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童裝行業國內學者的研究現狀

童裝行業國內學者的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2022-05-14 16:22:00

『壹』 國內外對服裝出口貿易的研究現狀

一、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現狀
據統計,世界貿易壁壘的80%屬於技術性貿易壁壘,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我國出口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貿易壁壘,名目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狀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受損增速快。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已從20世紀中後期的每年4-5億美元上升到本世紀初的每年10億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損失的金額比2000年增加3.6億美元,增幅高達54.55%。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標市場國。受限制的主要是進口我國紡織品服裝數量比較多、比重比較大的一些發達國家:歐盟、日本和美國。如2002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因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遭受的損失中,歐盟、日本和美國造成的損失分別佔到了25.26%,24.22%和23.16%,其他國家為27.37%。
3、受限的內容涉及面廣。受限內容涉及到了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各個方面。如:紡織品服裝甲醛含量超標,紡織品的標志或標簽不符合進口國的法律規定,生產商沒有取得ISO14000環境系列認證等。
二、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有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原因。
1、外部原因。(1)我國貿易方向過於集中。目前,美國、日本、歐盟是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夥伴,據統計,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或地區,而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積極倡導者,絕大多數技術性貿易壁壘發源於這三大經濟實體。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2)紡織品服裝市場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根據WTO的《紡織品服裝協議》,2005年全球已取消紡織品服裝配額,實現該領域的貿易自由化。特別對於我國,加入WTO後,一些專門針對我國的雙邊貿易限制,如每年討論最惠國待遇問題等不得不取消。傳統貿易壁壘受到約束,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3)發達國家出於保護國內市場,減少貿易順差的需要。發達國家由於勞動力成本較高,中低檔紡織品服裝的競爭能力低於發展中國家,所佔本國國內市場分額受到國外同類低成本產品的沖擊,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一種保護國內市場的手段。且入世後從總體看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顯現出增長的態勢(見表1)。美國、日本和歐盟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在紡織品服裝進出口中均存在著巨額貿易順差,且順差從2000年至2003年不斷增加,產生貿易順差的趨勢也在不斷上升(見表2),使其國內紡織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對此,美、日、歐必然採取相應措施。因此,設置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紡織品服裝主要進口國減輕國內就業壓力,減少進口沖擊,減少貿易順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關協議中對貿易與環境的規定存在缺陷,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提供了可乘之機。 2、內部原因。(1)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產品競爭力不強。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由於長期以來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及投入不足,企業的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特別是眾多的中小紡織品服裝企業,對發達國家提出的苛刻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和合格評定等一時難以適應,由此形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2)企業環保意識淡薄,質量體系認證步伐緩慢。國外對我國出口紡織品的檢測不僅局限於紡織品本身,還進一步細化到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求企業獲得ISO14000國際環保標准體系的認證,加貼環保標志。(3)技術與檢測設備落後,標准總體水平低。我國紡織品服裝的檢驗長期以來習慣於對一些傳統項目的檢驗,檢測設備相對簡單,精度要求不高,缺乏與國外同行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紡織檢驗技術滯後於發達國家。到目前為止,我國與紡織品安全性有關的國家標准近90項,這些標准盡管大多等同採用了ISO標准,但與國外標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導致同一產品檢驗結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
從實質上看,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把「雙刃劍」,既會對國際經濟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也有負面影響。 1、積極影響。從目前看,國外越來越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嚴重地影響著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但從長遠的眼光看,它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1)促使觀念改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促使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轉錯誤觀念,由只重外在質量轉向外在和內在質量並重;由只重產品本身質量轉向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並重;由以經濟利益為第一位轉向經濟利益和消費者利益並重。(2)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正當的技術指標以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為目標,這必然會導致國際貿易中破壞環境和對消費者健康有害的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逐漸下降,促使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大力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以此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穩定並進一步擴大我國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3)推動技術進步。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構成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國紡織服裝業實現技術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2、負面影響。(1)出口紡織品服裝的成本增加,產品競爭能力下降。為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紡織品服裝企業被迫使用進口原材料,增加檢驗項目,取得各種認證,改進技術工藝,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這些都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增加企業負擔,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優勢。(2)出口企業減少了貿易機會,減少了國外市場分額甚至退出國外市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內容多變,而我國企業情報系統落後,對進口國有關法規、標准、認證規定收集不及時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業貽誤了成交時機,或被迫取消定單。其最主要影響之一是一些出口企業減少了國外市場份額,甚至有部分企業決定放棄進口國市場。 四、紡織品服裝出口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 1、設立專門機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進行認真研究。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積極組織專家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把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一些意見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國際標准中去,為我國紡織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2、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實現產業升級。打破技術壁壘最根本的辦法是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必須改變目前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後狀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開發環保型深加工產品,把綠色紡織品、生態服裝等作為出口的新增長點。因此,出口企業要加速技術改造,淘汰陳舊落後設備,走優化存量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快新技術和設備的研製開發工作,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3、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管理水平。出口企業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其組織結構、戰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等適合技術性貿易壁壘變化的需要,將ISO9000與ISO14000等國際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 貿易[飛諾網]
4、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各類技術法規和標准。面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苛刻的技術要求,我國也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紡織品、健康和環保方面的技術法規。我國應對現有紡織品檢驗方法進行補充完善,提高檢測技術方法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增強具有關鍵限量指標的強制性標准及相應技術法規,推行「環保標志」制度。5、出口企業要積極申請各類體系認證。出口企業要積極申請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進一步擴大環境標志產品的范圍,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准包括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審核、環境標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國際環境領域內的許多焦點問題,通過ISO14000認證是我國出口企業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利武器。6、充分利用WTO規則提供的空間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首先,紡織品出口企業對於產品在出口時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要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與出口國協商解決。其次,企業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積極研究國外技術標准,隨時關注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態,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研究國外技術標准,研究相關對策。另外,政府要積極參與各公約、協定中技術性貿易條款的談判,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制定一些發展中國家能承受的有關紡織品服裝方面的國際技術標准,或在某些國際技術標准中附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免受發達國家歧視的保障條款等以減少和削弱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貳』 國內研究現狀及進展

1.3.2.1 構造研究及進展

國內對沂沭斷裂構造帶的研究者甚多,研究程度較高,但尚存在長期爭論的問題。

(1)早期對沂沭斷裂帶的認識

有資料記錄最早對沂沭斷裂帶進行調查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1898),他對山東進行地質調查,第一個描述了山東的重要斷裂構造[14],指出「山東的山地由自北向南沿著濰河斷層分為兩個地質和山嶽形態不同的部分」,並在其編制的構造圖上標出了斷裂帶的位置。1923年,中國學者譚錫疇在調查山東中、新生代地層時於莒縣境內首次記述了沂沭斷裂帶的蹤跡[30],「莒縣溪谷之西,有一南北向之正斷層,仰側為古生代前期及太古代地層,俯側為青山層王氏系及二疊、石炭紀煤系,斷距不大」。李捷(1929)在編制1∶100萬南京、開封幅地質圖說明書時描繪出沂沭斷裂帶沿沂河、沭河谷地發育,北接濰河的北北東向地層系所構成的「兩塹夾一壘」基本結構形態[31]。翁文灝(1930)在其著作中將李希霍芬的濰河斷層稱為山東濰河斷裂帶,並指出該斷裂為一地震中心。李四光在1948年已提出此斷裂帶的存在:「橫過山東從南邊沂水到北邊的濰縣有一強烈的破碎帶,這個破碎帶顯示出新華夏系擠壓的特點[59]」。同時他還第一次指出[60,61],該斷裂帶向北延入遼東半島,向南延入江蘇北部。該斷裂與北北西向和北東東向二組扭裂面具有成生聯系,其形成時代為白堊紀。張文佑(1957)認為有一北北東向斷裂帶沿濰河、沭河、沂河谷地伸展,大別山東端的傾沒可能與它有關[62]。徐嘉煒(1956)在調查江淮之間的區域構造時,指出介於張八嶺地軸與淮河地台及魯東地盾與魯西隆起之間存在一條北北東向的巨大斷裂帶[63~67],穿過安徽、江蘇、山東三省,命名為「安江山深斷裂」,1957年將其改稱「皖蘇魯深斷裂」。關於郯廬斷裂帶的對比研究見表1-3。

(2)中期對沂沭斷裂帶的認識

1957年,地質部航測大隊904隊進行大規模航空磁測時發現,山東郯城至安徽廬江一帶,有一條十分醒目的航磁正異常帶,第一次將之命名為郯城-廬江深大斷裂帶[3]。1980年在山東濰坊舉行了郯廬斷裂帶的專題學術討論會,學者們各抒己見,他們的許多觀點、分歧均刊登在1984年的《構造地質論叢》第3號中。此後對該斷裂帶的性質、演化及動力學機制的研究,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後來的研究主要涉及沂沭斷裂帶的體系歸屬(鄧乃恭,1982)、水平斷距的大小、斷裂帶所表現出的大陸裂谷特點及地體邊界的表徵和沂沭斷裂帶形成的時代等一些重要的問題。80年代以來,對於郯廬斷裂帶的研究不斷深入,針對該斷裂帶的研究已舉行過多次學術討論會,對其形成時代、運動方式、活動特點等的研究已出版多部專著和專輯,有300餘篇論文從各種角度論證了此斷裂帶的形成、演化和活動特徵。

環文林等(1982)對郯-廬斷裂提出了三個重要演化階段,及其與太平洋板塊運動相聯系。第一階段,中侏羅世晚期-早白堊世(120 Ma),庫拉板塊消亡,中國東部處於壓扭應力場;第二階段,晚白堊世-古近紀(約90 Ma),太平洋洋脊消減,出現伸展開張的構造環境;第三階段,新近紀-第四紀(40 Ma),太平洋板塊消減,中國東部出現右旋剪切應力場,總的來看,太平洋板塊運動對中國東部大陸地質作用影響的主要時期基本一致,郯-廬斷裂在上述主導應力作用下發生平移、推覆、張裂[69~71]。萬天豐劃分出四個運動階段,時間為135~52 Ma,包括了太平洋板塊運動主要時期和郯-廬斷裂的主要活動

[68]

(3)構造研究爭鳴階段

概括起來,對郯廬斷裂帶(沂沭斷裂帶)的研究存在六種不同的觀點與認識(圖1-2)。

徐嘉煒最早研究郯-廬斷裂及其平移性質,他認為郯廬斷裂帶是西北環太平洋邊緣大陸內測的大型平移斷層,其動力背景是太平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斜向運動,主平移時期為晚侏羅-早白堊世(140~110 Ma),最大平移距達740 km,隨後他又發表多篇論文及專著,進一步闡述他的這一獨到見解[19~23,63~65]。他認為郯廬斷裂三疊紀開始活動,晚侏羅紀晚期構造變動達到高潮,以擠壓條件下的巨大左行平移為主要特徵,白堊紀至古近紀轉為張裂斷陷,新近紀又受到新的擠壓,伴以小幅度的右行平移,這種斷裂性質上的轉變與太平洋板塊相對運動方向的改變有關,郯廬斷裂帶是濱西北太平洋區大陸內緣的大型剪切滑動帶。另一種觀點為「地縫合線-邊界線轉換斷層帶作為華北與華南板塊的縫合線」(周導之等,1980)。第三種是轉換斷層模式,認為郯廬斷裂的形成與華北和揚子陸塊沿秦嶺-大別造山帶碰撞有關[73~75],這一轉換斷層活動時限為晚古生代-中生代,延續到侏羅紀;張國偉(1998,2002)認為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大的陸內轉換斷層;張寶政(1993)亦認為郯廬斷裂具轉換斷層之特徵。第四種為碰撞嵌入模式(Yin et al.,1993)[76~79],基於郯廬斷裂帶的左行平移和朝鮮半島沃川帶、Honam剪切帶右行平移運動學特徵,認為郯廬和Honam剪切帶之間的蘇北、膠南及朝鮮的京畿-沃川帶是華南板塊北側不規則被動邊緣向北突出的一塊[80,81],存在於碰撞前,嵌入碰撞時代為早二疊世晚期至晚三疊世與早侏羅世。第五種模式認為它是我國東部一個獨立的巨型構造體系[82,83],稱更新華夏系,形成於燕山運動晚期。第六種模式認為郯廬斷裂帶是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一條白堊-新近紀的後地台型古裂谷帶[24~26,84,85],並劃分出北、中、南三段,各段的基本特徵、構造組合類型、沉降幅度、水平擴張量、火山活動、深部構造及地質發展史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均十分明顯地表現為先張後壓的雙重構造特徵,後期的擠壓應力作用取代於拉伸作用。高維明等(1980)認為沂沭斷裂帶是典型的大陸裂谷帶[86],是在中生代左旋平移基礎上,經歷了白堊紀強烈橫向擴張階段和第三紀以來的消亡擠壓階段而形成的。

表1-3 郯廬斷裂研究對比簡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圖1-2 郯廬斷裂帶構造模式圖

王小鳳等(2005)在《郯廬斷裂帶》一書中認為[2]:郯廬斷裂的形成發軔於南北地塊拼合帶的向南突出部位,而下地殼物質的NNE向左行韌性剪切流動則是其啟動機制,然後逐步向淺部和向北擴展。這一平面上自南向北分段遞進的生長遷移機制,得到了相應沉積盆地和岩漿活動年代學資料的支持,也解釋了中南段的縮短率和位移量明顯大於北段的事實。同時根據不同層次變形域的特徵,提出了沿滑脫面上層對下層做S(SS)E向滑動的多層滑移模式,反映了陸內大型走滑斷裂帶由深到淺的應力應變傳遞方式。通過斷裂兩側地殼縮短資料的判斷,得出了郯廬中南段累積最大位移量為300 km的結論。同時將郯廬左行剪切走滑斷裂發育歷史劃分為六個時期、四個變形階段,較全面地重現了從特提斯體制向太平洋體制的復雜歷史轉化過程,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東部大陸邊緣的動力學特徵。

(4)對沂沭斷裂帶活動的趨同認識

郯廬斷裂帶(含沂沭斷裂帶)在漫長的形成演化過程中,曾經歷過多期構造活動,構造力學性質發生過多次變化,在中、新生代又曾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對沂沭斷裂帶來說,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是各家易於接受的:

一是,無論沂沭斷裂帶在中生代前是否有強烈的活動,中生代以來強烈活動有可靠的證據,白堊紀是具垂直差異特點的強烈活動的形成階段,它代表新華夏系活動特徵,是一條規模巨大的逆時針向壓扭性斷裂帶。

二是,魯東至少在二疊紀以後、侏羅紀之前曾有過比魯西地區更大幅度的隆起。魯東缺失古生界到下中侏羅統;沂沭斷裂帶中缺失二疊紀上統(石千峰組);萊陽盆地底部礫石中發現石炭-二疊系灰岩礫岩[87];魯西局部發育有三疊系沉積地層;沂沭斷裂帶中坊子煤田坊子組(J)不整合於元古宇或下古生界之上。晚侏羅世到白堊紀,魯東成為沉積的集中發育區,在萊陽盆地中沉積有近萬米厚的中生代沉積地層,反映這時魯西比魯東有更大的隆起抬升。

三是,沂沭斷裂帶兩側中生代白堊紀以來地層可以對比,魯東和魯西並無明顯差別。此外,在昌邑-大店斷裂帶北段常以揉皺帶表現出來,這均顯示白堊紀以來無重大平移。

四是,斷裂帶成生發展的地質特徵對兩側地區有重要影響。晚侏羅世(155 Ma)前,伴隨魯東地區相對開始沉降,構造帶已開始逆時針向活動。晚侏羅世是構造差異活動較強時期,隨著膠萊坳陷的形成,膠北、膠南相對隆起,岩漿侵入活動廣泛發育。特別是在上侏羅統類磨拉石建造沉積之後,下白堊統火山岩系噴發之前,是構造強烈活動時期,相當於大寶運動主幕(星野一男,1985),有強烈擠壓的NE-SW走向構造形跡形成,斷裂發生較大平移運動[88]。早白堊世斷裂帶及其兩側次級序斷裂構造表現為張性活動特徵及區域右行走滑的構造背景,岩漿大多充填在這些斷裂中,基底上隆明顯。晚白堊世至古近紀是順時針平移的余動時期,斷裂少有平移,主要表現在斷裂兩側岩塊相對升降運動和岩塊內部低級序的斷裂構造的成生活動[89~94]

沂沭斷裂帶以東,新華夏系較低級別的NNE斷裂構造相當發育,集中表現在膠北地區和膠南地區,牟平-即墨斷裂以東也有強烈活動形跡。

到目前為止,以下問題仍然是地學界關注的熱點:

A.沂沭斷裂帶啟動的時間、邊界條件及古構造格局?

B.沂沭斷裂帶及其相鄰地區的構造型式及岩石圈結構變化?

C.郯廬斷裂帶左行平移發生的時限?最大平移的幅度是740 km還是300 km?它所誘引的從淺部到深層次的應變圖像如何?

D.中國東部大陸邊緣變形的模式、地殼運動的程式及動力來源是什麼?沂沭斷裂帶形成演化過程及構造應力場演變歷史?

E.沂沭斷裂帶對該地區的構造格局、沉積作用、岩漿活動以及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的形成與分布等有怎樣的控製作用?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1.3.2.2 構造控礦作用研究

(1)區域控礦作用

郯廬斷裂帶不僅在區域構造演化上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且是中國東部一條重要的內生金屬成礦帶[95]。沿此帶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金、銀、銅、鐵、鉛鋅等內生金屬礦床。它們主要形成於燕山期(135~96 Ma)。當時在NE-SW向最大主壓應力的作用下,郯廬斷裂帶兩側的次級NNE向斷層或者NNE向斷層與橫向(NW、近EW向)斷層交叉處,常常成為內生金屬熱液礦床的有利儲集部位,此時NNE向斷裂均具有張剪性的特徵。該帶的成礦作用可稱為板內拉張帶成礦作用。但是拉張作用最強的大斷裂——郯廬斷裂帶反而沒有儲集大型、特大型礦床,那是因為該帶拉張作用太強,不僅在成礦時流體可沿斷裂帶通暢地經過,在成礦後非成礦流體(地下水)也可產生強烈的淋濾作用,使成礦物質難以保存。而郯廬斷裂帶兩側的一些中型斷裂在總體上較封閉的條件下的局部拉張部位,才比較有利於成礦物質的儲集與保存。

(2)對金礦的控製作用

對於郯-廬斷裂帶對金礦的控製作用,王小鳳等對郯廬斷裂帶中、南段對金礦的控制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118]:①郯廬斷裂帶對金礦(礦帶、礦田、礦區)分布的控制;②郯廬斷裂構造系統控礦構造型式對金礦控制的多樣性:A.主幹斷裂帶內及旁側與其走向相同的次級構造對金礦的控制,B.主幹斷裂旁側「入」字型構造分支斷裂控礦,C.金礦化受NEE(或NE)、NNW、NWW(或NW)等伴生構造控制,D.低序次旋扭構造對金礦的控制,E.構造復合控制金礦的具體定位;③控礦構造形變差異對金礦化類型的控制;④金礦成因的差異性與統一性;⑤郯廬斷裂帶成生發展與成礦的同步性。在戰略找礦方面,提出了A.東西向構造帶與郯廬斷裂帶的交匯復合區;B.構造活動、形變強烈和燕山期岩漿活動發育區;C.太古宇變質岩展布區;D.郯廬斷裂帶次級、低序次構造發育、自身復合及與其他構造成分復合區。具備上述四項條件的地區是找礦遠景區的最佳選擇。

『叄』 國內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掀起在黑色岩系中尋找「五元素」礦床及鉑族元素的高潮,並在南方取得了進展和突破。初步確定在下列9個層位的黑色岩系中賦存有大型超大型礦床;①中元古代下昆陽群;②新元古代歪頭山組;③早震旦世大屋組、南沱組;④晚震旦世陡山沱組;⑤早寒武世牛蹄塘組;⑥早—中志留世;⑦晚泥盆世;⑧早二疊世;⑨晚第三紀中新統等。礦床集中於早寒武及晚泥盆世地層中,形成了5個超大型和為數眾多的大—中型錫、銻、重晶石礦床,並初步查明PGE含量比較高的層位出現在晚震旦世陡山沱組及早寒武紀牛蹄塘組。

陡山沱組廣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重慶北部地區、該組中富有機質的黑色岩系厚達20餘米,屬潮坪相及沼澤相沉積並與石煤、磷礦、菱錳礦等相伴產出。目前在陡山沱組發現的礦床類型計有:沉積型銀釩礦床(湖北興山白果園);微細浸染型金銻礦床(鄂南崇陽縣方山);接觸交代型銀鉛鋅礦床(安徽祁門縣三堡);沉積改造型鉬礦床(湘南安化張家嶺)。經前人查證僅在重慶城口、四川萬源一帶見鉑族元素礦化。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是我國南方地史轉折期大規模缺氧事件產物,具分布廣泛、層位穩定特徵,常由碳質頁岩、碳酸鹽岩、砂岩、磷塊岩、硅質岩組成,部分地區還見石煤及基性-超基性火山凝灰岩。黑色岩系有機碳含量為5.6%~18.7%,同樣還普遍含有以黃鐵礦為主的金屬硫化物。陳南生等(1986)根據黑色岩系岩相及成礦元素組合特徵將該層位多元素礦床分為下列3類:①鎳鉬多元素礦床;②釩礦床;③沉積再造型銅鉬釩鈾多元素礦床。PGE查證成果表明具工業意義的礦化主要出現在鎳鉬多元素類型的礦層中(表3-4)。

Ni、Mo多元素礦層分布於貴州遵義,雲南德澤、湖南大庸、慈利、浙江諸暨、富陽、桐廬等地,賦存於碳硅質、黑色岩系底部,呈層狀、扁豆狀產出,厚度不大(大庸為0.5~1.8m、遵義0.1~1m,最厚2m,織金0.01~0.14m),屬陸架近濱-斜坡環境中局限滯流盆地沉積。Ni、Mo多元素礦層硫化物組合十分復雜,計有黃鐵礦、白鐵礦、硫鉬礦、二硫鎳礦、輝鎳礦、針鎳礦、輝砷鎳礦、鎳黃鐵礦、紫硫鎳礦、黃銅礦、黝銅礦、閃鋅礦、銀金礦、鈦鐵礦等,未見獨立鉑族礦物,推測為超微細顆粒或碳質吸附狀態存在。礦層品位:Ni 1%~5%(平均3.01%)、Mo1%~20%(平均3.48%)、Cu 0.09%、Se 0.28%、Au 0.054~0.38g/t、Ag 7.2g/t,並普遍含Pt 0.2~0.4g/t、Pd 0.26~0.66g/t、Os 0.073g/t、Ir 0.043g/t(分選提純鎳鉬精礦中Pt+Pd為1.84g/t)。據梁有彬等(1999)統計報道,∑Pt品位大庸0.602g/t、遵義0.70g/t、織金0.47g/t,最富的貴州天鵝山達1.295g/t(其中Pt 0.58g/t、Pd 0.50g/t、Os 0.19g/t)。

在成因上,過去認為鎳鉬礦是有機質參與下的沉積礦床,但近年經穩定同位素和流體包裹體研究,支持了海底噴氣熱水沉積觀點;Re-Os同位素年齡為560Ma和541Ma(毛景文等,2002);包體測溫黃鐵礦形成溫度115~185℃;有機質成熱度推算成岩期溫度為154~210℃;石英、方解石均一溫度為130~200℃。成礦與沉積同時並受局限盆地控制。

我國黑色岩系PGE研究突出了低溫地球化學條件下多組分體系的相平衡。在實驗模擬中得出:在25~200℃條件下,Pt可以Cl的絡陰離子搬運,其量可達×10-9級,而Pd可高一個數量級;在300℃N aCl/H2SO4溶液中,Pt可呈硫化物遷移沉澱。此外,在黑色岩系中,Pt、Ir常與自然金混合,呈超微細態出現。上述實驗和測試解釋了黑色岩系中未見獨立鉑族元素礦物的客觀現象。

表3-4 中國南方黑色岩系礦床PGE查證成果表(wB/10-6

盡管黑色岩系中PGE可以富集成礦的認識已經在理論上得到了確認,在經濟開發的前景方面也得到了肯定,即早晚會被開采利用,但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

1.分析測試技術未過關.國外技術保密,國內沒有開展對應的研究,嚴重地影響到勘查評價

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勘查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卡林型金礦,30年前我國地質工:作者對於卡林型金礦還「一無所知」,後來通過國外實地考察、國內大量找礦工作的投入,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我國西南部的滇黔桂3省交界地區和秦嶺陝甘川3省交界地區確立了兩個大規模的卡林型金礦成礦集中區,發現了一大批金礦,並且得到了開采。可以說,卡林型金礦目前在中國已經「全面開花」。卡林型金礦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分析測試技術取得突破,尤其是「痕金」快速分析技術過關,並且使類似技術「傻瓜」化,幫助地質人員在野外利用「痕金分析箱」就可以完成找礦「偵察」工作。

PGE目前面臨類似情況,即適合於黑色岩系中PGE含量分析測試的技術不但在實驗室未過關,更談不上野外的快速分析。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過對比實驗,對采自四川硫磺廠和三大灣的含礦黑色岩系樣品分別進行了對比測試,每次測試工作的質量從標樣的重現性及其與標樣推薦值的對比可以看出是合格的,但前後兩次測試之間的結果卻有一定的差距(表3-5)。這說明,鋶試金富集鉑族元素ICP-MS法(孫亞莉等,1997)對於黑色岩系中的PGE來說並不合適,但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表3-5 三大灣和硫磺廠同一樣品兩次分析結果的對比

俄羅斯的科學家通過30多年研究,也明確指出,常規的方法和目前通用的火試金法對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是不適合用的,因為在試樣加熱過程中,PGE很可能隨著C元素的揮發而「丟失」!盡管俄羅斯的科學家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分析技術,但他們嚴格保密,無論是刊物上還是網路上都沒有公開相關的測試技術;盡管國內有關研究人員多次建議相關部門設立專門的分析測試研究課題,但一直得不到批准,以至於野外找礦工作停滯不前。因此,我們建議,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他有關部門還是應該立項開展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測試研究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問題,而是關繫到能不能從我國揚子地台周邊及新疆東天山、西天山等地廣泛分布的黑色岩系中找到鉑族元素礦床的重大現實問題。

2.缺乏長期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地質找礦工作

原地質礦產部孫大光部長曾經在1977年的全國地質工作大會上專門強調鉑族金屬是國家的急缺礦產資源,應該加強地質找礦工作。隨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尋找鉑族元素礦床的一個小高潮,並推動了四川楊柳坪和雲南金寶山兩個鉑族元素礦床的成功勘探。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工作基本停止。21世紀初.隨著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實施,又一次開展了鉑族元素礦床的找礦工作,曾經設立了重慶城口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評價等項目,但由於分析測試等方面的原因無果而終。

綜觀國內外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經驗,沒有哪個礦床是在短期內查明其資源量的。即使是美國的斯提爾沃特(Stillwater),盡管在成礦模式的指導下只用了短短一兩年時間就發現了礦,但用了10多年時間才初步查明其資源狀況,而從查明資源狀況到開發利用又花了20多年時間。即使是已經開採的礦床,由於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原因也會給礦山開發帶來波折。如加拿大的伊勒湖鈀礦床,1993年開始開采,連年虧損,到1998年幾乎關閉,後來在資料二次開發和成礦規律重新總結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評價大大地擴大了資源量,選擇了類似於斑岩銅礦「低品位大礦量」的開采理念,從而起死回生(施俊法等,2005)。因此,對鉑礦來說,短平快項目是不太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

3.采選冶研究嚴重滯後

黑色岩系中的鉑族元素礦化以「低品位大儲量」為特點,因此,采選冶就成為開發此類礦產資源的關鍵。但目前我們還沒有此方面研究成果的報道,尤其是C質吸附PGE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次研究發現,三大灣地區含C質岩系中的PGE可能被C吸附,類似於「碳吸附金」的情況。如何查明PGE與「C」之間的「吸附」機制並把PGE從「C」中解吸下來,不僅僅是一個礦床成因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礦床開發的技術問題。建議首先開展PGE與C的聯測研究,即同時測定樣品中PGE的含量和C(包括不同類型的「C」)的含量,查明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然後研究C與PGE之間的吸附與反吸附問題,為黑色岩系中PGE的回收提供科學依據。

『肆』 國內外研究現狀

總體看,國外偏重資源、環境保護、人口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題,較宏觀。而國內偏重的是理論方法、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較微觀。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研究的著述相對較少。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理論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諸如環境決定論、人口中心論、增長方式轉變核心論等各種側重點迥異的理論觀點。如1994年開羅會議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這個新的發展觀逐步演變為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其基本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發展的需要;發展途徑為實現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轉變積聚和集中為主要手段的發展;基本模式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為全方位適度人口論、資源稀缺論、生態系統論、總體經濟效益論、社會協調論等。

(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各類國際文獻以及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如基多的「綜合發展觀」專家會議和北京的國際社會發展會議等)都在世界范圍內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強調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認識到經濟發展就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而社會發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紀人類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生產力極大提高和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質財富,從而迅猛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20世紀人口翻了兩番,超過62億,並仍以每年7800萬的速度繼續激增;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污染物質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貧富分化加劇已成為21世紀困擾人類文明進步的桎梏,表明人類社會當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續,四者的惡性循環為舊工業生產方式掘下墳墓,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人們逐漸意識到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緊密相聯,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必須納入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系統與地球自然系統協同進化、良性循環。1992年183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聚會,其中102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討論並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發展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對國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提上了日程,並付諸實踐。

(三)社會資源利用與保護發展模式

西方社會也從先前的發展模式中認識到社會發展必須是「整體的」,「綜合的」,也是「協調的」。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台政策,制定法規、採取措施,對國土資源進行重新的定位和開發利用。從大量的消耗資源聚集財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理論和發展模式,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總體看,從國外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各國都從自身國情出發,提出的理論和制定的發展模式具有針對性,雖然國外少有直接針對像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但國外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規律則為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和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些研究常常欠缺對社會背景和社會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種發展模式忽略了各國內部存在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使理論及模式的預期指導意義相對弱化。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對於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認識是在西方發展理論的輸入,以及我國社會實踐的雙層擠壓中逐漸領悟到的,並部分在國土規劃等研究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一)十八大報告等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從我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戰略規劃來看,國內相關的研究在沿襲、借鑒國外發展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提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同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統一,並在有些細節上有所充實、完善和發展。如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在十六大報告中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提出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概念,認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必須使「社會更加和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進一步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更加註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直至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築「和諧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了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這些表述為我國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區域國土規劃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

從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一般採取「層次推進」的模式。堅持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原則,這種政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發展觀偏重區域發展,卻忽視了區域間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

我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即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振興。這種全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貫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同時,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和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得到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相關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下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個關於國土空間開發的規劃。樊傑等(2009)對中國主體功能區的科學基礎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區劃提供參考和借鑒。

(三)相關理論研究

從相關理論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從當前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土地資源、固體礦產資源、能源礦產為研究重點,設計了我國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以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評價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國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指標、城市用地集約利用指數、礦產品價格指數、礦產資源國際競爭力指數、石油安全度和國土資源管理績效等6個綜合性指標。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從國土資源規劃理論與實踐出發,主要針對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國土資源規劃理論基礎、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及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等專題進行闡述,重點對國土資源五年規劃編制、國土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等實例進行了專題研究。李新玉等的《國土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就中國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區域特徵進行分析,總結出這些資源在空間布局、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在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參與世界經濟分工協作、法制建設、技術進步等方面相應的對策。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的《民族語發展》、樊勝岳等的《西北地區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徐建華等的《中國西部地區遲發展效應與後發優勢及創新對策研究》、王文學主持的《甘肅民族地區大開發的戰略與對策研究》、《西部大開發與甘肅區域經濟》,劉敏主編的《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和王永亮主編的《西北回族社會發展機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進行了研究。

另外,還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有效地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包含了大量的理論見解,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利用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對本項目研究的順利開展具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四)阿勒泰地區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一些針對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論文、專著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單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獨到的見解,為本項目研究提供了參考。

有關土地資源的研究成果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還有地區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所形成的部分資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論證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區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實際經驗和資料,這些材料主要對阿勒泰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上述成果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參考借鑒價值。

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成果。阿勒泰地區此類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經濟管理研究》(2012)。主要論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礦產的可利用性》,研究報告有《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報告》等。這些成果對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概況、礦業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研究探索。為本書的編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論著有:《阿勒泰草原的無奈和期盼》(2009)、《裂變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區草地資源分類經營機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碩士論文)等。這些文獻資料為阿勒泰地區草場與畜牧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了研究支撐與參考。

阿勒泰地區為我國重要的旅遊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阿勒泰地區先後編制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對阿勒泰地區旅遊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旅遊資源與環境分析、旅遊業發展總體目標和保障措施等進行了闡述。2006年國家旅遊局、新疆旅遊局組織中山大學編制了《大喀納斯旅遊區總體規劃(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阿勒泰地區旅遊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9~2020年)》(徵求意見稿)等。

(五)總體評述

從國內對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成果來看,現有的成果涉及我國某一固定區域單項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專注於區域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針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少。總體考察與本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不足之處主要在於:

(1)大多數研究是將國土資源分種類,具體細化到每種資源不同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方式,專門研究單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但並沒有同其他相關資源統籌考慮,缺乏一定的系統性與綜合性。

(2)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困境和途徑等方面,特別是脫貧、基礎教育、轉移支付等層面,而涉及該類地區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綜合性戰略研究較少,系統總結研究的更少。事實上,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是自然資源豐富和潛力較大的地區,對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研究,將更有利用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差距,縮短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同時保護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3)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本質是要求用社會系統的觀點和方法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而任何發展都需要現實的物質基礎,國土資源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應對其加以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於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亟待相對系統完善的成果問世,以期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與有效保護,促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結合起來,借鑒切實有效的理論成果,提出發展戰略、選擇適合該類地區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有效保護,是開展本項目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本書研究的重要內容。

『伍』 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

就是描述下即可
案例:國內外研究現狀
城鎮化,也稱城市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的工程師A.Serda於1867年在其著作《城鎮化的基本理論》中提出的,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比較早開始了城鎮化道路,在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發展條件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有明顯區別和差距,一些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城鎮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進程,甚至出現了城鎮人口向城郊迴流,所以國外對城鎮化的研究時間比我們要早,研究范圍比我們要廣研究的程度要深.在我國,城市化是近現代的產物,在建國後的前三十年時間里城市化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從1992年以後我國城市化才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所以我國對於城市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是不夠成熟,在理論研究和定性分析上做得較好,對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就明顯做得不足.

『陸』 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國內外研究現狀也就指的是文獻綜述,只是文獻綜述的寫法思路中一種是可以分成國內和國外研究現狀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因此也可稱為國內外研究現狀,其主要是涵蓋與本研究主體最息息相關的研究的狀況。

正常的資料來源方式應該是先去進行廣泛的閱讀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圖書資料等各種文獻資料,然後自己在其中進行篩選與解讀,尋找出自己認為的國內與國外的研究現狀的時間線與重點貢獻線。

一般"現狀"指的要有早期,但近期一般是涵蓋三到五年的文獻,用以說明該研究仍有較旺的生命力,也保證你的研究是緊跟時代的潮流,沒有落伍。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應包含文獻搜索的范圍,查詢和選擇文章及報告的標准。通常研究報告還要包括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文獻綜述應該從其他人的研究中抽出若干個思想觀點相互關聯成為一個統一的陳述,而不是將各個研究作為毫不相乾的個體研究。文獻綜述應避免過分引用原文。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必須批判性地評價已有的研究和結果,而不能僅僅是對已有研究結果的匯總。應在對文獻的綜述中論述支持本研究的必要性。文獻綜述應表現出研究者已經充分理解已有研究和未來研究之間的關系。

『柒』 中國服裝業的現狀是怎麼樣的呢

(1)服裝職業現狀

服裝職業是我國傳統支柱工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處於重要位置,近幾年,我國的紡織服裝業有著較大的開展,也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開展。我國巨大的商場內需已經成為國內服裝職業平穩添加的首要動力來歷。人們日子水平的不斷進步,服裝消費觀念正不斷老練,對服裝質量、特性、品牌文明內在的知道在不斷進步,特別是居民的消費愈加劇視特性化、舒適化、品牌化和時髦化。服裝消費逐步趨向於中高檔化開展,我國服裝採用中高檔面料的比重在逐年添加。服裝職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適度的方向開展,有利於服裝職業產品結構的晉級,增強品牌服裝企業的商場競賽力。服裝消費已經從單一的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髦、文明、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我國服裝消費商場正沿著:需求消費→時髦消費→時髦消費→特性消費,這樣一個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費需求軌道進行著革新。

『捌』 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寫國內外研究現狀的時候首先需要具備的是研究國內的現狀,需要舉出一系列的數據,同時這些數據必須是來源於正規的數據平台,這樣的平台國家已經很多,中國知網是一個全國比較大家的資料庫大家可以在這里查找,這個方法大家要記住。

大家寫國外研究的時候,需要明白的是國外的整體情況,需要了解具體國家的整體數據,同時對這個國家的文化要有了解,這樣才可以引述正確。這些資料可以各大國際知名網站查找,美國的很多大學網站對外開放一部分,可以去那裡研究一下。

研究現狀的資料查詢

通過寫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考察課題主持人是不是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是主持人了解相關領域理論研究前沿,從而開拓思路,在他們成果的基礎上開展更深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文獻的閱讀和對既有研究的了解是任何一項研究活動的起點。

反映出主持人對研究項目的看法,為描述問題和確定目標提供支持,並為隨後的概念思考和方法選擇定下基調。

國內外研究現狀就是簡述或綜述別人在本研究領域或相關課題研究中做了什麼,做得如何,有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尚未解決,以便為自己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一個背景和起點。也有利於為自己的課題找到突破口和創新點。

『玖』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

(一)美國百年地下水開發利用史的啟示

美國是開展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性研究比較早的國家。早在1883年美國學者Chamber⁃lin即出版了《自流井》,首次論述了自流井的成井條件和開發理論。1897年Iowa州地質調查局Norton在《Iowa自流井》報告中首次使用「含水層」理念。Todd於1900年提出,過多的自流井將導致自流水量衰減。1923年Meinzer出版了《美國地下水形成與理論探討》和《地下水文學概要》,系統地總結了水文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和理論進展,同時首次對全國地下水資源進行了定性評估,闡述了美國地下水發生、補給、排泄、徑流、數量、質量、開發利用等各個方面(陳美貞,2006;陳仁升等,2003)。1935年Theis提出非穩定流理論,使許多實際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在地下水開發方面,人們開始意識到地下水資源是有限的。20世紀30年代Tolman及同事發現了地下水開采所引發的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現象。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州為單位先後進行了各州地下水資源調查和均衡法地下水資源評價。1963年McGuinness總結了各州及地區地下水資源評價研究成果。

1977年美國發生了特大乾旱,1978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啟動了「區域水系統分析項目(RASA)」,歷時近20年,調查和研究了全國28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系統,採用三維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數值模型,模擬地下水開發前後地下水動態變化,並於1990~2000年期間編制出版了各個水系統的地下水圖集(比例尺為1:250萬~1:10萬)。

目前,美國的地下水開采量占總用水量的 20.7%。其中,98.3% 的家庭用水、57.4%的牲畜用水和41.5%的灌溉用水都依賴於開采地下水源供給,而且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烈。為此,美國正在開展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計劃」(GWRP),研究重點已從過去的以州為單位轉向整個水系統、水文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從過去偏重地下水的資源供給功能轉向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綜合調查評價研究,強調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性研究。

近百年來美國地下水開發利用史表明,經濟社會發展對地下水開發利用理念及其生態-地質環境功能研究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在19世紀以前,地下水僅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種補充性資源,在水資源中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研究佔主導地位。進入20世紀60年代,地下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愈來愈依賴的基礎資源,特別是在持續乾旱年份,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得到空前的重視,同時含水層疏干、依賴地下水維持的生態系統急劇退化、地面沉降和海鹹水入侵等環境問題日趨顯現。據USGS統計,在美國公共供水中,地下水的比重從1950年的26%增到2000年的37%。80年代,地下水保護問題受到重視,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提高污水排放標准和提高用水效率的多項保護法規,到2000年畝均灌水量比1950年減少了30%。在《2000~201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地質部科學戰略》和《1998~2008年水資源部發展戰略》中,突出了地下水的可用性和可持續性研究,包括城市化和市郊化對地下水影響調查、海岸帶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長對地下水影響調查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研究。

(二)國內地下水評價研究動態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地質礦產部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地下水及其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工作,包括區域水文地質、供水水文地質、環境水文地質、地下水資源評價與新技術和新方法應用。經過50多年來的水文地質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規律,並且把西北和華北的地下水勘察研究作為一項主要戰略任務做了大量工作,實現了各種信息的採集、處理、存儲、傳輸和交換,並開始把地下水作為水圈、岩石圈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環境因子,開展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相互關系及大陸水循環與全球變化研究,把地下水融入「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中思考,利用大剖面、同位素等研究地下水循環方式,極大地改變著地下水評價的傳統思維與方式,尤其是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對地下水評價的速度。

50多年的地下水評價工作,具有如下特點:①體現國家意志、服從國家目標,成為地下水評價的宗旨;②發揮水文地質工作優勢,體現地下水區域性、基礎性評價服務於國家建設;③取得的豐富資料和經驗,奠定了地下水評價方法研究的基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應用數學和地下水動力學的相互滲透,以及電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豐富並突破了傳統水文地質學的內容,使地下水評價從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基本理論,從穩定流發展到非穩定流,從二維流發展到三維流,從一般均衡法和比擬法,發展到解析法和有限單元或有限差分數值法及相關分析法。地下水質量評價從單項評價發展到綜合評價,從一般數理統計方法發展到聚類、神經網路和灰色系統評價方法。

20世紀80年代後期,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開始把主要目標轉向管理模型的研究,涉及與地下水開發活動有關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技術經濟環境等各方面問題。

但是,面對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地下水評價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適應新問題。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是基於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發展過程,在評價指導思想、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諸方面,都存在歷史的局限性,急需按新的要求進行完善和發展。例如由於受當時認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局限,對地下水系統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屬性功能的基本認識和評價方式中,有關可持續發展思想和水循環理念體現不足,靜態思維比較突出。

1.地下水資源分類與概念演變

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在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普遍採用前蘇聯的「四大儲存量」的概念,即動儲存量、靜儲存量、調節儲存量和開采儲存量。在歐美一些國家也都使用過這些概念(曲煥林等,1991)。經過水文地質工作者的多年實踐,普遍感到應用「四大儲存量」的概念評價地下水資源存在許多缺陷(陳雨蓀,1982;劉光亞,1982;王強忠等,1982),現在已基本停止使用。

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三種水量」的概念,即補給量、儲存量、允許開采量,並於1989年納入國家標准(GBJ27-88)。但是隨著實踐和理論的發展,其局限性和理論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徐恆力等,2001)。方案中沿襲以含水層(或水源地)為評價單元的思維模式,沒有體現地下水資源整體性和系統性;補給量和儲存量的時空概念含糊,容易造成水量重復計算;允許開采量僅僅是一種籠統的提法,在實踐中難以操作等。

20世紀80年代「資源」的概念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先後採用了地下水資源的概念,陸續出現了「潛在可更新資源」(Potential Renewable Resource)、「實際可更新資源」(Actual Renewable Resource)、「可用更新資源」(Available Renewable Resource)、「安全開采量」(Safe Yield)、「可持續開采量」(Sustainable Yield)和「實際可持續開采量」(Practical Sustained Yield)等。

我國學者王大純教授(1995)等人,從地下水資源自然屬性出發,將地下水資源劃分為「補給資源」和「儲存資源」兩類。「補給資源」被定義為「含水系統可以恢復再生的水量」。將含水系統的多年平均補給量作為補給資源量,單位為m3/a。「儲存資源」被定義為「含水系統在地質歷史時期積累保存下來的水量」。將含水系統多年平均低水位以下的重力水體積作為儲存資源量,單位為m3

陳夢熊院士等1983年提出的、後經過不斷調整和補充(2002)的地下水資源分類,也具有廣泛代表性。在該分類中,將地下水資源分為「天然資源」和「可采資源」。「天然資源」被定義為「在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系統)內,地下水在天然條件下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大氣降水或地表水入滲補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水化學特徵、可資利用並按水文周期呈現規律變化的多年平均補給量」,一般可用區域內各項補給量的總和或排泄量的總和來表徵。「可采資源」被定義為「在經濟技術條件合理、開采過程中不發生水質惡化或其他不良地質現象(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並對生態平衡不致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有保證的可供開採的地下水資源」。

2.地下水資源評價方法研究現狀

達西(Darcy)定律和水量均衡是地下水資源數量評價的理論基礎,由此產生了兩種評價方法,即「地下水系統水量均衡法」和「地下水系統水動力學法」。

「地下水系統水量均衡法」是直接利用質量均衡原理,通過建立地下水系統的補給量、排泄量和儲變數之間水量關系,確定地下水資源數量。「地下水系統水量均衡法」既可用於區域地下水資源的水量計算,又可用於局域地下水資源的水量計算;既可估算地下水系統的補給和排泄的總量,又可計算地下水系統的各單項量,是地下水資源評價中最常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地下水系統水動力學法」是根據達西定律和水量均衡原理,建立描述地下水運動規律的微分方程,通過求解微分方程,實現對地下水系統水量狀態評價。

按照微分方程的解法,劃分為「解析法」和「數值法」。解析法是根據地下水井流理論進行地下水量評價,主要適用於均衡區范圍較小、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均質含水系統。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解析法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迄今仍然是地下水資源評價中確定水文地質參數的主要方法。但是當把解析法應用於大范圍水系統時,由於實際的水文地質條件遠較解析法所假設的條件要復雜得多,其局限性就暴露了出來(薛禹群等,1986)。

為了解決隨地下水開采規模進一步擴大所出現的問題,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物理模擬(電模擬和砂槽模擬等)技術,但是仍不能很好地解決復雜水文地質條件下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所面臨的問題。計算機技術和數值計算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的應用推廣,使一些復雜地下水流模擬成為可能,而且開始考慮含水介質的非均質性和各向異性,對復雜的越流系統和具有不規則形狀的各類邊界條件,以及多相流和雙重介質等問題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概念模型中更多地保留了實體系統的自然特性。由於數值法既可用於大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又可用於局部的水源地評價;既可處理復雜的水文地質問題,又具有較高的計算精度,因此,逐漸成為地下水資源評價的重要方法,並因其更易實現系統分析的目標而被廣泛應用於地下水資源評價和管理工作中。

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常用的方法還有水文分析法、相關分析法、水文地質比擬法等。「水文分析法」是仿照陸地水文學的測流分析,計算地下水補給量的一種方法,主要應用於地下水補給量全部轉化為地下水泄流的地區,如岩溶管道流區、全排型岩溶大泉的岩溶水系統或基岩山區裂隙水系統等其他方法難以應用的地區,主要有地下徑流模數法和基流分割法。「水文地質比擬法」,常用於實際資料缺乏的地區,主要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相似性,用區域內局部地段或相似條件的其他地區的實際資料比擬到全區或研究區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多數用於可采資源的估計。該方法是研究區缺乏資料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其評價結果的精確性較差。「相關分析法」是一種統計學方法,主要用於區域水文地質勘探試驗資料不足,但是地下水動態資料較多的地區,應用這種方法進行外推時其可靠性很難保證。「開采試驗法」,在地下水的非補給期(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設計的開采條件,進行較長時間的抽水實驗,然後根據抽水量、水位降深動態或開采條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補給量,並以此作為水源地的允許開采量。該方法主要用於水源地允許開采量的評價,在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中主要用該方法求取參數。

縱觀國內外地下水評價成果,最常用的方法是「地下水系統水量均衡法」和「數值法」。美國1977年開展的「區域水系統分析計劃」(簡稱RASAP,1978~1995年期間)聯合運用數值法和均衡法對全國25個主要地下水系統水資源進行了評價(USGS,1998)。在2000年開始的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Ground-water Resources Program)中,仍然以數值法為主(USGS,2001)。歐盟各國聯合開展的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中,水量均衡法是主要方法(Fried,1982;Rees and Cole,1997)。此外,亞洲、非洲一些國家也大多採用水量均衡法和數值法進行區域地下水資源評價(Leslie B.Smith and Kadri Külm,2002;Shahin,1989;Lloyd,1990;Ulf Thorweihe and Manfred Heinl,2002)。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展的第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均衡法和數值法也是主要評價方法。

隨著數學地質的發展,最近在國內外地下水評價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理論方法,如隨機理論和神經網路(Kitanidis,1985;Bates,1992;Gelhar,1993;Brannan,1993;楊金忠等,2000),但是這些方法還處於理論探索之中,目前還難以廣泛實際應用。

3.地下水質量評價研究現狀

我國在早期的地下水質量評價中一般借用外國學者設計的評價模式,如內梅羅(Nemerow N.L.)指數法等。但是在應用過程中,逐漸發現這些評價模式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不足,於是我國地下水質量評價工作者,根據自己實踐的經驗和實際情況,提出了許多適合不同用途的水質量評價方法。如20世紀60年代開始用「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定量地表示環境質量狀況,發展至今已提出許多種計算綜合指數的數學模式,這些模式對環境質量的劃分一度起了積極的作用。

早期全國性地下水質量評價,尚無「國家地下水水質標准」,主要依據國家建委和衛生部批准試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TJ20-76),並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1958年公布的「飲用水水質標准」,個別評價參數考慮地方「飲用水水質標准」。評價方法主要採用指數法、多項參數法和模糊數學法等。在現今的全國地下水質量評價中,雖然在評價項目選定、分類和污染等級劃分等方面有所變動,但是其思路和技術方法均沿襲了這一格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模糊數學、灰色聚類和神經網路等方法在地下水質量評價中廣泛應用,且隨著方法的改進,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評價結果的合理性。但是由於影響地下水質量的因素較多,以至各評價方法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綜合污染指標法的「硬性分級劃分」,灰色和模糊系統需要設計若干不同的效用函數(灰色系統的白化函數、模糊數學的隸屬函數等),以及人為地給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或權函數)等,這些效用函數和指標權重的給定難免不帶主觀性,造成評價方法難以通用,增加了應用的困難和人為臆斷因素對結論的影響。在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中,普遍存在「參數權重」問題,例如指數法把各個水質參數等同,模型法在參數選取和參數權重設定中存在較大的主觀性。目前,迅速發展的人工神經網路評價方法,拓寬了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的視野。

4.地下水脆弱性評價研究現狀

自1968年Margat首次提出「地下水脆弱性」這一術語後,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但是至今國內外對「地下水脆弱性」概念仍然沒有統一的定義,許多學者根據自己所考慮的因素從不同的角度給「地下水脆弱性」以不同的定義。

以1987年為限,「地下水脆弱性」概念的發展過程可劃分兩個階段。在1987年以前,有關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多是從水文地質本身的內部要素這一角度來定義的。1970年Margat與Albiet提出的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條件下污染源從地表滲透與擴散到地下水面的可能性。Olmer與Rezac則認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這種危害程度由自然條件決定,而與現有污染源無關。Vrana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影響污染物進入含水層的地表與地下條件的復雜性。1983年Villumsen等定義地下水脆弱性是指應用中或廢棄於地表的化學物質對地下水的危害性。1987年「土壤與地下水脆弱性國際會議」揭開了「地下水脆弱性」研究新階段的序幕。多數學者主張在定義地下水脆弱性時應考慮含水層本身的易污染性和人類活動與污染源的影響。有的學者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質量對現在或將來有害於其使用價值的敏感性。

地下水系統脆弱性已經被廣泛認同的是指這個系統對來自外部(天然與人類活動)從時間和空間上影響它的狀態及性質的處理能力。1991年美國審計署應用「水文地質脆弱性」來表達含水層在自然條件下的易污染性,而用「總脆弱性」來表達含水層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易污染性。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於1993年提出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達最上層含水層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傾向性與可能性,並將地下水脆弱性分為兩類:一類是本質脆弱性,即不考慮人類活動和污染源而只考慮水文地質內部因素的脆弱性;另一類是特殊脆弱性,即地下水對某一特定污染源或污染群體或人類活動的脆弱性。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經以污染治理為重點轉變為以防止污染為重點,開展了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評價,並編制了評價圖冊。

至今國內尚沒有明確的「地下水脆弱性」的定義,定義多引用外文資料,多是從水文地質本身內部要素角度出發,針對局部城市或水源地,包括「環境生態脆弱區地下水開發模式及系列編圖」工作,研究地下水本質脆弱性,常以「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潛力」、「防污性能」等來代替「地下水脆弱性」這一術語。

5.存在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地下水評價工作為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從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角度考慮,地下水評價工作尚存在如下問題:

1)以往的工作,偏重地下水賦存條件的研究,對地下含水層結構和地下水補、徑、排條件研究程度有待深入。作為地下水賦存空間的地下水系統結構和地下水動態,是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基礎。

2)地下水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制約因素。以往對地下水質量、環境和生態屬性功能評價重視不夠。

3)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程度及趨勢預測研究缺乏深度,不能適應國民經濟對地下水前瞻性要求。

4)由於大量的水利工程修建,改變了地表水、地下水循環條件,出現了不少新的水環境問題,特別是地下水補給條件的改變,使得有些地區地下水補給減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此,在新的地下水評價中急需考慮這些變化的影響。

(三)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研究現狀

1998年許志榮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五期)上發表了「地下水功能區劃分初探」,提出了開展地下水功能區劃的必要性。1999年史瑞青等在《工程勘察》(第一期)上介紹了「灰色聚類分析在地下水區劃中應用」的技巧。2001年費為進等在《地下水》(第四期)上發表了「快速灰色分級聚類法在地下水功能區劃中應用」,提出灰色分級聚類法是地下水功能區劃的一種簡明方法。這一時期的地下水功能研究都是從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角度出發,基於傳統地下水資源評價理念。

200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從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角度,作為約束條件,提出開展「地下水功能評價專題研究」,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光輝研究員主持開展有關地下水功能理念、評價理論與方法探索性研究,於2003年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評價基本框架和評價指標體系。2004年6月該項目組完成了「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評價的科學體系」構建和論證,包括基本理念、評價理論、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關鍵技術等,編制了「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技術」,編入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技術要求系列》(二、三)中,並先後在蘭州、武漢、石家莊、北京、沈陽和呼和浩特主辦「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技術骨幹培訓班,在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全面推廣應用。2004年唐克旺等在《水資源保護》(第五期)上發表了「地下水功能區劃分淺談」,介紹了水利部門進行地下水功能區劃的基本思路。2005年水利部下發了《關於開展全國地下水功能區劃定工作的通知》。2006年張光輝等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期)上發表了「區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續利用性評價理論與方法」一文,全面闡述了地下水功能評價理論和方法;黃鵬飛等在《中國環境管理》(2006年第二期)上發表了「層次分析法在民勤綠洲地下水功能評價中應用」,介紹了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狀況。2007年羅育池等在《中國農村水利水電》(第九期)上發表了「基於MapGIS的河南省淺層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呂紅等在《水文》(2007年第三期)上發表了「山東省地下水功能區劃初探」,指出地下水功能區劃是政府行使管理職能的重要基礎;閆成雲等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7年第三、四期)上發表了「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盆地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引用大量實例闡述了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區劃的實際效用。2007年范偉完成了「吉林省平原區地下水功能評價」碩士學位論文。張光輝等在《地質通報》(2008年第六期)上論證了地下水功能評價與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的關系。

(四)地下水開發利用研究現狀與趨勢

地下水開發利用研究總的趨勢是學科內涵不斷拓展、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優先、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為重點、與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是根本。

1)資源和環境、生態並重,已成為地下水開發利用研究的主題。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既要保障社會穩定的水供給,又不能犧牲生態-地質環境效益,同時不影響未來長遠的水資源利用。恢復由於人類影響而退化的地下水功能、地下水疏干區定量跟蹤和調控、增強地下水含水層獲得補給途徑和機制、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蓄和協調開發、地下水利用和分配的社會-經濟規律及管理模式等是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2)地球表層系統的水文地質過程研究,已成為現代地下水科學演化的重要專題。土壤、包氣帶、淺層地下水、濕地與湖泊、綠洲、河流和農業用地等,與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性研究密切相關。包氣帶是介於潛水面和地表之間的多孔介質,化學風化、有機質分解、氮素固定等其他化學物質循環過程均發生在包氣帶,也是地下水補給、污染物向地下水運移的必經之路。包氣帶中所發生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與水文地質學、土壤學、生態學和環境學關聯性愈來愈緊密(甘肅地調院,2007)。

3)建立高效的地下水動態監測、狀況調查和突發應急機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愈來愈迫切。1996年國際水文計劃工作組將「可持續水資源利用」定義為「支承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在水資源規劃、開發和管理中,尋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福利之間的最佳聯系與協調,強調未來變化、社會福利、水文循環、生態系統保護的完整性,使「未來遺憾可能性達到最小」。2000年在美國召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上,達成一個共識:流域統一管理是防止土地退化、保護淡水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抉擇。

4)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是當今地下水開發利用中最為人們關注的核心。它指地下水時空上能夠連續下去。Serageldin and Steer將「可持續性」概化為「可持續性弱」、「可持續性適度」、「可持續性強」和「可持續性過強」。「可持續性弱」不關心局部、只關心整體;「可持續性適度」主要以維持系統的整體性為目的,但也適當關照其組分;「可持續性強」要求保持系統組分的良好狀態,同時也關照到系統整體,各組分不可互相替換,而且根據某些理解,即使是在組分內部,可替換性也是受到限制的;「可持續性過強」就是保持系統的所有要素完好無損且無任何損耗。

『拾』 童裝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據權威機構統計表明,中國高端童裝市場規模擴張速度快於整個童裝市場,並且二胎政策的開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童裝行業的需求。通過從供給端與需求端對高端童裝行業進行分析發現:中國高端童裝製造行業的每年新增的企業數量十分可觀,這為市場提供了足夠的商品;中國兒童人均童裝消費金額也在逐年增加,並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父母願意消費高端童裝,這一趨勢從高端童裝在童裝行業越來越高的佔比可以看出。

童裝與高端童裝行業當前市場規模及增速理想

根據Euromonito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2019年中國童裝市場規模增長,增長率呈波動上升。在2019年中國童裝市場規模達到2391.5億元,同比增長了14.6%。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服裝行業產銷需求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與童裝行業國內學者的研究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圍巾怎樣扎 瀏覽:499
穿制服的男人英文 瀏覽:219
杭州女裝批發招聘 瀏覽:770
開朵詩妮9元女裝加盟店賺錢嗎 瀏覽:699
怎麼用彩紙疊世界上最漂亮的裙子 瀏覽:988
吉林市國貿一樓男裝所有品牌 瀏覽:246
架空名牌男裝批發零售地址 瀏覽:820
體重多少穿旗袍合適 瀏覽:355
黑色的裙子粉色的鞋子好看嗎 瀏覽:87
賣童裝怎樣發圈吸引顧客的句子 瀏覽:204
衛衣棒球服搭配女 瀏覽:910
寧波哪有批發絲巾的地方 瀏覽:379
2018中國山東首屆旗袍春晚 瀏覽:257
偷穿媽媽的旗袍千萬別讓我媽看到 瀏覽:472
怎樣把褲子弄軟 瀏覽:584
抽脂塑身衣哪個好 瀏覽:647
校服多少錢英語 瀏覽:406
哪個工作有制服 瀏覽:317
黏土手工製作旗袍圖片 瀏覽:741
北京哪裡有精品女裝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