婦女服飾無論男女老少,從頭到腳,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著裝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圍腰。無論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等各類民俗活動,這里的傣族婦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織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縫制且衣身鑲銀泡墜銀鏈的著裝視為吉祥、美麗和成年的標志。在當地無論是少女結婚出嫁做新娘,還是老人生病過世,人們都離不開它。它作為一種符號樣式,不僅是識別氏族、性別、年齡、婚否、地位的標志,還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書,繪在衣中的傳說,同時也是傣家人向同宗異族、祖靈神鬼,向一切現實的或虛構的對象傳達著一種約定俗成的集體表象或象徵形式。現今在文山還有個別老婦人還保留有自己當年做新娘時的黑衣盛裝以備死後「裝老」。朱德普:《文山州傣族歷史文化瑣記》,載《傣族神靈崇拜覓蹤》,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頁。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飾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為服裝的基調,再配以紅色、綠色布料拼縫裝飾,審美愛好以厚實、濃烈、紅黑分明的服飾特點為主。傳統的文山馬關黑傣服飾以頭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領、襟邊鑲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圍中綻放出光彩和靈動的銀泡上衣為識別民族族群、生長繁衍的標志,其服飾特點與其他地區傣族女性的鮮艷多彩的服飾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花腰傣服飾同樣也以頭戴黑布包頭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到著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綁腿等等以黑色為主題的服飾內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審美觀和文化內涵。總之,這種將色彩與自然、社會、人生諸多方面的觀念作為文化意識的體現是神聖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飾物——也是愛情的信物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傣族服飾中很多飾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籮等隨身佩飾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傳遞感情的定情信物。

1. 挎包

挎包,傣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飾精美的裝飾物。其挎於肩、飾於身的文化涵義,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長期以來由於挎包具備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細、色彩鮮艷、美觀大方的工藝特色,故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在傣族地區大凡逢年過節、趕街集會、走村串寨、下田勞作、婚喪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動,人們都離不開它。它既是人們生活的裝飾品和必需品,同時也是傣家人闡釋傣族歷史文化、民俗信仰、傳遞信息和表達愛情的物品。

包也稱為「囊」,袋也。一般用於盛物或出門攜帶物品。古代稱「包」,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挈囊」。以後人們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將它掛在腰際,成為「旁囊」。在古代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稱。據《晉書·鄧攸傳》載:「鄧攸夢行水邊,見一女子,猛獸自後斷其磐囊。」由此可見,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磐囊」。南北朝時,人們所佩的磐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如《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後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襲至今,逐漸演變為今天雲南少數民族男女背於身挎在肩頭的挎包、掛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裝飾品。(周迅、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頁。)伴隨著成年的驚奇和喜悅,長大成人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在締結感情、盟誓愛情的同時,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縫制的頭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戀人饋贈信物表達愛情。從古至今,小到飾於身的荷包,大到挎於肩的挎包、掛包、背包等各式各樣的民族挎包,無不演繹和闡釋著無數浪漫、迷人的愛情故事。流傳於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間,處於熱戀或即將待嫁的姑娘們,送給心上人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個編織有情與義和織綉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圖案的「挎包」視為愛的象徵。因為在傣族的民間傳統習俗信仰中,一個做工精細且包面織制有象徵美麗、吉祥的紋樣圖案和各種文字的傣族織錦挎包,不僅是傣族織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現和展示,同時也是傣族男子選擇對象的條件和標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現漂亮、美麗的象徵。

常見的傣族挎包其製作的工序以採用傳統的織綉有花卉、蟲魚、動物、幾何圖紋、文字紋等紋樣圖案的織錦布料經剪樣、對接、上線、拼縫等工藝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長24~28厘米不等、寬為24~35厘米不等。包面紋樣常以40度或90度斜紋、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異幾何圖紋構圖,色彩多以黃、大紅、綠、橘紅為主。包面用五彩棉線、絲線或開司米晴綸毛線手工織制以棋格紋為基本框架的四方連續圖案,並在棋格紋內以四瓣紋、八角花、萬字紋、龜紋、螃蟹紋、象鼻紋、象足紋、蝴蝶紋和孔雀紋等經過幾何化的抽象紋樣裝飾。

2. 腰籮

腰籮,又叫「秧籮」,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傳統的竹編工藝品。

腰籮一般高約一尺,口徑近半尺,形狀多呈一喇叭狀,中腰略細,用上好細篾條和篾芯手工編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節日慶典、趕街集會、下田勞動用於佩掛或綴飾於腰部的一種裝飾物。在當地,因腰籮常被女性們用於盛放針線、錢幣、糕點、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籮具有小巧玲瓏、攜帶方便的特性,愛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絨線球、塑料珠串、鋁制串鈴等錯落有致的立體圖案來裝飾腰籮,故又有「花腰籮」的美稱。同樣與挎於肩飾於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滿身皆彩集「花哨」於一身的傣族花腰籮,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信物。 總之,縱觀四江流域的雲南傣族女性服飾,我們不難看出,從其結構款式、服飾特點、文化功用、圖騰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內涵來看,傣族女性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一個族群的外在標識,不僅具有識別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同時還是傣族社會生活中諸多的審美情趣、文化內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雲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徵。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傣族女性服飾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於某一物和事,而是從單純的生產生活用具中脫離出來,從原始的生產生活需要中逐漸賦予民族的變遷、歷史以及神話的意義。

⑵ 中國56個民族的服裝都有什麼意義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與傣族人的帽子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德強高中校服顏色 瀏覽:640
保暖襯衫商務廠家 瀏覽:607
短羽絨服矮個子搭配 瀏覽:691
男深灰色風衣配什麼襯衫好看嗎 瀏覽:938
女生綠領帶搭配 瀏覽:698
煤礦皮帶傷人實例 瀏覽:298
校服上有墨汁怎麼洗掉 瀏覽:817
重慶八中校服在哪買 瀏覽:403
傣族人的帽子怎麼做 瀏覽:669
皮帶粘接後硫化多久 瀏覽:319
杭州親子裝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954
中長款灰色麵包服搭什麼褲子 瀏覽:495
安踏需要皮帶的褲子 瀏覽:149
南安新橋中學校服 瀏覽:379
怎麼去掉衛衣上的球 瀏覽:448
男生紅圍巾怎麼圍好看圖片 瀏覽:625
王妃家女裝 瀏覽:178
歐美原單童裝價格 瀏覽:451
小人童裝官方 瀏覽:452
去考察童裝面料市場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