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買皮草戴帽子還是不戴帽子
看你是要買什麼毛的? 你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很冷,一般水貂的話帶帽和不帶帽要相差1000-2000塊錢,所以看你自身,如果你的家鄉很冷,風很大的,那可以選擇帶帽的,如果是南方地區,我個人覺得沒這個必要。
『貳』 最原始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
達斡爾族服飾——簡單素雅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於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傳統的漁獵業。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早、較多的民族之一。 較為先進的生產力和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局面,決定了達斡爾族服飾原料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衣飾原料中,往往都是犴等獸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側重。總的來看、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 傳統的達斡爾族服飾,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褲子,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自製的布鞋或皮靴,戴草帽。冬季出門戴狍頭皮或狐狸頭皮做的帽子,帽子雙耳翹起,穿棉布長衣,外套犴皮坎肩,做客時穿長袍。外面圍中間開衩的圍裙(有的皮製),有裝飾圖案或飾邊。圍裙外穿短坎肩,坎肩有大襟、半偏襟、對襟。勞動時穿皮套褲。男人出外打獵時,穿狍皮製的獵衣。戴禮帽或黑綢瓜皮帽,腰束布帶,腳穿皮靴。 達斡爾族婦女心靈手巧,會做各種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她們穿長而肥的袍子,不開衩。有時外面穿短坎肩或長坎肩(庫如木)。長袍袖管肥大,上綉美麗圖案,飾花邊,內里有兩層(一層比一層長)假袖。圖案較簡單,色彩淺淡素雅。不束腰帶,不穿短衣,顏色以藍色為主。夏天腳穿白布襪,綉花鞋,冬季不穿棉褲,穿單褲,外套夾布套褲。穿皮衣、皮靴。年節或喜慶之時,女子才穿各色綉花綢緞衣服,外套坎肩,與清代滿族服裝樣式基本相同。中年以上的婦女,部分還保留著滿族式發髻。 達斡爾族男子的帽子多用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其中以狼頭皮帽最為普遍。這種帽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用黑布剪成兩個眼球貼於原來的眼窩處,或嵌入兩個黑玻璃球做眼睛,形象非常逼真。出獵時戴上它不僅可防寒保暖,而且還能起到很好的偽裝作用。 帽子:過去冬季普遍戴狍頭皮帽子,用狍頭皮毛朝外作帽盔,獸耳向上挺立,嵌入兩隻眼睛,用狐狸、猞狸皮做帽耳,防寒耐用。獵人戴此帽可起偽裝作用,便於接近野獸。溫暖季節多數人願戴氈子禮帽。現在都戴市場上出售的帽子。 靴子:傳統靴子有三種:「奇卡米」,用狍腿皮拼縫靴面,用鹿脖子皮做靴底,里邊穿狍皮襪子,墊烏拉草,輕暖柔軟,最適涉雪,獵人願穿這種靴子;「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用的便靴;「得熱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長綁帶,里邊穿氈襪墊烏拉草,系扎綁帶不進雪,輕暖,適合冬季勞動時穿。還有皮底、犴腿皮拼縫的靴子。 手套:冬季戴,只有一個大拇指的長腰皮「手悶子」,用細皮條扎胳臂上,手腕處有一道開 口,必要時能從開口處伸出手。冬季勞動時戴長毛皮套袖,可防止凍手,勞動操作也很方便。 腰帶:過去達斡爾族男子都喜歡扎腰帶,而且要佩掛煙具和火鐮。近些年已很少見。 女裝:達斡爾族婦女多數穿布料衣服,根據不同季節穿棉、夾、單布料衣褲。青年婦女願穿淺藍色,中年人願穿藍色。每個婦女在結婚時都要做幾件面料較好比較華麗的服裝,外面罩艷色大絨長坎肩,穿綉花鞋,戴頭飾、耳環、手鐲、戒指等裝飾品。衣襟上佩帶綉花荷包和手絹,為老人或客人敬煙時用。老年婦女願穿深素色服裝,外面罩黑色大絨短坎肩,穿黑色布鞋,頭戴黑大絨頭匝,中間嵌有色玉寶石。中、老年婦女勞動時多用白毛巾包裹頭發。 珞巴族服飾——柔軟保暖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 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棧橋、過獨木、爬「天梯」、飛溜索、穿藤網,是珞巴族的交通絕技。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刀耕火種兼營狩獵,大型獵物平均分配的古老習俗,至今還在沿襲。 在珞巴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曾經有過「穴居」、「樹巢」的歷史,經過漫長歷史的演變他們蓋起了各式各樣的住房,但竹樓是主要民居。珞瑜地區有十餘種竹子,粗的直徑達30厘米。竹林遍布山野,產量高,分布廣,使用優點是韌性好,輕巧耐用,是好建築材料。一般人家竹樓有三層,底層圈豬關牛,二層住人,頂層放農具、農副產品、食物等。 珞巴人選擇房宅基地時別有風趣。如一家有5口人,就拿5顆稻穀,外加牛豬雞的各一顆共8粒為一組,一般預選3處宅基地,所以要准備3組。將預選的宅基地砸平一尺見方,當太陽落山後,在其中心放一組穀粒,上放鮮樹枝,再壓塊石板。翌日太陽出山前去察看。若8顆穀粒有散開在外的,就說明這里不好,會有不吉利的事發生;若穀粒中有螞蟻,說是在此建房主人會得病;若穀粒不散亂,又無蟲子藏身其中,說明這里地氣好宜建房。宅地確定後,便開始建房前一系列繁雜的祭祀活動。珞巴家家戶戶在房前或屋後建一個高腳糧倉,全家所有貴重物品也都放在裡面,離地一人高,入門處搭個竹梯。這里從不上鎖,也從不丟東西。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古語所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表現於衣食住行方面特別顯著。服飾習俗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有其悠遠的歷史。珞巴族居住在廣袤的珞巴地區的數十條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東西長約千公里,從熱帶到溫帶,從平原到山區,由於地域氣候因素的差異,加上接受外來影響不同,這就出現了著裝形式上的各異盡管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對服飾的形式、顏色和裝飾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尤其婦女更是如此。 在珞渝北部山區,男子夏穿自織的土白短上衣,長袖,大對襟,兩個布扣在右邊,下穿自織的帶紋花短褲;冬穿從藏區購回的氆氌長袍或自製的野牛皮大披掛。婦女夏帶花紋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褲;冬穿用氆氌拼成長方形、中間留有一個圓口的披肩。男子右側腰間掛小彎刀、火鐮,腰前橫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許多銀器裝飾品,每逢節日吉慶,戴上所有的銀器。腰帶相當講究,寬四指,有各種圖案,龍、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種顏色,上掛小串珠、銅鈴、貝殼,走時發出悅耳的響聲。男女四季赤腳,繭厚刺扎不進。富裕男女都戴銀鐲、銀項鏈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鐲,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環式金銀藤品,以示貧富。
『叄』 南方人到北方,或者說北方人到南方,因為文化差異而鬧的笑話,誰能給幾個
1、偶到過一次廣東,本以為廣東人是把漂亮女孩叫靚女, 帥氣男孩叫靚仔的.但是他們似乎見了年輕人就這么稱呼.一次去小店吃飯,那個女服務生喊靚仔你要什麼.我根本沒想到她會這樣稱呼我(當然我並非對自己的長相沒信心只是不知道那裡這樣稱呼人)我誤聽成"爛仔"弄的我直納悶,心想我哪點"爛"了?還是長的象流氓是怎麼的.後來轉念一想就明白了,人家是正常的稱呼.
2、露珠北 對方南
露珠某天問對方 一起去吃飯吧!
對方:我不想吃飯
露珠以為她不舒服或者是不想出門:要不我幫你買飯?
對方:我說了我不想吃飯!
露珠:好吧
……
過了一會,露珠看見她在收拾東西。
露珠:你要去哪啊,不舒服就好好休息唄
對方:吃河粉去。
露珠:你不是不吃飯嗎?
對方:對啊,我不吃飯,我沒說我不吃粉啊!!
露珠!!!!!!!!!!!!!!!!!!
露珠後來才知道,南方某些地方,不吃飯等於不吃米飯,不代表不吃米線,米粉菜之類的
在露珠這邊,不吃飯等於這頓啥也不吃。
3、南方人方言鞋子喜歡叫做「孩子」
南方人和北方人一起出外遊玩,路過一座橋的時候南方人的鞋子不小心掉了,她驚呼,哎呀,我的孩子掉河裡了,北方人大驚!
『肆』 南方人送禮忌諱什麼
其實送禮不分南北方,要看你事的大小
送禮中需要注意忌諱的事,有哪些禮品不能送呢?這個也要看對象了。特別要關注的是:中外有別,民族習俗有別,宗教信仰有別,男女有別,老少有別等等。說個最老土的例子,中國人有講究,戀人之間有一些不能送的東西吧,比如不送廣告傘,我們南方人就不送傘。看過著名的導演李少紅導演的一個片子《紅粉》吧?《紅粉》裡面就有這么一個情節:男主角給女主角送了一把傘,它意味著兩個人以後散了。傘者,散也,不吉利。還有,不送剪刀,一刀兩斷,不祥之兆。還有,夫妻之間不分梨,不分著吃梨,分梨的諧音是"分離"嘛。我小時候還問爺爺:我到人家串門去,人家給我一個梨怎麼辦?爺爺告訴我了,如果你跟你女朋友,或者跟你太太一塊兒去,別人給你一個梨,兩人合著吃,但是不能切開。晚輩掙了錢給長輩買個禮物,禮輕情意重,其實長輩不缺你這個東西,要的只是你惦記老人的這個心意。但是有東西你別送,"老不送鍾"。另外不送鞋,需要避邪。這類講究也不能說是封建迷信,它是習俗,禮出於俗,俗化為禮,禮和俗是有關系的。
作為公司送禮來說,有什麼東西不能送呢?大體上有以下五類東西不送。
第一,不送現金和有價證券。否則有行賄的嫌疑。送現金、有價證券、金銀珠寶或過於貴重之物,必然有行賄的嫌疑。
第二,不送有礙對方民族習俗,宗教禁忌和個人禁忌的物品。講究禮儀,首先要了解人、尊重人。人家忌諱這個東西,你就不能送了。打個比方,我們那個國寶熊貓盼盼,亞運會的時候咱們挺喜歡的,後來發現其實有些國家的人並不喜歡你這個盼盼,那盼盼怎麼了?有人覺得熊貓長的像豬,有些民族忌諱這個東西。你說像嗎?它其實不像,但是人家覺得像,那你就別再勉強人家了。在我們傣族地區,西雙版納、瑞麗,人們喜歡孔雀,可西方有一些國家絕對是不喜歡孔雀的,孔雀在一些西方國家叫作淫鳥,經常耍流氓的鳥。你給人家送一個孔雀圖案,或者孔雀扇子,他肯定就不高興了。我碰到過類似的事情,有一次到某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區域去了,天冷。我怕冷,捂頭捂腳。穿的厚厚的鞋子,戴著旱獺皮帽子。人家說,說你這個帽子挺酷,但是顯老氣,我說那你給我弄頂帽子吧,就這么順嘴一說,第二天人家當地同志還真拿了一頂帽子來送我。當時他拿來一隻大盒子裝著它,鄭重其事的還包裝著。當著我面說:金先生,給你帶了一頂帽子來,太太親手製作的,少數民族帽子。當時我這邊有幾個一塊去的同志,過去幫忙,打開盒子。結果他們一看見那盒子裡面的帽子,都用那種壞壞的眼神看著我。你知道為什麼,你知道他送我一頂什麼帽子?送我一頂綠帽子!在我們內地的話,漢族、滿族一般不戴綠帽子,戴綠帽子說明老婆對自己不忠,但是在那個地方人家那是民族習慣,綠色是吉祥色,人家那兒戴綠帽子人很多。我知道人家沒有惡意,所以當著他的面也把那帽子戴上了,而且還跟他在一起合影留念。後來有人看到我那照片都說,你那樣子非常可憐。
第三,葯品、營養品不送。你記不記得我們前面講過?有教養的人,是不跟別人討論健康問題的。一般老百姓講:有病吃葯,沒病進補。外人你別給他送此類物品。中國的講法是缺什麼補什麼,你怎麼知道人家缺少什麼呀?你明白我講的意思吧,你不是多管閑事嗎?
第四,有違社會公德的物品不送。別給人送什麼毛片、盜版光碟。煙酒之類的東西也不要送,因為吸煙喝酒有礙健康。與社會公德不符的東西,送人往往涉嫌害人。
第五,帶有明顯的廣告禮品的物品和宣傳用語的物品不送。什麼是廣告?廣告就是付費的宣傳,花了錢所進行的宣傳。比如,你是聯想集團的人,你送我一塊廣告表,上面印聯想倆字,說實話,我可能就不戴了。否則我得跟你講價錢了:我現在在中央電視台做節目,那我戴你這表,上面有"聯想"這么大的標志,你得給我錢了呀。你要不給我錢,難道我是你的移動式免費廣告嗎?一般老百姓沒這個事兒,老百姓你看夏天穿那T恤衫,什麼都敢穿,管它上面印什麼可口可樂、王致和、娃哈哈,沒有不敢穿的。但是你要跟外商打交道,跟公司企業的人打交道,跟政府官員打交道,公關禮品則一定要避免使用明顯的廣告標志和宣傳用語。頂多那個外包裝盒上,咱把咱公司新奇特禮品名印上就行了
『伍』 誰知道東北八大怪都是什麼
歷史中東北八大怪分別指的是: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大缸小缸器酸菜,養活孩子吊起來,吉祥喜慶粘豆包,翻穿皮襖毛朝外,草皮房子籬笆寨,狗皮帽子頭上帶。以上就是歷史當中人們所說的東北八大怪,這其中可是蘊含著很多的歷史道理,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解釋一下,東北八大怪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對於東北八大怪,你還有什麼要講的,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陸』 四川傳統服裝為什麼包白頭巾
白頭巾是繞在頭上的長條布帶,四川話叫「孝帕子」,本是為逝去的親人帶孝時用的服飾,但長期以來即便在日常生活中,眾多平民百姓也都常年扎著孝帕子,尤其是在農村和偏僻地區更為多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服裝的變革,戴孝帕子的人已不多見了,但仍然時不時的遇見一些戴孝帕子的老年人。過去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那麼多人帶孝帕子?在其它省區的少數民族中也有帶頭巾的,但都用的是其它顏色,沒見過用白色的。
最近查了一些史料,終於有了可信的解釋。這事得從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說起。三國時期四川瀘州、宜賓一帶的長江被稱為瀘水,瀘水以南直至雲南和貴州的廣大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由於地處山區,交通和生產落後,因而被稱為「不毛之地」。諸葛亮平南時,曾深入到雲南東北部,現今雲南曲靖縣尚有「七擒孟獲」的遺址。
這個地區居住著一個稱為「都掌」的部落(僰人),他們創有「銅鼓文化」和「懸棺文化」。
當年諸葛亮進入這個地區時,並不採用單純的軍事打擊,而是以攻心為主,執行民族親善政策。他幫助那些少數民族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建築技術等,使他們擺脫「茹毛飲血」和「刀耕火種」的落後生產與生活方式,促進了這個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例如建造「瓦頂房」以改善當地人的洞穴居住條件,後來僰人把瓦頂房稱為「諸葛屋」。在民族親善政策的影響下,使當地區人民深為感激,再加上七擒孟獲的義舉,因而該地區少數民族終於誠心歸蜀,並對諸葛亮崇敬備至。
諸葛亮去世之後,該地區少數民族為了深切悼念諸葛亮,乃長期扎白頭巾以表感懷,並稱之為「諸葛巾」。後來都掌部落逐漸遷往四川宜賓地區居住,與漢人日漸交往,他們扎白頭巾以懷念諸葛亮的風俗也漸為漢人所效法,於是這個風俗就在四川人中世代相傳了一千多年甚至到如今。
『柒』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捌』 俄羅斯人服裝上討厭什麼顏色
迷信和忌諱
俄羅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諱也頗具特色。
1、顏色
俄羅斯人認為各種顏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徵意義。按照俄羅斯人的觀念,紅色象徵美麗、吉祥和喜慶,因此把紅色和自己喜歡的人或物聯系起來,如「紅場」、「紅顏少女」等;綠色象徵和平和希望;藍色象徵忠誠和信任;紫色象徵威嚴和高貴。至於黃色則象徵憂傷、離別、背叛和發瘋,所以年輕的情侶或情人間忌諱送如黃色的玫瑰花等黃色物品。黑色象徵肅穆和不祥,因此俄羅斯人討厭黑貓,他們認為,如黑貓從你的眼前經過,你就會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他們在路上遇到黑貓時,會停下腳步讓別人先過去或繞道而行。雷雨交加時,有的人家還把黑貓扔到室外,因為按俄羅斯的迷信說法,妖魔鬼怪為逃避雷擊,會附在黑貓身上。
『玖』 俄羅斯人吃檳榔嗎如果在俄羅斯賣檳榔會有市場嗎
俄羅斯人應該不吃檳榔。檳榔在我國南部生產。所以檳榔應該是屬於亞熱帶一起熱帶產品和在俄羅斯它是偏北的,應當沒有檳榔這種東西。把檳榔拿到俄羅斯去買,可能會有市場,因為人們對新鮮的東西都會有好奇感,嘗試著去吃它們。
『拾』 我國東北的去傳統民俗中的「六怪」是指什麼
關於東北傳統民俗中的奇怪現象,有六大怪、八大怪等不同的說法,但都是對東北人民生活中氣候、民俗、飲食等方面的形象總結。
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禦寒的一項措施,若糊在內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干後,挺闊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二怪,姑娘叼著大煙袋:
農村生活單調,大姑娘也爭相抽旱煙解悶。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著一個大煙袋,悠閑地抽了起來。其實並不是姑娘都要吸煙,東北的冬天長都在家裡貓冬,女孩要給老人裝煙袋,點煙後要吸上幾口,確信煙著了在遞給老人,一來二去自己就有了煙癮,一代一代的傳承了大姑娘叼煙袋。
三怪,大缸小缸漬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儲存,在冬長夏短生產力低下的東北,大路菜很難保鮮,東北人就發明了白菜的腌漬法。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鹽,涼水要漫過白菜,用大塊石頭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四怪,養活孩子吊起來:
東北搖籃與南方的「悠車」相似,只不過東北的搖籃吊在房樑上。這是北方游牧民族傳承下來的,主要是預防兒童被動物咬傷,同時婦女可以解放雙手做家務活.
五怪,吉祥喜慶粘豆包:
臘月里家家戶戶包粘豆包,用大黃米做面,把紅小豆蒸熟壓成豆泥,有的裡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後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餓。從臘月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凍上,一直吃到正月,這已經成為東北的過年的習俗。
六怪,翻穿皮襖毛朝外:
東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風大雪大,風雪交加,常常颳起睜不開眼的大煙泡,因此特別是出遠門的如車老闆、上山打獵都把皮襖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襖就會被雪打濕。
七怪,草皮房子籬笆寨:
在東北的農村,70年代磚瓦結構的鳳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長著一種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桿徑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蓋房子時用鍘刀切齊根部,一層層拍打在房蓋上,當地叫繕(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牆,就地取材,用樹木從中間一劈兩半,做柵欄。
八怪,狗皮帽子頭上戴
東北天冷必須帶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這兩種太貴,老百姓買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優點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點狗皮結實耐用,防潮性能極佳。
而現如今的東北與以前大相徑庭,但家家漬酸菜,粘豆包的習俗卻很大的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