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學會新單詞: orts shoes, sli ers, just right, tight
2.運用新單詞簡單的組成句型,並適當的進行對話。
3.聽懂並理解老師的一些簡單英語指令,樂於模仿。
4.感受英語活動的樂趣。
活動准備:
運動鞋,拖鞋,磁帶
活動過程:
一.Greeting
Hello ,how are you ?
What 『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What the day is today ?
二.Warming
《The sun》、《The moon》
三.新授
1. Gue
What』s in the bag ?
It』s ……
They are ……
2.One by one
3. 示範
(1)老師示範:let me try them on.
1. They are tight . They are not my size.
2. They are just right. They are my size.
(2) 幼兒示範:
T:how do you feel?
S:They are tight . They are not my size
They are just right. They are my size.
4. Game
幼兒圍成圈,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放在面前,聽音樂,聽老師指令。
Do you want to try?
Ok ,take off your shoes
Stand up.
聽音樂,幼兒圍圈走,音樂停,拿起面前的鞋子穿上。
How do you feel?
多遍游戲,開始可由老師問,幼兒熟練以後可讓幼兒問。
5.結尾
Sing a song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
邊唱邊繼續轉圈,演唱結束 Find your shoes, put them on.
小網路:shoe是一個英語單詞,意思是鞋;蹄鐵;(汽車輪的)制動器,煞車;外胎。
2. 一道關於帶帽子上的數的邏輯推理問題,急求答案!!!
我也只是猜測
我覺得B和C帽子上都是17
A-34 B-17 C-17
解析:
當B看見A和C頭上的數字時,不確定自己是最大的數還是A是最大的數,也就是說不確定自己是17還是51,所以他不知道自己帽子上的數。
C同理
而當A看見B和C頭上的數字都是17時,又知道自己頭上數字不為0,所以自己的數字一定是兩個數字之和,即為34。因為如果最大數在B和C之間那自己只能為0
綜上所述,B和C均為17
3. 有A、B、C三個人,每人戴一頂帽子,帽子上寫有一個不為0的數,已知其中有一數為其它二數之和,每個人都可
B說:「我帽子上的數是10」,根據已知其中有一數為其它二數之和,這說明A、C帽子上的數字都是數字5,因為如果5是其他兩人帽子上的數字和,5=5+0,與「帽子上寫有一個不為0的數」矛盾.因此正確.
A看到了B、C頭上的數字,但不能決定自己頭上的數字,因為他看到了B是10,B是5,因此,自己帽子上的數字有可能是15,也有可能是5,因此不能決定,由此也驗證了上述說法正確.
4. 一個帽子上面兩個數字
!= 表示不等於
每兩句話可以得到一些條件(關於對方的條件)
B != 1,A!=1(如果B = 1,A就可以判斷自己為2,同理A!=1)
A != 1,2,B != 1,2(如果B = 2,A就可以知道自己為3,因為現已經知道自己
不為1,同理A!=2)
B != 1,2,3,A != 1,2,3 (如果B = 3,A就可以知道自己為4,因為現已經知道自己不為3,同理A!=3)
B = 4,A = 5(A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答案,他不等於3,只有可能B=4,他才能確定自己唯一的答案5,因此B=4,A = 5)
5. 帽子:號碼(S)40Cm:這些數字信息表示什麼意思
帽子上的數字表示,帽子的直徑是40厘米。帽子上的數字是50,帽子的直徑是50厘米。
6. 帽子數字邏輯推理
鬼屁聰明,第一輪就可以猜到咯....
直接把兩人的號碼加起來,有1/3 幾率答對。賭都賭到啦。。。
7. 老師給六個聰明又誠實的同學頭上各戴一頂帽子,帽子上寫有一個2ー9之一的整數
3/4/5/6/7/8,剛好六個
8. 有50個同學,頭上分別戴著編號為1、2、3、4…49、50的帽子.他們按編號從小到大的順序,順時針方向圍成一
(1)第一圈留下的為2的倍數,第二圈留下的為4的倍數,第三圈為8的倍數,第四圈為16的倍數,在50個數中16的倍數只有16、32、48.所以第五圈留下的只有32號.
(2)報1的同學留在圓圈上.當圓圈上只剩下一個人時,據以上分析所以只剩下37.
故答案為(1)32;(2)37.
9. 幼兒園大班數學《分帽子》兩種顏色兩種帽子可以分幾種
設兩種顏色分別為a和b 再設兩種帽子為1和2 結果可以是a 1、b1、a 2、b2 答案是有四種
10. 幼兒園教案《猜猜幾歲了》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排除的方法學習尋找缺失的數字。 2.熟悉游戲的玩法並遵守游規則。 活動准備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數字),頭飾(數字1-10)。 活動過程 1.引出遊戲--捉迷藏,並介紹游戲規則。 (1)出示頭飾,認認頭飾上的數字,引出遊戲--捉迷藏。 師:"今天,朱老師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禮物--'花'。你們看,這些花上還藏著數字呢。咦,都有哪些數字呢?"(反過來,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紹游戲規則。 示範戴一頂帽子:"花兒戴在頭上,就是一頂數字帽子了。你們想不想和數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戲呢?好,那你們可要聽清楚游戲規則:1.不能偷看自己的數字;2.不能說出別人的數字。明白嗎?" 析:禮物"數字花"變為"數字帽子"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他們對捉迷藏的游戲充滿了期待。 2.游戲一:根據少1或者多1的關系,尋找缺失的數字。 (1)利用數字10、9的頭飾和兩名幼兒做游戲,交流用什麼方法猜數字的。 師:"好,那我們先請2個小朋友來玩游戲。先看看這兩個數字是幾?(9、10)它1兩誰大誰小?哪兩個小朋友先來?每人一頂帽子,請你猜出自己的數字後,趕緊坐到自己的位置。"(貼有相應數字的位置。) 師:誰來介紹一下猜數字的方法? 師小結:"要知道自己的數字,先要觀察同伴的數字,缺少的那個就是自己的數字。" 析:游戲初始,幼兒要明確游戲規則及玩法,再先觀察同伴的數字是幾,繼而推理出缺少的數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數字6、7、8做游戲,並驗證方法。 師:"很好!現在,請3個小朋友過來做游戲了。看看是哪三個數字?(6、7、8)有誰知道這三個數之間有什麼秘密?(一個比一個多一:相鄰數;多一和少一。)這么多秘密,我們記住它。我們還要記住游戲的規則!看誰坐得又快又對。開始! 師:你為什麼坐8 ?" (因為他們是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兒通過相鄰數和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邏輯關系,記住了是哪幾個數。然後經過觀察、思考。尋找出屬於自己的那個數一一缺失的數字。 (3)利用數字1-5做游戲。 師:"剛才呀,9、10、6、7、8、都玩過了,還有幾個數字沒玩過? (1、2、3、4、5)嗯,對了。那剛才沒玩過的,都上來。" 師:"有人坐錯了嗎?為什麼?" 析:幼兒玩過前面五個數字後,已經漸漸掌握了游戲的方法了,也猜測出還剩下的是哪5個數,這次沒玩過的幼兒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戲,而且顯得自信滿滿。 3.游戲二:利用單、雙數尋找缺失的數字。 (1)利用數字 1、3、5、7、9進行游戲。 師:"現在,我們玩難一點的--選一些數字玩 (1、3、5、7、9)。這些數都是什麼數?(單數)哪幾個勇敢地上來?""看誰猜得又快又對!" 師:"誰說說,你怎麼知道是9的?" 師小結:"小朋友真厲害!你們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數字是幾,一定要記清楚原來有哪幾個數字,然後再找一找,缺少的那個數字,就是你自己的數字。" (2)利用數字2、4、6、8、10進行游戲。 師:"好,還剩下5個,會是什麼數呢?(雙數) (2、4、6、8、10)這些都是雙數。誰來挑戰一下?看誰猜得又快又對!" 析:幼兒思維活躍,並堅信自己猜出的答案。還大膽地把思維的過程用語言進行完整地描述,對單雙數的概念也進一步得到了理解與鞏固。 4.游戲三:利用隨機的數字,尋找缺失的數字。 (1)幼兒隨意選擇五個數字,一起進行猜數字游戲。 師:"你們還想玩嗎?還想怎麼玩?(那我們10個數字一起玩)每人一頂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應該坐哪裡?" (2)請客人老師交換每個人頭上的數字帽子,老師把幾張椅子進行換位置,游戲再次進行。 師:"一起把帽子拿下來,看看坐對了嗎?" 師:"游戲真好玩,那我們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戲告訴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隨機數字進行游戲,再次挑戰了幼兒的思維;通過換帽子和換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戲的難度。活動中,幼兒始終表現積極,情緒高漲,活動結束後,仍有意猶未盡之感。 活動反思 1.活動的游戲性 一個標有數字的花朵,又可以變成戴在頭上的帽子,和幼兒玩捉迷藏的游戲。教師將數之間的多一少一關系、相鄰數、單數和雙數等一些數概念,巧妙地融合於游戲中,把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活動,變成幼兒喜愛的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思維,始終處於樂學的狀態中。 2. 內容的遞進性 游戲中有對數學符號的認識,有對幼兒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的訓練,活動層層遞進,逐步展開。在開始這一環節,是要求幼兒在游戲中逐步理解猜數字的方法:要記住兩個數字,藏起一個時,只能看見一個數字,就能推理出另一個數字。隨著幼兒在游戲中逐步理解猜數字的方法後,增加一些游戲的難度(包括單數、雙數、隨機的數字)。人數也從2個人、3個人到5個人、10個人參與。活動中,教師還注重引導幼兒將內化的思維活動,轉化為外化的語言表達出來;而對於能力弱的幼兒,則是通過外化的語言,引導幼兒找到正確的椅子,真正做到"關注每一個幼兒"。