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儀仗隊帽子麥穗花

儀仗隊帽子麥穗花

發布時間:2022-05-17 13:55:36

『壹』 國慶手抄報內容可寫些啥要新的!!!

、國慶節小知識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2、世界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3、國慶節歷史由來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4、國慶節有關稱呼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模。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外國國慶節摘要
(1)慶國慶樂曲聲聲焰火騰空
法國是以7月14日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群眾搗毀巴士底監獄這一天作為國慶日的。1989年,正值法國革命200周年。為此,法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祝活動。當天,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閱兵式上,300多輛裝甲車、5000名士兵、250架飛機及直升機接受了檢閱。33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1萬多位外國來賓應邀參加了慶典儀式。在現場,有80多萬觀眾觀看了儀式。當天晚上,在雄壯的《馬賽曲》樂曲聲中,20萬支焰火騰空升起,8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民族的演員參加了在協和廣場舉辦的大型國慶演出。
(2)國慶節大典舉國歡騰
每逢8月9日,新加坡都會舉行國慶大典,舉國歡騰。同時還有國慶檢閱典禮,有戰機和跳傘表演。當總統檢閱儀仗隊後,3架f-16型獵鷹戰斗機、6架f-5s/t型戰斗機及5架a-4su超級天鷹戰斗機,共14架戰機排列成五星與彎月形飛過,隊形就像是國旗上的五星彎月。步兵隊伍走過檢閱台後,組成五星彎月隊形的14架戰機,又與3架軍機——1架c-130大力士運輸機、1架e-2c鷹眼空中預警機及1架福克50海事巡邏機飛越上空。接著,7架直升機,包括切奴克、超級美洲豹及uh-1h型直升機以v字隊形飛過
直升機飛過後,接下來就是令人屏息仰首,由5名武裝部隊突擊隊員呈獻的跳傘表演,他們在1500米的高空,從大力士運輸機上跳下,他們身上都背負著40公斤重的裝備,政府大廈周圍摩天大樓林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3)人潮花海慶佳節
5月17日是挪威國慶節(又叫憲法日)。在這個盛大的節日里,你會看到成千上萬的人穿著民族服裝,歡度佳節。街上,從少女到老婦幾乎都是背帶式拖地長裙,紅色、白色、黑色、綠色,在厚厚的毛呢或棉布上綉著鮮艷的花朵和圖案,每個人的胸前都有漂亮的銀制飾物,有的還披著配套的斗篷,戴著不同色彩的民族小帽,真是絢麗多彩。男士的服裝則從中世紀的宮廷禮服到21世紀的紅色流行時裝都有,也是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有許多老人胸前戴滿了各種各樣的勛章,手拿文明棍,頭戴高筒禮帽,頗有紳士風度.
這天,通向王宮的卡爾·約翰大街變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國旗的海洋。路兩邊臨時豎起的高大旗桿上、樓頂上、陽台上、窗戶上都飄揚著國旗
國慶遊行開始的時候,國王穿著黑色禮服,站在觀禮台中央;右邊是身著紅色禮服的王後;王後的右邊是王子和公主。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純朴,一切都體現了人們發自內心的對祖國、對民族的無限熱愛。
4)各州首府輪流坐莊
德國10月3日的正式名稱叫「統一日」,是法定節日,但並非「國慶日」。與法國把7月14日、美國把7月4日、瑞士把8月1日作為國慶節不同的一點是,德國這個類似國慶的重要日子裡並無重大事件發生,不像法國1789年7月14日革命群眾攻佔了巴士底獄、美國在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瑞士在1291年8月1日締結永久同盟。按照1990年統一後的規矩,各個州的首府輪流舉辦慶祝活動,如2000年輪到了德累斯頓。所以,盡管是逢五逢十,首都沒有舉辦隆重庄嚴的慶祝活動並不奇怪。首都市民照樣可以在秋季少有的明媚陽光下,盡情在勃蘭登堡門前玩樂一番。
(5)國慶節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
奈及利亞的民族獨立日為10月1日。它是非洲古老的、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奈及利亞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濟相當落後,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奈及利亞人民經過長期英勇斗爭,終於在1960年10月1日贏得了民族獨立
6、國慶節愛國教育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該法於當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稿啟事。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於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更換國旗旗桿
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旗桿曾更換過一次。
第一根國旗旗桿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高22米。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國旗旗桿,高度達32.6米。更換旗桿基於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國旗旗桿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桿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
改建後的國旗桿基座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內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岩帶,象徵「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徵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徵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在國旗下。
升降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升旗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為此,國旗衛士們在降國旗時,練就了過硬的收旗動作:當國旗在2分07秒的時間內降到國旗桿底座時,一名戰士迅速用雙手將國旗托住,而後另一名戰士將旗面均勻地打成折疊狀,此動作精確在13至15把之間。
更換國旗
1990年通過的《國旗法》規定:不得升掛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的國旗。為確保國旗的聖潔和完整,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換一面。每逢重大節日,必須更換新國旗。即使國旗不受損,懸掛的最長時間也不能超過10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並於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國徽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工作小組。第6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組長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擬就《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庄嚴富麗。」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這次會議上,大家對國徽應征圖稿都不滿意。毛澤東最後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美術家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此後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製作國徽的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1951年5月1日,由沈陽第一機床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出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國歌的誕生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人民政協開會商討國歌。著名畫家徐悲鴻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委員力薦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毛澤東、周恩來當即表示支持他們的意見。但有人認為新中國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時了,主張改詞。周恩來發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這句話,讓我們耳邊警鍾長鳴。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聶耳(1912-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劇作家田漢作詞;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聶耳作曲。這首歌原為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影片《風雲兒女》描寫的是「九一八」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在寫完這部電影故事以後,便遭反動派逮捕,主題歌詞是寫在一張香煙的錫箔襯紙上。聶耳主動拿去歌詞,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譜初稿,到日本後不久,把歌譜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隨電影的放映,更由於救亡運動的開展,流傳於全國每一個角落,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文革」中,由於田漢被打倒,歌詞不讓唱了,《國歌》只能由樂隊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義勇軍進行曲》新詞。改定國歌歌詞後,各方面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要求恢復國歌原來的歌詞。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197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貳』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帽的帽舌面上有麥穗與沒有麥穗有什麼區別

07式軍裝(包括武警警服)檐帽式卷檐帽才圈帽飾於服言軍官/武警警官(少尉及少尉銜級)、文職幹部、部隊院校員帽才帽飾士官義務兵律沒儀仗服儀仗隊所官兵帽都帽飾

『叄』 立春有哪些傳統食物和習俗

立春的傳統食物
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臟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臟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並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吃春卷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蘿卜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後,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立春後,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講究食補的中國人,此時選定了具有辛甘發散之特質的食物,以讓身體順應天時。蘇東坡有詩雲:「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李時珍對蘿卜更是贊譽有加,認為它「根葉皆可生,可熟,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蘿卜還有祛痰、通氣、止咳等葯用價值。這或許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吃蘿卜的本來用意吧。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你知道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嗎?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立春傳統習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 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 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 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現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後來人們根據歷象推算當年立春的時間,在春牛圖上表示出來,幫助農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 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 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沖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系,於是年運更有利。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 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祭拜太歲
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為太歲與甲子之間關系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
太歲文化自古以來便與八字論命、風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凶。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 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又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 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 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俗話說「太歲頭上不動土」多見於風水學等書籍上。由於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 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領域也認為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 初一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占氣
立春是二十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潁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台,書其所 見雲物氣色。若有雲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豫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登高觀雲、占卜測算巳經作為一 種風俗開始形成。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 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這本是來自於民間的一種俗語。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從立春日預測新一年農業收成的辦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凶」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意思是說,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業收成的好壞, 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凶。具體來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 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閑;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 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並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 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 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 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 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 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 「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 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准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 「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肆』 肩章(領章),領花,帽徽,臂章,和國防服役章都是怎麼鑲嵌在軍服上的

帽徽:
07式帽徽是我軍的第7代帽徽。帽徽品種包括金屬帽徽、貝雷帽帽徽和作訓帽帽徽三種。外形為桃形,圖案為松枝葉、天安門、齒輪、麥穗環繞「八一」軍徽。貝雷帽帽徽軍徽背景按陸、海、空分別襯松枝綠、深藏青、深藍灰底色。作訓帽帽徽綉片顏色,陸軍為灰綠色、海軍為藏青色、空軍為藍灰色,帽徽圖案為黃色

肩章:
軍銜肩章分硬肩章、軟肩章和套式肩章3種。軍官、士兵肩章軍銜表達方式和星徽樣式與87式軍服相同。文職幹部軍銜符號改為寶象花,三級以上加松枝葉,四級以下加飄帶。生長幹部學員改為肩章中間縱向加1條橫線。星徽、符號、縱線、折杠均為金黃色。
硬肩章套在禮服或常服的肩袢上,用免縫扣穿過硬肩章鎖眼、肩袢鎖眼和肩部孔眼,旋緊固定。軟肩章套在夏常服的肩袢上,將紐扣系於肩章鎖眼和肩袢鎖眼上。套式肩章套在肩袢上,用免縫扣穿過肩袢鎖眼和肩部孔眼,旋緊固定,或者紐扣系於肩袢鎖眼上。07式軍服陸軍肩章底板顏色為松枝綠,海軍為深藏青色,空軍為深藍灰色。

領章:
07式夏常服、春秋常服、冬常服和禮服軍銜標志主要為肩章(海軍春秋常服、冬常服為袖章),軍銜領章只是作訓服佩戴。領章與作訓服衣領上的尼龍搭扣黏合固定。軍銜等級標識辦法與肩章相同。

領花:
07式領花包括軍官領花、士兵領花、夏常服領花、專業技術領花和專業技術夏常服領花。領花按圖案分松枝葉和橄欖枝兩種。軍官、士兵的松枝葉領花圖案為松枝葉和五星,專業技術幹部和文職幹部的為松枝葉和原子符號。軍官、士兵的橄欖枝領花圖案為橄欖枝和五星,專業技術軍官和文職幹部的為橄欖枝和原子符號。軍官領花和專業技術領花,綴釘於衣領上端兩個標志點處,用螺母固定。夏常服領花,綴釘於夏常服或士兵冬常服衣領上標志點處

胸標:
07式胸標按材質分金屬胸標和軟胸標兩類,金屬胸標用料為鋅合金,軟胸標為滌綸電腦織綉片;按圖案分軍委總部和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5種。
胸標佩戴在禮服、春秋常服、冬常服、夏常服、毛衣和作訓服右胸。金屬胸標,將兩個螺釘穿過胸標標志點或者孔眼,用螺母固定。軟胸標,用尼龍搭扣黏合固定。
軍委總部胸標背景為長城城牆、烽火台盾牌變形和橄欖枝。長城城牆為松枝綠;盾牌由天藍色、紅色和海藍色傳統三軍軍種顏色排列組成。背景上加金黃色五星和2把交叉的指揮刀。
陸軍胸標背景與軍委總部一致,但盾牌內填傳統紅色。背景上加銀色五星和2支交叉的步槍。
海軍胸標為銀色鐵錨、五星和海浪變形組成,海浪變形波紋間填海藍色。
空軍胸標為藍色盾牌加銀色飛翼、五星組成,盾牌上有3道白色飛機噴氣尾跡圖案。
二炮胸標背景與陸軍一致,背景上加銀色導彈和五星。

姓名牌:
姓名牌是我軍標志服飾新的品種。1997年駐港部隊開始佩戴97式姓名牌。
07式姓名牌樣式為長方形,深藏青底色,銀色字體。中文姓名為楷體,每字下標注相應的漢語拼音,材料為鋅合金。配用范圍:全軍軍官、文職幹部。
姓名牌佩戴在右胸時,將兩個螺釘穿過姓名牌標志點或者孔眼,用螺母固定。佩戴在左胸時,下沿位於夏常服左胸袋蓋上方3毫米的居中位置,用螺釘固定。

臂章:
07式臂章包括國旗、軍旗標識和單位臂章三種。國旗、軍旗標識為長方形,綴釘在禮服左臂上;國旗標識由駐外武官使用。
所有單位臂章尺寸一致,均為盾牌形。臂章頂部為單位全稱,下部為橄欖枝環繞不同圖案,圖案區分中央軍委、國防部、中央軍委辦公廳、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直屬單位,七大軍區、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駐香港部隊陸海空三軍,駐澳門部隊,三軍儀仗隊、文工團、軍樂團等,共37種。
軍委總部為軍旗和兩把交叉的指揮刀,國防部為國旗和兩把交叉的指揮刀,四總部直屬單位為五星和兩支交叉的步槍。
海軍為五星和海軍軍種符號,空軍為五星和空軍軍種符號,二炮為五星和導彈。
沈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軍區和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大學為五星和兩支交叉的步槍。
駐港澳部隊陸、海、空軍分別為五星、兩支交叉的步槍和特別行政區區徽,五星、海軍軍種符號和特別行政區區徽,五星、空軍軍種符號和特別行政區區徽。
文工團為里拉,軍樂團為高音譜號,儀仗隊分別為海、陸、空軍軍種符號。
07式臂章用料為滌綸電腦織綉片。軍人穿著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和作訓服時應當佩戴臂章。著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時,佩戴在左臂;著作訓服時,佩戴在右臂。佩戴臂章時,將臂章的袢帶穿過上衣的兩條臂章袢,用尼龍搭扣固定。

國防服役章:
國防服役章配發士兵和生長幹部學員,作為軍人為國服役的證明和紀念,同時也用來彌補士兵胸前沒有級別資歷章和姓名牌的空缺。國防服役章圖案由軍旗、長城、和平鴿、麥穗組成,寓意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保衛和平。材料為鋅合金。
男士兵和生長幹部學員著春秋常服、冬常服時,佩戴國防服役章,位於左胸袋蓋上方居中位置,底邊與左胸袋蓋上沿平齊;女士兵和生長幹部學員著春秋常服、冬常服,國防服役章中心點位於左胸省線延長線上,中心點與右胸佩戴的胸標中心點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水兵服,位於與胸標的對稱位置。

級別略章:
級別略章由色條和級別星徽組成。色條區分級別,分為軍委委員以上、大軍區級、軍級、師級、團級、營級、連級、排級8種;軍委副主席和軍委委員為檸檬黃色,大區級為橘黃色,軍級為土黃色,師級為紅色,團級為紫色,營級為藍色,連、排級為草綠色。級別星徽區別軍委委員以上和大軍區以下的正、副職,軍委委員以上星徽為1顆金黃色五星加橄欖枝,大軍區級正職以下、副軍職以上為金黃色五星,正師職以下為銀白色五星,2顆為正職,1顆為副職。

『伍』 農歷6月6為什麼要晾衣服有什麼講究

老北京的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老北京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在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示威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

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據說舊址即現在的宣武門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胡同」的美名。

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占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贊嘆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如同過節。

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曬,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制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

當年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北京的大大小小的寺廟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雲觀藏經樓里,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里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曬。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涌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葯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民諺有雲:「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叫「曬衣節」或「曬伏」。

六月初六,老北京還有郊遊和賞荷的民俗。為了防熱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廟宇有樹蔭之名勝地及長河、御河兩岸、東便門外二閘等地野遊。舊時的二閘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閘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時百姓觀景旅遊的勝地。當時通惠河兩側垂柳成行、水波盪漾,運糧船和各種遊船穿梭往來。在二閘的閘口處,還有一個飛濺的瀑布,岸邊還有樓台亭閣、私人花園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詞》這樣描繪:「乘舟二閘欲幽探,食小魚湯味亦甘,最是往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

六月正值荷花盛開,人們也常到什剎海邊嘗蓮品藕。兩岸柳垂成蔭,水中荷花爭艷,在此乘涼消閑吃冰食,別有韻味。

「六月六,看谷秀」。農歷六月已異常炎熱,莊稼長勢正旺,已是吐須秀麥穗之時,農家要觀察長勢,以卜豐欠。六月六農民還稱為「蟲王節」,要在農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護,五穀豐登。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老北京街市上的中葯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葯製作成的暑湯。四合院的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製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還有深意,現在不得而知。

『陸』 今天立春,誰知道立春有什麼傳統活動么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歷書表為准,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盪盪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杠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游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台,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並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准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柒』 儀仗隊士兵為什麼帶軍官帽子啊

儀仗、禮賓、演出等性質,與袖口的黃色飾帶、胸前綬帶相匹配,

但穿著一般的軍官禮服時,不包括在這種性質范疇之內。

是這樣的,這種軍帽不能說是軍官軍帽,應該說是將官大檐帽才對。

畢竟一般的尉、校軍官的大檐帽不是黃色飾帶的。

這種軍帽除了將官可以佩帶之外,在現行的07式軍服中,還有三種情況可以佩帶:

1:穿著儀仗隊禮賓服時;

2:穿著軍樂團禮賓服時;

3:穿著文工團演出服時。

這是後兩種情況的圖:

『捌』 西部地有哪些節日

1、藏歷新年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2011年5月23日,藏歷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該節日的意義和形式與農歷新年類似,年前會大掃除、煨桑等,吃喝玩樂,走親會友是主題。而在今年又遇上了藏歷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的好日子,雙節同過,有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到拉薩去看一下藏歷新年的熱鬧氣氛吧。

2、薩噶達瓦節

薩噶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它與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聯系在一起,即:誕生、成道、涅盤,是個三期同慶的吉祥的日子。對於佛教信眾來講,是一極不平凡而又神聖的日子。

據說薩嘎達瓦節會持續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篤信藏傳佛教的藏族群眾,都要以轉經、燒香、吃齋飯、放生等形式紀念他們心目中的佛祖釋迦牟尼。

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因此在拉薩河,人們集結了壯觀的放生隊伍。而現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薩嘎達瓦節逐漸演變為藏族人民春夏遊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產豐收的群眾性節日。

3、雪頓節

每年藏歷六月三十日,成千上萬的人涌進寺院,給五世達賴和哲蚌寺的僧人們獻酸奶,請求摸頂祝福給予長壽、豐收,死後不下地獄的加持。附近的藏劇隊、野氂牛舞演出隊也趕來演出、慰問,從此,便形成為一個固定節日,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稱「雪頓節」。

節日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圍的樹林里,一夜之間便會涌現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在樹影里傳播,這是拉薩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4、望果節

望果節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歷七、八月間,具體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熟以後、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

據說,"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節日的第一天早晨,當陽光撒滿金黃麥田的時候,農民們手持麥穗圍著農田轉圈遊行,最前邊是由喇嘛和老農組成的儀仗隊,高舉佛像,背著經書,吹著佛號,感謝上天給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成。

5、沐浴節

沐浴節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這七天中,從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已成為藏族群眾傳統的風俗習慣。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皆是如此。

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 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

『玖』 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有迎春,祭祀祖先,咬春,踏春這些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來。

2,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3,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用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食物調和而成)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與儀仗隊帽子麥穗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多少錢英語 瀏覽:406
哪個工作有制服 瀏覽:317
黏土手工製作旗袍圖片 瀏覽:741
北京哪裡有精品女裝 瀏覽:961
gucci校服上身 瀏覽:26
國內一線童裝品牌維尼 瀏覽:182
男士有肚腩怎麼穿衛衣 瀏覽:666
朵拉女裝是品牌嗎 瀏覽:471
北京精品旗袍製版課程 瀏覽:494
北美第一瑞雯再穿女裝 瀏覽:500
mlb帽子韓國代購多少錢 瀏覽:269
什麼顏色的亮皮棉衣好看 瀏覽:895
結婚姐妹團白色裙子 瀏覽:340
動漫的女生穿裙子 瀏覽:688
裙子尺寸表格 瀏覽:217
僅憑丈夫襯衫上的一根頭發 瀏覽:76
風車娃娃童裝 瀏覽:711
五愛市場幾樓批發文胸 瀏覽:369
熊出沒之叢林總動員帽子 瀏覽:674
敦煌買外套去哪裡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