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上朝時總帶有珠簾的帽子稱為冕。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個成語冠冕堂皇,其實冠和冕都是帽子的一個稱呼,代表的是這個人光鮮亮麗擁有著很高的權利。愛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皇上上朝的時候總會帶一個有珠簾的帽子,不是為了遮陽其實就是有很深刻的儒家寓意。首先給大家講一下什麼是冠,也就是說當古代的男子成年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加冠禮,也就是說代表這個人已經長大成熟了,冠是普通人就能夠戴的,而冕就不一樣,必須是有官職的人才能夠帶的帽子,如果普通老百姓也帶冕的話,那將引來殺頭之罪,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這個故事。對於這些事情你要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⑵ 皇帝帶珠簾的帽子叫什麼
這種前面有珠簾的叫冕,前後都有珠子的稱做旒(yǎn)。
冕旒主要由綖、旒、纓、紞、纊、紘組成。綖(yn),就是頂部的長方形板,也稱冕板,冕板應該前圓後方、前低後高;旒,就是懸掛在冕板前後的珠玉簾,一般用五彩絲線串聯五彩珠玉而成,每個珠子之間間隔為一寸。纓,就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紞(dǎn),就是絲制的線繩。纊(kung),就是掛在紞頭兩旁的玉,紞的兩端自冕板兩邊垂下,而纊的位置正好位於左右兩耳旁,所以又稱充耳、塞耳。紘(hng),就是系在下巴處的紅繩。
冕旒最早是周朝皇室規則的衣冠,到了漢朝,旒上所串珠玉的顏色不再五彩繽紛,固定為了白色的玉。再到後來,官員們佩戴冕旒的規定也取消了,成為了皇帝個人的專屬,也成為了身份的象徵。
君王的形象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所以皇帝必須要對自己的形象、舉止、談吐負責,冕旒就是用來限定舉止的走得太快,珠簾就會打在臉上,坐的太歪,珠簾就會全部貼在臉上,更不要說跑、蹲、跳、跨這些不雅的動作了。
同時,冕旒前面的珠子會擋住皇帝的眼睛,讓臣下侍從都難以看清皇帝的臉,本身是暗示不可直面聖顏的規定,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淡化了一個人的表情,就很難摸透他的心思,同時,這種人造的距離感也讓臣子容易產生敬意。
⑶ 為什麼君王上朝要戴有珠簾的帽子,平時卻不帶
其實這樣設計主要有兩點作用,第一個作用那就是有遮擋視線的作用,這個遮擋視線主要是遮擋這些大臣們的視線,為了能夠不讓這些大臣偷看皇上的臉上表情,從而來揣測皇上的意思,第二個作用那就是有著一個象徵意義,就是說皇上不必太過於較真這些大臣們所犯下的小錯誤,如果太過於較真,反而會起到不好的作用,那樣大臣們會認為你是一個比較小氣的皇帝,這樣一來人心就不會團結,所以說皇上的這個帽子上一般就用這些珠簾來掛著。這樣一來,既可以讓皇上看起來有一股神秘感,同時也有利於在朝廷之上的一種莊重和嚴肅的氛圍。
畢竟身邊如果總是有一群對自己了如指掌的人,那麼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說皇上為了能夠讓自己在朝堂之上營造一種神秘感,同時為了能夠加強自己對這些文武大臣的管理,因此在自己的帽子上面進行了這種設計,這樣一來,不但具有一種象徵意義,同時對於這些大臣也有一種防範的意思。
⑷ 皇帝都喜歡在重大的朝會上帶著「門簾子」的帽子,究竟有什麼講究
在一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皇帝的帽子前面有一串珠簾。它看起來很漂亮,但不會擋住皇帝的視線嗎?當你走路時,你仍然走得很快。你不怕撞到你的臉嗎?事實上,穿成這樣是有原因的。在古代,我們有很多禮節。今天,讓我們來談談皇帝帽子上珠簾的禮儀。
然而,我們應該多思考,多聽取其他部長的建議。同時,這頂帽子在耳朵上有一些裝飾。這些東西經常會摩擦皇帝的耳朵。這是為了提醒皇帝注意他周圍的誹謗,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並且要對這些事情有相當好的了解。
⑸ 電視劇里,皇帝戴的帽子上的珠簾是幹嘛用的
這個珠簾叫做冕旒,以前皇帝參加祭祀、大典等重大的活動時,都必須要戴上冕旒。這是從很早時期開始就流傳下來的禮樂制度,到了周超就更加完善了。冕旒看起來雖然有些累贅,但是其實大有用途。
第一,冕旒能夠端正皇帝的姿態。
大家在電視劇里都看到過,冕旒就是由很多的珠簾組成的。如果走路不夠端莊,或者是姿勢不好看的話,那麼珠簾就會大力地搖擺,很容易就會打到皇帝的臉上。
所以,為了保證珠簾不亂晃,皇帝就必須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的端莊。時間久了,皇帝的威嚴自然而然就出來了。文武百官也可以通過珠簾的晃動來監督皇帝的步履和儀態。
所以,加上了冕旒之後,也能夠擋住皇上的聖面,避免百姓、大臣和皇帝四目相對。冕旒從周朝開始成為了貴族階級使用的禮冠,到了秦朝時期就成為了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
冕旒在秦朝時期的利用率也是達到了巔峰,而到了宋朝之後就開始漸漸沒落了。到了清朝因為和他們的審美不合,所以就退出了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