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②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級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③ 清朝各品級的官員都戴什麼樣子的帽子
清朝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遏帷保
④ 請問這種帽子的名稱
這不能叫「雷鋒」帽,因為包括雷鋒時代的55軍服在內的我軍各個時期,都沒有裝備過這種帽子
這個帽子中文可以去翻譯成「高筒毛帽」
是蘇/俄軍元帥、將軍和上校才有的
⑤ 漢朝帶的帽子叫什麼
冕冠 吉禮(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
爵弁 吉禮;冠禮三加
韋弁 兵事
皮弁 視朝,鹿皮為之;冠禮再加之冠
冠弁、緇布冠、玄冠 田獵,一種委貌冠;冠禮初加
通天冠、遠游冠 天子諸王之冠,前有山,展筩為述
進賢冠 文官之冠,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
籠冠(武弁)、惠文冠 武官之冠,以璫飾首.前搖貂尾
襆頭、烏紗帽 公卿常服配之
⑥ 漢代人帶什麼帽子
今天來說說男人,說說男人頭上的東西——帽子。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é)。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這里根據《中國服飾畫史》一書,一一列出漢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讓大家開個眼界,「學習」一下。記熟了,再看秦漢時期影視作品時心中就有譜,如果導演、服飾顧問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你輕易就能辨識出來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雲,「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聽偏信。 長冠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於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 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於禮冠。委貌冠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製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華冠樂人參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方山冠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通天冠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於秦,終於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游冠諸侯、官員外出遊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閑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進賢冠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法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術氏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鶡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樊噲冠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聽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卻敵冠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從上面列出的一頂頂帽子來看,漢代的帽子是不能亂戴的,規制很多。劉 邦定下的規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謁者、僕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賁、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戴武冠,衛士戴卻敵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漢朝,戴的應該是哪頂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頂不適合你,一頂是通天冠,另一頂是十二旒,還有巧士冠。前兩頂可能每個人都想選,但只有一人能戴,選了也戴不上;第三頂與前兩頂相反,可能每個人都不想選,選了也不戴,也沒有一人能戴——現在太監絕種啦,弄「巧」成拙不得。
⑦ 漢服中帽子的款式
冠冕類:
頍冠、緇布冠、委貌冠、皮弁、爵弁、小冠、長冠、獬豸冠、鶡冠、卻敵冠、樊噲冠、進賢冠、梁冠、通天冠、遠游冠、貂禪冠、建華冠、冕、花釵冠、鳳冠
巾襆類:
巾幘、黑介幘、平上幘、緇撮、逍遙巾、幅巾、結巾、雷巾、浩然巾、方巾、飄巾、儒巾、萬字巾、儀巾、莊子巾、純陽巾、綸巾、東坡巾、折上巾、網巾、軟裹襆頭、硬裹襆頭、平式襆頭、軟腳襆頭、女巾襆頭、圓頂直腳襆頭
盔帽類:
盔、笠帽、帷帽、胄、兜鍪、胄幘
累死我了
⑧ 漢朝皇帝的帽子怎麼設計的
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