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滿族的服飾特色有什麼
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B. 滿族女人的旗帽有和講究
旗帽? 你是指女性帶的帽子嗎?
C. 滿族皇帝帽子怎麼做
清史稿里服飾規格里有介紹的。具體的你自己查一下吧
皇帝的帽子分很多種:涼帽 暖帽 朝冠等
D. 滿族文化的民族裝束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滿族男性的傳統發型是把前顱、兩鬢的頭發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朝鮮使臣申忠一路過赫圖阿拉,在《建州紀程圖記》一書中詳載:「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清初時發型普遍為金錢鼠尾式,清中葉後,出現了留發越來越多的趨勢,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清裝劇留半頭的發型。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除「旗裝」、「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人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滿族婦女不同於漢族人纏足陋習,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裝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E. 滿族有哪些工藝品
1,剪紙
2,薩滿神鼓、腰鈴、神帽
3,弓箭、馬鞍、皮水袋
4,傳統達拉赤、花盆底鞋
工藝品(英:art craft)手工藝的產品。即通過手工或機器將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產品,是對一組價值藝 術品的總稱。工藝品來源於生活,卻又創造了高於生活的價值。它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和藝術性, 是人類的無 價之寶。
滿族,舊稱滿洲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滿族歷史據推測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滿族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F. 滿族頭上戴什麼帽子
禮帽、氈帽、暖帽、涼帽...
G. 滿族服飾的手工技藝
眾多滿族服飾技藝涵蓋其中,如「扣攀」、「十八禳」、「鞋幫花」、「掐鞋臉」、「打咯吧」、「縫紉」、「裁剪」等工藝;眾多滿族傳統美學因素蘊藏其中,如:剪紙、刺綉、女紅等,剪紙是圖案創作的前提,女工在創作前往往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隨手動,手隨心動,作品質樸厚重、渾然天成。綉花大量用於服飾其中,山水琅琊、瑞獸祥雲、傳統紋理隨處可見,技法有「平綉」、「堆綉」、「打紙綉」、「絨綉」等,針法涉及過百種,錯針、納金絲、網針、亂針、挑花、刮絨等;無數滿族傳統符號聚集其中,「枕頂」、「雲肩」、「挽袖」、「被套」、「鞋幫花」等。女工包括選料、畫衣樣、綉花、裁剪、掐縫、鑲邊、咬牙、縫合、上領、盤扣袢、熨燙、整形等二十個步驟。
2008年,滿族刺綉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擴大滿族服飾的影響,使滿族服飾不在民族本性上失掉,張瀅在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正將具有滿族特色文化的服飾刺綉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H. 清朝年間百姓女人戴的帽子帽扣是什麼做的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點: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
I. 滿族女子帽飾
在滿族上層婦女的發髻上,往往要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以作裝飾,俗稱之為「旗頭」。你說的那個垂下的流蘇一樣的長繐,壓根就沒有這回事,是編劇自己想的。清史稿中亦無任何記載。
J. 清朝皇帝帽子製作圖解
這種帽子,正好能夠與滿族的剃發蓄辮習慣結合,避免受涼. 大體上分三種:便帽,就是便衣出行的布帽; 禮帽,禮帽又分兩種:夏天帽 冬天帽 另外,滿洲八旗兵的帽子,有用鐵皮製作的,八旗兵攻城時,頭稍微一低,帽子就可以把整個身體遮住,用來擋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