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道袍搭帽子

道袍搭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14 23:27:05

① 刀劍英雄仙的那個玄道藍袍配什麼帽子好看,求附圖

玄藍道袍 好看

② 華山派的帽子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綉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③ QQ尋仙 玉樞道袍和頭冠在哪刷

你好
玉樞套裝都是在漁盆副本裡面掉落的
BOSS掉落的是普通綠色套裝和經久套裝的配方
惡捕頭掉落的是普通玉樞帽子,玉樞鞋子以及經久配方
神甫掉落的是普通玉樞褲子以及經久配方
騎士掉落的是普通玉樞衣服,腰帶以及經久配方
做經久玉樞套裝每件需要25個蒼翠石以及部分生產材料
蒼翠石可以通過漁盆副本
皇陵地宮副本
茅山鎮妖塔
獲取
也可以向玩家購買

如有不明請追問
謝謝!

④ 作妻拗子不通氣煙袋桿 寧死爹不帶孝帽 是什麼意思

以京津兩地為主.....................

天津傳統白事風俗分南禮、北禮之別,「大戶」與「小康之家」之別。

准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這里指的是喪家老人死亡,夠得上大辦白事的人而言)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准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包括請、設、找。賃、訂、購、制以及其他各項。

順序:

1.請總管 總管是為了籌備操持好這項喪事的人,他必須有辦此種事的經驗,並能與社會有關行業聯系。還要配備幾位副手聽總管(有的叫總理)的調遣,以有條不紊地挑起擔子。喪家的白事能否辦得順當,與總管關系非常大。
2.設賬房 喪家一般是找親友擔當賬房。他專管白事當中的各種開支,並設立賬目,包括登記親友送來的奠儀和輓聯、祭幛、匾額、花圈、紙活及送的「唪經」等等,其後還要算清開銷,付給勞務費。
3.找杠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屍板),叫忤作。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壽字,架凳兩個上面也有金花圖案。
4.刻棺木 這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本宅早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後現由喪家到材鋪看成棺或材料,選好原料運至家門口現由材鋪工人製作。壽材式樣也有南北之分。舊社會的土葬僅在棺材這一項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錢。最講究而貴重的(也是少見的)為陰沉木,其次是金絲楠木、柏木,一般能說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圓,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殮,然後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後還要在棺頭寫字(白色扁字),棺後畫蓮花。
5.找棚鋪 白事搭棚分幾種。有的只搭平棚,講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帶花活。有的搭暖棚,兩麵包細席,設天井子,吊藍團鶴天花板。大門口的棚要搭過街樓,起樓子及過脊,掛五彩網。院內棚安裝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門帶欄桿,月台(靈台)錦地錦帶欄桿,棚內寬敞亮堂,可掛祭幛、輓聯及念經時的「水陸」。此外為招待弔唁親友,在胡同開闊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價頗貴。
6.租賃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並在靈桌上擺的五供盤、茶壺、茶碗等用具,要從白貨鋪租賃。
7.找茶房 大辦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們表面上是來侍奉客人,但實際是在喪家停靈的若干日子內,一遇唪經等舉動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茶房必須通曉喪事的程序及各種禮節,又要了解帶孝的男性與死者的關系,在唪經、入殮、接三、送路、成服、祭門、發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數。茶房頭在這些活動中最應謹慎行事,每一個節骨眼兒上全要做到合乎禮節要求,不能稍有疏忽。主家有幾種親戚如姑太太、姨家太太、舅家等等專門愛「挑刺」。過去有一大家辦白事,在茶房服侍孝子行禮和成服的禮節中出現漏洞,結果姑奶奶打了茶房頭一個耳光子1所以有些較有名聲的茶房頭輕易不敢應大戶的活。不過他們卻賺錢不少,一場大白事下來,他們可分到千數元錢(幾個茶房分),他們在每一種活動中都算錢,如送孝服算一份,念經行禮又一份,祭門、送路、接三等等只要有一項活動就拿一份錢。
8.找白貨鋪 即在白貨鋪租賃喪事過程中用的東西,如喪榜架,以及出殯時一切旗、鑼、傘、扇、雪柳及各種出殯時儀仗用具、用物。
9.請吹鼓手 吹鼓手有兩種,一種是吹奏「大樂」的班子,使用嗩吶、長號、大鼓、大鑼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種是細樂班子,樂器有笙、管、笛、雲鑼等,俗稱「十番樂」。
10.訂扎彩 即扎制紙人紙馬等。有的扎制精細,高如真人,著絲、麻、綢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銀山、樹木,以及房屋、室內全堂傢具等等,都按需要的情況訂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講究在人還沒死預先將孝服趕作好。孝服有區別,本宅應帶孝的人孝衣下擺禿茬不收邊,外姓親戚孝服都收邊。另外本宅內的男女僕人都給孝衣一件,收邊。所有孝服白事過後主家不收回。裁縫店是隨來人通知馬上現做。
12.訂酒席 喪家從大殮起就要預備待客飯食,由本宅廚師做,平日飯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個菜。在最後的唪經、送路、發引的三天中要擺桌待客,有的多至百十桌席,都是山珍海味的上等酒席,分大教、回教席面,也需備素席。這些都是預先在大飯庄請師傅來本宅安灶現作。舊社會還有一些專白吃的人,即使和辦紅白事的主家不認識,他只要知道,就想方設法溜進去坐下來就吃。大棚內招待的客人多,席面多,誰也不認識誰,因此此等人吃完抹抹嘴頭就走,有的吃完了這輪吃那輪,這是常有的情況。
13.零星購置 如小油燈、瓦盆(又叫喪盆,是棺材出堂時孝子摔的盒)、壽罐,用紅頭繩纏繞,送殯時由主婦抱在懷內;其次如白骨頭簪子、白頭繩(系頭用)等等,不一而足。
14.租白轎、租馬車 白轎是為孝婦出殯時乘坐,馬車是為送殯的老幼婦女親友所用。

壽衣

死者的壽衣頗為復雜。民國以來不管死者過去有無「功名」,一般大戶人家都按「官服」穿戴(清王朝官服)。男性共穿七件:布質單褲褂一身,綢質月色上有小圓壽字的棉襖褲一身,藍色綢質壽字長袍一件,綉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上衣都沒有領子,不釘扣絆,頭上戴紅纓子官帽,腳穿朝靴,內有棉襪子,戴朝珠。如過去有功名則更麻煩,武官則是武將穿戴。女性也是七件,內穿布褲褂、棉褲襖、大棉襖、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綉花,頭戴鳳冠,披霞帔,還要蓮花墜一個、如意簪一支、九連環一個、鑲珍珠耳環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鳳冠有用點翠珠花的,九連環有用檀香木製的。
珍珠有它的許多用場,如男女鞋尖上各釘一粒,在人口內含一粒,這種排場也不過是顯示其闊綽,別無涵意。再就是所謂「鋪金蓋銀」。黃色綢子壽字棉褥子一件,白綢子壽字寢單一件,另備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紅綠綢綉花平金,上綉海水江牙(涯),分七雲、九雲,雲越多價錢越貴。海被上邊有一圓孔,可將死人臉部露出,上再敷陀羅被一件(用黃色綢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紋等),再就是頭枕、腳枕,都用黃綢子作成,立體、浮貼蓮花,並用各色綾子包鑲在蓮花瓣上。女姓壽衣則為漢裝,也有的按清宮皇後服飾扮裝。
總之,關於壽衣及附屬飾服盡極奢華之能事,不是一般平民百性所能負擔的。

布置

1.室內布置 人死之後各屋裡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櫃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後面,重孝子屋內的床單、門窗掛簾、椅套墊等全部換上白布的,但在孫媳室內要全換上「靠」色布的。
2.外廂布置 所有各房門都用白紙封其中心,像貼春聯一般。街門的門框、門心也封白紙。

通報

1.報喪 一切布置停當後,開始向親友報喪。報喪帖是粉色紙條,以家中老僕人的名義出帖,其內容為:
家老爺(或老夫人、大老爺、大夫人)諱XXX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訂於X月X日X時大殮,特此奉聞。家人XXX叩稟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趕印若干份,分送親友(事先開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達),以此迎接弔唁之人。
2.立喪榜 喪榜形似舊式大帽鏡,上裝一花牙於帽,高約5尺左右,寬3尺,中心用白紙寫文,放在大門內。
3.掛佐錢紙 黑漆木桿,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白紙一縷(上琢錢印),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門過道。
4.立幡桿 在大門外用三棵杉篙,上塗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桿頂裝一紙糊的「童子騎仙鶴」。
還有一則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門,不立幡桿,其靈床也不能停在過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殮及孝服

1.小殮的程序大體都差不多。有些人家則在老人斷氣前開始為死者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之後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邊各層壽衣則由忤作辦。
2.領香 人斷氣後,點燃一股香,由屋內送到大門外,扔在街上。同時燒紙人、紙馬、紙轎,意思是叫死人騎馬坐轎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時,也要請「陰陽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寢」。壽衣穿好,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左右手各放一金銀元寶。
靈前有小桌,上放香爐、燭扦、油燈、白蠟、供果。點上一支倒頭香(燒兩頭),然後一張張地燒紙錢,未大殮不得供飯食,大殮後燒紙才能捲起來燒。
3.「獻孝」與「送孝」 獻孝是外姓人(親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婦帶著僕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盤,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頭。茶房一舉托盤,穿孝人接過,茶房幫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爺或孫姑爺獻孝服,
孝子比姑爺輩多大都得跪獻,叩頭(孝子孝婦見了親友和弔唁的人行禮,都是雙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禮是單腿跪)。有句諺語:「孝子頭,滿街流,見了誰都先叩頭。」姑爺輩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線羅馬褂,帽子上加一條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帶,孫姑爺則在背後加一紅絨球。
送孝是給未過門的媳婦(XX孫媳)。由家人用托盤一個,上邊放一塊白布,用紅絨線打上十字襯上紅線托,送到女方,是一種象徵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開紅線,拿去白布,接著放賞錢。如果這些女方在喪家出殯前送上挽帳等奠禮,則喪家要給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喪家孝服分南禮北禮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帶扎肚子。有的在帽子兩旁釘一老錢綴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殮時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長,名曰「請麻」,放在材內。再有用白布封鞋,後跟釘一塊紅布,其意是為
後輩人「留福」。

入殮前後

如果說上述各項不過都是一些舊社會常有封建餘毒的排場,下面再揭露一下種種純屬迷信色彩的「過場」與舉動。
1.轉咒 這個舉動是死者停放妥當後,請來幾個和尚在四周轉行念經,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會做生意,如有的廟專門派和尚到處探聽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桿,就搶著去轉咒。這以後所有念經活動就得請他們廟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財路。
2.迎材 這個節目很簡單,棺材入宅時,請一位「全人」老太太,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布褲子,材到門口,將兩物放入空棺內,高喊「迎財」。同時孝婦們也哭喊「爹(媽)迎財呀!」
3.入鹼 所謂入殮先由陰陽生看好時辰,請來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樂。院內擺有旗、鑼、傘、扇,一時鑼聲瘮人,由孝男抱屍頭部,孝女抱屍腳部,忤作用五尺長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內。用紅包(毛頭紙包大草紙)掖緊四周,放隨葬晶。再用新棉花蓋在臉的四周,叫做「開臉」。再由忤作用銀針蘸盆內清水,在臉上虛劃一下,名曰「開光」。後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臉。當時孝子、女等都站在棺兩旁看著。這時茶房宣布一切停當,請家屬過目有無不妥之處,此時亦是向遺體告別。茶房喊:「還有哪位看看?」如無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蓋」,漆封口,後將大蓋浮蓋。眾人舉哀大哭,此時將佐錢紙摘下,放入紙人或紙牛肚內燒掉。
入殮後就開始早晚在靈前供飯。天亮時燒雞鳴紙,晚黑時燒黃昏紙各一次。在供飯時孝婦等均要哭一陣。在人死後將其所枕的枕頭先拆開一小口放在棺材下邊,待出殯時將其內之物倒出燒掉,枕皮扔去,這叫「倒枕
頭」。
4.燒包 用白紙疊好剪成網狀袋,其中裝入金銀紙錁子,口上插紅紙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燒一次,一「七」燒一個,二「七」燒兩個,以此類推,直到七「七」為止。
5.接三 死後第二天晚上唪經(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時)後「送三」。念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與此同時在大門外台後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台上最後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經的念到一個階段,家人就大哭一場。接著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念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和尚大座扔小饅頭,有的其中夾著銅錢。看熱鬧的小孩搶著撿。硬說是吃了不害怕,純屬迷信之談。
6.唪經 一般是棺靈在家中停放時間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並非天天念經,都是一「七」一個經。除去在家請的經外,還有至親「送經」。念一棚經的價錢也不一樣,一般說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錢(民國時用銀元)。
念經這個「節目」也很復雜。這一天廟里先派來送經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內擺幾張桌子,掛紅緞綉花圍,桌子放佛像鏡框、香爐、蠟扦、各種法器(樂器)。桌前附近掛紅緞綉花「歡門」。棚內四壁掛十幀「水陸」,上畫十殿閻君。在門外幡桿上掛一布幡。這都是廟里的「排鋪」應做的工作。開始是和尚便裝(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剛經(尼姑同),到下午「燒門子」時,排鋪向和尚喊一聲「師傅們搭衣」,他們穿上綉花道袍(俗稱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燒門紙 將黃昏時,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盤,內放「疏」引路,後面是一些紙活,再後面是帶孝的親戚,最後是本宅人和孝子。這些人排成一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一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著了「疏」,燒紙活。這些儀式完畢後,和尚仍歸本宅或暫回廟,晚上再來放焰口。
8.放焰口 這個項目分兩種,一是「接三」之後有一場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種形式更為復雜,包括如下三點:①傳燈:先在靈台下到經台裝兩條連貫的鐵絲,上安滑輪。靈前放一木仙鶴,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盤,可放三盞燈光。前後用白繩拉動,燈光是用黃白色綿紙疊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燈芯(或小蠟燭)。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鍾,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靈前跪著,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②渡橋。這是從靈前的繩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一大經台,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台,共四層,有四米來高。念經的和尚均著法衣。四層高處正中坐著「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鈸、鑼、磬、鍾、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孝子還要跪聽念經。這都是「北派」的舉動,其意義是超度。這其中茶房起著很大作用,他指導著孝子在場內的各種活動。
9.家祭 頭道經後,正午家祭,孝子向靈前行三獻禮。
10.開吊 家祭後算是「禮成」,此時可以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門外有一組吹鼓手,一遇有客進門,他們就吹一陣,通知宅內。靈台上兩邊跪著孝子,台中鋪著紅氈拜墊。客人一上台行禮,台下細樂班開始吹奏(來客有較客氣的先將紅氈掀起再行禮),台下有家屬專等謝客(單腿打扦),來客下台,旁邊茶房打鍾,細樂停止,由「知客」(招待員)獻絹花一朵掛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為深灰色或土黃色的折卷,外頁印「訃文」二字,內容文字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
顯考諱XXX(妣X母X氏)痛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距生於X年X月X日XX歲,不孝男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哀此。訃聞 謹擇於X月X日禪經接三
X月X日首七·經送庫
X月X日辰刻發引
孤哀子泣血稽顙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哀子)
族繁不及備載
這就是送帖的整個內容,封建禮教的又一表現。
12.題主 神主又稱「靈書」,是寫著死人姓名(有的帶官銜)的木牌位。講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帶座、帶木套。先是請書家名士寫神主,名曰題主。題寫時孝子去孝服、換吉服(青布袍子馬褂),跪在桌下的紅氈上,寫完後叩頭送客,然後送上席一桌。
13.點主 僅是在寫完的神主上點一筆紅點,就要大費周折。點主所請的人要請有功名的文官,稱為「點主官」。被請者到喪宅時前邊鳴鑼開道,著官便衣、坐八抬大轎,另有長隨捧官服。到後在客廳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一桌前落坐,兩旁有「陪主」。待點主官用新毛筆蘸硃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紅點(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個血點的)。陪主二人一司蘸紅,一司執筆。此後喪家須送敬儀或席面。

出殮前後

1.送路 整個程序進行到「設宴」、「送路」已接近出殯的前夕。設宴招待客人前面提過,不再贅述。送路,是在晚飯後,前導是旗鑼傘扇和死者官銜板,繼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導客人前行,後邊是外姓親屬、本族直系親屬順序,最後是孝子由兩名茶房架著,手托紙制牌位,走到空曠地方焚燒,和尚吹打一通,完畢後孝子叩頭謝客,客散。執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為止,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歸來,凡是近親友都可在喪家住宿。待到子時辭靈,親屬家人按順序向靈位行禮,奏細樂,名曰「辭靈」。禮畢還要「掃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著是「嵌棺」,即將棺材嵌起一角,下墊一枚銅錢,舉哀,棺上壽釘掛一串五綵綢線。
3.撿罐 辭靈的後一項是撿罐。將預備好的壽罐內裝五種雜糧,再由孝子等將死者生前愛吃的菜撿點入罐。筷子由茶房拿著,並放一蘋果堵口。紅布蓋面再用紅絨線纏繞成網路,放棺頭上。這都由茶房操作,待發引時由「全人」將罐放在兒媳婦懷中抱著,坐轎或車送葬。
4.發引 就是出殯。早飯後發引,所來客人吃一頓上席,飯後等著送殯。喪家重孝子都站著吃,表示寢食不安,哀傷已極。
5.參靈 所請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樂隊、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靈台前吹奏一遍,名為參靈,其後開始出殯。
6.喪家發引准備 由「全人」准備點蠟壓炕(用磁瓶放一蘋果)。不到回靈時不得坐炕上。發給本族送殯人兩個小饅頭,揣入懷內,要准備扶孝婦的人,棺出堂,孝婦哭喊留財,其手不準碰門框。
7.祭門 棺將出門,由茶房將大門關閉,貼白紙兩條,此時由「祭門官」(需請有聲望的武職官員)向著外邊大門行禮。禮畢轉頭離去,不進內宅,茶房揭紙開門,事後喪家送祭門官一筆厚禮。
祭門後,門外所排列的出殯儀仗隊都要按行列順序經過喪家門前出發,因此大殯中的這些隊伍往往排滿幾條街道。
8.紙活種類 出殯是另一套紙活,最前面是開路鬼、大頭鬼。紙制的行列有:卧室全部「傢具」,床帳被褥都是真的,還有陳設、古玩,其後是真服裝的「男女僕人」、「丫環」、「小童」等,最少是8個,紙人前胸貼上名字,並將其耳、目、口、鼻扎個眼(以示能聽看、言)。它們手中都捧著一樣東西,如臉盆、梳頭匣、水煙袋、痰盂、糕點、魚肉蔬菜等。有的紙糊馬車、汽車,四輪可活動,由人推行。
9.上杠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名曰「亮杠」。起棺時移到大杠。其時對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杠前,這時杠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杠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出殯

1.儀仗隊的陣容和排列順序按大殯而言,它的順序是:開路鬼,左右各一大頭鬼,銘旌(約4米來高,形如亭子,中掛紅綢子,其上釘死者官銜),其後是一對大鑼,一班吹鼓手(均著號衣),幾對官銜牌,一堂紅彩譜,一頂返魂轎(綠呢黑頂),再就是幾個「大座」,包括燈亭、爐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內放遺像及神主),每個大座前有一堂與亭綉片相同顏色的八頂綉花大傘,八掛香譜。然後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著,兩班人倒,每人發新毛巾一條,打執事的孩子帶劉海箍,發新鞋一雙。 接著是花圈、輓聯、匾額、送殯的親友、客人、紙活、帶孝的親、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杠 棺杠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數。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綉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杠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3.茶桌 在出殯經過的路線當中,由總管派人與商號聯系,在其門口設茶桌,為隊伍供應茶水。另有茶房給孝子、內眷等送茶水。
4.路祭 這是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後回到隊伍繼續前進,再有「祭棚」同上。
5.留靈謝客 送殯客人可以在留靈謝客之際離去。全程中可停幾次。

回靈以後

1.大回靈 殯到留靈謝客,幾乎是全部過程已到尾聲。
到了墳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後,還有回靈。銘旌、紙活、雪柳等隨大杠下地後,其餘執事都要回到喪家門前才能散去。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托著安放在住宅內。
2.邁火 大門內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著冰糖,凡回來的人進門必須邁過火盆,「全人」發給一塊糖果。
3.安靈 喪家在棺木出堂後,在原住室備好白圍桌以供神主、掛遺像、點燭上香,奏細樂,孝子們叩頭行禮安靈。
4.圓墳 葬後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領家中主要成員帶香蠟紙錁到墳地圓墳,祭奠。請一位穿紅衣的小姑娘繞墳走三圈,名曰「開財門」。回來後孝子們脫孝服,每人取一個紅糖餡的熱饅頭,名曰「冷手抓熱饅頭」。

白事程序終結。

下面是轉載一篇關於舊時北京滿族出殯的文章:
漢執事分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六種。實際上一堂是由兩個半堂組成,與舞台上的龍套一樣,只是以半堂為基數計算。每半堂有不同三色的幡傘各六把;金執事八對。
五半堂此種執事是規模最大的一種,有時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增加花樣。銘旌。招魂引路的旗幟,伴宿之日起就立於喪居門前了。立幡時必需按照男左女右,出殯時以16、24、32人抬著在殯前引導,在路中央行走,還要用兩名穿孝的杠頭打響尺指揮。大的銘旌總高32丈。引路王一對,打道鬼一個。1.8丈高。麒麟噴錢獸一個,從外地傳入北京,京燒活稱怯貨。
五堂半執事:一半堂,幡傘各六把、紅地綉花。清道、飛虎、飛龍、飛鳳、飛熊、飛豹、飛鯉、飛鱉旗各一對。迴避肅靜虎頭牌各一對。蛤蜊一對。二尺多長的黑白棍。粉棍一對。半個竹筒金簿罩漆。鳴鑼各一對。
二半堂,幡傘各六把、藍地綉花。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子刀各一對。
三半堂,幡傘各六把、白地綉花。金輪、金螺、金傘、金蓋、金罐、金魚、金長槍各一對。
四半堂,幡傘各六把、青地綉花。瓜、斧、鐙、拳、掌、槊、督、鉞各一對。
五半堂,幡傘各六把、紫地綉花。官鼓大樂一班,13人。座傘一把,1.2丈高,5寸火焰金頂,黃綢拉幌。圍子與官罩花色圖案一致。
清音一班,俗稱清音鑼鼓。2人抬鼓,1人打,4笛合奏,1小鑼,還有單皮總指揮,其名稱曰:「九福班」。
8人抬影亭一座。座傘一把,2人拉幌。魂轎一乘,綠呢青紗供牌位,8人抬。座傘一把,2人拉幌。香幡、靈人紙活若干。3教僧侶。雪柳12把。
孝屬。長子打幡次子抱牌,余者哭喪棒。送殯執紼。除孝屬外送殯者均穿漂孝。大杠上扣官罩,照此應48杠以上。後扈,也叫:「後擁」。金瓜執事刀槍若干,5人一組,用湖色綢子連起來,48杠用15人,64杠用25人,以此類推,32杠不用後扈。
送殯轎、車,夫人、兒媳、乘白轎,大兒媳懷抱寶瓶。姑奶奶乘青轎加,小姐乘藍轎,孫子媳婦乘白轎插石榴花,外孫子媳婦乘藍轎。帳房轎車上掛藍白兩色綢子,來賓車輛系普通轎車,紙錢車、奠禮車等數輛。
除了滿族外蒙漢八旗的旗人都用滿禮。蒙藏隨滿禮但略有不同。1、都嚕幡。2、門纛一對。3、曲律八根,按本家旗色為別,紅纓為漢軍,黑纓為滿、蒙。4、黃鷹、細狗、駱駝由四執事帶著,秋帽、錦袍、大帶、靴子,冬天戴羊皮帽子,反穿羊皮中褂。5、劊子手四名。(官職一品以上者才能用)6、清道、飛虎、飛龍、飛鳳、飛熊、飛豹、飛鯉、飛鱉旗各一對。7、迴避肅靜虎頭牌各一對。8、蛤蜊一對。二尺多長的黑白棍。9、粉棍一對。半個竹筒金簿罩漆。10、金執事四對,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子刀.11、金輪、金螺、金傘、金蓋、金罐、金魚、金長槍各一對。12、瓜、斧、鐙、拳、掌、槊、督、鉞各一對。13、座傘一把。14日照傘一把。不拉幌。16、座傘一把。17旨意亭。八人抬。18曲柄黃傘。19官鼓大樂十三人。對拉號、四鼓、蘇鑼、對嗩吶、對雲鑼(九音鑼)跟鑼,對海笛。貝子以上者均不作樂。20、三教僧侶。21魂轎一乘,綠呢青紗供牌位,貝勒以上者可用黃色。22、座傘一把。23、童子督勝盤。用小孩扮成童子模樣舉盤,上放生前用過的博古。邊行邊助哭。24、喪主。青布帽頭、白孝衣孝帶束手。25大杠。應四十八以上。26、後扈。馬隊,獵裝。金瓜執事刀槍若干,5人一組,用湖色綢子連起來,48杠用15人,64杠用25人,以此類推,32杠不用後扈。27、送殯轎、車,夫人、兒媳、乘白轎,姑奶奶乘青轎加,小姐乘藍轎,孫子媳婦乘白轎插石榴花,外孫子媳婦乘藍轎。帳房轎車上掛藍白兩色綢子,來賓車輛系普通轎車,紙錢車、奠禮車等數輛。

⑤ 求李小狼道袍的正側面詳細圖片

http://post..com/f?kz=101925070 還有http://post..com/f?z=0&ct=318767104&lm=11&sc=0&rn=50&tn=KeywordSearch&rs3=0&rs4=0&word=%C0%EE%D0%A1%C0%C7&pn=50

⑥ 道袍顏色的講究

道袍有藍色、灰色、黃色、棕色,暗紅色,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道袍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也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

(6)道袍搭帽子擴展閱讀:

道袍在明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幾乎就是讀書人的「標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叫這種衣服叫道袍,因為讀書人懂得的道理多。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特點:

其一是「不與俗移」,也就是說不管社會上的人穿什麼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變,這其實也是道士特立獨行的人格的表現;

其二是「不異服」,穿的都是黃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漢族服飾,不穿其他的服飾。所以道教服飾千百年來,其實變動是不大的。

⑦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⑧ 大家的道袍都是怎麼搭配

大家知道道袍怎麼搭配褲子配闊腿褲這個顏色是一種非常百搭又顯瘦的顏色,在冬季多以這個顏色服飾居多,這款衣服是非常干練帥氣的,也是這幾年特別流行的款式,搭配一條藏藍色闊腿褲是非常時尚帥氣的。

⑨ 唐朝道家和佛家服裝有些什麼特色

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見後介紹)。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四、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屬於高筒襪子的一種變體,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外觀上與高筒襪子差不多,尤為適合夏天穿用。
五、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

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並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游道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葯,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游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現在道教中已經絕跡。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游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佛教僧人的服裝與在家人的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還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在漢、藏、傣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裝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漢地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區域廣闊,加之漢族服裝在各時代中變化很大,以致影響到漢族僧人。他們的服裝在顏色和形制上也變得復雜起來,與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裝的差別就更大了。

1.僧服顏色

根據印度佛教舊制,僧服的顏色是有嚴格規定的。

《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亻去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純色,如黃藍、鬱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

《十誦律》卷十五中說: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隨一壞是衣色。

《摩訶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應用根染、葉染、花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說明兩點:一、僧服的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免除貪著,這叫作「壞色」或「點凈」。

在佛教律制中,雖然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說,釋迦如來的袈裟色黃赤;《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著赤色僧伽胝衣。《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中說,阿育王時,大德末闡提身著赤衣。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人還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轉引《理惑論》說:「今沙門被赤布。」但在一段時間的小范圍內,僧人袈裟的顏色曾發生過紊亂現象,自從唐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耀。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這在後來得到了糾正。當然,從漢代到現在,佛教僧人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但太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普遍。殊不知朱紅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許的上色和純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

由於漢地天氣寒冷,中國的僧人們僅靠袈裟是不能禦寒的。即使是西來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過不了冬季,必須添著其他衣服。到了東晉時,便出現了不同於袈裟的僧服「緇衣」。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記》雲:「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緇衣在僧人間很快風行,如南朝·宋時,孔凱稱慧琳為「黑衣宰相」;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被稱為「黑衣二傑」。

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束水注中,稱道家采葯之輩為「紹服思玄之土」,可見紹色本是中國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結果黃冠成為道士的專稱,緇衣成為僧人的別號。其後僧人增多,穿緇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從此,緇衣便成為僧人的專稱,而緇衣和白衣即成為僧人、俗入的對稱。但據《僧史略》載,北周武帝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從此,僧人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北方偏於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時,並部幽州還保持續衣之舊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五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色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現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淺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規制了。

2.僧服型制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在發生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著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別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條衣;梵語叫安陀會,意譯為下衣、內衣、中著衣。它由五條布縫成,每條一長一短,共計十隔。此衣襯體而著,穿在最裡面。

七條衣,梵語叫郁多羅僧,意譯為上衣。它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條衣之上。

大衣,梵語叫僧伽服,意譯為復衣、聚眾時衣。它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討布施時必須穿著,故稱祖衣。此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大衣的隔數,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隔數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三衣」的剪裁縫合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關於田相衣的緣起,載於《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增輝記》也說:「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衣法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許多碎布片補綴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稱袖衣人、衲子。據《十誦律》所載,袖衣又得名於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類掃衣。又說,佛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譯為加沙,東晉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稱外,根據其宗教意義,還叫做離染服、離塵服、出世服、去穢衣、無垢衣、蓮花衣、消瘦衣、忍辱鎧等等。漢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並且,要受了「三壇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條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沒有裝配衣鉤的。據《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由此,佛陀聽許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系牢袈裟。後來,演變成如意形的衣鉤和衣環。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還有兩種衣,合稱為「五衣」。一種是僧祗支,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種長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兩腋;一種是涅盤僧,意譯為「禪裙」,是系於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樣圍在腰問,掖在腹部。這兩種衣是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好像現代的背心褲衩,這與中國氣候和民族習慣不合,漢族僧人沒有採用。為什麼僧人著衣件數為三、五,縫衣的布條為五、七、九……等奇數呢?因佛教認為,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三衣;九條等表示能生萬善。

縵衣

梵名缽吒,也譯作縵條,用兩幅布做成。縵者,漫也,通貫而無田相約非正規袈裟,多為黃褐色,沙彌、沙彌尼未受具足戒時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門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縵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禮拜、懺悔時才能穿,故又名「禮懺衣」。

卧具

梵語叫尼師壇,意譯為卧具、坐具、敷具、隨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來的作用,據《五分律》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時,須長疊、中疊放衣囊中;回本住處,應敷而坐。現在,僧人主要將其用於佛事和法會禮儀上,作為禮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專稱為「具」。它的大小,律制規定為「長佛二拃手,廣一拃手半」,合現在長四尺八寸,寬三尺六寸。它的質料,應使用舊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時,當在上面縫貼一塊舊布,以破壞其美觀。現在的「具」,是用兩重黃褐色布料復疊一起,四邊縫貼青色布條製成。這樣的「具」反而更美觀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

海青 「海青」是我國漢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為寬腰闊袖、圓領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簡稱袍。

「海青」的得名,據明人鄭明選《秕言》卷一中說:「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按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因此,後來把鳥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來源於我國漢唐服式,雖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領用重疊的三層布做成,叫「三寶領」;領上扎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喻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它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區別。海青使僧人的儀容整肅、道風庄嚴,它雖然不屬於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當是最聖潔的僧服。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海青」的顏色,多根據寺內傳統習慣,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蘭色為主,長老法師則以黃褐色為主。

衫、褂

佛教叢林寺廟自唐代百丈禪師倡導農禪制度以後,僧人都要「出』坡」或參與寺內雜務,穿著「海青」不方便,於是出現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採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製成,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衫的種類有長及腳背的長衫,長僅過膝的二衫,長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寶領」的對襟短褂,有袖或無袖。本世紀三十年代,太虛大師還倡導一種新式的對襟褂「太虛褂」,即現在「羅漢褂」。衫和褂的顏色,以灰色、褐色、木蘭色最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頭,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緊隨頭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頂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風帽,俗稱「觀音兜」。濟公和尚所戴那種前後起翹狀如元寶的「芙蓉帽」,現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寶冠、毗盧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師在「放焰口」儀式或重大法會上才能戴。

鞋、襪

我國漢地僧人都必須穿鞋、襪,在《救修清規》、《月用軌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確規制。鞋有三種類型:一是芒鞋,用草類織成,又叫草鞋。二是羅漢鞋,用布料做成,鞋面為三片布條縫牢,鞋幫綴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間有硬梁,全身無孔。羅漢鞋多為灰色、褐色,僧鞋多為黃褐色。襪子為長筒布襪,實際上就是我國漢唐以來布襪的式樣,習稱為羅漢襪。羅漢襪上齊膝蓋,褲管孔在襪內,不但可以冬季禦寒,夏季防範蟲蛇,並且可以庄嚴威儀。襪的顏色以灰色為主。

⑩ 大家知道道袍怎麼搭配褲子嗎

大家知道道袍怎麼搭配褲子
配闊腿褲
這個顏色是一種非常百搭又顯瘦的顏色,
在冬季多以這個顏色服飾居多,這款衣服是非常干練帥氣的,
也是這幾年特別流行的款式,
搭配一條藏藍色闊腿褲是非常時尚帥氣的。

與道袍搭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童裝店創意門頭 瀏覽:515
易烊千璽劉昊然校服同框 瀏覽:810
泡沫膠弄到褲子怎麼洗掉 瀏覽:35
穿裙子怎麼放裙擺 瀏覽:954
女生上六年級一般多大號碼校服 瀏覽:117
皮衣好看但是不透氣 瀏覽:140
黑色羽絨服配深藍色圍巾好看 瀏覽:486
羽絨服衣領怎麼織 瀏覽:613
縣城開個皮帶店怎麼樣 瀏覽:356
日本童裝網站有那些 瀏覽:189
怎樣裁剪旗袍上衣 瀏覽:906
褲子破洞的一長條縫法 瀏覽:890
羊圍巾墨爾本哪裡買 瀏覽:157
韶關第一中學校服價錢 瀏覽:328
魔獸世界節日帽子哪裡弄 瀏覽:266
黑色西裝褲子掉色怎麼辦 瀏覽:209
中年夏裝裙子 瀏覽:922
能被摩羯座制服的星座 瀏覽:393
西安哪塊有批發帽子的 瀏覽:990
我做了童裝以舊換新的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